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1/891

  汉军因为在交州没有可以远海航行的优质海船,所以路上也没遇见,肯定是追不上了。估计士壹走的那种离岸比较远的航线。
  不幸中的万幸是,留给士壹搜刮的时间比较少,也有可能是怕引起朝廷更大力度的追杀,所以士壹弃城之前没有搜刮劫掠百姓,只是把官府仓库里的金银铜钱纺织品,还有孔雀翎、犀角象牙、香料、合浦珍珠这些特产都搜刮了,连官府粮仓的粮食都没带多少。
  主要是士壹的海船也不多,这次跟他跑的人全部加起来,算上士兵和水手,也就不到一千人,运不走太多东西,只能挑值钱的拿。
  刘备阵营虽然损失了一些钱财,好歹是不流血拿回了一个郡。
  霍峻把合浦的情况跟九真那边的情况全部汇总了一下,三天后送到坐镇后方的鲁肃那儿,信中还传达了赵云的求教,关于九真和林邑的问题要怎么解决、打不打、打多大。
  鲁肃看完后,通盘思考了一夜,还反复看了地图,次日一早给赵云紧急回了一封信,让信使快马送去,请赵云带着南下部队中的荆州兵赶紧回来,从长计议。
  鲁肃的理由有三,信中是这样写的:
  首先,此前之所以能光复交趾、合浦等地,关键在于利用了汉军的水运优势,解决了长达一千五百里的奔袭战的后勤保障。
  要不是赵云的部队前面一千二百里能走珠江,只有最后三百里不得不走谅山山区,赵云的部队根本到不了龙编。要不是顾雍筹粮、高顺运粮走红河直插龙编,为最后的决战补给,胜利也同样遥不可及。
  现在交趾之战结束了,继续往南追击的话,就会遇到一个尴尬的问题:汉军控制区内的所有河流,都无法流经九真郡全境。因为九真和日南那两个郡的辖区都是非常狭长的,就跟后世的越南中部地区国土一样。
  后世越南和老挝、柬埔寨之间的国境线之所以如此分布,就是因为中南半岛上在这三国边界有一道山脉分水岭,叫长山山脉。
  这样的地形,鲁肃地图上也看了,大部分河流都是突破长山山脉后直接注入大海了,不会在越南境内南北向流很远。这就导致此前汉军可以倚仗的内河小船航运没法用了,你得把船从红河口就开进海里,然后沿着海岸线南下,走海路补给。
  这样一来,就又回到了“船型不对口,海军力量还不如林邑国”的问题。
  许多人或许会奇怪:当时越南猴子的海军怎么可能比大汉还强呢?他们的造船技术难道会牛逼吗?
  这个问题不是这么想的,而是当时越南南部地区的文明,因为他们千百年来的生长环境,他们没有内河航运,他们所有的船造出来就是服务于沿海航行的,专业对口。
  那么狭长的沿海国土,注定了当地人是有一定的海洋文明思维的,跟汉人思路不太一样。
  退一万步说,就算承认海军一时不如越南南部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知耻而后勇就好了嘛——
  后世对越反击之后,80年代在西沙摩擦了那些次,好多都是华夏人开着小船甚至内河小炮艇跟越南南方的大军舰作战的。等后来重视了、给海军投入了之后,还不是立刻就反过来秒杀摩擦。
  鲁肃很清醒,以刘备阵营目前在南海的海船建设水平,“离河入海”确保后勤,风险太大了,一个不慎,就可能让部队粮道断绝。
  而九真郡日南郡反正那么穷,只要坚定了态度,表示一定会拿回来,稍微隐忍一下等海船建设好了再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同时,导致赵云无法继续进攻的还有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现在已经是正月初了,寒冬已经过去了,马上就要开春!赵云的部队却越走越南,军中热病和毒虫叮咬导致的血液传染病肯定也是有暴涨的趋势了。
  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再让荆南籍贯的士兵继续南征,一定要让这些北方人回来修养,哪怕将来要再南征,也得训练好交州本地籍贯的士兵担任全部主攻任务。荆州兵最多在船上当海军,不上岸不深入山区雨林。
  鲁肃的信快船快马花了十天左右,火急火燎送到赵云那儿,已经是196年的元宵节了。
  赵云拿下九真郡治胥浦县后,也确实发现了继续南下的困难——胥浦县之所以还能打打,主要是这地方离开红河三角洲还不远,汉军的短途水路补给还能够到。
