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891

  你不光要讨董,你还不能是“首倡讨董”,因为首倡讨董就是首倡不希望刘协当皇帝,因为首倡的时间节点时,刘辩还没被毒死呢,刘辩是董卓听说了有人讨伐他之后,才仓促毒死的。所以每一个在刘辩死亡消息传到之前就已经讨董的,都有“废了刘协重新立刘辩”的嫌疑,这根刺是拔不掉的。
  你得是跟在后面讨董的那个,起兵时间点必须是“刘辩死讯已经传遍天下后”,这样才能证明你的动机就是真心对付董卓,不对付刘协。
  这时候,当初李素安排刘备入蜀、因为道路断绝而躲过了第一时间知道诸侯讨董、躲过了第一时间就响应,反而成了今天的一个重大优势。
  或许,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殿兴有福吧,“我们是被迫拿起武器”。
  这些分析,李素也不可能全部告诉刘协,哪怕是关起门来说也不行。但挑重点说是没问题的,他希望刘协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瑕疵,必须取舍释疑。
  刘协忽然发现自己的处境原来如此痛苦,身为皇帝,要别人相信他没有坏心、相信他以后不会清算,都那么难。
  刘协想来想去,长叹一声:“朕这几日就想想,罪己诏怎么写,给袁绍袁术他们示好的嘉奖旨意又该如何说。唉,为君者,在旨意中盟誓嘉奖为臣者,亘古未有啊,要是反而引起二袁愈发忌惮,如何是好啊……”
  李素拱手:“这便不是臣所知了,辞藻文赋,非臣所长。陛下可寻心腹文学之臣,徐徐图之。臣告退。”
  该挑明的矛盾都挑明了,今天这些话说得这么彻底,一方面也是在帮刘备缓解刘协对他的猜忌。李素的目的就是点出“刘备、曹操、孙策、朱儁这四个人,是不怕刘协当皇帝当得更久的,反正他们从头到尾没有对不起皇帝的黑点,不怕清算”。
  如此一来,把天下军阀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分个级,把己方阵营拉到更安全的那一级里,政治收获不算小了。
  跟皇帝的接洽,也算圆满完成。
  ……
  第二天,李素就结束了朝见,带着赵马典回华阴,徐徐西归。
  同行三人,也得到了官职赏赐,至于其他没来的人,也由李素把旨意带回去。
  赵云从伏波将军进一步升为安南将军,真定乡侯,食邑加到了两千户。
  马超实授越骑校尉,都亭侯。
  典韦改为步兵校尉,爵位不变,毕竟他这几年也没什么明显的军功。当步兵校尉,也不过是因为刘备即将收复长安,到时候可以进入北军五校系统,继续承担警卫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步兵校尉这个官职,曾经是吴匡被从左中郎将贬下去后担任的。但现在吴匡吴懿即将杀回长安,吴匡显然要拿回他被西凉军夺走的荣华富贵,所以步兵校尉空出来也不值钱了。
  其余没来的诸将,赏赐大致如此:
  关羽由镇南将军加为前将军,侯爵也在原基础封地上加到县侯,五千户。
  张飞由征虏将军加为平西将军,乡侯三千户。
  吴匡为强弩将军(杂号将军),乡侯三千户。吴懿为射声校尉,亭侯一千户。这俩纯属刘备的姻亲而加官,加上后续可能需要他们笼络京师北军旧部,收编逃出来的其他北军五校。
  其余徐晃、高顺俱为偏裨将军,太史慈等为杂号校尉,严颜张任等只是北伐中勉强捞到个防御战机会的,那就只是升为都尉。
  没有参加北伐的将领,比如周泰甘宁,也没落下稍微升官,或是至少原有官职正式得到朝廷认证,周泰也算是个杂号校尉。
  文官方面,承认钟繇为右扶风,荀攸为大司马长史、法正为大司马主簿,鲁肃也给了杂号将军号“楼船将军”,继续领长沙太守。
  还在蜀中的刘巴,被调为秩千石的大司农丞,也就是司农的副职,负责调度整个关中的救灾劝农与经济改革,是个得罪人的活儿。
  种辑、许靖那些原本被董卓陷害放去益州当地方官的,也都放回朝廷中枢填坑。主要是这些人资历年限比较老,在董卓时期就可以实打实当两千石的郡守,现在回来哪怕给个九卿占个位置,也没人能说刘备乱用人、培植亲信排除异己。
