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891

  “大王有此动摇,也是人之常情,只怪李师的计谋太逼真了,假的都能随时变成真的来用。其实,我三天前也这么怀疑过,当时望楼才刚刚勘测选址完,幸好李师走之前,为我解答过这个疑问。没想到大王今天也犯了跟我当初一样的动摇。”
  刘备闻言,心中暗暗自省:自己可是征战了十一年的宿将,知兵久矣。这诸葛亮不过第一次与闻军务,年仅十五,居然也能错得跟孤一样?
  虽然,听诸葛亮的语气,他也不够成熟,在李素看来也算是“拙见”,可能够拙得跟刘备一样,在刘备看来也很了不起了。
  这要是让诸葛亮将来也参赞军务两三年,凭着这个天赋,“统帅值”还不立刻反超了他刘备?
  其实,这一点上,刘备倒是高估了诸葛亮。这种高估,并不是刘备识人之明不够,而是他“样本容量”太少,目前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估,仅限于眼前这一战的见识。
  而眼前这一战正好是攻城战,攻城战对将领的“应变将略”要求是最低的,是呆仗硬仗,不需要多少随机应变,却正好发挥诸葛亮理工科思维的优势。所以这么一来,诸葛亮和刘备在攻守城天赋方面,看起来才差不多。
  要是拿一场野战、运动战给诸葛亮初出茅庐练手,那知兵的程度肯定比现在的刘备差远了,没个几年的历练根本追不平。
  刘备也不知道自己误判了,只是饶有兴致地追问:“哦?伯雅临走时,你便问过这个问题了?那倒是跟孤所见略同,那你倒是说说,伯雅当时是怎么回答你的、为何还要非坚持攻打北门不可?”
  诸葛亮知道表现机会来了,精神抖擞地回答:“李师常说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对于大王而言,此战要攻破长安,降低攻城难度、减少士卒伤亡,固然是一方面。
  可更多的拯救百官百姓,树立在朝廷中枢的威望,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要是李傕肆虐滥杀,我们却坐视不做一些事情阻止,难免将来被有心之人攻讦。
  普通的攻城战,全城百姓多半是跟守军一条心的,因为守军多半是本地人。反而是攻城的一方,因为是外来军,加上攻城中难免死伤众多、积攒了怨气,旷日持久后再破城,将领往往就不得不许诺士卒不封刀、纵兵大掠数日。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今日之战是反过来的,李傕虽然守城,他的兵马有三分之二都是胡人,反而大王的兵马是王师,是汉人。以汉军收复胡人占领的汉城,要从快果决,一下子就夺占中枢,瓦解敌军对全城的指挥。
  这样才能避免敌军在明知必败之后,有组织地指挥大规模的屠杀,也能防止他们有充裕时间组织准备焚烧皇宫宗庙。所以,攻破北门,直夺未央宫,才是入城后的第一要务。”
  这番话当然不是诸葛亮眼下的军事才华说得出来的,只是他跟李素讨论后的转述。
  而至于李素怎么会想到这一层,其实也不是李素善于打仗,只是他前世的专业原因,遍观史册,对历史大事经验太了解了。
  在李素看来,今日收复长安之战,环境、敌我态势,简直都可以和唐朝中后期的泾原兵变相比——
  在泾原兵变中,也是从泾原来的带有胡化的边军,原本奉命出师勤王,走到长安后朝廷吝惜财物不发犒赏,部队直接哗变占领了长安城。然后朝廷费尽周折,最后靠晚唐名将李晟收复长安。
  泾原兵变的兵源地,就相当于汉朝的安定郡,跟李傕之前决战兵败的地方差不多。唐朝后期的边军胡化问题跟汉朝也一样严重。汉朝后期西凉军大量用羌胡兵,唐朝也大量用安禄山之类的胡将,所以军队和政府的矛盾类型也相似。都是不知义理的胡兵没拿够钱就背叛朝廷。
  而泾原兵变之战中,李晟最后为了防止乱兵烧毁唐朝皇宫和宗庙,就是坚持打北城门,从光泰门杀进玄武门,直接先收复太极宫控制中枢。
  《资治通鉴》中引述李晟定策的原话是:“坊市狭隘,叛军若伏兵格斗,居民惊乱,不利官军。若从苑北进攻,溃其腹心,叛军必定奔亡,如此皇宫不残,坊市无忧,可为上策。”
  李素当然不会记得资治通鉴上的原话,但其中道理他是能理解的,关键就是当你知道这是一场“城门破了之后敌军还会继续负隅顽抗搞破坏”的战役时,你就该这么打。
  普通的挑软柿子捏的战术,只能适用于“城门破了敌军就兵无战心,不想再抵抗”的情况,不能对付视死如归的死硬分子。
  要实事求是区别敌人的类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类型的敌人用不同的战略对付。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转述,不由也是受益良多。
  刘备忍不住赞叹:“伯雅与贤侄可谓是见微知著,条分缕析。能根据敌兵敌将之不同,因敌制宜分门别类制定战术,识人心之敏锐,后生可畏啊。
  孤竟然没想到要根据李傕的特性专门调整攻城方略。如此,就继续按照伯雅所说,东西南只用于诱敌分弱兵力,北门主攻、直取未央宫与宗庙!
