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91

  “快快免礼,备初来乍到,还望诸位齐心协力、勤于王事,不必多礼。”刘备也是老收买人心了,当然知道如何与下属、群众打成一片。
  “玄德公太谦了,昨日便听说公乃当今第一位得天子明诏、免予缴纳修宫钱便上任的良臣能吏。如此忠义著于四海的大德,能来我良乡,岂非阖城百姓、与有荣焉?”齐靖坚持拱手作揖,还递上一碗清酒。
  刘备有点不好意思,但是看这架势,自己不喝对方也不会收手,就连忙喝了。
  一边喝,刘备内心其实也颇为得意,只不过他素来表情不写在脸上罢了:没想到咱的事迹传播得那么快!
  刘备是带着军队行军来良乡的,所以走得比较慢,路上花了一整天。估计是有些路过的商旅、那种单骑快马赶路的商人,比他先到了,就把大新闻传播开来。
  照这个趋势,十天之内,周边数郡肯定都知道他不交修宫钱的美名了,一个月内传遍幽州也不是不可能。
  对于未来做事,方便不少啊!
  另一边,齐靖又带着县中属吏,继续给张飞、简雍、赵云也一一倒酒。
  赵云其实还没任何官方的官职,他的曲军侯是刘备自封的。只是赵云保护刘备家眷有功,刘备重视他,赏赐了一套打磨亮堂的鱼鳞铁甲,还带明晃晃的护心镜(当时明光铠还未成熟)。
  县中属官看他甲胄鲜明,才以为他跟张飞一样都是有品秩的武官,还暗暗感慨刘县令的兵马真是装备精良。
  他们却不知道,这些装备、马匹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当初张纯问甄家定的货,结果因为案发太快,没来得及提货,便宜了刘备。
  双方一番交接后,刘备也赚足了面子,便并辔而行,引至县衙。
  一路上,刘备也向齐靖问些本县最近的战况、上官有何布防要求,齐靖都一一作答:
  “好教刘公得知,本县防区,目前由本州破虏校尉邹靖统辖。邹校尉节制本郡本县、广阳郡昌平县、渔阳郡渔阳县,沿燕山布防。
  要求三县驻军各自堵截防守燕山隘口,不使张纯叛军窜入三郡腹地。若遇叛军强攻,三县驻军也要守望相助。另外两郡的友军,分别由广阳都尉焦触、渔阳都尉张南统辖,都隶属于邹校尉。”
  刘备毕竟是本地人,熟悉地理情况,所以大致梳理了一遍,就彻底搞明白了现状。
  汉朝也是有修长城的,但因为汉朝时蓟县战略地位不是很重要,所以幽州境内的长城是单层的,不比后世明长城在京师附近有内外两道长城。
  汉长城修在上谷、代郡与乌桓之间的边境上,相当于后世的张家口一代,等于明朝时的外长城。
  而蓟县西北的燕山山区,明长城有居庸关、八达岭,而汉朝就只是原始的山林。但这片山区本身地形也是比较险峻的,能够起到一定阻挡大军的作用。
  加上这一代是上谷、涿、广阳、渔阳四郡的交界处,所以管理起来权属复杂。大军要翻越燕山,只能选择沿着氵纍水河谷行军。除此之外其他山路都得轻装弃马,也不能带粮草辎重。
  因此防守的关键,就是堵住氵纍水河谷!
