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891

  大量的有生力量在突围中被损耗掉,到了正午时分,纪灵在不计代价付出了总计七八千人的血腥伤亡后,终于彻底攻破了伊阙关。算上前面两三天的攻打,袁术军为了夺下这个关卡,累计死伤了足足一万多人。
  墙上仅有的最后数百名没有负伤的守兵,和近千无法行动的重伤员,也崩溃投降被俘了——其实要不是皇帝就在这儿,他们会投降得更早,这种伤亡比例根本不是一般部队扛得住的。
  看到背后的关墙被突破,还在冲杀的董承与刘协内心升起一股绝望。完了,一切都完了。
  “我是大汉天子,尔等要弑君耶!”刘协看着越围越拢的满脸是血的野蛮士兵,颤音哭喊。
  董承身边最后还有不到两千人,还得再分出一千人去身后的方向,试图封堵纪灵的狂追猛扑。可因为知道关墙已经被破了,这些人士气狂泻,一些士兵已经无心再死战到底。
  “大家不要被骗了!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大汉天子,是董承找人假扮的傀儡!天子怎么可能亲临战场。董承狗贼,你为了逃避罪责,骗退勤王义军,居然找人假扮天子!”
  负责堵截的将领之一乐就,此刻趁着董承又分兵堵纪灵,他捡漏杀到刘协面前,他是知道台词的,自然会这么说。
  “胡说,朕昨日见过豫州别驾袁涣,他是面圣过的他认识朕!让袁涣出来!”刘协还在最后不说白不说地找救命稻草。
  乐就哪能让他再多开口,一挥手一群如狼似虎的凶恶士兵就朝着人群放箭。
  乐就非常懂行,他知道要让士兵们亲手砍杀穿着冕服的皇帝还是有难度的,但如果是覆盖式放箭、让士兵们以为他们只是在射杀国贼董承及其亲卫,就不要紧了。
  自古以来,越是远程杀伤敌人越是不容易有心理压力。所以海军互相炮击时比陆军更没有心理负担,轰炸机投弹手更是杀几千人都不会有阴影,反正又看不见受害者。
  “乐就,这真的是陛下啊!我乃司徒赵温,我还能认错不成!尔等真要弑君?”
  “我乃太仆张义,我此番亲自给陛下备的御辇、随行护车,这真的是陛下!”
  刘协身边最后几个随军监视董承的忠臣拼命表态维护皇帝,可惜纷纷被乱箭射倒。
  乐就的兵马蜂拥而上,一阵乱刀分尸。董承、赵温、张义四人全部殉国,被割了首级。只有皇帝刘协不便斩首,乐就借故支开观众亲手偷偷补刀留个全尸,然后又下达军令,要求把所有跟随刘协突围的汉军士兵全部斩杀。
  一开始有部分汉兵见皇帝死了,也不知继续为何而战,想要放下武器投降了。仓促之间乐就杀俘也没来得及全部缴械,结果乱杀了三四百人之后,剩下的降兵乱哄哄重新拿起武器反抗。
  这次是明知敌人要杀人灭口而输死搏战,战斗力极为惊人,每个皇帝亲卫骑兵至少带走一两条人命才被击毙。只能怪事情太仓促乐就没法慢慢操作,就为了灭口又死了近千人。
  至于伊阙关上那些降兵,纪灵倒是有足够的时间慢慢诱骗收缴完武器后,再绑起来全部排队砍头灭口。然后还连带着把龙门谷一带的几个村镇聚落,也假装找个借口纵兵劫掠,全部斩杀,鸡犬不留,以防止有人看到了今日之战的细节,泄密损害袁术军勤王的正义形象。
  经此一役,伊阙关原本的守军五千人、刘协带来的四千人、加上龙门谷附近的村镇百姓八千人,一共一万七千余口,全部被袁术军斩首,一个活口没剩。
  袁术军随后对外宣称:董承挟持了天子来骗退勤王军,被围后董承以剑架帝颈、威胁若不放他突围就弑君。最后在救驾的部队试图觑准时机夺回天子时,董承竟然真的丧心病狂弑君了。
  卫将军只好为天子报仇,杀了弑君之贼董承。
  如此一来,至少对外宣称的剧情,是董承撕票,袁术只是解救人质失败,而且失败后也为皇帝报仇了。虽然陷皇帝于险境也是罪孽,但好歹没有那么重。
  袁术身边的谋士笔杆子杨弘,还立刻写了个短檄,稍稍粉饰了一下,把这一事件按照“汉高祖为义帝报仇”定调子描写——袁术是高祖,刘协是义帝,董承是项羽。
  这样的措辞和观点,固然是漏洞百出,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其他诸侯肯相信几分,只能看天意了,袁术也是被逼得没办法,随便扯一块目前状态下勉强能圆过去的遮羞布。
  不过好在政治上虽然更被动了,军事上却是收获了意外之喜。
  董承和刘协都死在了伊阙关,后续的雒阳城怕是不用死命猛攻、再堆几万条人命进去了。
  “陛下!臣一定为您报仇,诛杀董承余孽!”袁术在战场打扫干净后,匆匆忙忙赶到刘协遇害的第一现场,抱着尸体痛哭演给后军将士们看。然后袁术抹了一把眼泪,恨恨下令:
  “全军急行,前军轻骑务必一个时辰赶到雒阳,拿董承首级号令开门!”
