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6/891

  说句题外话,这铜山虽然汉朝时连个县级地名都没有,后世却是挺有名的,正是南宋灭亡前一年、蒙元军队歼灭贾似道主力的丁家洲之战的战场,可见这段长江地形确实适合打阻击战。
  (注:就是现在的安徽铜陵,当时铜陵只是一座铜矿山,汉末时开发不彻底。经过南北朝六朝的开发,到隋唐的时候,才因为跃升为全国第一大产铜矿山,单独设县,从南陵分割出铜陵)
  然后,就是如法炮制地依次放弃春谷、芜湖(汉朝就叫芜湖了),在半个月之内,把他的江南水军驻地,一直退到当涂、牛渚为止。
  于禁一开始是死活都要退到江北岸的濡须水,这样只要把濡须这条小河的河口堵了,李素就无法追击他。
  但周瑜好说歹说找理由劝他,让他放心,告诉他退到当涂、牛渚绝对不会跑不了、绝对不会没有退路。
  周瑜的解释非常有技术性,而且周瑜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表现出的“打阻击断后分兵都让我的人干,保护友军先走”的负责任态度,也多多少少挽回了于禁对他的钦佩,最后总算是说服了于禁,退到比濡须口更下游几十里的当涂。
  至于濡须口,该堵还是得堵,但是让李典的陆军堵守就可以了。濡须水河口很窄,陆军在两岸设土台、上立弩炮投石机绝对可以完全封锁河面,敌船来多少死多少,不可能硬扛城防工事的。
  当涂、牛渚两港,大致已经相当于后世的马鞍山和马鞍山下属的采石矶了,稍微读过历史的都知道,这地方是自古从长江上游攻打建业/金陵的最后一道江防门户。
  历史上发生在采石矶的最有名的水战防御战,自然是后来南宋儒将虞允文带领十三万宋军、击退金海陵王完颜亮的六十万大军渡江南征,让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吹牛成为了笑柄。
  汉末的时候,原本历史上孙策击破刘繇夺取建业,也是在牛渚之战打败了张英、樊能,才在江东夺取了根据地。当然这一世因为蝴蝶效应,那些事件都有所变化。
  但不管怎么说,牛渚已经是建业最后的江防门户,这里再被突破,就只有看着敌军登陆、死守建业城池了。
  本朝伟人读史,曾有“古今儒将谢周虞”之感慨,也就是认为自古南朝抗击北虏的名将,以谢安、周瑜、虞允文三人为首。
  时过境迁、因缘际会,周瑜人生的最后一场大决战,却要被拖到牛渚附近、拖到原本千年后虞允文的成名之地打,周瑜也算是“南朝名将全员灵魂附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
  不过,周瑜能说服于禁也跟着他不躲进濡须口、而是再往下游的牛渚驻扎,仅凭牛渚险要、是建业最后门户这个理由,当然是不够的。
  于禁始终关心的是“会不会因为缩到南岸的某个港口,最后退无可退被李素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周瑜关键就是解决了他这个疑虑。
  周瑜对着地图诚恳地告诉他:退往牛渚,还有一条关键退路,那就是牛渚是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中江”从长江分叉出来的河口位置。
  注意:不是汇入长江,而是从长江里分叉出来!也就是说,不是中江水位高于长江、中江水流入长江,而是反过来,长江水流入中江。
  于禁不熟江东水文地理,一开始听到这个情况时还很诧异,怎么会有小河反过来从长江分流呢?难怪名字叫中江,说明这确实是江的一部分。
  但既然是接受长江水的,这中江最后流到哪里?直接入海吗?