  这地方大约只是在红河最南侧一条支流入海口以南八十多里,相当于后世越南的清化。
  再往南的话,赵云真的没有粮道了。
  同时赵云军中的疾病状况抬头,也确实如鲁肃所料。
  这种情况下,见鲁肃所见略同,还帮他设身处地想了几个台阶下,也就顺水推舟了。
  “还是子敬想得周到,既暂时退兵了,又不至于丢了朝廷体面。”
  赵云合上鲁肃的信,立刻宣布了几条军令:
  首先,让全部剩下的荆州兵,大约四千人,全部收拾行装北返,争取二月份之前赶回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南海番禺。(龙编战役前荆州兵还有六千人,打仗战死和伤重不治一千多,后续疾病流行加重又有几百人伤亡)
  朝廷的面子重要,士兵的生命健康也重要。
  其次,让收编后的交州本地兵,全面接管从龙编到胥浦县防务,依托红河流域戒备,足以确保林邑国不可能反攻。
  再次,赵云把鲁肃写的一封战书,当做是简易版的国书,派了个使者送去林邑国王那儿,算是正是宣战、表明双方将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这个姿态很重要,因为这就意味着大汉朝是不承认林邑国之前占走的便宜的。暂时没拿回来不代表我不要,双方之间目前只是军事实控线,不算国境线,甚至连停火线都不算,因为压根就没停火。
  最后,也是对确认交战状态的补充,鲁肃的战书里陈述了大汉交州地方官员会断绝与林邑国的贸易——这一点上,汉朝也是一点不吃亏的,因为东南亚的那些特产,交趾郡和九真郡北部基本上也都有出产了,至于珍珠这些更是广西合浦的质量更好。
  所以不进口林邑货并不会导致汉朝缺乏某种物资,连之前找来的林邑稻种子,如今都足够种满刘备阵营的全部稻产区州郡了,林邑人根本没有任何物产能要挟汉朝。汉朝只需要鼓励州内部各郡的贸易、互通有无,就能改善民生,创造财富和税收。
  相比之下,林邑人是非常需要汉朝人的货物的,一旦沿海贸易禁绝,很多东西都会短缺,甚至打造武器的铁材都会不够用。
  做完这一切部署,赵云就带着荆州兵先北返了,高顺也带着昆明夷走红河来路回滇池盆地,遣散部队准备春耕,免得耽误了农时。
  上元节过后,鲁肃就把交州平定战的最后报告,盖棺定论写成奏表,送上雒阳。同时写了一封大同小异的私信到长安,向大王汇报。
  给刘备的信中,比给皇帝的奏表更多一些干货,主要是涉及到鲁肃个人的一些展望、认为将来如果要彻底收复九真、日南,甚至消灭林邑,需要在交州投入多少发展南海海船造船业。
  但鲁肃只能是建议一个节奏,不可能亲自决策,因为发展造船业肯定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资金。先造商船保本回血积攒经验,还是直接就以战争为目的上来就造战船,这些都要刘备亲自决策。
  一切资源调度都得优先服务于刘备争霸中原的大目标,不能主次不分。
第五百四十四章
阿亮的毕业旅行
  话分两头。交州战役不是一时半会儿就打完的,鲁肃赵云对前方战况的汇报,也不可能真的到了战役结束的时候才写。
  事实上,鲁肃给皇帝的奏表,才是没有中间过程、只在项目结束后最后报一个结论。至于他给刘备和李素的私信,那可勤快着呢,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汇报一次。
  所以,长安城内的刘备和李素,对于交州局势的把控,时效性还是不错的,从建安元年腊月开始,就一直有更新。
  因为交州路途遥远,传递不便,加上中间那些过程军情不是很重要,犯不着用跑伤马的高速传递,所以基本上半个月才能到长安,信使每天走个三百多里。
  这也让刘备在长安过了一个心情愉悦的好年,因为他在腊月过半时就得到了“郁林郡全境收复、赵云突破谅山进入交趾”的好消息。而新年过完后、上元节前几天,“龙编收复,士燮授首”的喜讯也传回来了。
  长安城里少不得稍微加码了一下庆贺力度,刘备阵营的文武官员都额外领到了一笔同庆的过节费。
  长安城中给流民施粥的规模也扩大了些,粥里的粮食也变稠了点,甚至还能加一点红豆绿豆,让赤贫之人也感受到新年和上元节的温馨。