  唉,说来陛下也是不争气,为了一己安危,舍弃宗庙出奔,惹得李傕狂性大发,咱这次要是攻打迟缓,破门后让李傕回过味儿来,一把火烧了太庙,岂不是罪过?陛下纵然贵为天子,万金之躯,那也不该舍弃祖宗而逃,唉。”
  刘备跟诸葛亮聊了一会儿,把最终方略确定了,天色也已近午,烈日当空,在望楼上晒得也难受,他们就继续绑着安全绳下去,换瞭望手们继续观察。
  不过,倒是没有给普通瞭望手配望远镜,那玩意儿需要保密,经手的人不能太多。只有到了即将攻城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到敌军调度异常,才会偶尔派个拿望远镜的高级将领上来看一眼。
注释:
(1)唐朝就是光泰门和玄武门之间的长方形区域客串瓮城,所以李世民射杀兄弟就是在这儿埋伏。
第四百四十四章
荀攸的堵漏
  刘备回营之后,关羽、荀攸等高级将领和谋士,也免不了过来商讨军情、说下今日新观察到的敌军近况,顺便看看有没有需要计划调整的地方。
  刘备当然也知道分寸,就把诸葛亮跟他讨论的、转述自李素的战略考虑,跟心腹们商量。
  荀攸听了之后,也是颇为赞叹,表示他一开始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确实也想调整计划,倒是李素的考虑更加深远,把政治军事结合起来算计了。
  夸完之后,荀攸灵机一动,不着行迹地叹息了一句:
  “右将军真是用心良苦。听说当年雒阳勤王之时,他也教过关将军赵将军不少注意事项,才没让杨懿火焚雒阳的危害变得不可收拾。此番,他处处想着保护百官百姓、宗庙社稷皇家宫室,也是不易。”
  荀攸说这番话,也是想跟李素进一步搞好关系,也是为那天他自以为“看穿了李素可能想故意借刀杀人”的胡乱脑补做个挽回。
  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几天他确实看到李素的很多安排,是确实在保全百官百姓,不像是搞清洗的人的姿态。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抵达长安日久,荀攸把前因后果捋顺,意识到“当初就算李素劝刘备更加穷追不舍咬住李傕,也阻止不了长安城内的第一波清洗和皇帝的出逃”。
  因为倒果为因来看,历史已经证明,李素当时的用心是“以董承想勾结段煨劫驾”来“陷害”段煨、逼迫段煨出于畏惧与李傕翻脸。
  但事实上,最后的结果证明李素这不是“诬陷”,董承真的这么干了。
  所以调用一个现代刑法学的概念,李素只能算是“因为具体的犯罪对象在行为时不存在,而导致的未遂”。
  说人话,就是李素怀着诬陷的主观动机想诬陷逼反段煨董承,但因为董承真的恰好主动就想这么干,导致李素的诬陷事实上应验、客观结果没有可侵害的“清白法益”,所以诬告未遂成了真告。
  既然如此,董承段煨的案发和行动,肯定比李素的反应更快,所以李素无论怎么快,都无法快过董承,那么李素也就从始至终不应该对长安城里“因为追杀李傕拖延而多死的那些人”负责。
  这个锅百分百是董承的啊。
  如此一来,荀攸忽然觉得自己当初在临泾县那一天,晚上找李素摊牌,变得有些傻了,还不如什么都不知道,继续装糊涂呢。现在反而变成了“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这让荀攸很想弥补修复,也彻底消弭李素在刘备那儿可能的“拖延坐视借刀杀人”嫌疑——虽然刘备现在心无旁骛,还没有对李素生出这种猜疑,但未来时间久了,回忆起来,未必不会往这个方向想。
  结果,今天他听到刘备转述了李素那么多“功在社稷”的巧妙安排,荀攸觉得弥补的时机来了。
  从刘备那儿回来之后,荀攸思之再三,决定晚上请段煨来喝两杯。
  段煨作为降将,虽然还是平东将军,但对荀攸也不敢小觑,有请客就来了。
  荀攸酒过三巡之后,摊牌对段煨说:“段将军,有些话我就直说了,这几天,我静下心来,算了一下李傕败退这些日子、长安各方的举动、先后因果。