  周瑜给他解答:中江从牛渚往东,一直会流入太湖,正是太湖的主要上游水源。所以部队驻扎在牛渚,就算保卫建业不利、被敌军登陆突破了,还有机会顺着中江开进太湖。
  敌人的战船进不了中江,登陆的陆军部队阻止不了他们沿着中江水面撤退,绝对万无一失。
  而只要进了太湖,后续肯定是有路可以逃跑的,既可以从太湖东岸经松江进入东海,也可以从太湖南岸的乌程水等江南古运河河段,由余杭县进入浙江湾(1)。
  总而言之,到了大海上,整个茫茫东海连成一片,李素还能堵截你不成?到时候于禁想继续为曹公效命,就算李素堵住了长江口,他们也可以贴着海岸线北上、从淮河入海口重新进入曹操领地,转个圈子由淮河入淝水入巢湖、转个大圈再到濡须口。
  看在周瑜为他设想了那么周全的退路,于禁也是想赌一把绝地翻盘的。
  加上他也早就把“李素得到了刘备大量北线精锐援军”的信息传递给了曹操,他也觉得曹操会说服袁绍采取主动反攻、分走刘备对南线的压力,等到那一天,整个全局就还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于禁最后跟着周瑜躲进了牛渚,依托中江和太湖作为最后备选退路。同时把对岸濡须口的陆上防务完全交给曹仁委托的李典等人,以及曹操后续派来的援军将领。
  ……
  于禁和周瑜选择后撤收缩力量、集中兵力等待总决战,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前后牵扯了半个多月。
  等他们退到位之后,因为天气已经很热,差不多是初伏到二伏之间,李素就算可以发动进攻,也不得不熬一熬,不差这一点时间了,等过了三伏天再发动进攻——
  毕竟,“军中没有北方人和袁绍军俘虏”这一点,只是李素骗周瑜于禁的,不是真的。
  李素真要是敢在南方湿热的三伏天发动猛烈攻势,他军中那两万袁军俘虏改编兵,首先就能疫病中暑趴下一大片。
  所以,既然是为了用计,犯不着这样。已经逼得周瑜放弃了铜山、放弃了芜湖,一直退到牛渚了,最后的总决战,熬过二十天伏暑吧。
  但李素的不动,也暗藏着杀机。只不过这个杀机从地理上来说,并不是眼前的,而是千里之外的。
  话分两头,时间线回溯到五月二十八,也就是周瑜和于禁刚刚放弃南陵、开始往铜山撤退的时候。
  上帝视角的视野范围,暂且从长江以南、拉到江北淮南,曹仁和李典的陆上防区。
  李典当时就已经跟于禁沟通过了,还请示了曹仁。曹仁表示,既然于禁要跟着周瑜继续战略收缩,那么李典得负责的长江北岸江防堵口空间,会纵深越来越大。所以拼命调集兵力支持李典的机动防御,还通过夏侯惇向曹操进一步请求组织援军。
  这个时间点,于禁之前对李素军情预估的证据,也已经通过曹仁、上报给夏侯惇了。夏侯惇稍稍汇总后,跟刚到的程昱一起参详一下,要是程昱也觉得没有诈,就会正式上报曹操。
  好在农历五月底之后,北方麦作区本来就进入了农闲季节,北方不种双季作物,夏天没有抢收抢种,曹操的军屯屯田兵都可以完全进入军事动员状态。
  所以,大约两三万规模的、今年原本刚刚调到新光复的原袁术占领区的军屯兵,很快动员起来,陆续从寿春和谯郡南下,支援淮南战区。
  至于旧的守军部队暂时被曹仁抽走交给李典、而新的援军填补上来之前,会有点时间窗口,曹仁一时事多繁杂,也不尽注意,反正他早就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谁知,偏偏就在五月二十八日这天,新的意外又发生了。程昱刚要到任,就遇到了夏侯惇抛给他的一个新的棘手难题。
注释:
(1)江南地区自古有把天然河道疏浚连接为运河的历史。勾践、夫差时代就开始修了,跟江淮之间的邗沟历史一样久,汉朝还一直有在使用。后来杨广修大运河时,邗沟和江南河两段都只是把淤塞废弃的吴越古河道重新疏浚出来。
主要就是因为南北朝的三百年,南方不用往北方运东西、变成了两个割据政权,所以运河才渐渐废弃的,需要南北统一后重修。加上鸿沟也是战国时魏国挖过的,所以大运河只有河北段是杨广自己完全从无到有新挖的,其他三段统统都是废河翻新。
第七百二十七章
大杀四方的“无当飞军”
  时间再往回溯到五六天之前,沙摩柯和孟信加起来一共一万两千人的武陵蛮和昆明夷山地兵,就已经提前从江夏郡渗透进了大别山区,趁着梅雨季节最后几天还算凉爽多雨的日子,翻越了大半的山区,到靠近豫州和庐江郡一侧的山区边缘潜伏,以待战机——
  他们必须随机应变选择出战机会,但是早在他们出发之前,李司空就关照过他们,如何判断战机是否值得把握的标准——
  李素说,不用多久,他就有把握骗得周瑜、于禁误导曹仁把淮南守军沿着大别山区的防御兵力大半撤走、去填补长江北岸的沿江防线。
  就算周瑜、于禁的误导不够给力,李素也有别的手段、双保险确保这一点的实现!
  因为李素还可以用甘宁当江贼、对着江北没有城池的地方每天换个地方登陆抢劫、卷走百姓,抢到曹仁李典脑袋抓狂到要爆炸,不得不把其他还不怎么紧急的防线的预备队兵力全部集中到江防防线上!
  于禁正面劝不动,就用甘宁反面再补踹一脚,让曹仁这头犟驴前进!一推一拉同时使劲!
