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5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1/891

  黄忠、周泰在岸上把吕蒙朱然全部看住,打造着攻城器械。而太史慈在得知上游黄盖船队顺流而下后,已经带了五条船况比较好、已经紧急抢修了三天的五牙战舰,还有若干辅助舰船,近万人马,逆流去堵黄盖。
  太史慈看到的黄盖状态并不太好,理论上两万人实际上只有大约一万七撤到这儿,后队的三千人,估计是被赵云咬住尾巴追击了一波,折损了。
  黄盖也已经知道情势之紧急、主公也死了,完全无心恋战。
  太史慈广立旌旗、明明是人少船多,依然吓得黄盖不敢应战。双方先锋短暂接触后,黄盖果然选择了弃船登岸,走北岸深入大别山区逃亡。
  太史慈缴获了足够两万人乘坐的战船,以及黄盖部全部的辎重,包括粮草被服帐篷,还有大量的箭矢和备用武器军械,又歼灭抓获了四千多俘虏,黄盖部最终实际上只有一万三千人左右成功撤走,后来历尽艰辛翻大别山间小路进入蕲春、庐江郡。
  李素考虑到汉军机动兵力也不是很多,他自己经过多日连番血战,总伤亡也有六七千人之多,能用的兵已经不到三万,还要分出人看押超过两万人的战俘(十二日的决战,最后捞起来的俘虏不到一万人,因为天黑,大部分落水的吴军还是淹死了,不是李素不讲人道注意)
  所以,把黄盖放走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李素不可能让大量兵力深入大别山做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同等条件下,他优先选择软柿子捏,把更容易歼灭的敌人干掉。
  黄盖走了之后,朱然也跟着一起从江北撤退了,李素盘点了一番,发现自己至少可以确保把落单的韩当和吕蒙干掉。
  黄盖朱然放弃江北后,吕蒙这个为吴军在夏口断后的弃子,显然不可能让他走掉的,不管之前周瑜天花乱坠跟吕蒙说得多好听,李素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这也不能怪周瑜眼光不好,实在是因为周瑜不知道李素是穿越者,也就不知道“在李素眼中,吕蒙这个家伙有多大的潜力,有多高的消灭优先级”。
  夏口城里本来就只有三千吕蒙的嫡系战兵,还有一些二线的临时动员守城部队,汉军只要稍微准备几日,把攻城武器部署好了,按部就班就能攻破。
  李素安排黄忠周泰继续攻夏口,让太史慈逆流而上跟赵云一起尽快拔掉敌人最后的孤城江陵,两处要害同时发力。
  ……
  夏口这边,正月十七各种攻城武器终于运到,惨烈的攻城战开始了。江陵城那边,正月十八也开始攻打,但主要还是以攻心为主。
  赵云在攻打江陵之前,已经收到了李素的信件,也知道此战有一个核心关注点:江陵城内,在孙策当初靠蔡瑁内应夺城时,城里还剩足足一百八十多万石粮食呢!
  就算被孙策十万大军人吃马嚼胡吃海塞花了三个多月,一百四十万还是有的。这笔粮食,相当于刘表统治荆北七年来,总积蓄的三分之一。
  韩当手上有个最大的筹码,就是如果他选择玉石俱焚,带着他的一万吴兵最后放火焚城、同归于尽,那城内那么多物资肯定会灰飞烟灭,百姓也会不同程度遭殃。
  当然了,直接屠城江陵是不可能的,这也不是孙策军的一贯风格,威胁也只是拿坚壁清野焦土防御来威胁。百姓有死伤,也是放火过程中连带烧死的,不会是刻意补刀屠杀。
  为此,赵云也是一边攻城,一边跟韩当谈条件,希望和平解决,甚至可以考虑担保放韩当带着一部分人离开。
  这个谈判的过程,紧张而仓促,双方价码差距又很大。
  赵云屡次用孙策已死来敲打韩当,希望他识时务认清形势,但韩当显然是不肯接受投降赵云的。
  高密度的边打边谈持续了三天,最后赵云甚至担了一些干系,做了点逾越李素给他授权的条件,向韩当给出最后通牒:
  首先,韩当必须交出江陵城、不能焚烧城内任何物资,军粮军械都要全部移交,不能杀害百姓。
  其次,作为交换,赵云允许韩当带着所有心在东吴的军官安全撤退,保证不追杀他们。
