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891

  李儒仔细观察半晌,心中暗忖:“这是在造望楼?要是真的,那肯定是要攻打这些方向了。刘备果然是因为北门魏桀、沮俊破坏的守城设施,不足以弥补北城城墙城楼更为高峻带来的攻城难度,所以决定选更方便的东南西三侧了。
  估计到时候会一起攻打,以分摊我军防守兵力,不让我军多留预备队。不过,长安如此坚固高厚,要想这样攻打,只要没有内奸,攻上半年也是可能的。
  而长安城内好歹还有太仓存粮,如果不顾百姓死活,只给几万士兵发粮,吃几年都吃不完。但今年已经大旱两月,听说初夏的伏蝗也出现了。
  刘备的军队要是到了七月秋收季节,收不上来秋粮,到时候关中就是饿殍遍野,说不定他就得撤军放弃围城了。真要是那样,我们还能多活一年也未可知。”
  这么一想,李儒居然升起了一丝长久求生的期望。他很想立刻搞明白刘备军的真实攻城计划,然后就去跟李傕商议调整守城部署。
  不过,现在一切还不敢确定,因为望楼修得还不够高,刘备投入的沉没成本还不够大(1),不足以证明刘备是真的想孤注一掷用这套计划,总归还有一点疑点。
  李儒思索着,喊过旁边跟随他巡城的李进,问道:“长安城墙东西南三面的高、厚,应该都是七丈吧?你眼神好,看看对面那个修到第二层的木塔基座,约摸有多高?能看得到城里么?刘备想用这种东西观察城内布防,莫非有诈?”
  李进又不懂谋略,只是肾虚地赔笑:“侍中抬举我了,我怎么懂诈不诈的。不过,对面那个楼,我倒是看得清楚,目测有六丈高了,上面可能还要再修几层。
  不过我觉得也没什么用:刘备军为了避箭,把望楼修得离城墙一百五十步,这么远,他得修多高才能看清城墙背后的布防?哪怕他修十五丈高,怕是也只能看到墙后一百五十步以外,甚至更远的地方。要是我们的守军预备兵力都藏在墙后一百五十步之内,他根本看不见,说到底还是长安城墙太高了。”
  李进这番话,其实用到了简单朴素的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思维。虽然李进不懂这些数学原理,但好歹带过兵的人,这点守城常识还是有的。懂数学的人代入算一下,就知道李进说得没错。
  无他,唯眼熟尔。
  至于担心刘备修高过十五丈的临时木质望楼,那是不可能了,十五丈其实就已经很危险,超过这个时代的工程技术了。
  “既然刘备看不见城内布防,那多半是有诈了?”李儒百思不得其解,很是失望,没敢立刻把这个发现回报李傕,因为他从情感上很不希望刘备有诈,他希望刘备可以让他轻易看穿。
  别说,还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四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李儒有空到城上转转,观察刘备军的攻城工地施工情况,最后还真被他看出来一些端倪——破绽出在刘备军的望楼选址上!
  刘备军不仅在城门正对的位置上修了望楼,也在长安城的东南角、西南角两个角上,修了四座望楼,而且是每个角上比较近的距离内连修两座。
  这种布局,是之前他攻城战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因为望楼可以登高观察好几里地,所以以往的军事史上,是没有人在两三百步以内连修两座望楼的,那样太浪费视野范围了。
  理解不了的看官,可以设想一下:打MOBA游戏的玩家,绝对不会在同一个草丛里插两个真眼,那不浪费真眼的视野嘛!
  事出反常必有妖,刘备的围城工事修得那么妖,李儒想不关注都难。
  对着那几个望楼仔细观察绞尽脑汁想了一整天,最后李儒还是妙手偶得,忽然想通了其中奥妙。
  李儒惊得吓出一身冷汗:“刘备这是在城墙东南角以东偏北的位置,修一个楼瞭望南城墙侧面的防务!然后在城墙东南角以南偏西的位置,修一个楼瞭望东城墙侧面的防务!他这是南墙外的楼望东墙背面、东墙外的楼望南墙背面、交叉视野!