  贵部梁兴的举动反应,着实是迅速,可喜可贺啊,能够逃过李傕清算的屠刀,把几千贵军的嫡系残部撤回潼关。他反应的时间,居然比李傕的兵败使者都早到,如此说来,当初你和董承合谋救驾,是真的了。”
  荀攸当然不知道段煨有没有在决战前就派遣密使梁蒙、提前警告梁兴带兵逃离李傕控制。
  但是荀攸可以知道,要么段煨派了密使通知梁兴跑,要么就是段煨真跟董承早有勾结,李素的所谓诬告根本不诬。这两种可能性里,必然有一种是对的,不可能两种都不存在。
  荀攸不确定的只是这二选一里究竟选哪一个。
  他这个问题,就把段煨逼得必须二选一承认一个了。
  段煨也没想到,当初他派出使者保存实力的举措,最后会发展成这样,所以段煨也心烦着呢。
  见荀攸把话挑明了,他也很希望荀攸教他,“我究竟应该二选一承认哪一个,承认哪一个对我自己长久来看更有利”。
  “还请荀参军教我。”段煨琢磨了一会儿,也懒得动脑子了,他见左右无人,知道荀攸肯定是想点拨他,索性就直接问了。
  荀攸面无表情地僵硬一笑:“这事儿,做了什么就是什么,怎么叫我教你呢?不过,我倒是可以分析一下,各种做法的利弊。
  过去那些纷乱,无非是两种可能:一个就是将军与董承合谋,直接明确目标就是要救驾去华阴。右将军通过费诗给你的书信,只是恰好点破戳穿了你,逼得你在泾原战场上也不得不提前倒戈。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董承对将军也有所保留,没有全部和盘托出。将军在被李傕调离长安时,只是跟董承松散地守望相助,让他帮你照顾一下你留在京兆的部队,免得被李傕图害吞并。
  只是董承利用了将军对他的信任,所以将军才被裹挟到了冒险救驾、让陛下舍弃宗庙百官独自逃生的境地之中。当然了,这也不是坏事,毕竟陛下安全了嘛。
  但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做得更好、如果陛下不走李傕会不会狂性大发到这种程度造成如此损害,都无法假设,所以将来难免也有求全责备之人嚼舌头……”
  段煨听到这儿,已经意识到,承认被董承利用,似乎比承认跟董承高度同谋,要更加划算,至少也更加有利于他在皇帝和刘备之间左右逢源,谁都不得罪。
  当然了,在皇帝那边也要稍稍小立一点功,因为只要他不说自己是全程同谋,“救驾之功”上他只能是次功,董承才是唯一独占大头的首功。
  但段煨是个趋利避害的人,在皇帝和刘备两股势力面前,前者那儿功稍微小一点、换取后者那儿完全不得罪,也还是划算的。
  就好比选项A:刘协关系+10,刘备关系-8;选项B:刘协关系+5,刘备关系不变。
  对求稳保住自己既得利益的人来说,当然选B。
  段煨立刻回答:“我当然是忠于陛下,也跟董承将军关系不错,守望相助。不过在救驾这事儿上,我是真不知道,被他调用了我的人马。”
  荀攸:“那不对吧?如果你不完全知情,为什么梁兴偏偏会在李傕的急报兵败的密使回京之前一天,就突然跟着董承动手?梁兴和董承不可能比李傕的使者更早预知李傕要兵败。”
  段煨一咬牙:“是我在费诗费从事到我帐中游说后,当晚就派出了密使给梁兴!但我的密信只是让他寻机自保,跟董承守望相助保存实力。后面都是董承利用了我的信任。”
  荀攸终于笑了:“既如此,何不早说呢,段将军,我觉得你明天还是找个不着行迹的时机,把这些话跟汉中王说一下。你没有什么错,只是想保存实力而已,人之常情,汉中王不会往心里去的。
  反而你掖着不说,将来大王自己察觉到了,反而不美。如果你觉得自己口才不便,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开口机会。明日中午你来中军大帐蹭饭,我也会在的,我帮你制造开口的机会,帮你挑起话头。”
  段煨松了口气,明明是互相帮助,却还觉得自己欠了荀攸老大一个人情:“多谢荀参军为我这点小事费心!”
  ……
  次日中午,段煨果然如约去了刘备军营,找的是个汇报围城部队部署的借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