  同时吴军来的时候一共有五千多骑兵,骑兵部队大部分没有参加后续的作战,至今损失不过一千多。孙策跟周瑜走长江水路跟李素决战时,也没有带骑兵,因为带了没用,战马都留在江陵了。
  所以,赵云允许韩当最多带走四千人、全骑快速撤退。同时,韩当剩下的六千步卒可以留在城内固守。以骑兵的速度,一天就能到竟陵、渡过汉水,赵云甚至可以留一批民船在竟陵,让韩当用来渡河。
  而韩当主力渡到汉水以北后,按说就能进入大别山区了,赵云想追击掩杀也不可能。到了这一步,赵云希望韩当在渡河时派出一小队骑兵斥候,回江陵城报信,告诉城内的六千步卒赵云已经信守诺言放他们离开了。
  这时候,城内剩下的六千步卒就得依约无血开城、接受汉军收编、移交全部物资。
  赵云相当于是用放四千死忠于孙吴的骑兵活命离开为代价,换韩当不烧一百多万石存粮和平移交。
  当然如果韩当走了之后,剩下六千步兵反悔,不肯投降还要烧粮,那赵云再攻破城池的话,对于这些吴兵就是一个不留、全部斩杀,而且要查户口,发誓将来平定江东后,把这六千吴军步兵的家人也全抓来杀了,以惩戒其背信之罪。
  赵云估计这些步兵不会那么死硬的,因为韩当都带着最忠心的军官团走了,剩下的本就人心惶惶,谁还肯为了已死的孙策殉葬?那不脑残了么。
  他们肯为了确保韩当的安全、确保赵云履约,在韩当走后多守两天江陵城、以江陵城为人质,已经是很忠心了。换批坑一点的下属,要是韩当一走就向赵云献城,那赵云甚至都能立刻毁约派出骑兵把韩当追歼了。(如果不考虑赵云的信义脸面的话)
  最后,赵云还有一条附加条件:韩当撤走可以,蔡瑁一家不能走,必须交给赵云接受审判。
  正月二十,觉得自己继续坚守下去实在没希望的韩当,接受了这个条件。然后他就带着四千军官、骑兵,小心翼翼地沿着夏水南岸撤退,花了一天时间到竟陵,又北渡汉水。
  双方都还挺君子,整个过程保持了信用,二十二日,江陵城内的六千步兵,在一名被留下来确认履约的都尉带领,确认韩当安全过了汉水,随后无血开城移交。
  赵云让人立刻进城清点,实际上仓库里还剩一百三十万石粮食。也就是说孙策来袭,前前后后吃掉损耗南郡六十万石存粮。
  占了这点小便宜,最终却只有周瑜带的五千人、黄盖带的一万三千人、韩当带的四千人,累计两万两千活着回去了。
  孙策来的时候一共十万,加上蔡瑁和其他荆州反汉世家的仆从家丁,一共十一万人,全程四个月的战役,八万五千人彻底损失了(被累计俘虏三万五千人,死了五万人,淹死就占一半多)。
  还有三千目前是吕蒙带领着,围困在夏口城里,迟早也是被团团包围全歼。
第六百八十四章
吕蒙死于此树下?
  正月二十,也是孙策毙命、周瑜后撤后的第七天。
  夏口城外,汉军的围城营地内,李素对于眼下的攻城进度显然不太满意。这天一早的军议上,当着太史慈、黄忠和周泰的面,李素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不能再这么等下去了,孙策既死,江东后方必然短时间内就会异心四起,无论是当初被孙策暂时压制住的江东世家大族,还是山越人,都不会真的心服口服。
  这种时候,只要突破边境要隘,随后便是势如破竹、数郡之地席卷而过。区区一座夏口城,算上守城辅兵不过万人,被这种地方拖住,太划不来了。”
  李素心里很清楚,虽然这一世的江东世家大族,对孙家的怨恨肯定比历史同期要小不少,主要是四年半前孙坚代替了孙策承担了吴郡陆氏的仇恨,被刺身亡,双方的恩怨也消解了不少。
  但是,这种消仇恨毕竟是扬汤止沸,不是釜底抽薪。孙策这几年没有彻底达成分赃改革,内部就始终会有伺机而动的家伙。
  多给周瑜一天时间稳定后方,可能就多稳住一小块地盘。
  对于敌人内部情况的共识,李素身边的这些将领,其实也都能理解,至少在李素讲解之后能理解。
  无奈城池坚固,要快速拿下就要堆人命,有点舍不得,收益率也不是完全确定。
  三名主要将领中,周泰是此次与江东作战捞到军功最少的,也是最习惯打呆仗硬仗的。他闻言便请战道:
  “司空,既然速取夏口如此重要,今日开始便由末将轮番猛攻,只要投石机壕桥车望楼配合到位,供给足量,末将愿立军令状,不计伤亡,三日拿下夏口!”