  这个布局太精妙太歹毒了,就是专门对付长安城这样的超级巨城用的啊!如此一来,我军若是在东西南三门任何一门,部署的预备兵力不足,恐怕到时候刘备就会立刻把那一门的佯攻变为主攻了!如此一来,我军想利用敌军不知各门守军虚实而以少量兵力守住,可就太难了!长安城太大了!”
  还别说,李儒这个眼光着实不错,看穿了李素教刘备的攻城阵地新勘测法则的精妙之处。
  事实上,这一招无论是在东西方,在此后千年的攻守城博弈中,早就慢慢进化出来了。要是在宋朝、明朝之类的朝代,或者是西方拜占庭末期的君士坦丁堡之类的城池,都会选择修筑“角楼”来规避这种攻城方的交叉视野观测。
  角楼就是一个城墙四角的高大城楼,要突出城墙一大截,而且要比普通的城墙更高好多。其价值除了放箭和侧射火力打击射墙根下的士兵之外,其实更重要的就是“阻挡城角偏内侧的外部望楼瞭望隔壁一侧城墙背后兵力虚实”。
  因为如果纯粹为了放箭,没必要造角楼,造马面就行了。角楼突出那么多还高,本身还容易成为比马面更容易受到攻击、更难防守的目标。
  可惜,汉末的城池,无论是长安城还是雒阳城,还没有从那么多历朝历代的攻防博弈中修炼出跟望楼差不多高的角楼这种设施,所以只要刘备的楼成了,李儒李傕就必须忍受三面城墙内预备队虚实被刘备看光的不利。
  当然了,他们还可以选择在城门洞里也留点兵防守,那个位置是看不见的。但汉朝的城池毕竟不像宋明,有专业修藏兵洞,门洞里那点地方才能藏多少人。而且只要内墙空虚,说不定反而引来刘备军如同打了鸡血一样误以为这里空虚而猛攻,那就弄巧成拙了。
  李儒想明白全部原理,吓得立刻去找了李傕,把自己的担心和盘托出:
  “大将军!怕是不妙了!长安城太大,如今反而成了我军守城的劣势!刘备军有办法看清我们各墙预备队的人数多寡虚实。到时候专挑薄弱的地方攻城,我们三四万人马,怕是都撒不够这长宽各十二里到十五里长的城墙啊!”
  长安城城墙周长超过五十里,每一面都有十几里长,四万人平均撒下去,怕是每一里城墙上都只有不到一千人。
  “什么?刘备竟有如此奇策?赶紧调整守城兵力部署!”李傕也是微微失惊,顿时连手里的汉献帝女人都不香了。
  到了这一步,他们已经是板上钉钉铁杆相信刘备会从东南西三面城墙,找兵力最薄弱的点重点进攻了。
  谁让李素从来连造假都造得那么认真,造假都那么舍得下大本钱,不惜弄个真的大发明来造假,敌人想不被骗都难。
注释:
(1)虽然李儒不知道“沉没成本”这个术语词汇。
第四百四十三章
历史的提前量
  “伯雅真是天纵之才啊,寥寥数语点拨,就能把攻城所需勘测、调度,部署得如此周到。站在此楼之上,长安城南墙靠东一侧,几里路之内都是一目了然,连城墙根背后有没有敌军待命,都能看见。
  孤也看历代名将攻城战史多年,就没见过想到这种精确计算、因地制宜的妙招。怕是从此以后,天下再有战乱,守城一方都得特地修筑比城墙更加加高的角楼,来遮蔽攻城一方的观测了。至少长安这种太过巨大、难以用足够兵力堆防每一处城墙的巨城,必须如此。
  嗯,阿亮,你这个楼修得也不错,选址听说是你亲自测绘的?年仅十五,对算数、图勘如此精熟,也算是难得的奇才了。这火齐镜也磨得不错,看得太清楚了。”
  四月二十五日,随着第一座长安城西南角的望楼竣工,刘备亲自意气风发地登楼瞭望,手上还拿着一架东海郡水晶石打磨的火齐镜与逆火齐镜组成的铜管望远镜,看得不亦乐乎,忍不住出言嘉奖。
  水晶石当然是糜竺的商队送来的,那都是数年的老惯例了,谁让糜竺老家就在东海郡呢,哪怕那儿被曹操占领了,商贸依然不绝。
