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1/891

  关羽一时捻须不答,主要是他觉得沮授这人还算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也算是忠于汉室、误入歧途。他不想拿不确定的揣测背后泼人脏水。
  诸葛亮就没这方面的心理负担了,他也了解情况,侃侃而谈地对黄权解释:“这事儿就说来话长了。以我度之,沮授和袁绍肯定是不会一直拖下去的,总要有个头。
  但现在犹豫不决一直拖,自然是因为他们看得出拖的好处——正月时我们已经打探到,袁绍委任了审配兼录户、兵二曹尚书,在青冀二州筹措军需整训兵源。
  袁绍原本有战兵四十余万,去年冬天被我们歼灭五万,一度衰减到只剩三十七八万。经过审配的竭泽而渔搜刮,据说又恢复到了四十万,只是新兵未曾经练,不过一两个月的整训。但只要拖下去,袁绍就还能扩军。
  另一方面,袁军隆冬时节苦于太行难行,驻防上党的士卒多有饥馁,士气极度低落。进入二月中旬之后,壶关山路稍稍便利了些,审配又在后方整顿,供给渐渐充足,士卒人心有所恢复。
  我估计,沮授也是想扛过早春这段时间的低迷期,让士卒好好训练吃个把月饱饭,恢复士气。而且在全军宣扬后方扩军备战顺利、袁军才有信心决战。
  同时,我估计沮授知道我军南线胜利、陛下要抽人南下支援后,会愈发持重不肯出战,利用我们求战心切的情况,逼着我们主动进攻,他打防守,好多消耗我们一些。
  要想沮授主动出战……除非是我军进一步冒险,比如不顾目前尚未击退沮授的现状,直接从北线抽调兵马增援荆、扬战场。到时候河东河内战场驻军进一步减少,比如从现在的十五万降到十二万、甚至十万,那沮授或许还有胆量允许袁军诸将主动出击。”
  诸葛亮说的最后一项评估意见,倒也不能说行不通,算是一条不得已情况下的备胎方案了。只怕到时候关羽只剩十二万或者十五万,野战也打不过二十五万到三十万的袁军。
  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能真走这一步的。
  当然,如果是用骗术,明明没走这一步骗得敌人以为走了这一步,勾引出来野战决战,再利用汉军的机动和通讯速度优势、内线打出一个时间差,倒是可以考虑。
  这一点目前还没到这个份上,诸葛亮不用对黄权说出来,暂时自己心里先想象,多留个备胎就行。
  黄权琢磨了一下:“既然你们觉得不可能速胜、重创击退袁军,当如何回复陛下?”
  诸葛亮看了一眼关羽,见关羽点头,他就侃侃而谈:“我军之前扩军不足,主要是因为陛下治下各州人口虽众,然分布广泛,边远之地粮秣物资无法集中到前线供朝廷调度。
  所以,我军空有一千七百万治下百姓,可调度之兵还不如袁绍一千三百万人。我军可以离境作战的兵马不过三十二万,袁绍却有四十万,虽然我军素质相对袁绍更精锐一些,器械更是精良。
  关中从前年开始,才能自给自足,去年起百姓才略有余粮。而益州物资虽极为富庶,外运损耗却极大,荆州江汉之地也是去年才刚刚掌握,其余边远之地更是无法支援中原。所以截止去年,我们没有大肆扩军是对的。
  但如今,关中已经可以彻底自给自足、纵然偶有小灾也能自行赈济。荆州全境为我军所有,春耕之后,等今年夏粮收获、加上江陵存粮调度到位,足可在前线养更多常备战兵。
  太尉此前也算过,建议陛下今年春耕之后,趁着农闲,进一步扩军。民间新兵兵源应以巴地三郡及汉中为主,辅之以新定的南阳。
  因为离前线近的州要为朝廷提供战时军粮,按照租庸调输法,不该再重摊兵役。后方偏远州物资运到前线困难,不如出人当兵,这也是朝廷成法了。
  益、滇之地最为偏远、物资难运,而且人口稠密,本该多出兵源。但成都周边富庶、工商农事俱甚为发达,百姓安逸不尚武,还是让他们纳赋税为国贡献即可。
  滇州虽然最为偏远,民风也尚武,但如今南方已彻底平定,孙权治下剩余土地,不过淮南与吴越,连豫章庐陵与山越都丢了,没有滇州兵用武之地,他们到了北方不习寒冷,恐难以苦战。
  所以,汉中、三巴之地民风彪悍,多山少田,人口却稠密,多有百姓无田可种,还是继续从那儿抽兵免税,可以让这些部队到宛城驻扎,与南阳本地的新募兵一起,归属于南阳守将高顺麾下训练、并防守地方。
  另外,我军去年冬天在河内抓获袁绍军战俘、降卒两万余人。您刚才说李师在江东也累计抓获孙策旧部战俘两万余人。
  太尉以为,高顺扩编新军整训之初,可以以旧部四万人为骨干、占三分之一,以老带新。同时以三巴、汉中、南阳新兵四万人占另三分之一,再以袁绍孙策降卒四万占最后三分之一。
  如此,四万扩至十二万,整个朝廷的机动兵力从三十二万扩军到四十万、对外则宣称五十万。这样的以老带新编练速度,不用半年就能成军,新兵的战技应该能跟上,袁、孙旧部的忠诚度也能渐渐洗改。
