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891

  说着,刘备又拿出了一道朝廷的任命,以及李素寄给他的私信,一一拆看——刚才的圣谕,只是针对“豁免修宫钱”的,跟官员任命没关系。任命依然是有司徒签发的朝廷敕文记载。
  另外,李素也派了亲兵刘顿给刘备送回一封私信,让刘顿跟着天使,客串一下随队的护卫,把信送来。
  “对对对,是我糊涂了,大哥是要调任别县县令了,咱到了任上再喝不迟!岂能喝酒误了上任。”张飞也反应过来,连忙认错。
  因为他们眼下,是在涿郡郡治涿县接到的任命和旨意,涿县是刘备和张飞的老家,过去一个月,他们就是在涿县保境安民、击退小股前来袭扰的张纯麾下劫掠贼兵。
  而朝廷现在是任刘备为良乡县令,良乡在涿县西北,也是涿郡最北面的边境县份,因此他们要即日就赶路上任。
  张飞和简雍一边收拾整顿人马和行礼,刘备就在一边拆看任命文书和李素的信件。
  看到后面,刘备微微一喜,招呼道:“翼德!好消息!总算也没让你白跟我三年,拿去看吧——授你为良乡县尉,秩三百石。”
  张飞正在召集人马,闻言大喜,连忙凑过来看:“俺也算官了?其实……跟着大哥都一样。这,二哥是个什么官……”
  刘备:“云长暂时还没有授官,毕竟他留在京师,暗中保护伯雅,不比你跟我回乡、组织乡勇抗贼。不过日后但凡有差事,有机会立功,迟早会授官的。”
  这多不好意思啊!张飞都有些过意不去了。
  刘备瞥了他一眼,虽然张飞没说出口,但自家兄弟,刘备太了解他了,连忙出言安慰:“放心吧,有伯雅在京城,只要有差事,云长定然有机会立功。
  伯雅这人,太能来事了,你这县尉,其实也没多少抗贼的功绩闻于朝廷。是他托人使了三百万,把其中功绩酌情猜测增补,也就顺水推舟了。云长那边,只要逮住机会也如此操作,岂有不谐之理?”
  刘备说完,拍拍张飞的肩膀,以示鼓励,然后就把李素的私信放在油灯上烧了。
  因为信上李素还说了花了八百万给他弄“特赦”的事儿。这事儿需要保密,不能让当事人以外的知道,所以送来的路上,信还用火漆蜡油封好的,刘备拆开前也检查过,不会有外人偷看。
  所以,刘备看完信之后,心中其实已经知道“皇帝特赦他不用给钱”的真相是什么,也知道李素其实花了更多。也知道这事儿有刘虞帮忙,因为涉及到刘虞的清名,才更要保密。
  知情之后,刘备还非常豁达,依然觉得“以后伯雅需要多少钱给他就是了,没必要问具体用途”。这些钱都是问不清楚的,只有充分信任,才能收获汉高祖之于陈平的奇效。
  李素在信中,还假托“从朝廷打探到的消息”,说陛下很有可能不日即将设立州牧、并以刘虞为幽州牧,关照刘备这些日子多跟刘虞故吏搞好关系、多表现自己,争取立功。
  这些话,当然是李素通过他的先知编造的,实际上朝廷现在还没流露出这样的风声呢。连推动“废史立牧”的正主刘焉,心里也都还没底。
  但是,李素写在了密信里,刘备却是深信不疑,真当他是在京师打探到的内幕消息——
  李素连骗取陛下的特赦恩旨这种逆天难度的事情,都能因势利导、与刘焉、刘虞相互利用,假借两位九卿级别的大佬机缘巧合一起推动。
  相比之下,打听点朝廷内幕机密,很难么?
  以李素现在在刘备心中积累的信用值,李素哪怕说出再劲爆十倍的内幕,估计刘备也会无条件相信的。
  如此一来,李素虽然不在刘备身边,不能帮他就具体军事问题出谋划策,但却反而更能提供更多的政治远见。
  在幽州官场上,该靠拢谁、与谁交好、与谁合作立功,李素假托一个情报来源,就正确引导控制了刘备。
  这就是留在京师、假装近水楼台的好处。
  ……
  张飞听说自己的县尉也花了钱时,还有些不乐意,嘟嘟囔囔吐槽了几句,说现在还不是慕此虚名的时候。有这三百万,还不如多招募两个曲的兵马、多造两个曲的兵器。
  倒不是张飞没有官瘾,而是他也知道轻重缓急,在他看来,有个官职哪有手下多领几百个兵划算?只要兵强马壮了,哪怕没有正式官职在身,不一样威风凛凛?
  刘备教育了他几句,说李素自然有他的运筹帷幄,只管信任便是,张飞这才住口,口嫌体直地去真香了。
  反正刘备的教训,已经缓解了“关羽没官他先有官”的尴尬和不好意思。
  不一会儿,两千人马点齐,刘备带着张飞赵云简雍,以及两家人的全部家眷、行李,便要出城,去北边的良乡上任。
  两千人马出城,动静何等之大。
  涿县是本郡郡治,所以涿郡太守韩卓,也亲自到城门口,给刘备送行。
  刘备一见,连忙下马行礼。
  当了良乡县令之后,韩卓就是刘备的顶头上司。
  何况刘备这个孝廉,都是韩卓受刘虞所托举荐的,刘备当然要给足面子了。
  在汉朝,别人举你孝廉,这是非常大的恩德。
  袁绍家四世三公,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脉,就因为那些门生故吏都是袁绍的爷爷和叔叔们举孝廉举上去的,对方做官做大了依然要报袁家的恩。
  “怎敢劳府君亲自送行!府君恩德,备没齿难忘。”刘备趋步上前陪话。
  韩卓倒是不居功,他毕竟也是被恩主刘虞吩咐,才这么干的,所以说话姿态很是公事公办:“不必多礼,某只是察举孝廉,官职是朝廷定的。你此番去良乡,担子却也不轻。本郡单都尉,上月初救援公綦稠阵亡,你也是知道的。
  前几日,破贼校尉邹靖召集本郡、广阳、渔阳三郡都尉,沿氵纍水巡防,务要先把张纯与乌桓叛军堵截在上谷境内,不至糜烂。本郡也没有别的兵马可调了,你到了良乡之后,务必小心!”
