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2/891

  那些士兵虽然狐疑几秒,似乎想看向皇帝求证,但毕竟他们是董承多年的部下了,略一犹豫还是过来松绑了。
  很显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董承的忠心虽然远胜于董卓、李傕,但似乎还不如王允。要他配合皇帝演戏、向诸侯证明皇帝没有被挟,这他是勉强肯做到的。
  但如果袁术像李傕逼王允时那样非要逼到“杀了王允,我们才相信皇帝没有被挟”这一步,那董承显然不肯坐以待毙的。
  当年的王允,虽然刚愎自用,能力和视野也有缺陷,但好歹最后反贼逼阙时,他还能一死保护皇帝、承担全部叛军的怒火,这一点还是有骨气的。
  刘协要是真的脑子不清楚,还想再过分一点,那董承也割据雒阳自立算了,能当一天土皇帝就当一天土皇帝,甚至不顾天下大乱、直接以天子圣旨招其他外镇诸侯讨伐袁术。这样他董承能多活一天是一天,要是能讨好到将来的新君、帮新主子打天下,得封一两郡当富家翁,也好过被刘协稀里糊涂干掉。
  陪刘协演戏试一把,是董承忠诚度的最后极限。
  侍卫士兵松绑的同时,倒是旁边一个小黄门宦官眼尖,过来呵斥:“汝等欲何为?陛下还没下令松绑呢!”
  宦官是直接忠于皇帝的,不是车骑将军的部曲,自然会质疑。
  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松绑士兵和董承面面相觑,随后又看着不远处刘协的背影,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幸好刘协反应也快,听到背后的喧闹,人都还没转身呢,心里已经明白情况,他连忙跑过来亲去其缚,一边责骂那个小黄门:“绑国舅本就是演给袁术看的!既然下了城自当松绑!国舅勿怪,是朕一时心神昏乱,未查及此。”
  董承抖落身上的麻绳,也给个台阶下,单膝跪地还礼谢恩:“陛下何出此言,臣本无怨言,为了国家社稷,便是要臣肝脑涂地,又何惜哉。
  不过,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这袁术既然不肯走陛下给的台阶,多半是要死硬攻打到底了。这伊阙关不安全,臣还是派兵护送陛下回雒阳城吧。这一趟至少也动摇了袁术的军心,不能算完全白费。”
  刘协痛苦地闭上眼睛:“朕亲临险地喊话,居然只有这点效果……会不会是袁术本人还没到,纪灵不敢自专,还在请示?”
  董承急道:“陛下!朝廷在河南尹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万之数,其中一半在雒阳守城。其余雒阳八关一共才两万守兵,伊阙这边爆发战事后增加到五千守兵,已经是把旁边太谷关的守军大半调过来了,太谷关那边仅剩必要的警戒兵力。
  如果我们要死守雒阳城,只能放弃外围八关,把兵马集中起来,否则每个关多则四五千、少则两三千,只会被各个击破。
  袁术在伊阙关外有七万人,我们这儿的五千守兵守了两三天已经死伤不少,最多还有三千人有战斗力。加上陛下带来的护驾亲军三千余人,能支撑多久?若是全部留在伊阙守关,回雒阳的路上这四十里会不会出危险?不能犹豫了!”
  刘协急得来回踱步:“也不知道段卫尉那边如何了,弘农驻军也不见动静,信使太慢了,急死人。罢了,实在不行,趁着黄昏赶回雒阳,争取夜间回到城里。”
  ……
  若是刘协这就果断放弃,回到雒阳,说不定他就能晚死一些了。
  可惜的是,对面的袁术军也已经是彻底剑拔弩张,毫无回头路了,这时候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
  人在生死赌命的绝境中,往往能爆发出略高于正常水平的智商。袁术跟杨弘定下了“伊阙关内鸡犬不留,杀绝灭口”的毒计后,当然会第一时间完善这个计划。
  然后杨弘就意识到一个关键:必须多拖住皇帝一段时间。
  至少多拖住一天,不能让皇帝像惊弓之鸟那样,劝退失败后立刻就放弃跑路。
  所以,杨弘劝说袁术找借口,派出了一个使者,到伊阙关前,要求见驾。
  刘协正在收拾东西准备逃回雒阳、放弃本计划,关下一个袁军文官名叫袁涣的,被袁术逼着来到墙下。
  袁术最歹毒的地方在于:他连袁涣都骗了。