  刘备也趁着这个新年气象的时机,把李素召到未央宫商量了一番,展望未来的天下大计。
  ……
  李素如今明面上还挂着雍州牧的官职,还有尚书仆射。所以理论上他在长安也是有很多政务要处理的,并不是每天闲着休假、只等刘备有最重大的战略性大事,才来跟他商量。
  不过,李素的幕僚团队选得还不错,下面的三辅长官也都比较给力,所以日常政务可以极大地分摊下去。
  几个月前回长安之后,李素的长史邓芝、主簿张松、户曹从事王甫、功曹从事王累、帮闲从事甄尧,也全部陆续调来长安。
  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磨合,了解了雍州本地政务的情况,小事儿他们几个基本都包办了,李素又可以当甩手掌柜。只有一个参军徐庶改任了凉州的地方官。
  谁让李素选幕僚的时候可以不问朝廷资历,直接凭心情好恶、前世打游戏时对各人能力数值的印象,直接不拘一格用。
  被刘备召进未央宫后,以李素的身份当然也不用去正殿宣室殿奏对。
  在两行执戟的夹道侍卫下,李素穿过两道宫门,刚到宣室殿门口,就看到一个老熟人董和在那儿等着,引他去宫中的书房石渠阁。
  刘备单独召见李素,基本上不是在书房石渠阁,就是在档案馆天禄阁。
  董和一边带路,一边公事公办地低声说:“右将军请,大王一早就在石渠阁看书,让秦宓给他讲解交州的风土人情、前代史事细节,似乎是要为决策查漏补缺。”
  原来,董和自从五六年前投奔刘备阵营,从县级、副郡级坐起,三年前就已经做到武陵郡长史,实际上行太守事务。
  因为武陵太守是刘备在接收刘焉政治遗产时,许给刘璋的官职。所以最近五年,刘璋都是领着武陵太守的俸禄,实际上吃闲饭不管事。为了体面,不让外人看出刘备在把刘璋当猪养,刘备还不好给具体做事的董和加薪。
  所以董和等于是领着低薪和较低的待遇,在干实际上治理一个郡的重活儿。
  刘备看他干得不错,也不抱怨待遇低,赵云平荆南时还给赵云打点后勤,挺有公允之名,擅长沟通,不欺上瞒下。刘备觉得挺亏待他的,去年开始就提拔他来长安做官,当了未央宫的谒者仆射。
  谒者仆射品秩同样不高,比千石,是九卿中的光禄勋的属官,在光禄勋下面次于那些执掌虎贲的中郎将、奉车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
  具体的职责嘛,就是管理谒者台,负责宫廷礼仪、使命传达。仆射下面还管着一些普通谒者。
  李素当初离开长安回成都的时候,董和还没来未央宫任职,所以是这次李素回来后才发现的。以李素的洞察敏锐、见微知著,他很快就理解了刘备的用意:
  自从把董和找来之后,刘备在未央宫外朝就没有再用过宦官,也绝不让宦官上传下达政务。只在后宫少量留用一些长安之乱后侥幸活下来的年轻小宦官,而且这一年半里也没有新招募宦官,都是尽量能用旧人就用旧人。
  看得出来,刘备对于宦官乱政的态度,显然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此刻,李素心中不由联想:“或许董和、董允父子的能力特点,都适合担任这些避免欺上瞒下、内外异法的工作吧。
  记得诸葛亮写《出师表》的时候,把董允从黄门侍郎进一步改封为侍中,确保‘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估计也是这个考量。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好像黄门侍郎和所有传达旨意、能接触政务的外宫官员,就没有用宦官的。”
  不过董和投奔刘备的时候,董允还只是个五岁小孩呢,现在也不过才十岁。
  至于什么蒋琬、费祎,其实年纪比董允都还略小,都是五六岁七八岁的小孩。
  李素跟董和聊了一会儿,又熟悉了一些未央宫里近日的内外趣闻,不犯忌讳那种,然后就到了石渠阁。
  刘备也不起身,还是金刀大马箕踞坐在那儿听秦宓给他讲史书,一指对面的位置,示意李素自便。
  董和把人带到之后就要悄悄告退,刘备示意他没必要:“幼宰,你也是久居荆南了,说不定对交州的情况多有了解。孤知道你嘴严实,一起听听也无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