  事成之后,高顺麾下原有的数万精兵、老兵,可逐步由吴懿带领,派去夏口、柴桑支援李师平吴越。
  若是保密得当、操作得法,时机恰当时,对外还可以提前趁着哪天高顺练兵有所小成时、打个时间差放假消息。
  宣称高顺之兵并未练成、实际上陛下是抽调了河东的预备队去宛城、让宛城的高顺精兵去柴桑前线。所以河东河内前线兵力实际已经没有十五万了,可能就十二万甚至十万,这样,也有可能把沮授勾引出来,敢于野战。
  当然,具体得随机应变,现在说还太远,无法预料那么久之后的事情预料得太精确。到时候怎么骗,还要临时想词设计。”
  黄权很认真地听完了诸葛亮周到的建议,心中也很是认同。另外,他也知道,这番话未必都是诸葛亮自己的心得,至少关于扩军练兵的日常经验肯定不是诸葛亮的,应该是关羽的意思。
  关羽只是不善言辞,借机让诸葛亮这个长史帮他整理好了、有条有理地摆到台面上。
  黄权虽然不知道后世的军事理论,但根据朴素的军事经验常识,他也听得出:扩编新军的时候,留三分之一老兵作为骨干模范带队,确实是最稳妥最能形成新部队战斗力,又不至于老兵太少跟泥牛入海似地被稀释得无影无踪白白浪费。
  后世采用三三制的国家,在近代扩军动员时,一般都是按三倍动员。比如一个团到了战时要动员扩编到三个团,那就把原有精兵团三个营拆到三个新团里,每团放一个老兵营带两个新兵营,能较快形成战斗力。
  而诸葛亮这次的建议,其实更加巧妙一些。
  因为袁绍孙策那儿抓来的战俘,战斗技能是已经有一点的了,缺的只是对刘备阵营的忠诚度,所以对他们的改造重点在于思想教育、比如开开诉苦会洗心革面。
  这样三三掺杂之后,每个单位只有三分之一的兵员有忠诚动摇的可能性,再洗脑一下,就绝对翻不起浪来,不可能出现整个部队动摇。
  而三巴、汉中和南阳征的新兵,都是从无地穷人里征的,在刘备的内政政策下,这些本地人忠诚度没问题,缺的是技战术经验。掺杂后,这种缺乏技战术的士兵也只有三分之一。
  最终结果就是缺战术和缺忠诚的士兵,都各只有三分之一,占少数派。成军的效率只会比正常的三倍扩军更快。
  ……
  黄权表示他回去后一定好好进言,把这些真知灼见分析给刘备听。不过,他还是想先观摩一下沮授目前的防守战是怎么打的、为什么关羽一直强调他有了攻城武器之利,还是不能抓到主攻的好时机。
  关羽对此当然不会反对,反正这段时间他对沮授的试探性进攻也偶有实施,黄权想观摩就等几天好了,总会打的。
第七百一十章
见识一下沮授的真正实力
  黄权虽然觉得关羽和诸葛亮的建议很有道理,但作为刘备派来催促关羽主动求战的使者,黄权还是得把他的职责彻底履行了,才好考虑回去复命。
  关羽强调说不是他不想出战,而是开春后这十几天里,对面的沮授防御得很好,依托城池、长堑、甬道严密设防,很难攻破。
  黄权就得亲眼见识见识究竟有多难攻破,连汉军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新式攻城武器、杠杆式投石机全面普及,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搞清楚了前因后果,回长安时劝说刘备才更有说服力。
  好在关羽本来就在隔三差五准备试探性的进攻,倒是没让黄权等太久。
  仅仅在黄权抵达前线后两天,三月初三,一场试探性攻势,就在山阳县一带展开了。
  至于为什么关羽把进攻点选在山阳县,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是经过一个冬天的深思熟虑,外加黄权来之前,双方已经花了血的代价厮杀验证、最后磨合出了默契:
  河内郡在这一带的敌我分布对峙态势,主要以关羽占据西南方的野王、沁水,而袁绍军占据东面的郡治怀县、北面上党郡的高都县为主。
  但沮授在北侧的防线,并没有以高都县城为依托,而是突前布置、把防线部署在了太行山与河内平原的交界处。依托太行山边缘支岭的主山脊修筑简易的工事、烽火台。
  所以,哪怕临时的夯土墙不高、壕沟也不深,防御效果却依然很可观,这就相当于是直接花大代价弄了一小段几十里长的简易长城。
  这夯土墙的主要用途不再是防止敌人攀登,而是跟长城一样,以便于守军机动为主。关羽攻击任何一个点,沮授都能快速让士兵沿着夯土甬道较快地集结到被攻击的位置。
  如此一来,去年冬天诸葛亮为关羽临时赢得的内线作战兵力集结速度优势,便就此逆转了。
  现在是关羽主攻而沮授主守,太行山沿线每个单独的点上沮授短时间内集结投入力量的速度都更快,以至于关羽哪怕有兵员质量优势和装备优势,也难以打开缺口。