  长安城内三四万敌兵的部署疏密,已经没有秘密可言。
  因为楼刚造好不久,为了降低承重,其他人都在楼下或者中间层的平台歇脚,只有刘备和一名负责护卫的瞭望手,加上诸葛亮,一共三人到了最顶层。
  诸葛亮是最近才到的关中,战事快结束了,李素写信让他来见见世面。诸葛亮在这次的攻城阵地勘测建设,和观测设备的制造方面,也是立了一些功的,所以才刚刚得到刘备重视。
  一个虚岁十五岁刚刚勉强能出仕的少年人,主公原本也不会指望他更多,完全是看在他是李素最得意的弟子,加上诸葛珪当年的托孤。
  瞭望手也是刘备的亲兵心腹。刚才上楼的时候,当然也是瞭望手先沿着梯子攀登,然后把两根带钩锁的麻绳牵引上来。
  那些麻绳自然是作为安全绳使用的,等瞭望手站定了,才把安全绳的钩子拴在登楼木梯顶部一段故意没砍平多出来的木桩上,挂好之后还要继续手拉着。
  然后刘备才会把安全绳的另一端拴在腰上,爬着梯子上来,最后的诸葛亮也是这么上来的。
  一开始刘备自恃勇武,还觉得这样挺费事挺麻烦。但用过之后,就意识到这个小设计很巧妙,惠而不费。加强了安全系数的同时,也没多少额外操作,所以很快就决定批量采纳,以后军中造望楼都要按这个部署,免得再发生望楼上的士兵掉下去摔死这种事故。
  得意了一阵之后,刘备出于好奇和闲聊,就问起诸葛亮:“阿亮,这次的攻城望楼选址,都是你自己算的?还是伯雅详细教你的?”
  诸葛亮自豪地说:“算学基础,“几何原理”,当然是李师教我的,他还说,西方大秦算学奇书《几何原本》上就是这么教的。他还给过我一个本子,没说怎么算的,只是说测绘总结所得,叫“三角函数”。
  望楼选址与眺望视野观测范围,就是根据这个算的。大王有兴趣,或是怀疑,我这便算给你看……”
  因为望楼上没有纸笔,诸葛亮说着,就扯过瞭望手箭壶里的一根箭矢,似乎要在木楼板上直接刻画演算。
  “不必了不必了,孤了解伯雅和你的为人,他这人不求甚解,嫌麻烦,孤相信都是你算的。还是说说你这个火齐镜和逆火齐镜,是怎么教导工匠打磨的吧。”
  刘备连忙制止,并拿手中的望远镜岔开话题。心中暗忖老子又不懂数学,你特么这样大张旗鼓算给孤看,孤也验证不了啊。
  望远镜中的火齐镜,自然就是凸透镜,这玩意儿非常古老西方阿基米德的时候就有,原理大家都懂。逆火齐镜当然是诸葛亮和李素临时起的名字,就是凹透镜。
  幸好刘备转移的话题也是诸葛亮的得意之处,所以诸葛亮的卖弄心理很快被引到了新的方向,沾沾自喜地说:
  “火齐镜倒是没什么,先汉时的工匠在装饰未央宫、建章宫时就会做了,班固《西都赋》中还曾有提,只要能让圆滚的水晶珠略打磨变薄、呈扁圆,聚集阳光汇于一点,让干草枯木燃烧,就算是合格。
  还是李师教我“折射原理”,说火齐与逆火齐配合,便能视远。只是逆火齐没有焦点,无法验证打磨的好坏。打磨本身不难,难在验收,工匠们不知道磨没磨到位。
  不过臣结合去年在僰道监造新式冶铁作坊、兼修铸模的经历,突发奇想,想到了一个办法验收——我先拿了一块够标准、够精致扁圆的火齐镜,作为模范,铸一堆比水晶更硬更耐磨的砂型,用这些砂型来磨出逆火齐。
  逆火齐镜磨好之后,再拿块新标准磨具拼在一起,以免模具本身磨损误差。如果拼得严丝合缝,中间没有缝隙,那就能凑成一套。