  恰好氵纍水有三条支流,分别流经涿郡的良乡县——这条支流就是后世京郊房山的永定河。
  另外两条支流,则是流经广阳郡的昌平县、渔阳郡的渔阳县(密云),三股支流最后在雍奴县(津门武清)合流,注入渤海。
  堵住永定河流出燕山的三个河谷出口,就堵死了张纯大军蔓延的路,暂时把张纯困死在上谷郡以及与上谷郡接壤的代郡东部、渔阳郡西北部,让张纯只能控制相当于两个郡的地盘,无法掠夺吸取更多物资(1)。
  在朝廷集结足够兵力反攻之前,这是相持阶段最稳妥的战法。
  被张纯诱惑的那些乌桓兵,说到底也不是真心支持张纯,他们只是没钱发之后,遇到张纯许诺他们可以随便抢劫,才跟着张纯干的。所以只要堵住,不给他们“可抢资源”,乌桓人渐渐就会跟张纯离心离德,生出内部矛盾来。
  而这三条要防守的永定河谷当中,刘备要防守的这条,是相对比较难走的,威胁应该也轻一些。
  路况最好、最容易成为张纯主攻方向的,应该还是蓟县正面的昌平道——历史也证明了,后来在这条道上修了居庸关和八达岭,可见这是防守的最重点。
  只不过,一个多月前,张纯击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时,就是在那一代猝然发难的,以至于朝廷军队目前也没有完全控制昌平道——
  昌平道南口的居庸关地区,现在在邹靖和焦触的控制下,但北口的八达岭,目前被张纯的部将占领了,也在八达岭设置了营寨。
  ……
  刘备把县中的情况全部摸清之后,就决定立刻着手展开布防。
  他首先问齐靖:“邹校尉既要我等守卫氵纍水河谷,此处可有之前朝廷军马留下的营寨、关隘等设施?”
  齐靖:“县城往北15里,燕山山口处,有一座当初单都尉战死前留下的营寨,只是已经被火烧过一遍,非常残破,需要修葺。关隘是没有的。”
  刘备点点头,吩咐张飞:“翼德,你先点起一千人马,随我去单都尉留下的旧寨遗址看看,剩下一半人马且留守县城。所需军粮,我自会从县城给你送去。”
  张飞二话不说,就带兵出发了。
  刘备到了地方,看到的是满地残破的营寨,看起来修缮也要花费不少钱粮。
  他又登高而望,观察山势,思忖良久之后,眉头一皱,问跟随而来的齐靖:
  “这里沿着燕山,一贯都没有设烽火台么?那还如何协防三县河口?张纯大军集中扑击其中一处河谷时,难道另外两处谷口的援兵,还要等快马通传军情?那起码得多耽误几个时辰。”
  刘备一眼就看出,这儿虽然没有长城,但修几个烽火台也好啊。
  齐靖苦着脸:“单都尉战死前,本县官库的钱粮已经竭泽而渔,全部供给军需了,邻县情况也差不多,实在是修不起,就这么凑合着防守吧。”
注释:
(1)相当于后世居庸关以外、张家口以内,都是张纯的地盘,汉朝时这一代还是游牧草原为主,是内附乌桓人的牧区。
第四十六章
虚实之法
  “战局紧迫,烽火台是必须修的。钱粮不足,我会先行想办法,修好之后再问州郡要钱。”
  刘备也知道战时地方都被打烂了,缺钱是肯定的。
  但他也算有点军事素养,加上三年前他就是在涿郡本地跟黄巾军战斗过,所以对于地利的妙用理解非常透彻。
  这也是刘备天生比张纯有优势的地方。古代地理学不发达,外地人初来乍到领兵,肯定不如在当地住了几十年的地头蛇。
  而州郡官员之所以不肯牙缝里挤钱拨款,也跟他们不了解地利有关——州郡官员都是外地来的,好多任职都不到两三年。他们也没有充分认识花钱在燕山沿线设置烽火台的性价比。
  东汉对于地方官员任命有“三互法”,河北管得比较严,很多州郡两级官员都是外地人。刘备之所以这次能回老家当官,一方面是因为他还只是县令,级别太低。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是朝廷目前树立的“弃官保卫家乡”的正面典型,所以可以放宽一点。但这种法外开恩,最多也就让他将来做到郡守一级。