  出发前他对袁涣说,去确认一下陛下是不是真的、董承是不是真的受缚了,因为刚才那个诈称陛下的人都是在两军相隔强弩射程之外时,才敢上墙喊话,还有盾阵遮挡,视野太差说不定是董承的诡计。
  所以,袁涣是被当成了死间使用,他是真心相信,自己的主公是清君侧只想杀董承而没想反皇帝。皇帝只要证明没被董承挟、把董承的兵权剥夺了,袁术就愿意退兵。
  这样一个使者,破绽自然更少了。
  刘协刚要走,听说劝袁术退兵的事儿可能有转机,他的心中又升起了期待,毕竟也不差这几个时辰,那就再赌一把,反正又没成本。
  “国舅,再委屈一下了,绑紧一点,演给袁术来确认的使者看一下,使者走了就给你松绑。”刘协用恳求的语气和表情跟董承商量。
  董承的忍耐都几乎到极限了,但想到袁术只派来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应该不至于会被假戏真做吧?刘协要是那么出尔反尔,怕是伊阙关的守军自己就先全乱了。
  不一会儿,袁涣就被吊篮吊上关墙,来到城楼里,见到刘协就跪下行了大礼。他去年就来雒阳出使过,是见到过皇帝的,此刻礼数依然恭敬,让刘协生出了更多几分劝退的幻想。
  “袁术未必是没有野心,他可能只是被挤兑得怕了,给个台阶就暂时下了。”刘协心中如是暗忖。
  袁涣行礼之后,把来意诚恳地说了:“陛下,卫将军派臣前来,申明他绝无反心,只是见董承挟持天子、鸩害后宫、残及龙种,愤慨欲救陛下。
  之前在城上相隔太远,看不分明,请陛下让臣亲眼见证董承是否真的被缚。同时请陛下昭告天下,想一个能让卫将军安心的办法,彻底赦免勤王中的误会,并且另加赏赐、给诸军将士一个安心,只要臣带了陛下的诚意回去,大军明日自会退走。”
  刘协自然又演了一会儿,苦口婆心各种说服。无奈袁术给袁涣开出的条件很苛刻,比如说要董承的首级,这肯定是不能做到的,袁涣就拖住了时间,表示非得把皇帝的条件请示袁术,才能最终定夺。
  不过袁涣保证,说袁术军今晚不会攻城,明早一定能带回袁术最终愿意接受的互相取信的条件。
  于是乎,刘协和董承就被拖住在伊阙关多住了一晚。
  当然了,袁术这个诡计,也不是唯一的拖住因素,因为就在当晚入夜后,又来了一条坏消息,强化了刘协继续观望的犹豫。否则的话,刘协若是感觉到危险铁了心要走,后半夜骑马赶路逃命回雒阳也是可以做到的。
  这个坏消息,是前天派去弘农找段煨的使者回来了。使者回信中,表示段煨是这么说的:
  “臣听闻雒阳后宫确实陡生诸多变故。实不能判定求援来使是出自陛下本心还是在被董承挟制状态下做出。
  但臣对陛下效忠之心绝无更易,若陛下觉得在雒阳不安全,愿移驾弘农,只要陛下本人亲来,臣誓死保卫陛下周全。
  另,卫将军袁术帐下桥蕤,于三日前在未宣战状态下,假借宴请骗了华阴县令及潼关都尉赴宴,用计斩杀了我军守将,偷占潼关得手,随后宣布讨董清君侧。如今形势不明,臣在西线以部分兵力堵守潼关道、反击桥蕤,实不敢再有妄动,唯恐有失使雒阳两面受敌。”
  段煨这番话,看不出他的忠诚度有任何问题,毕竟他表示只要皇帝本人到,他绝对誓死保护。他只是不知道现在中枢什么状态,怕乱命——这种姿态,自从董卓乱政以后,各地效忠大汉的诸侯都能这么说,是绝对不能指责的。
  段煨也怕朱儁死后董承真的野心膨胀,吞并他兵权。这种时候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反贼,要联合起来的取信成本太难了。
  段煨的反应让刘协更加坚定了多等一夜,甚至在想“明天能不能趁着董承被缚,咱带着亲兵不回雒阳回弘农,让袁术和董承自己打死打活。毕竟段煨没有控制后宫杀害皇妃和龙种的嫌疑,只要董承不在朕身边,袁术连清君侧的借口都没了。”
  刘协这么想固然是非常薄情寡义了,但他只想活下来,继续当皇帝,一次次的丢车保帅他也不觉得有问题,他始终觉得自己是被逼的。
  想活下来有错么?想继续当皇帝有错么?
  可惜,一夜之后,他这屡次的犹豫所起到的效果,都瞬间发生了反转。
第五百八十三章
弑君-下
  第二天清晨,刘协还在焦急等待袁涣再次送来袁术的回信,结果却得到了伊阙关守军将领刚发现的一个噩耗。
  偏将军王服惊慌失措地来禀报:“陛下!车骑将军!不好了,关后的谷口,忽然也出现了大批袁术军士卒,我们被堵在这伊阙龙门谷内了!两侧山上都有少量袁军弓弩手攀登上去了!”