  纪灵分出本部的五千精锐骑兵先行,直扑雒阳城。结果倒也不错,因为得知董承死了,袁术是来勤王为皇帝报仇的,城内的军队早就没了主心骨,混乱中有些同情袁氏故吏的军官开了城门,袁术军顺利进城,相当一部分雒阳守兵都被袁术吞并了。
  朝中百官,有等着袁术收编的,也有心存恐惧作鸟兽散,偷跑出城去投奔袁绍、曹操的,也有少数准备投刘备的,谁都没想到雒阳居然会那么快就被袁术兵锋直抵城下,根本没有思想准备。
  雒阳城就这样兵不血刃被接管了,距离皇帝遇害仅仅两个时辰,各方都没反应过来。
第五百八十四章
微妙的二袁恩怨
  二月十五,凌晨时分,雒阳北宫德阳殿。
  袁术在数千亲卫骑兵的保护下,风尘仆仆地赶到雒阳城,连夜进入了已经无主的皇宫。他的先头部队,在前一天傍晚的时候刚刚控制住雒阳城门。
  为了这一刻,袁术连坐辇都放弃了,难得地选择了亲自骑马赶路。
  已经养尊处优数年的他,骑马狂奔五十多里这种事儿,已经多年没做了,下马的时候简直双腿麻痹,没人扶着站都站不稳。
  不过,在看到德阳殿的那一刻,他的内心还是壮怀激烈:不管这辈子最后结果如何,好歹他也登顶过。
  八年前十常侍之乱时,他也带兵放火攻打过皇宫,但只是烧了南宫侧门青琐门。他和袁绍的兵都还没打到南宫最后一进的温德殿时,十常侍就裹挟着皇帝逃去北宫了,还被卢植和李素在天桥复道下面救走了跳桥的太后和陈留王。
  当年未竟全功,常令好高骛远的袁术引为憾事,后来他指派孙坚讨董攻下雒阳,又被关羽和朱儁抢走了头功。今天,才终于以北宫主人的姿态,踏入这座皇宫。
  “后续该何去何从呢?这次的步子实在是迈得太大了,朕也是被逼的啊,为什么董承要带着先帝去伊阙关跟朕不死不休?
  若是皇帝肯懦弱一些,临死前多苟延残喘几日,榨出几道有价值的诏书,让天下诸侯互相残杀也好,不至于如今不管大家信与不信,一大半矛头都集中在朕身上……”
  袁术抚摩着德阳殿上的御座扶手,内心感慨万千——他当然还没敢称帝,所以只是在内心活动里偶尔用用“朕”这个自称,过过意淫的瘾。
  大殿上并没有宦官和外人,袁术的亲卫都把守在门口,也不怕有人看见他的僭越之状。
  在起兵勤王之前,袁术和杨弘阎象一开始商量的计划,完全是另一个版本——他只是贪,并不是傻。袁术很清楚,把天下重新搅动到大乱的状态,乱中取利,并不等于要同时跟东西两个方向的诸侯都开战。
  袁术也很清楚自己打不过天下人,他原本只是因为被憋在刘备和袁绍默许的天下平衡态势里透不过气来,无法壮大地盘,想要搬掉皇帝。
  如果能借助皇帝的诏书,宣布其中一方为“朝敌”,然后他袁术拉着另外一方先把朝敌那一方灭掉,趁机从朝敌那儿攫取一大块人口地盘,这才有继续扩张的根本。
  豫州与荆北位于天下腹心,四战之地,肯定不能同时跟四面所有敌人开战,一拉一打玩平衡是必须的。
  历史上,哪怕是袁术已经强大到觉得“大汉江山半入我手”时,他也没敢跟全世界开战,不也照样在拉拢吕布、并且视孙策为己方臂助么。
  结果,战火一响,所有战前参谋计划全部肆意奔放,完全不按剧本走。
  董承不像之前的那些挟君权臣那么强硬,居然肯相信皇帝被缚演戏。
  皇帝也不如之前被别的权臣挟持时那么软弱,居然变得刚烈、想要彻底拒敌于河南尹之外。
  权臣不权臣,懦君不懦君,成何体统!
