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7/891

  袁绍军前前后后死了近两万、负伤逃散更多,但战略目标达到的话,还是值得的。
  荀谌于是卖了自己的老脸,甚至拿出家族信用在袁绍那儿的最后影响力来背书,把上述道理极力推荐给袁绍:
  “主公,之前被关羽算计,只是因为我们不备。关羽来偷袭,正说明关羽害怕我们这么做。所以敌人越是害怕我们就越是要坚持做,怎能因为阻挠挫折而放弃?
  张郃、高览二位将军虽然有所损失,但算下来因此而死之人不超过五千,麹义将军的损失主要是部队炸营打散,真被关羽夜袭杀死的士兵比例并不高,假以时日还是可以收拢起来的,这时候一定要坚持啊。”
  袁绍畏惧损失犹豫不决的毛病又有些犯了,勉为其难继续两手准备,一边组织攻城一边挖沁水改道。
  两天之后,七月初四,野王城的城墙终于出现了数处被投石车阵彻底砸烂砸平的缺口,攻城方步兵已经可以直接趟缓坡冲杀进去。
  这个好消息让袁绍微微振奋,对荀谌那种慢工细活的消耗微微转为不屑,对施工阵地的防守戒心也再次下降了点——当然,倒是不至于再给对方夜袭的机会,毕竟袁绍也不是在同一个坑里摔倒两次的人。
  但是,城墙被攻破后,才发现诸葛亮已经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提前在城墙破口内做了二层、三层防线,相当于简易的内瓮城,袁军将士们杀进缺口后还是面对敌人居高临下的堵截,甚至有更多神臂弩兵严阵以待对着城墙缺口处攒射覆盖。
  结果,七月初五的攻城效果,反而比七月初四城墙刚破时还差一些,袁军伤亡反而提升了。毕竟城墙刚破的时候,袁军士兵上上下下都觉得胜利在望,翻过这道坎就赢了,临门一脚的时候精气神是很足的。
  如果翻过一道山发现前面还有一道山,这就容易形成瞬间的士气低谷,觉得敌人的顽强抵抗简直没完没了。
  袁军不得不重新组织调度、恢复士气,准备七月初六开始按照新的节奏组织进攻。并且安排部队换防,让闲置的文丑蒋奇等部生力军把张郃高览彻底替换下来。
  谁知,关羽和诸葛亮果然没打算跟他们耗下去。
  袁绍这边还在准备七月初六新一轮攻坚呢,七月初五晚上,关羽趁着前面几天把值钱的笨重的守城物资疯狂倾泻到袁军头上、总算消耗了个七七八八,剩下的值钱细软也足够随船带走了。
  然后关羽就坐了七八十艘艨艟、几百条走舸和更多之前用大篷车改的小船,把他残余还剩堪堪两万人规模的部队、三千匹战马,从野王北城的水门突围,直接进入最近几天水位重新开始有所下降的沁水,突围回石门陉。
  袁绍没料到关羽早不走晚不走在这天晚上走,所以连连得到消息、试图派部队追击堵截,也已经来不及了。
  袁绍军在三天前拦河堤坝第一次被毁的时候,其实是最警觉的,在城墙即将被攻破的时候,也是比较警觉的,因为从战争心态来分析,那些点都是敌人比较容易走比较容易绝望的时间点。
  至不济,如果再往后拖,拖到诸葛亮在野王城墙破口内安排的第二道、第三道防线也岌岌可危的日子,那也是关羽撤军的高危期。
  谁知关羽偏偏就是选了“在新一轮的杀手锏刚刚亮出来、我军战况还能坚持新一轮周期”的情况下,“乘胜撤退”。
  简直如同后世那些炒股庄家做了半天图形哄骗韭菜、结果才刚拉一个涨停板就虚晃一枪果断出货,把袁氏韭菜割得不要不要的。