  在汉灵帝死前,按朝廷法度,刘备是不可能在幽州升到“副州级”的(1)。
  李素不在身边,刘备没有别的挂可以开。他能够比历史同期做得更好的,无非两点:
  首先李素走之前,包括后来写信通讯中,给他提供的那些大局观。
  其次,便是刘备超越其他官员的“本地人”理解优势。
  县丞齐靖也是外地人,对刘备这么热心修烽火台,也是不太理解,他苦口婆心最后劝道:“刘公,要是真垫了这钱,州郡那边最后肯定是要不回来的,这就等于是你自己出了。”
  刘备斩钉截铁道:“尽人事,听天命吧,就算真要不回来,也不能拿弟兄们的性命、乡亲们的安妥冒险。你先算算,大致需要多少,我看看垫不垫得起。”
  齐靖这方面倒还利落,很快粗略算了一笔:“具体我也不清楚,不过修城是最繁重的劳役,动用民夫每日每人约需粟一斗,寻常年份也要三十钱,如今战乱,粮价上涨,没五十钱是不够的。另外所需木料、工具,全部相加,每日花费也跟民夫工费仿佛。
  在山上修一座两三丈高的夯土烽火台、上立木楼,总的要征调数百民夫,劳作七八日。算下来,征调所需不下十万钱,材料器具也要十万钱,修成后约能藏兵二三十人。此处到昌平道口,大约六十里地,山上要烽烟相望,至少得修三座,才能确保传递军情。”
  难怪古代筑城是最费钱的工程,修个长城能把秦始皇都给修穷了。
  夯土基台加木楼,都要二十万钱修个台,三座就是六十万钱。
  要是用砖石,价钱起码再翻几倍。
  幸好,八百万的县令都买了,六十万修几个通讯工事还是修得起的。
  刘备一咬牙,就吩咐齐靖立刻去找县中商人募集材料。
  至于民夫,还是让手下的士兵客串吧,大不了给参加重劳役的士兵口粮提升到一斗——反正他们本来闲着也是要吃军粮的。
  刘备手头,如今还有五百万的闲钱,是昨天李素的密信里跟他说的——李素在雒阳赚了大钱后,又雒阳的甄家商号管事张亮那里存了五百万,记在甄家商号账目上,让张亮给他爹写家书时,说明这事儿,然后在中山这边给刘备支取。
  所以,就相当于李素直接拿甄家人当异地存款的银行来使。
  汉末当然不存在钱庄、票号,连任何异地汇款的雏形都没有。只能是关系非常好的合作者,靠信赖操作。也没有“飞钱”、“银票”之类的信物,全靠熟人之间熟悉笔迹、查验密信的火漆印章。
  刘备在信中初见这操作时,也觉得很新奇,但随后就发现这招太好用了。
  只要以后李素那边结余比较多、而刘备手头紧时,甚至可以直接找无极这边的甄家本家透支,李素再在雒阳那边存进去,还省去了往返搬运钱财。
  ……
  烽火台至少要七八天的赶工才能投入使用。
  所以,把工程部署下去之后,刘备便吩咐选擅射之士三队,每队各二十人,到时候驻守这三处烽火台。
  另外,他让张飞驻守永定河口的大营,而把赵云单独调出来,拨给他一队一百人的骑兵,胡汉参半,都是精锐擅射之士,让他驻扎在三座烽火台的当中那座,以机动驰援。
  万一张纯派出小股斥候翻山越岭探路、要攻打烽火台,赵云的人也能居中快速支援。刘备给他的任务,就是对付那些几百人以下规模的敌军侦察部队。
  做完这些部署后,刘备就带着几十骑亲兵,去了一趟昌平县,拜见负责围困战役的主将、破虏校尉邹靖,汇报一下他的部署。
  钱花了,不能白花,得让领导知道你多尽心尽力,对吧?
  要是后续张纯没有偷度,也没有紧急奇袭,不需要三个隘口的守军快速反应协防,那刘备这些“以备不虞”的烽火台,从结果上来说可就白修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