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6/891

  甚至关羽因为之前诈称张郃、高览所部成功,用这一招用上瘾了,最后到麹义营前三里地、被麹义的斥候巡逻队发现时,还再用了第三次,多争取拖延了一定的时间。
  麹义的斥候也完全没想到“前面的张郃高览都没发现问题,也没遭到突袭,关羽会绕过张、高偷袭二线的我军”这种情况。
  愣是在关羽离营墙不到百步、正式抛出挠钩拉扯拒马寨墙、发起冲锋的那一刻,麹义的部队才反应过来。
  两千铁甲骑兵当先如洪流一般杀入营中,不分敌我、只要见到没有身穿明晃晃锻钢胸甲的就一律冲刺砍杀,凡是遇到走路的步兵就无差别乱杀。
  反正关羽都是铁骑,所以只要坚持“见步兵就杀”的思路,哪怕在黑暗和混乱中,也肯定不会杀错人。极个别铁骑兵自己坠马变成了步兵的,那就怪运气不好自求多福吧。
  营中火把不多,月底朔日连月光都几乎没有,幽暗的照明下忽然被劫营乱杀,还是铁骑践踏乱冲,饶是麹义治军极严,还是瞬间全营炸锅。
  麹义已经是当世擅长破骑的名将了,当年白马义从和张纯的乌桓骑兵都被麹义的先登死士杀得一败涂地。
  可是在这黑夜之中,除了麹义的中军营地原本就用车杖围堵严谨、关羽一时冲突不入,外面没有车杖掩护的营区,几乎个个被彻底踏破。麹义部两万多兵马作鸟兽散,只有中军三千人在组织抵抗,周边两万人全都炸营四散,被左右冲突的铁骑杀得血流漂橹。
  关羽的三千轻骑也恰好赶到,他们一改之前铁骑兵中宫直进、直捣腹心的打法,而是呈圆环阵在外面绕营奔驰。
  凡是看到逃出来的步兵就密集箭雨射杀、以多打少驱赶、把一部分败兵赶回去跟后面新冲出来的自相践踏乱作一团。
  如此铁骑兵搅烂腹心、轻骑兵绕圈围堵,前者就如搅拌榨汁机的刀刃,后者就如搅拌榨汁机的罐壁,罐壁把被刀刃打飞的食物碎块碰撞逼回刀刃边、接受二次三次粉碎,用不了多久整块的蔬果食材就稀碎成浆糊状了。
  麹义的部队被杀得惨不忍睹,没头苍蝇一样还没地方跑,很多甚至看准了北侧沁水河里没有关羽的劫营追兵,就直接义无反顾跳河想游到对岸逃生。
  关羽搞定这一切,立刻指挥铁骑兵由关平带着返身往回杀,争取陆路回到城里。他自己带着三千轻骑立刻开挖麹义留下的堤坝围堰。
  同时,关羽命令轻骑兵在麹义大营外围四处放火,把动静闹大,让张郃高览意识到“麹义的大营还在激烈厮杀”。
  只有传达了这个假象,张郃高览才不会重视回头突围的铁骑兵,会觉得那部分人只是“关羽部下的怯战逃兵,关羽的骑兵偷袭主力还在麹义的大营坚持作战”,这样也就保护了关平和铁骑兵的撤退成功率,让张郃少花点精力去纠缠他们。
  做出安排后不久,随着关羽身边的轻骑下马开始挖掘破坏围堰堤坝,他们也很快发现了情况跟关羽一开始说的不太一样。
  一个军司马级别的军官火急火燎地向关羽汇报:
  “太尉,麹义的人之前一直在往南挖引水渠,我们点着火把沿着跑了一圈,看样子要一直挖到通入济水!不过现在还很浅,只是河南边这片洼地被淹了蓄水,没能继续往南流。”
  关羽听了,一时也是不解:“他们要淹野王城,挖那么远干嘛?要是挖通到济水,将来不就都直接流进黄河了么?最多济水水位会上涨,难道不是想淹野王而是想淹温县?那也不够啊。
  不管这么多了,继续施工、赶紧破坏。你们大致把看到的情况草草几笔画下来,或者大致记一下,回去后问诸葛长史。”
  关羽的部队挖了半刻钟,堤防已经被破坏了好几个决口,被堵住改道堰塞了好几天的水流,重新顺着沁水故道往下涌。用不了多久,溃坝自行越冲越滥,水位已经上涨到比正常日子的沁水水位还高了好几尺。
  远处已经可以听到张郃、高览带着部队围堵上来,先锋是骑兵,后续还有大队步军,想要堵住关羽破坏堤坝的轻骑兵归路。
  关羽也立刻亲自集结部队、回军先迎击张郃高览的骑兵。双方搅作一团一阵厮杀,关羽的轻骑兵因为没有铁甲,这次乱战倒是没占到什么便宜。