  而李素战前关照沙摩柯和孟信动手的关键信号,就是让他们派出斥候翻山越岭、潜到大别山区沿线、乃至在山区之中的那几个县城,提前观察守军有没有被调动,有没有兵力空虚的情况出现。
  只要出现了守军兵力空虚,就是沙摩柯等人可以自行决定出击的时候了!李素对他们就一条关照:
  凡是大别山区山里那几个县城,这次是打下来后就要长期占领的,所以绝对不许劫掠残害百姓。但是如果曹军军队的缴获物资,以及曹操官员留下的府库钱粮,可以作为攻城部队的战利品奖励!
  至于大别山以东、出了山区的沿山县城,因为曹操大军来了之后,肯定要退回来,肯定不能久守。所以沙摩柯和孟信要抢劫一把就抢吧。但是绝对不许滥杀无辜。
  李素也知道,指挥那些蛮夷兵打仗,军纪肯定不能和汉族王师相提并论,抢劫是不可能杜绝的。
  何况,要是王平的无当飞军来干这事儿,好歹也是正规军纪整训多年的精兵,情况会好一点。而沙摩柯和孟信这次带来的,都是李素从南蛮中临时募集的,原先没有军纪约束,也只好这样用了。
  五月二十八这天,沙摩柯派出的斥候一早就来回报,说是发现安丰、鄠娄等附近两个大别山区的县城,出现了守军几乎被曹仁调空的情况。
  (注:这两个县大约相当于后世安徽六安的金寨县南部,近现代史上也是大别山区的游击根据地,所以路非常难走。汝南黄巾军被袁术基本剿灭后,还有残部往南逃进大别山区继续盘踞,曹操灭袁术后,半年内也没有完全建立起官府统治,只是拿了几个县城)
  沙摩柯的斥候居然还偷偷抓了一个俘虏,拷问了他们的动向,果然是被曹仁派去支援李典填充江北防线的——
  不得不说,沙摩柯的人做事儿是真的不动脑子作风粗犷。这要是抓落单的守军小队时手脚不干净,没有全部一网打尽走漏了风声。导致他们通知刚走不久的守军回防,今天这事儿可就搞砸了。
  但是,蛮夷兵自然有蛮夷兵的作战方式,他们会用心狠手辣弥补脑子思虑不周多留的漏洞,凑合着能成就行,不好过于苛求。
  沙摩柯摸清敌情后,跟孟信商量:“孟兄,咱一人一个,是我的斥候发现的机会,我要富裕一些的安丰县,鄠娄县就让给你了。”
  孟信有点不甘心,但自己的斥候不给力,没抢到第一手消息,他也认赌服输认了。
  反正又不是完全白拿,曹仁再是寅吃卯粮调走守军,总不会真的一个兵都不留吧?越是富裕的县,防守肯定也相对较强。
  这么安慰了自己一下,孟信就接受了这个分配。
  “全部打起王平王校尉的旗号!遇到敌人就冲上去!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是板楯蛮为主的无当飞军!杀!”
  沙摩柯和孟信兵分两路,不约而同打起王平的军旗,从大别山上冲了下来。
  ……
  同一时间,安丰县城里并没有多少守军,剩下的只有一个县尉规模的治安部队,连捕快性质的差役都算上,不超过五百人。
  城内的官员倒是还都在,官职最大的,是曹操派来安抚汝南以南山区诸县的太守李通。
  根据之前曹操和袁绍的“鸿沟协定”分赃,汝南郡被光复后,大部分应该是袁绍的。
  但是,当时曹袁划定的具体界线,毕竟是鸿沟-颍川-淮河为界,而汝南郡有跨越淮河两岸。后来曹操灭了袁术、把这些地盘实打实拿到手之后,袁绍倒也认账,承认汝南郡的淮南部分确实归曹操。
  曹操不能再用汝南郡的名字,就拿汝南在淮南大别山区这几个县,临时拆分新设一个郡,就选这几个县里最大的县安丰县的名字,叫安丰郡(全郡就四个县,还都在山里)。
  以他的一名部将、江夏人李通为太守,安抚地方。
  李通原本是个住在江夏郡和汝南郡交界的大别山区本地豪强。黄巾之乱起的时候,江夏汝南交界各县的豪强因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都纷纷据县自立,类似于当山大王。
  李通和一个叫陈恭的人合兵,起于汝南一侧的县城朗陵,后来还击破了一些来犯的汝南黄巾军渠帅。历史上,他割据到建安元年、曹操得势后,通过投曹洗白了身份。
  如今这一世,曹操虽然没捞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机会,但因为袁术在这一带的领土确实是曹操平定的,所以李通还是投了曹,只不过时间上比历史同期稍微晚了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