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4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2/891

  董和这才拱手侍立,没敢坐下,就站着听,还是刘备又赐他坐。
  ……
  刘备就把鲁肃提到的、继续对交州南部与林邑纠纷地区用兵的种种困难,跟李素聊了聊,看看李素的看法。
  “子敬在书中说,要平定南海,确保再无变乱,关键是要建设适合在东海南海航行的船队,既能经商,又能运兵作战、战时确保后勤。还说这事儿伯雅你原先在平南中、寻找身毒航路的时候就提到过——
  此事,咱该如何安排、确定轻重缓急。要不要从荆州拨付钱粮物资给子敬,让他造船厂、修战船?”
  李素也没多想,只是斟酌了一下措辞,换了一套不用避着秦宓和董和的话术,直接报答案:
  “年前就听雒阳方面消息,大将军已然中风病瘫在床。自古年高中风者,病体能撑过几年,殊难预料。或许每一次酷暑和寒冬,都是一道难关。
  所以,大王今年开始,要提防朝廷中枢可能出现的新的变故,留下主要力量应对其他可能不臣诸侯的突发事件,在其他边远之地,哪怕还有边衅战事,也要以当地的兵力民力应付为主,不应过度指望关中、荆州等地的支援。
  故而我以为,在交州设立新的官营船厂、研制适合东海南海的新海船,这事儿可以安排下去,但只许鲁肃调用交州本地的民力财力。
  最多把零陵郡和桂阳郡南部一些远离湘水流域的五岭小县,每年应缴纳的租庸调,折算成民夫徭役或者应当缴纳的木材,运送到番禺交割,算是体恤交州民力不足,为他们预做一些造船所需的伐木、木材加工工作,减轻负担。
  造船的品类,也应该以先造商船积累技术经验、培养工匠为主。有了海贸商船之后,交州南部各郡珍货的汇聚集散成本就会大大降低,靠着这部分收益反哺造船业,数年之内即可不花朝廷的拨款,就建立起讨伐林邑所需的海船水师。”
  李素的观点,浓缩起来核心精神就是:这事儿要搞,而且可以马上开始搞,但投入要低,要变输血为造血,不能一开始就拿启动资金去造赔钱货。
  刘备想了想,李素的判断一贯是很准的,何况李素建议的这个节奏并非铁口直断,而是结合了现有情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朱儁的病情天下诸侯都看在眼里,今年实在是不适合各方诸侯再开什么新的无底深坑,就算要种田,也应该以“把已经挖了的坑填上”为主。
  旁边的秦宓和董和则是心中微微一凛,他们都知道大王是绝对忠于汉室的,不过也要随时做好因为不可预测的后续事件而正当防卫的准备。
  刘备便继续追问:“子敬那边有足够的将作官懂海船么?是不是要从益州调拨人才给他?”
  李素:“适合南海航行的海船,确实跟永昌李恢他们造过的差不多,不过因为不用考虑深入浅流的内河航运,可以更加大胆改良一下。到时候我自会安排懂行的将作官,把图样、模型配齐。
  这事儿也不用着急,算算时节,眼下已经是交州那边开始春耕的时候了,百姓民力本就无暇造船。耕作后农闲的那两个月,基本上也是三四月份了,能把船厂船台先早起来、伐木准备,就不错了。等今年深秋入冬再次农闲的时候,才会正式造南海商船,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准备。”
  刘备点点头:“那这事儿我就不过问了,需要什么伯雅你自己调度就是,这种小事别请示了。林邑虽然不是什么威胁,不过咱的水师也不能落后其他诸侯。
  去年曹操都趁着天下无战事,励精图治把徐州的水师打到三韩了。孙策听说闲来无事,也在经营适合东海以南深海航行的海船,不知道会不会跟咱要造的异曲同工。据说都是为了跟刘表争夺归化闽中之地的山越,搜略人口。”
  对于孙策刘表来说,他们如今也都是没有打仗的机会的,也不可能跟曹操那样去三韩。
  但孙策刘表好在南边一直到海边,还有大致相当于后世整个胡建省的面积可以争夺。以及刘表自己只是名义上占领、实则没有建立起全面统治的赣南,孙策的浙南。
  这一块加起来相当于后世南方两个省的山越聚居区,没有河流可以通航,孙策想吞得比刘表更多,就得利用自己沿海的优势,造海船控制、掠夺人口。
  这一招,倒是跟历史上他弟弟孙权统治中期,开始派船队巡视闽中沿海,甚至到夷洲(湾湾)掠回人口,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只能说对外无法扩张的情况下,南方军阀都会往这个方面动脑子。
  刘备这么说,显然是希望把那些将来对付曹操孙策刘表时可能用到的水军力量,全部都要适时提前发展起来了。
  李素领受了刘备的使命,他自己有自己的计划和时间表,准备这几天去探望一下阿亮,又到了要借重阿亮这个科技人才种田的时候了。
  李素心中暗忖:“南方太热了,就算子敬现在求我去视察,我也不会去的。怎么也得再熬到下一个冬天之前,才能考虑,就当是三亚海边度假过冬了。阿亮也挺可怜的,都快十六周岁了,之前就跟我说连大海都没见过。
  到时候他要是肯出力,也有本事帮我改良一下福船设计,咱就趁着今年还和平,就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不过春夏两季,还是先去凉州,视察督导一下元直和子尼他们的屯田种棉修水利。
  顺便让阿亮改良一下木车床和纺纱机棉布织机。天热的季节,到北方凉快,还见识西域风情,天冷了再去南方看海,反正有一年时间,就算是阿亮的毕业旅行和gap-year。”
  (注:gap-year这个词好像不适合用中文表达……因为中国没有,就是西方那种大学毕业后旅游玩一年看世界,然后再工作,这一年就叫gap-year。所以不是我要放洋屁夹杂写,实在是我们这种苦逼人还毕业就开始找工作了)
  至于日常政务,邓芝张松王甫王累,还不帮右将军都干完了!还需要右将军亲自动手嘛!