  血腥而短暂的厮杀之后,两军各自折损了数百人,张郃与高览不愿意以前军骑兵独战关羽,只是想拖住关羽,等自己步骑会合,所以张郃高览在关羽的气势汹汹紧逼之下,选择了暂时退避重整队形。
  可就在这点时间差里,战场周遭都已经水淹了一尺多深,行动很是困难。骑兵在这样的水深下还能缓缓慢跑,步兵行动就很困难了。还好水的流速不是很快,否则一尺深都能冲得步兵摔倒,可能就爬不起来了。
  关羽的部队因为一开始缩在大坝上,躲开了水流最汹涌的位置——
  但凡溃坝涨水,都是越到下游流速虽慢,但水分布得比较均匀,整个战场都会被淹到。而上游刚刚决口的位置,往往是只有溃坝的那几个点特别汹涌,但别的没水的地方可以完全躲开。
  关羽是有意为之,会指挥自己的部队躲开决口点。张郃高览却不知道上游到底哪个点决口,这种信息差之下,关羽的部队沿着沁水南岸选了一条较高的河岸土垄缓缓退兵,张郃高览竟不能挡。
  就算冲到关羽面前的部队,也不成建制,后军援军根本无法快速集结汇拢。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远远地呈松散的半圆阵包围关羽,无法上前交战围歼。
  不久之后,野王城守军望到西面火起,稍稍评估了一下冲到城下的水势,诸葛亮立刻吩咐打开临河的北城门,把关羽军的走舸全部派出去接应,船上只留划船的必要水手,不留战兵,以便接应到关羽之后可以尽量多装一些骑兵回城。
  别看这一步看似轻松,实则这才是今晚诸葛亮安排的诸多步骤中最难做到的——因为沁水涨水了,流速加快,艨艟这些需要靠一定风帆动力的船,根本就扛不住逆流的水速,无法往上游逆行。
  走舸上的划船士兵,个个都是提前昨天午餐、晚餐两顿都被奖赏饱餐了肉食,还喝了酒,全都选的臂力过人的精壮之士,才能做到顶着大水逆流划船。
  又过了一刻钟之后,关羽且战且走往下游撤退,诸葛亮派去的走舸又接应得力,双方相向而行,才算是通过沁水水路把关羽的部队接应回城。
  计点人马,三千轻骑兵回来的其实也就两千骑,毕竟他们一开始踹营的时候就跟麹义的部队血战,后面还遭到张郃、高览两度截杀。
  最后还免不了在积水的道路条件下行军撤退,淹死冲走两三百个人都是很正常的。林林总总加起来,可不得死一千精骑。
  铁骑兵那边的战损,也有三四百人。不过加起来不到一千五的骑兵损失,换来打崩麹义的两万人,而且大水漫灌对张郃高览营地也造成一定损害,这个交换比绝对是非常划算了。
  ……
  袁绍本人并不在野王城西的围城营地,他的营地要稍稍后方一些,所以他是七月初二天色将亮的时候,才得知了前方的挫折。
  袁绍很是生气,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可能,厉声责问盘查战况,还想处分麹义,觉得麹义是不是泄密了还是跟关羽有勾结故意放水。
  沮授闻讯后,不顾自己如今还没有恢复信任,紧急求见苦劝,总算是拦住了袁绍。
  当时,袁绍最初对着沮授就劈头盖脸质问:“若不是麹义泄密,关羽怎会知道我军在上游拦河筑坝?从而奇袭?这事儿友若让我行事机密,连张郃高览都不知究竟!还有谁能泄密?”
  沮授诚恳剖析:“主公,这种事情,既然决定要做了,本来就该小心提防,怎么能靠保密呢?沁水被拦,水位下降,城内如果有擅观天文地理用兵之贤才,从观察水位判断出异状,都是有可能的……唉,这是顾此失彼了。”
  袁绍看沮授说得有道理,不由老脸挂不住,又转而找另外的撒气对象,把教他“断沁水让关羽在野王城破时无法水路突围”计策的荀谌找来。
  “荀友若!亏你们荀家还好意思标榜“荀氏三若,智数超群”,看看你出的馊主意!诸葛亮能看不出来沁水被拦、水位下降。我军刚刚围城有些顺利进展,就如此松懈慢军!
  你出改道沁水之策时,难道就没想想清楚如果中途被敌人阻挠破坏,会对我们自己的部队造成多大损害么?匹夫误我!”