  战乱年代,手下有能打的将领,还是要笼络倚重的。韩卓也是因为涿郡兵马,之前遭遇了一些损失,说话也是客客气气的。
  刘备拱手:“府君放心,但有备在,定然堵死氵纍水谷道,不使叛军复度燕山。”
第四十五章
我守居庸关,敌在八达岭
  刘备一行大约两千人马,计有两百骑兵、一千八百步兵。护着官员家眷车队,出了涿县城门,逶迤往北而行。
  走了大约五十多里地,队伍行到一处高坂,远望已见氵纍水出现在在地平线上。
  向西北望去,是绵延的燕山,氵纍水便从燕山中蜿蜒流出。
  正前方低洼之地,一座经典的边地小城,土墙围砌,略显残破,没有专门挖掘护城河,只有城北刚好临着氵纍水。
  这便是刘备要上任的良乡县了。
  “玄德,怎地不走了?坐久了车憋气,大军要是歇息,我便下来走走,正好在高处透透气。”
  刘备背后一辆马车里,一个年近五旬的老者探出头来,声音嘶哑地问道。
  刘备原本正在观察地形,闻声连忙回身:“叔父小心,我扶你。”
  说着,刘备就亲自上前搀扶。
  看护家眷车队的赵云,原本赶在刘备前面出手,但是被刘备轻轻拂开了手臂。赵云也很有眼色,连忙收手,没有妨碍主公亲自尽孝。
  另一边也有个年约25岁、比刘备稍微年少些的汉子,赶忙跳下马车,扶着老者另一支胳膊,口称:“父亲小心。”
  原来,这老者便是当年在刘备丧父之后、出钱赞助他上雒阳求学的叔父、刘元起。
  旁边那个长相跟刘备相似,只是手臂没刘备长、耳朵没刘备大的年轻人,是他堂弟刘德然。
  刘元起与刘德然父子,历史上此后再湮没无闻,估计就是在刘备逃难江湖、幽州被张纯洗劫的时候,遭了贼乱不幸吧。
  但这一世,李素帮刘备提前检举了张纯,刘备不但可以保护家人,还做到了县令,一切已然不同了。
  这刘德然的学问,比刘备确实古板些。但他跟刘备、公孙瓒是师兄弟,好歹也算卢植教出来的,如今活了下来,跟着堂兄一起做事,能力倒也跟简雍不相伯仲。
  更难得是因为有同学兼堂弟这层身份,显然更受刘备信任。
  老叔刘元起拄着拐,站在坡顶透了会儿气,叹道:“唉,老夫在涿县住了大半辈子,也没想到还有搬家的一天。”
  刘备连忙表态:“使叔父流离,备之过也。好在良乡离涿县不过六十里,很快能习惯的。如今兵荒马乱,还是身边有兵马才安全。”
  刘元起轻声一笑:“说甚话来!若非玄德募集义勇庇护乡邻,恐怕上月单都尉救援公綦稠战死之后,那几股来涿县洗劫的乌桓骑兵,便已经破城了吧!
  听说,你弃官庇护乡邻的义举,已经连天子都听闻了?刚才一路上,德然他们可是没少和我说你如今的风光。”
  “若无叔父,我岂能负笈游学。一切都是应该的,无论做什么,都不足以报答叔父大恩。”
  刘备又说了一堆感恩的话,虽然絮叨,却也发自肺腑。
  最后还是刘元起让他住口别客气了,刘备才收住。
  刘元起重新上车,咳嗽几声:“不说这些了,只是,今日你我叔侄能有如此境遇、使你能忠孝两全、既庇护乡邻,又官位不降反升,可不能忘了你说的那位……教你弃官求名之计的朋友。我们刘家人,受人援手,自当感恩。”
  刘备敛容正色,对叔父许诺:“那是自然,我待伯雅,与德然相若仿佛。若论见识计谋,更是视之亦师亦友。叔父教诲,铭感于心。”
  ……
  刘备一路上跟叔父、堂弟说了些他跟李素的交情,很快到了县城门口。
  良乡县如今没有县令,所以刘备也不用跟前任交接——前县令在张纯之乱中殉国了。
  县中留下的属官,职位最高的只有一个县丞,名叫齐靖,所以县里的情况就由他向刘备介绍了。
  “卑职本县县丞齐靖,参见县令。玄德公大名闻于京师,能来良乡任职,实乃百姓之福。”齐靖老早就在城门外等候,一看到刘备就带着小吏、衙役们迎上来行礼。
  刘备微微有些不习惯。
  两个月前他还是县尉,而且当了两年多。所以他知道县尉、县丞这些属官,在县令面前是个什么姿态。
  这齐县丞也太卑躬屈膝、谨小慎微了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