  袁绍的部队组织起追击的时候,关羽已经往上游航行了二十多里,从河上把本就没有完全修复的堤防再进一步破坏一下,然后继续逆流而上。
  袁军的船只都在下游,肯定追不上,只有骑兵足够快速反应,可以沿着沁水两岸骑射截击,但关羽军有船,骑射根本没用。
  只有个别夜晚航行出现事故、相撞搁浅的落单战船,被袁军围住冲到近前砍杀。过程中累计也损失了五六条艨艟、几十条小船,也是在所难免的。
  把两万人撤下去,过程中怎么可能完全不蒙受损失。
  部队逆行到五更天,已经靠近了石门陉。石门谷口有汉军扎营守关的部队,就在关羽撤退前两天,石门陉外的沁水县也被汉军放弃了,沁水县守兵也全部收缩到石门陉执行堵口。
  石门陉西侧有河谷缓坡,东侧就是沁水流经山谷,此处是太行山与河内平原的交界处,沁水落差比较大,船只无法自力逆流而上。
  所以士兵们通过防线后纷纷下船、然后站在东岸拉纤把船拉过这几里地的湍急河道。
  袁军追到石门谷口,碍于此地同样是太行八陉级别的险要之地,无法攻入,眼睁睁看着关羽从谷侧的湍急河流撤走。
  于是,野王、沁水、温县数战,结果就是袁绍原本打算分割汉军、各个击破,集中优势兵力车轮战,把关羽在河内郡突出部的六万守军全歼。
  结果,袁绍累计死了两万多人,伤、逃四万,却只换来了杀敌数千。
  关羽给袁绍放完血后,还有五万多人走沁水、黄河水路都成功后撤了,依托石门陉、轵关陉、箕关陉等太行八陉中的三陉,继续跟袁绍打山谷阻击战。
  而且袁绍的部队进一步前推之后,后勤补给只能依赖黄河干流。其他沁水、济水的航运条件都严重恶化。
  之前为了逼关羽走位而瞎搞的水攻计策,遗留下了大片原本肥沃灌溉良好的低洼农田被淹、河内西部半个郡原本的富饶之地,到处有小沼泽,还有被淹死的百姓。
  从七月初一决水以来,到如今七月初六,经过六天的酝酿,瘟疫也逐渐猛烈起来。诸葛亮走的时候,倒是本着人道主意的考虑,把军中多余带不走的药材,凡是可以扛伤寒和其他夏季虫媒传染病的,都分发给野王百姓。
  同时,诸葛亮走之前还组织了把攻守双方以及城内百姓死者的尸体,累计一万多具,凡是能收尸收到的,全部用被攻城方投石车砸毁的民居的废弃木材,集中焚烧处理。
  因为诸葛亮知道,在敌军水攻改道河流、沼泽处处的环境下,哪怕浅埋尸体也无法阻止死尸被大面积浸泡腐烂传染疾病,必须烧掉才绝对安全。
  但城外攻城方阵地里、那些敌控区的尸首,诸葛亮也没办法去收。而且他撤军的时候也不可能“携民渡江”,因为船根本不够,能运走两万战兵已经是很不错了。
  百姓就指望他们在沦陷区暂时给袁绍当顺民、自己注意卫生条件了。
  ……
  袁绍拿下野王城时,心情也是百感交集。
  死了那么多人,打了两次败仗挫折,好歹最后失地倒是收复了。
  河内郡全境,除了太行八陉那几个山口,其余平原富饶之地倒是全部拿了回来。可是要继续进攻,难度却丝毫没有降低。
  敌军的守卫阻击部队,一支都没有全歼掉,都被关羽诸葛亮发挥水路优势撤走了,连大兵团提前渗透到敌后、团团包围都没有效果,没有控制制河权就是这么尴尬。
  但是,为了鼓舞士气,即使知道战果不理想,宣传上也还是要表示己方打了大胜仗。
  就好比常公让胡宗南打下陕北的时候,哪怕是拿下了几座对方主动放弃的空城,什么有生力量都没歼灭到,但是常公一方的报社媒体还是得大书特书强调前方打了大胜仗、重大战略胜利。
  大将军光复了野王!光复了河内!打破了历史上长平之战的魔咒!上党郡的丹水与黄河流域的通航被重新打通了!