  当然也不是所有当初被朝廷排挤外放后回京的,都是吉祥物属性,也有实打实掌权或者地位清贵的——比如李素的岳父蔡邕,今年都六十一岁了,这个资历绝对够老。实授巴郡太守当地方官都当了五年了。当初何进一开始给他巴郡太守,都是为了“留为侍中”过个桥而已,没想到真的一当就是那么久。
  既然是五年前就有资格当侍中的人,现在朝中公卿直接被杀空出来那么多缺,都换了两轮了,当初跟蔡邕同时期的王允都死那么久了,自然不会再有人质疑给蔡邕高位。
  所以蔡邕直接挂名司空,成了三公。司空是三公里偏技术型内政的,大致相当于后来六部里的户、工,再加上分管一个九卿里的宗正。而司徒偏人事、太尉偏军事。
  让蔡邕当司空,正好压住目前旧的、还活着的大司农和宗正,帮着刘备在雍凉同时推行救灾、水利建设和税制改革。
  当然这些统统要等长安城攻下了,才举行实授的仪式。反正也没两天了,所以刘协的圣旨也是先打个提前量,默认刘备已经能板上钉钉拿下。
  ……
  李素一行四月二十七日从弘农出发,二十八日过华阴,月底抵达长安。
  李素回来的时候,长安城东南西三面的佯攻攻城战,果然都已经打了两三天了,李傕的守城兵力已经被充分吸引到了这三面。
  刘备的佯攻演得非常逼真,属于那种“敌人只要敢露出破绽就能随时转为主攻”的将计就计,所以李傕根本无法避免捉襟见肘。
  刘备看到李素也非常开心,置酒问了朝见始末、众将众臣封赏,非常满意。
  刘备非常意气风发地拉着李素观战:“伯雅来的正好,且看孤数日之内便破城。”
第四百四十七章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五月初二,依然还是在长安城外竣工不久的侧视望楼上,只不过这次从城的西南角换到了东南角。
  刘备带着李素最后亲自观摩了一番长安城内李傕军捉襟见肘的防守,顺便看看今天的佯攻效果,两人一致觉得正式总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望楼脚下,这几天还根据实战需要,立了几个烽火台,会烧不同的材料、形成不同颜色、不同数量的烟。
  这玩意儿李素走的时候是没有的,也不是他亲自交代的,完全是实战过程中,诸葛亮突发奇想的发明。
  起因还是由于刚开始佯攻时,内线敌军调度比较便利,某段城墙空虚的机会,可能转瞬即逝,只要进攻方几分钟内没有对这段城墙发起进攻,敌人自己就发现堵上了。
  后来诸葛亮发现主要是刘备军的传令兵传达让某支部队转入进攻的传递速度太慢了,就搞了这种烽火台。
  他按照李素教他的数学原理,用类似于“二进制”的思路给各个墙段的攻城部队编了号,比如看到烽火台放的烟是三道同样颜色的“红红红”,那就是东城靠北第一墙段,“黑黑黑”就是第八墙段。用三个烟雾字节就表示了八种信息量。
  如此一来,每个阵地段的军官们记住代表自己的颜色,看到对应颜色组合的烟就瞬间组织进攻,比传令兵沿着长安城城墙跑十几里路去传令快多了,城内的守军再调度堵漏方面自然是愈发猝不及防,捉襟见肘。
  李素回来的时候,看到了诸葛亮自己发明的这个骚操作,也是差点儿惊掉了下巴。
  阿亮这是“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啊,哦不,应该说是“草木竹石皆可为数”。
  物质载体已经不能制约诸葛亮对数学工具的随机应变应用了,烧几堆狼烟都能实践二进制信息载体的工程实践。
  不愧是李素最得意门生的智商,教他一点东西都能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又是一场佯攻结束,刘备放下望远镜,得意说道:“之前数日血战下来,李傕军疲惫不堪,之前靠拉壮丁凑起号称四万余人的守城部队,如今消耗下来,应该不到三万五了,勉强剩三万出头。
  观其旗号、军阵,绝大多数士卒都没有得到歇息,连骑兵都弃马上城准备了。我军加上段煨部,一共十余万,围着三万人打,完全可以轮流休息,还让民夫暂为疑兵,李傕士卒的精力快扛不住了。”
  李素倒是没怎么为进展而惊喜,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定的计策大方向已经很好了,能够疲敌调动敌人应该是很轻松的,所以眼下这一切不是应得的优势么?