  荀谌无话可说,只能先放下自尊,磕头认错,毕竟计策失败也是害死了不少将士的。他只能先硬着头皮确认一下损失:
  “此皆属下之过,愿受责罚,不过治军不严,并非某力所能及。眼下还是先看看损失几何。”
  袁绍这才火急火燎让人上报损失,最后得知只是麹义的部队完全炸营了,只剩下三千中军先登营没有动,其他部队四散逃跑,死伤不知,天亮后还在尽量收拢,不知道能召回来多少。
  张郃高览那边,直接死伤倒是还能接受,全加起来不超过五千人,只是营地多多少少被水浸泡了,城西张郃的营地首当其冲,城南高览的营地稍好一些。
  营地里的随军行粮许多都被浸泡了,损失相当于大军数日的口粮肯定难免,其余器械营帐也都有损失,关键是道路完全泡水泥泞后,继续补给推进的后勤也变得困难了。
  事实上,还有更严重的一点后果,袁绍军上上下下都还没注意到,那就是夏天炎热时节,野王、温县周边战场双方加起来已经死了一万多人了,还有两倍的伤员。
  这些伤兵死尸集中存在,还是三伏天,本来就容易爆发瘟疫。再被水淹漫灌,之前草草浅埋的死尸也多被河水浸泡,长远定然不乐观。
  袁绍只好一件一件慢慢善后,再重新组织进攻。
  ……
  与此同时,关羽在撤回野王之后,只是稍稍歇息了两个时辰,辰时就重新起来,巡视防线。
  诸葛亮已经听说了夜袭将士们带回来的情况,知道自己之前对袁军堵河的动机判断其实有点偏差:人家不是想淹城,是想让河改道。
  是自己提前引爆了这个隐患,把改道的蓄水提前释放、促成了一次更小规模的水淹以为替代。
  以诸葛亮的智商,一开始当然也有些不解,但很快就想通了对方的真实动机。
  “这是有人在建议袁绍断了野王守军在城池不可再守的时候、从水路撤退的退路!要把我们这两万多人,连通太尉等重要将领,全歼灭杀在野王城里!
  那还真实歹毒,而且也肯花血本啊!让沁水改道,不知要淹没多少农田、害死多少河内无辜百姓。而且河流改道这种事儿,是那么好控制的么?
  就凭袁绍那边那帮算学废物,估计连李师那种勘测定高绘图的本事都没有,一旦河道导向失控,从不是预先规划的位置冲入黄河,怕不是至少淹死好几个乡的百姓。
  如今还是三伏酷暑,死尸浸泡糜烂后腐水蔓延,更是容易导致瘟疫。这些袁军谋士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诸葛亮心中暗恨那些废物惹货,毕竟那些没有理工科知识的纯文官,对于瘟疫的原理理解都太少了——
  这不是诸葛亮涯岸自高,而是实情,看看原本历史上曹植在建安二十二年那场大瘟疫后写的《说疫气》,就知道那个时代的顶级知识分子文人对瘟疫的原因理解也就停留在那种粗浅程度(1)。
  诸葛亮想到袁绍军谋士乱出主意惹的麻烦,也不得不把“提早撤出野王,放弃这座城市战略转移”的计划,提前慎重考虑了。
  本来,他还指望用野王城至少再消耗袁绍十天八天的,多给袁绍放放血。不再战死两万人、沉重打击袁绍军刚刚出征时的锐气士气,关羽就不会轻易水路图为撤退。
  现在,一来要担心袁绍再接再厉、不计代价把河道继续深挖完成改道(关羽昨夜的破坏只是把堤坝挖溃决了,但麹义挖出来的河道并没有填回去,那个工程量太大来不及的),导致到时候真想撤撤不了,同时也得提防死伤太多大水漫灌之后瘟疫流行。
  诸葛亮果断把自己的判断告诉了关羽,让他当机立断:“……太尉,我军如今面临这些新的风险、麻烦,我劝你还是早做打算,争取三日之内,就整备好部队水路图为,撤出野王。
  守城物资该尽量用掉的也赶快用,不用省了,我们怕是无法按原计划再守那么久了。袁绍很有可能真的会继续挖沁水连接济水的引水河道的。我评估了一下他们的工程量,真要是给他们十天八天,我们绝对走不了了。”
注释:
(1)建安二十二年那场大瘟疫是曹操南征孙权的合肥之战,相持太久死伤太多、传染源没控制,两军军营里都蔓延起瘟疫,随后曹操不得不撤军。
撤军后还把瘟疫带回了邺城,导致建安七子除早死的孔融外、剩下还活着的那些人,都在这一年的瘟疫中团灭了。曹植因为建安七子团灭才写了《说疫气》来纪念。
第七百三十八章
大将军“光复”河内
  因为导致了己方重大的物资损失,和数千规模的士卒淹死、麹义的两万部队被打散,荀谌在袁绍那儿着实挨了好几天的狠训。
  他在所有谋士中的被眷顾程度一度降到了最低,比田丰和如今的沮授都更不受信任。连带着颍川荀氏这样的家族,在袁绍那儿的影响力也降低了一个等级。
  不过,荀谌冷静下来之后,也意识到自己的计策并没有算彻底失败。因为只要继续施工,把野王城的水路撤退通道断了,最终还是可以把关羽诸葛亮全杀。
  而且,这段时间里,袁军陆路在包围关羽的三座据点后,也没闲着,而是进一步绕过城池不顾粮道向前推进圈地,陆路南线已经推过了轵县,把轵县都包围了。
  然后进逼堵死了轵关陉和箕关陉这两座王屋山上的重要隘口、堵死了汉军从陆路由河东支援河内的主要道路。
  换句话说,关羽留在河内郡的六万人,只剩下沁水水路这条后撤路线,如果再把沁水堵死,这六万人就是瓮中捉鳖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