  这次的宣传力度,比历史上官渡之战中前期、关羽斩颜良后,曹军主动放弃延津、白马,后撤到官渡、任由袁绍“光复延津、白马”时的宣传力度,还要大一些。
  荀谌也借着这个契机,名义上恢复了袁绍对他的信任:不管怎么说,人家是真帮你吓得关羽和诸葛亮不得不撤退,唯恐再不走走不了。
  但明眼人都知道,荀谌已经失去了再次献策被采纳的机会。
  同时,主张大兵团从河内郡单一路线进攻的许攸,也因为荀谌的连累,没有办法打出包围战大规模歼灭敌军主力。许攸在袁绍心中的信用背书,也再次有所下降。
  沮授总算觉得自己有机会推销他的多路分进合击进攻计划了。
  在河内一路后勤条件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分进合击才能分摊后勤压力、降低堆叠惩罚,并且进一步实现对关羽的合围威胁。
  到时候要么围歼关羽,要么逼迫关羽继续大踏步后退,不管怎么样总比目前这样对着太行三陉一步步拱要主动得多。
  沮授找来找去,荀谌已经被证明无法联合,其他谋士又不是一条心,沮授这次只剩辛评、辛毗兄弟这两个工具人可选了,借由这些工具人出面,帮他献策,以免袁绍的不信任和抵触情绪。
第七百三十九章
沮授的最后一次挽救尝试
  沮授选择辛评作为工具人,是经过慎重的权衡的。
  一方面,他跟辛评有交情,两人都是早在袁绍来冀州之前,就为前两任刺史、州牧服务过了,同僚时间长达十一年,几经易主。
  另一方面,辛评一家其实不是河北本地人,是之前的冀州长官从外地带来的幕僚,这一点跟籍贯冀州的沮授又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袁绍这些年来,很少觉得“辛评是沮授这一派的人”,但也不会觉得辛评是颍川/南阳派,而是属于河北派和颍川派之间的中立者。
  七月初六,关羽逃跑之后,当夜沮授就去找了辛评,把他为国为民一心秉公的战略考量跟辛评充分商议了一番。
  辛评这人虽然小节方面不太注意,私德比沮授差、会收钱办事,但大事上还是比较清楚的。
  他知道沮授是有大才的,也听得出对方的计策比袁绍目前执行的现状方案要好得多,原则上也愿意帮忙代为进言。
  不过,辛评是文学从事出身,仕途早期做的是那种领导秘书类的工作,比较会察言观色、揣摩亲疏。
  近年来因为袁绍在秘书类幕僚方面更重用陈琳,辛评的定位才渐渐偏向万金油打杂、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他知道这个节骨眼上,自己在袁绍心中的中立程度怕是依然有点不够用,而且一个秘书打杂类的角色,也不适合妄言军机大略。只怕一开口,袁绍就会想起“沮授和辛评在我来冀州之前就已经是同事了”这一层关系。
  思之再三,在最后落地的过程中,辛评转托了自己的弟弟,给辛毗一个表现机会。
  辛评今年三十五岁,辛毗才二十八。辛毗是在兄长已经混出点官位之后、自己年纪及冠那年,才由辛评推荐给袁绍的。
  所以辛毗的仕途履历只有七八年,是191年袁绍从韩馥那儿窃取冀州牧后,才出来当的官。
  从这层角度来说,辛毗和沮授并没有“数次易主依然一起共事”的交情,而且一踏入仕途明面上就是颍川/南阳派的姿态,跟南阳许攸也就谈不上派系对立。
  从个人的才干禀赋方面来说,辛毗小节、私德方面比兄长更会修饰,也更擅长外交和军略的谋划,但大是大非忠心程度上还不如哥哥辛评。
  否则历史上官渡之战后,辛毗也不会那么快变节屈膝降曹,反而辛评倒是没投降。
  辛毗对于兄长的请托,权衡之后,发现这条计策确实是有道理的,也是一个捞取立功的好机会,便本着双赢的心态答应了。
  ……
  次日,七月初七。
  袁绍还在为前一阶段的损兵折将烦恼。其实这一次的夏季攻势,从六月二十二开始全面进攻,至今也才半个月而已。
  但半个月就死了两万人,逃亡伤病累计四万,眼下的可用之兵只剩二十四万,审配在后方再是刮地三尺也难以快速补足减损的力量。
  种种煎熬,让袁绍下意识觉得这场战役像是已经打了一两个月似的难熬。
  当天中午,他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是负责军中后勤工作的幕僚来汇报的,说是野王和温县两处营地,有小规模的瘟疫在军中流行的趋势。
  军中已经紧急派军医官处置,但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目前来看,至少有数百名症状很明显的将士吐泻不止,至于有多少症状还未显露的潜在染病者,就不得而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