  刘协一脸懵逼,他完全不懂军事。董承好歹还懂一些,惊讶追问:“怎么可能?雒阳八关,都是险要所在,若是那么容易偷越,还造这些关有什么用?光武皇帝至今,那么多年都守下来了,这不可能!”
  王服悲愤地说:“使我们疏忽了!这伊阙并非没有山险之处可以偷越,只是不能过车马,无法运粮。寻常大军交战时,敌军偷越了之后也会饿死在伊阙关与雒阳城之间,亡于守军的坚壁清野。
  可现在……我估计袁术就没打算持久,他就是要断我们后路,然后不惜一切代价狂攻伊阙得手,弑君灭口!”
  董承如堕冰窟,连忙登上城楼最高处往北观望,龙门谷北口影影绰绰已不知有多少人马。
  或许袁术的六七万大军只有一小部分偷越过去了,但这也不是伊阙关目前还剩的六千人能打得赢的!
  留多少人守关墙?分多少兵保护皇帝突围?
  留少了一旦关墙被突破,大军涌进来,死得更惨。留多了的话,突围部队野战都打不过敌人断后的,就无法突出去。
  雒阳城里倒是还有小两万人,那里离伊阙关不过四十里,离龙门谷北口袁术军的截击点更是只有三十里。但董承和刘协本人都双双冒险来伊阙关了,雒阳那边的军队会当机立断冒着擅自调兵的风险来救驾么?
  这时候,刘协这几天把董承绑了演戏的另一项慢性恶果,又暴露出来了:朝中众臣,除了董承当初是护着皇帝从长安逃到弘农,躲过李傕的屠刀。
  其他的臣子,都是在李傕的怒火下,被刘协坑过一次的。现在形势这么危机,不做不错,多做反而有可能犯错,谁还不顾自己安危救驾?
  刘协的抛弃群臣、甩锅失德,到了这一刻,已经累计得跟末年的崇祯差不多,因为死忠大臣被害太多,因为亏欠死忠大臣太多,没人肯站出来担责任了。
  段煨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凭良心说段煨此刻的表态,依然是忠于汉室的,不能要求更多。
  董承一咬牙,果断决策:“分三千人守关墙,三千人随我护驾突围!全部选骑兵!陛下,你那些宦官、随行常侍闲杂人等,就让他们也上关墙丢滚木礌石帮着守城吧,突围可带不了他们,臣只能带三千有战马的护卫突围。”
  刘协垂泪悲愤:“是朕太天真了,朕太高估皇帝亲临的威慑力了,致有今日。当初哪怕是死守雒阳城,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仓促略做准备之后,董承便匆匆带着三千骑兵往龙门谷北口奋死突围,他也知道现在得抢时间,袁术军要绕路要翻山,拖得越久敌后的袁军规模就会越聚越多。
  可惜董承军冲到谷口的时候,居然已经有近万人的袁术军堵口死战,带兵大将还有两路,可见准备非常充分——毕竟袁术军可是成功用计拖延了整整一个晚上,有那么多人得以绕路举着火把翻山过来,也不奇怪。
  一路袁军是昨夜从西边洛水附近山坡翻过来的,带兵将领是梁纲。另一路是东边太谷关与伊阙关之间山上翻过来的,带兵将领是乐就。
  袁军没有强弩没有长枪,都是刀盾弓箭,也是为了爬山方便,太长的兵器累赘。
  这样的装备,面对骑兵还是比较劣势的,无奈龙门谷北口的地形比较狭窄,而且袁术军仓促砍了些木头做了简易的临时拒马、迟滞骑兵的冲击力,再用弓箭抛射刀盾堵口,加上人数是突围部队的三倍,扛过一番番的血腥冲杀之后,愣是死死把董承的突围部队堵住了。
  与此同时,正面的纪灵带着剩下的五万人,投入了不计伤亡的决死猛攻,攻关烈度堪称数日来之最。
  袁术军全部的配重式投石车也火力全开,矢石如雨压得关上只有二十分之一规模的守军抬不起头来。
  一时之间,伊阙关墙之下,尸体枕藉,血流漂杵,几个关墙被石头砸出缺口的地方,因为争夺特别激烈,两军的尸首甚至堆起了半丈多厚。
  投石车也盯着这些点继续砸,机缘巧合把砸塌崩落下来的夯土覆盖在尸体上,几乎形成了京观,直接把尸体埋在了下面,也让后续发起冲锋的士兵可以踩着尸土堆往上冲。
  关口北侧,董承的突围骑兵战死了一千多人后,唯恐皇帝在乱军之中被流矢射杀,不得不退回来,然后从关墙上再抽调预备队加入到突围军中,试图最后搏一把。
  可惜的是,突围战的伤亡交换比,显然比守关要惨烈得多。守关的时候一个守兵或许能换掉攻城部队五条人命,而拿去打进攻战冲龙门谷北口,能一换一就不错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