  不过,唯一让李素有点郁闷的是,这次出远门他不能再带老婆了。
  幸好他那个大文豪老婆去年去凉州已经见识了一些西域风情,也写了足够多的西征的壮丽辞赋,对蔡琰个人来说倒是不留遗憾。
  正是因为那次凉州旅行,让蔡琰跟李素的感情重新有所升温,激情的情调更加和谐了,结果快过年的时候,蔡琰又怀孕了,现在才刚刚查出来,所以她只能在长安养一年胎。
  李素这么注意养生的人,当然能非常节制地控制安全期,不想让女人怀就能不让,大不了时间不合适又很想要的时候就找小妾解决。他之所以纵容了蔡琰,也是把蔡琰这一年多来的心理压力看在眼里:上次生了个女儿,没给李素留下嫡长子,让蔡琰很自责。
  既然如此,还是给她个痛快吧,把这道坎过了,心病尽去,再从长计议。
第五百四十五章
有钱人的挥霍方式
  正月十五,上元佳节,西岳华山。
  因为等天气稍微暖和一点,李素就准备出远门云游视察种田,又不能带上怀孕的妻子,所以这几天他还是很疼老婆的,先带老婆出来短途玩一玩。
  而之所以来华山,一个是因为这里离长安比较近,蔡琰平时也不会自己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李素通知了诸葛亮来和他会合,而诸葛亮新年的时候人在雒阳,最近才要回长安,正好路过。
  诸葛亮做朝廷的灵台令,算算日子也有快一年半了。从虚岁十五(十四岁零两三个月),到如今还差三四个月就十六周岁。
  每天在兰台和天禄阁读书查档案、搜集民间新著作审阅送刻,让诸葛亮的眼界进一步疯狂增长,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也让他读书本就“博而不精,观其大略”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
  现在诸葛亮读书的速度已经比后世那些出版社和版署的审核人还快了。因为读得多,一本书稍微扫一眼就能提纲挈领抓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能触类旁通跟其他读过的书形成对比,知道这本书是否言之有物有新意、值不值得被推广。
  诸葛亮也不是始终留在长安,有时也要应应景去雒阳露露脸,以备皇帝的咨询,同时也便于向驻留京城的郑玄,请教一些历数算史方面的学问资料。
  不过好在诸葛亮这个灵台令的工作效率远胜于过往所有的灵台令,连带齿轮黄道盘的浑天仪都造出来了,推算的历法更是把后代几十年混一次薪水的活儿干完了,所以他哪怕请假一年也没人会管的——
  比如要是还有人想拿天象吉凶攻击朝廷说事儿,直接把诸葛亮那个齿轮黄道盘机器转动推演给对方看就好了,就足以再驳斥一遍“天人感应皆虚妄之论,殿兴有福才是千古真理”。
  做官的过程中,随着见识越来越多,诸葛亮也非常感激李师给他安排的这个工作——读书学习就能有俸禄拿,积攒官场资历,还没人来烦他。
  ……
  “这华山盛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可惜妾身体不适,不能再往上爬了。夫君,你们继续上吧。没想到华阴这地方在段将军治理之下,倒也民生安定,不亚于大王治下。”
  这才从华阴县刚上山走了没三四里路,海拔也才提升了不过百余丈,蔡琰就已经有些走不动了,有婢女搀扶都不行。
  考虑到她怀了还不到两个月,确实要小心,运动得适度,李素当然不会勉强:“那夫人就在前面的山居观赏山景。上面越高越冷,风也大。如果要婢女给你烧炭火,记得通风,别怕浪费热量多花炭。”
  李素关照得很体贴,然后才带着随身护卫们继续攀登,不过他也没有上到华山之巅,一来是这个时代华山上稍微高一点,就没有工匠修的道路了。
  李素那么苟命怕死的人,怎么可能跟李白似的为了游玩就亲涉险地。再说就算是后世有修路的时代,一天也爬不到华山顶,海拔两千米出头呢。
  华阴县市区海拔也就四百来米,蔡琰停留的这地方估计七八百米,李素能到一千三四百就很不错了,再上去雪都没融化呢。