  不得不承认,沮授确实也是一个擅长战略防御统筹的高端人才了,历史上他能帮袁绍酝酿全盘战略、把公孙瓒渐渐逼死,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官渡袁绍虽然惨败,但很多时候没听沮授的,内部谋士意见分歧严重,沮授之才历史上自然也有所被低估。
  当然,沮授部署下这个防御,也不是全无代价。至少,他在这个冬天为了在高度县以南太行山边缘抢修防线,据说直接摔死和工程事故死亡的并州民夫,就达到了数千人级别的规模,这还没算其他非直接损失。对民力的使用和压榨,也是没有办法的。
  可以说沮授虽然能防住,但付出的代价绝不比几百年前的名将廉颇搞百里石防线小——
  几百年前,廉颇的百里石防线思路,也是沿用了赵人一贯的长城建设思路,不求太行山山脊上的土墙防御力多高,只求附属的甬道便于守军以比进攻方更快的速度机动到位。
  事实上,战国时修的赵长城,说白了就是一系列太行山区诸陉谷之间的通讯调兵设施、同时还起到迟滞进攻方的作用。在赵国还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那些年里,太行山各个方向边缘的这种“长城”,重要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只不过后来被秦统一之后,秦、赵之间那些太行山边缘的“赵长城”失去了军事用途,所以渐渐被秦废弃。秦只是拿了赵在太行山最北面、与匈奴、中山接壤的那部分长城,并入连接到秦的万里长城。
  沮授在关羽北侧的防御思想,只是把早已废弃数百年的赵人遗迹重新捡了起来,修缮连接。在太行山边缘的某些山岭主脊上,其实还有没塌完的夯土遗迹可以直接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少死了点民工百姓。
  (注:秦人没有刻意拆除无用部分的赵长城,只是放在那里让它自行毁坏。所以四百多年后依然有残迹也是很正常的。就好比那些没有修缮价值的明长城墙段,到了四百多年后的当代依然还在,类似现在驴友爬的明朝野长城)
  北侧朝着太行山的攻势明显不划算、难度也最大,关羽前些日子稍稍受挫后,也就放弃了那个主攻方向,不再执着。
  毕竟防线那么长,随便决定性地战略突破一个点,都算是胜利,都能逼敌决战,那当然要挑软柿子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关羽还能选择的进攻重点,也就只剩很有限的几个选项,而这方面的顾虑,早在今天的又一次试探进攻之前,诸葛亮都已经在地图作业阶段跟黄权分析过了,所以黄权完全没有质疑:
  第一个方向,就是攻击怀县与高都太行防线的结合部、山阳县周边地区。
  山阳县就是后世的河南焦作,是太行山区与怀县(今焦作市武陟县)的薄弱连接部。
  沮授在这一段的甬道长堑工事,是难得的没有太行山地形可以凭借的,完全在黄河冲积平原上修工事,算是最容易攻的了。沮授的整个防线,也就这里有一段三十多里的平原防区,其他都有山。
  说句题外话,汉朝原本在兖州就有一个郡叫山阳,郡治是昌邑,而河内这边的山阳只是一个县。但历史上后来曹丕称帝的时候,直接把山阳县从河内划出来,设为一个公国,跟郡平级,作为“山阳公”也就是退位的汉献帝的封地。
  原因就是曹丕看中了河内属于司隶,就在雒阳对岸,离朝廷中枢很近,所以便于监视退位的刘协,不给别人借刘协搞事情的机会。
  关羽可选的第二个方向,则是攻坚,直接强攻怀县城池。怀县作为河内郡治,城防设施当然比山阳与怀县之间的平原甬道坚固得多。
  第三个方向,是直接顺着黄河往下进攻,突破到怀县后方,再进行战略大包抄,把整个沮授兵团包饺子。
  但这一招最大的问题是关羽现在虽然在东垣、野王等地有了船只,但这些船也不过是诸葛亮黄月英改良的“船型大篷车2.0”下水后的产物,论尺寸吨位其实还不如传统的水战走舸。
  而袁绍军虽然水军不强,但好歹黄河下游一贯是袁绍的主场。北方黄河水浅,不如长江可以用楼船,不过斗舰、艨艟还是管够的。
  诸葛亮又还不懂李素刚发明的“撑杆雷”战术,这种玩意儿也不能大规模用于“走舸换艨艟”的同归于尽战术,毕竟没那么多死士,普及不了。所以至少一年内黄河水战肯定是袁绍占优。
  算来算去,选项三不可行,选项二的难度不如选项一划算,那就专注于选项一呗。
  事实上,对面的沮授何尝不知道这一切。他对二三两个方向的防守资源,其实也有酌情打折扣,好钢用在刀刃上。为的就是预判逼关羽的走位,然后集中资源守最不好守的防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1/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