  至于判断是否严丝合缝,就靠在逆火齐镜的凹坑里先滴入温热融化的松胶,然后把标准模具放进去,等松胶冷却变硬定型,把模具拿出来,用夹尺量一下松胶各处厚薄是否一致,或者直接观测半透明的松胶背后透过来的光是否有扭曲。如果某个地方硬松胶太薄,那松胶透光肯定会扭曲,就说明逆火齐镜对应的位置磨得不够多,要再锉掉一些。”
  诸葛亮洋洋洒洒显摆了一下他自己想出来的“阴阳模具质检法”,确保两块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度数是一样的。刘备原本没兴趣听这些原理,但眼下对于他的军略部署有帮助,才饶有兴致地听完。
  两人一中年一少,就在瞭望台上,指点江山地聊了一会儿军情。诸葛亮原本是没有资格与闻军务的,眼下也是机会难得,捞到了人生第一个在军事领域展现才华的机会。
  刘备想了想,觉得李素这样帮他开挂,自己优势很大,不由叹道:“早知道这个新式望楼布局,可以如此清楚掌握城内防务,孤都想真的随机应变、攻打长安城东西南三门中的薄弱之处了。
  可伯雅当初走之前,为什么言之凿凿劝孤还是坚持攻打北门呢?如此妙计,他只是拿来骗骗李傕李儒?魏桀他们在城北留下的破坏,已经被李傕渐渐修复,如今只是闸门内宫门依然无法修复。北侧这点微弱的优势,相比于另外三门敌军分布不匀、有重大部署弱点,简直已经不算什么了。
  偏偏因为北侧城墙比其他三侧还额外高两丈,观测不利,加上我军为了欺骗敌人,都故意不在北侧设望楼,那不是盲攻哑战么。也不知伯雅走了两天,到没到华阴,有没有见到陛下,谈得怎么样了,陛下又是如何吩咐他的。”
  原来,这儿的一切,李素并没有亲自全程参与。他前面跟刘备说过,政治牌也很重要,劝刘备先朝见,所以刘备派他去面圣了。
  反正李素觉得,五六天之内,这儿就是个工地,何必让他这样的人天天盯着呢,那不大材小用嘛。
  让诸葛亮这种没见识过攻城战准备阶段部署的年轻人,直接见识一下天下第一攻城战要怎么规划,全程观摩参与,也好给诸葛亮涨涨经验。
  而且谁让诸葛亮这一世早期天赋点数偏理工科方向点了,让他从这种亦军事工程技术亦谋略规划的角度来切入,对他的成长最有帮助。
  至于刘备口中提到的“长安城北侧城墙更高一些,在没有防御设施破绽的情况下,攻打难度更高”,那也是客观事实,从汉朝到唐朝,长安城都是这么造的。
  因为这两朝的皇宫都在长安城北,北门一旦被突破,很快就能杀到皇宫,所以必须造得特别高。汉朝的北横门和唐朝的光泰门内,正对的就是未央宫的北宫门/太极宫的玄武门。
  而且靠北一侧受限于礼法,连瓮城都不能造——古代皇帝要坐北朝南,不能有人长住在城内比皇帝还北的地方。所以只能是用北横门与北宫门之间的一小片长方形甬道空间实现等效于瓮城的防御效果(1)。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傕只要觉得他把北横门堵住了,肯定不会相信刘备故意“舍易求难”继续从北面攻的,墙太高了,哪有人明明惨败了一次还坚持从这儿打的。
  ……
  刘备自己都怀疑起自己了,舍不得李素教他的、作为备胎的“下策”,敌人当然会更加怀疑和动摇。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动摇,听了刘备感慨攻打东西南三侧的种种好处,甚至对兵力部署有所动摇,诸葛亮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地提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