  在别人的搀扶护持下,李素神清气爽地运动了半天,早春凉爽还带些寒冷的气候很适合户外大运动量健身,走了十几里山路,海拔大约一千二百来米,也就是后世主峰半程的青柯坪附近,眼前豁然开朗,李素知道自己这次的驴友目的地也到了。
  青柯坪是华山峪道的终点,再往上到主峰玉女峰的九百米海拔,就没有正常的台阶或者缓坡走了,也不会再有大片的山间空旷平地可以休息。加上山上竹木石材这些建筑材料几乎运不上去,这地方也是后世修道院宫观的极限,再往上就没有修行者定居了。
  换言之,如果世上真的有华山派,华山派就该盖在这儿,再往上只有思过崖。
  李素是第一次来青柯坪,爬上来的时候天都快黄昏了。入眼之处,他就先看到了一座迷你的宫观,门口挂了一块匾额,上书“妙真宫”三个篆字。
  远方高处还有一个青条石砌的台子,台上还有一个圆柱形的石质无顶小屋,顶部是一些黄铜和铁材制成经纬轨道的镂空骨架,成弧球面,看似着实仙风道骨。
  李素知道,眼前这个宫观,就是万年公主刘妙出家修仙后住的地方。
  而更高处那个石台则是诸葛亮去年自掏腰包建的天文台——谁让诸葛家特么的如今这么有钱呢!诸葛亮这个灵台令做到后来,觉得挺有兴趣,居然自己倒贴钱做官。
  类似于后世不差钱的科学家,遇到国家觉得不重要的事情,不肯拨款科研经费,他就自掏腰包造实验室。
  之前李素约诸葛亮回长安的时候,诸葛亮给他报的日程,之所以说上元节当天会赶到华阴,也是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的。这个天文台完全造好之后,他还没赶上一次最佳的月圆之夜观测呢。
  毕竟一年中除了中秋节就是上元节月亮最好,去年中秋这儿还没造完,山上蚊虫又多。早春刚刚好。
  至于观星,其实月亮太亮的夜晚并不适合观星,只能看看那些跟月亮角度隔得很远的星星,别的都容易被月光影响遮盖。
  李素一行的到来,显然惊动了本地的主人,不一会儿,就有几个退役宫女转职的修女过来邀请李素,说宫主请他过去一坐。
  李素也不客气,考虑到天气寒冷,只是留了自己最心腹的几个护卫,在妙真宫的门廊屋里休息,其他人就放他们趁着天还没黑先下山了。
  然后他一个人跟着那些少女到内宫,见到了刘妙在那儿煮茶。
  毕竟是曾经的公主,哪怕是出家修仙了,住的地方至少也是一个前后五进的院子,第三进里才是放着炉鼎焚香祭拜天地、坐着蒲团静修的地方。后面两进依然布置如同少女的粉黛春闺。
  看着刘妙出家修行后,不再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一身素白无染,李素心中没来由有些邪念。
  正所谓女子俏,一身孝,穿成这种样子,虽然不符合古人的审美,在李素眼里却有一种模仿小龙女的仙气。
  而且刘妙修行了一年多后,整个人看上去也愈发清瘦轻盈了,肤色却还是那么珠圆玉润,没有因为愈发变瘦而显得干枯。
  一转眼当年的小姑娘都十八周岁了,若是生在寻常富贵人家,这年纪已是嫁人为妇了。
  刘妙淡淡一笑,亲自把一盏茶递给李素,身体也斜过来靠了靠,巧笑嫣然:“我还是一个时辰前才知道你今天要来,是你弟子诸葛亮告诉我的,他带了几个童子,先登山来打扫,晚上要观星。
  我什么都没准备,一会儿要不一起吃个斋菜吧。你们这么晚上华山,也不怕天黑了下不去?还是你准备住诸葛亮那个天文台?还是我这里暖和,让那些粗人护卫跟诸葛亮住天文台吧。一年多没见了,也好煮酒论诗。”
  李素喝了茶,先解释了几句:“我不比阿亮,少年人爬山快。这次是跟他游玩几日,就回长安。今年天下无战事,我可能带着他云游天下,春夏先去西域,冬天去岭南,他也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了。明年我就准备让他别当灵台令了,大王另外给他个差事。”
  诸葛亮当个一年半宅家的灵台令,再请个长假游历一年,四舍五入可不就干满三年了,都能出师了。而且鬼知道明年继续当京官会不会有危险,当然要换一个完全不需要去雒阳的职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