  最后就走一步看一步到了如此尴尬的境地。
  心烦意乱又激动了一会儿后,袁术转身坐在御座上,难得诚恳地追问刚刚跟在身后的杨弘和阎象:
  “事已至此,下一步该当如何?来都来了,如果确实得罪了天下诸侯,要不索性以为先帝报仇之功,称帝?”
  杨弘、阎象闻言大惊。这时候要是称帝,那就完全只是过把瘾就死了,这是因为知道搞砸了,所以想要破罐子破摔,好歹不枉此生?
  阎象艰难劝阻:“陛……主公,原先的计划不是如此的,就算天下诸侯相信了先帝是直接死于董承劫持之手,可我们毕竟不如原计划中那么干净。肯定会有诸侯说“如果我们当时网开一面,放董承离开,先帝就不会死了”。
  这样的为先帝报仇之功,怕是不足以支持称帝。而且天下强势的刘姓宗室还有不少,此刻倾覆汉室,必然被各方围攻。
  还不如尽量想方设法诈称先帝被董承杀害之前,弥留之际曾留下口谕,以天子无后为由,传位给某个外镇宗室。或刘和,或刘备,或刘表。
  如此,以如今各方诸侯之野心,没有被这个遗诏传位的那几方,肯定会宣扬此口谕遗诏为伪造,不予承认。但被这份遗诏传位的那一方,肯定会拉拢我们,跟其他拒不奉诏的那些诸侯厮杀。如此,我们才能逆境求存,得到发展。”
  袁术眼前一亮:对啊,天下诸侯是否相信“先帝是董承杀的,他是给先帝报仇”,其实关键根本不是在于证据是否确凿。
  证据是肯定不确凿的,都杀人灭口杀干净了,死无对证。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看诸侯们愿不愿意相信、相信了之后对他们有没有好处。只要愿意,目前这点遮羞布是够用的。
  不过真要是用了这一手,也就意味着他袁术短期内是失去了代汉称帝的资格了。下次还得再找机会,再有重大的功业,让他有借口“天下唯有德者居之”。
  罢了,先放弃称帝吧。
  袁术拍板道:“一会儿卯时三刻,让还留在雒阳的群臣全部上朝,我以监国摄政,派公卿到刘备、袁绍处接触,看看他们谁肯接受‘先帝遗诏’,谁接诏的时候肯私下里许给我们的好处多,再正式给他们一份遗诏!”
  ……
  因为信息传递的延误,各方诸侯都是在皇帝遇害后数日,才陆续得到这个劲爆的消息。
  至于袁术的接触使者,因为不可能走六百里的加急,来得自然会更晚两三天。
  以至于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才刚刚听说袁术起兵勤王,刚翻篇没一两天,皇帝就驾崩了——毕竟袁术起兵的消息也不用太加急,所以传递速度不如皇帝驾崩传得快,看起来就像接踵而至。
  “袁术居然如此兵贵神速?打了三四天就把雒阳拿下了?还包括了从新城、伊阙关一路攻打过去的时间?这不可能吧?”
  所有诸侯都惊讶于袁术明显超出了其水平的推进速度,随后便陷入对弑君的极端愤慨之中。不过好在袁术找了“董承挟君、未遂撕票”这个遮羞布,好歹能够稍微拖延几天时间。
  于是乎,在袁术说“先帝留有口谕遗诏”的密使抵达之前,袁绍和刘备都已经分别召集高层幕僚,秘密讨论对待此事的态度——这种讨论的范围规模都很小,最多只有三四个顶级心腹谋士参与,因为毕竟话题太大逆不道了。
  “是否相信先帝是被董承杀的、袁术是报仇”这是一个事实问题,事实问题的结论就该实事求是,怎么能因为利益而导致结果的不同呢?所以这是不能公开讨论的。
  二月十七,河北邺城骠骑将军府,袁绍召集了沮授和许攸、审配、郭图四人商议此事,连田丰那种暴脾气都没资格出席,唯恐田丰因为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而到外面乱嚼舌头。
  袁绍直截了当先表达了自己的愤慨:“陛下遇害,天下震惊。我等荷上将之任,总督三军,奉辞于外。不能扫除寇难,久使陛下圣教凌迟,六合之内,否而未泰,实是痛心疾首。如今更遭此剧变无力阻止,愧为人臣呐——为今之计,如之奈何?”
  沮授也是一样似乎悲愤得无以复加,慷慨陈词:“主公,那袁术与你毕竟同宗,他如此狂悖妄为,不管是否是为陛下报仇,都是陷陛下于险地了。所以最多是不算弑君之罪,但其余罪责必然难逃。
  主公还是及早与之划清界限,并且趁先帝遇害,抢先让燕王称帝,继承先帝遗志,扫清四海。对于不承认燕王为帝者,也可以顺诛逆、名正言顺灭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