  不过,跟着刘备了解了半天战况之后,他才知道其他诸将,在将他这个规划落地的过程中,做了多少有价值的具体工作。
  这佯攻的几天,还真不是白白浪费的——诸葛亮克服的那些困难,暂且不论。单说刘备关羽因为没有开上帝视角,所以哪怕李儒一开始就中计了,还劝得李傕一起中计,刘备是不知道的。
  刘备军只有通过实战观察敌军的真实调度反应,才能确认他们中计了,这就需要几天的血战试探。
  其次,就算敌人中计了,他们一开始肯定也会抱有侥幸心理,不会真的一上来就把全部预备队都调动起来疲于奔命的。他们得实打实发现“不那么干真会漏洞百出,真会有失守风险”,才被逼着调动起来。
  这个过程说起来几句话,其实都是几千人的伤亡和搏战换来的。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哪有什么地图上随便画一画微操思路、就能保证顺利执行的。
  此战的功劳,规划者和执行者,差不多是三七开吧,主要还是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的功劳。
  ……
  下了望楼之后,刘备带着李素,又去城西偏北的一处攻城营地里巡视,那里埋伏着即将动用的攻打北横门的真正主力部队。
  之所以攻打北门的部队不直接驻扎在北门外的营地,那也是为了麻痹敌人,让敌人觉得北门没多少兵,至少是没有重型攻城器械。
  但实际上,刘备准备了一些已经可以在几个时辰内快速组装完成的配重式投石车半成品部件,可以在总攻当天,入夜之后就到工地上摸黑装起来,然后拂晓时分就发起火力准备。
  配重式投石车的这种用法,此前当然是严格保密的,所以李傕李儒至今还以为,这些东西必须就地现造现用,不能造好了开过来。
  而在攻城准备营地里,李素又看到了攻城将领们这几天自己琢磨出来的、为了攻打长安北门而因地制宜搞的新型拼凑式装备——
  居然是十几头的战象,但是被拆掉了背后的轿厢和连弩,连竹制铠甲的负重都省了一部分,但是在象身上绑了沉重的硬树,树木尖端还加了重型冲城锤用的羊头铸铁。
  很显然,这是考虑到人力推攻城锤行动缓慢,不利于奇袭,加上长安城北门难以彻底修复,缩了选了这种“攻击力低但反应相对快速”的临时性破城锤,用大象冲锋撞门和栅栏。
  另外,根据之前高顺第一次攻北门失败的经验,李傕军应该是在北横门后面挖了堑壕堆了土墙、有多道工事层层迟滞。对于这种“量多、层次多、但单层防御力不足”的工事,上大象就很有优势了。陷马的陷坑没法陷大象,夯土墙也很容易被大象撞出缺口来。
  哪怕大象死在满是鹿角拒马的陷坑里,以大象的庞大体积,死前估计能蹚掉几百根鹿角拒马,尸体还能顺便把坑填了,死一头象起到的破障效果,按照吨位来算,起码相当于死二十匹战马,这个交换比是绝对划算的,也正好把军中剩下的大象余热发挥一下。
  而且如前所述,北门的闸门和吊桥是不可能在城外有部队监视的情况下修复的。北门吊桥附近的一些河段,在高顺那天试探性进攻的时候也被填塞破坏出了缺口,所以也不存在部队蜂拥导致塌陷的问题。
  一切准备,似乎都是根据之前的失败教训针对性补强了。
  “差不多了,就在这两日,随时可以再发动一次拂晓攻势。具体就看情报了,什么时候敌军最疲惫,我们就什么时候动手。”李素也点头表达了对准备工作的肯定,鼓励刘备下定决心。
  刘备看麾下最得信赖的谋士都支持他正式总攻,心中也算一块石头落地,当晚就在北营内置酒相待,跟李素一起煮酒对酌,时机够好的话,就随时宣布出击。
  另一方面,李素从刘协那儿回来之后,刘备也没逮住机会单独跟他私下聊政治,所以也趁着夜深人静,问问李素对刘协的看法,正式确定本阵营将来一两年内对皇帝的态度。
  李素当然是知无不言,把他对皇帝的看法坦诚说了,甚至拿出一册《蔡李公问对》,挑重点段落让刘备秉烛夜读,他亲自给他讲解其中原理,希望刘备也坚持“不为乱天下首倡”的姿态,一以贯之。
  刘备虽然这几年有了些野心,但毕竟是汉室为重,只是偶尔会飘一下。夜深人静的时候人的情感也比较冷静,容易理性思考问题。加上他一贯知道李素知天命,所以没怎么犹豫就答应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