  相比于周泰的蛮勇,太史慈稍稍冷静一些,他也是水战名将,对于夏口的难以速取非常清楚。他善意地劝周泰冷静,不能贪功:
  “幼平,你也久驻汉阳了,这一水之隔的夏口城地势有多复杂,你心里是清楚的,欲速则不达啊,有些东西,不是拿士卒填命就能解决的。
  夏口城三面环水,不光有江汉庇护,南边还有樊水和梁子湖,自鄂县樊口重汇入长江。城边护城河多引梁子湖周边低洼泥沼之水,填河极慢。
  若是花上半个月慢慢填,稳扎稳打,让周边各段城墙充分暴露在我军可能的进攻方向上,那吕蒙也会不得不分兵固守各处,就容易露出破绽被我们夺取。
  现在这种情况,城河几乎没填,就靠搭壕桥车抵近城下,一来可以攻击的点太少了,二来很多墙段外侧因为泥泞纵深,投石机根本不能逼近部署。我们空有数倍兵力优势,却不能充分展开,这正是吕蒙希望看到的(1)。”
  太史慈这番恳切的讲解,如果配合地图看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
  樊水、梁子湖、长江汉水这一系列存在,让夏口城周边能直接被攻击到的面太窄了。填河填泥泞扩大攻击面这种工程作业的施工量,可比单纯修一些投石机和望楼壕桥车大太多了,简直相当于整饬一处水利工程的规模。
  这些东西不整顿,也就导致汉军没法使用冲车、挖墙脚的尖头木驴等器械。
  夏口城,或许不是最难攻破的要塞,却实在是一个非常适合拖延时间的要塞。周瑜在兵败如山倒的剧变时刻,依然选这个点恶心人,自有其道理。
  李素对于具体战术的分析,其实还不如这些一二流名将,他不想过多纠结这些细节,定调子道:
  “不必争了,我说不能被夏口城拖住太久,不等于我坚持非要立刻破城。现在我军兵力足够,还有绕城而过这条路可以选嘛。
  自古绕坚城围而不打,无非就是怕断粮道。但吕蒙这点兵力,野战劫粮太弱了,我们巴不得他出城野战,所以,明天起……不,还是后天起吧,子义,你带船况不错的五牙战舰和斗舰全部顺流南下,直扑柴桑。
  你带一万五先走,这里也留一万五围住。你船多载量大,除了士兵之外,随船多带粮草军需,争取一两个月都不用后方给你补给,能圈多少地就圈多少地。尤其是要尽量招降豫章庐陵诸县。”
  太史慈微微犹豫了一下,欲言又止,他开始想问问,为什么孙策都死了七天了,偏偏是这个时候想到让他绕后。若是明知要绕后,早几天不是效果更好、敌人后方更加人心惶惶立足未稳么?
  李素看了他的犹豫,知道太史慈是在自己脑补,他也懒得等了,直接点破对方心中的疑惑:
  “早不绕晚不绕,偏偏这个节骨眼让你绕,自有道理。一来是你大前天晚上刚刚追击黄盖、逼着黄盖逃进大别山了。
  虽然跑掉了一些敌人,我们后方的不稳定因素也少了一些,这样就不用担心夏口城下兵力薄弱、被黄盖和吕蒙里应外合,有被突破的风险。
  其次么,你们太不了解周瑜其人了——你们以为,孙策刚死的时候,就是后方柴桑等地最人心惶惶的么?肯定不是!以周瑜之智,他会想方设法尽量暂时隐瞒孙策死讯的。
  就算我们当时就迂回敌后、主动散播孙策死讯,当地守将也多半不会信,因为我一个月前已经派甘宁去敌后搅乱散布打击其士气的假消息过了。虽然甘宁散播的不是孙策死讯,可只要是谎言,就会降低我军的欺骗效率。所以,我们要酝酿几日,等周瑜自己也瞒不住,等敌后他们自发传播的孙策死讯先蔓延开来,我们再动手。”
  太史慈听了,这才觉得一切条理都捋顺了,心悦诚服:“司空神算,料周瑜之所未见,末将这便去准备。”
  李素点头:“还有,我刚才让你明天走,今天别走,就是最后想试一把——趁着今天,我们设法让吕蒙知道黄盖已经逃到大别山了,荆州地界上再也没有可以机动增援他的援军了,也让他意识到我们要绕后了。
  这样,他一旦觉得自己的固守没有价值、无法拖延我们更久,也不会白白送死的。我们的船大,吕蒙的船小,他如果从夏口城北走长江撤退,肯定会被我们全歼。
  但是如果他走城南梁子湖和樊水撤退,我们的大船暂时开不进去,吃水太浅,吕蒙就会看到希望。
  加上前几天,我让你们填夏口城东南两侧的护城河水源、让你们堰塞了一部分长江分入樊水的入口部分,筑堰围住往北面护城河流的水流。如今这长江入樊水的口子,水量和宽度都更小了。
  这等于是告诉吕蒙,我们为了更好更快地攻破夏口城、取舍放弃了‘让我们相对大一些的船进入樊水的通航能力’,这样填塞过的樊水河口,我们连艨艟都进不了樊水和梁子湖了,只有走舸哨船能通航。只要吕蒙观察到了这一点,他对于走南面小河逃走的成功率评估就会进一步提高。”
  参与军议的三将听了李素环环相扣的心理战分析,不由再次肃然起敬。
  “填塞河口”是一个让敌人意识到“这对于攻城更有利,但对于从南侧追击突围守军更不利”的取舍。明明做了强攻的准备,最后实际却想再赌一把截住被逼突围的兵,战略目标的切换,还真是无缝衔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