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5/891

  伯雅可是多次说,圣人三十而立,他尚未而立,不可独相,这话也只有他配说得出来了。”
  诸葛亮这才放心,没有再问。
  ……
  次日朝议,刘备果然提了封赏的事儿,诸葛亮顾虑的那些问题,朝中也有大臣演白脸装模作样隐晦地提了一下。
  刘备表示不存在这些顾忌,随后就宣布了官职赏格:
  河北方面诸将,关羽因破袁首功,从太尉调任大将军。
  爵位暂且不变,显然是留待雒阳光复之后再给。
  诸葛亮功劳已居其次,主官由太尉长史转为大将军长史。爵位升为阳都乡侯,食邑增加到两千户(原先是阳都亭侯)
  同时,诸葛亮在朝议结束后,还通过私下渠道得到一个消息:等关羽光复雒阳之后,他原本兼任的地方官差事,也能顺带跟着往上挪一挪。
  河内战役期间,因为诸葛亮要统筹关羽军的后勤和军需,所以他是兼了河东太守的。光复雒阳之后,他的河东太守就要调任为“河南尹”了,也就是做雒阳所在的郡的长官。
  河南尹级别跟京兆尹一样,都是比普通地方太守高出很多的,等于是直辖市和地级市的区别。
  当初刘备刚光复长安、从“权摄汉中王”升级到正牌汉中王的时候,李素就代理过几个月的京兆尹。现在诸葛亮从地方太守改为河南尹,也是复制他恩师五年前的老路了。
  另外,等关羽光复雒阳之后,按照汉家故事,大将军就该重设北军五校、并设北军中侯作为协调监督五校的文官。到时候以诸葛亮的身份,也能兼北军中侯之职。
  这个职务在汉灵帝末年、何进当大将军的时候,原本是刘表在干的。刘表卸任之后,因为很快何进就把自己玩死了,北军五校也名存实亡,此后朝廷再也没有设置过北军中侯官职。如今时隔八年多,刘备才准备重设。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诸葛亮的官职升迁速度,就是五年前的李素——当然了,后续他不可能再升得那么快,因为没几年就要天下太平了。
  一旦天下重新一统完成,和平年代立功的机会当然没有战争年代那么多,升官速度也就要慢很多。
  以诸葛亮目前的年龄和资历,战争结束前升到三公是不可能的了。或许将来还有海外开拓和变法革除弊政的机会,让他攒攒功劳。天下太平后再过个四五年,能做到三公就很不错了。
  即使那样,其实也很快了,到时候诸葛亮也就跟他原本历史上27岁出仕时年纪差不多。也能勉强追平他恩师李素登上三公时的年纪(李素也是27岁做到三公)
  关羽和诸葛亮,显然是这次河北军中升赏幅度最大的赢家。
  其余众将当中,原本职位较低、年轻资历浅的王平,却是此次功劳第三的存在。
  主要是这次的河北战役,对于王平率领的山地部队穿插包围的要求非常高。奇袭光狼城杀文丑、围张辽,数次战役都是王平的无当飞军打硬仗,立首功。
  所以王平的升官幅度也是最大,直接从校尉级别跳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居然最终给到了四X将军中最低级的安北将军,封阆中亭侯,食邑五百户。
  历史上,王平得三十年后、年过五旬时,才在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打完街亭之战斩马谡后,因为王平有劝阻马谡之功,才给到这么高的位置。现在算是一步登天了。
  不过大家也没有什么不服的,朝中高级武将都知道,这是王平这辈子最高峰的闪光点了,后续他或许没有再建这种奇功的机会。也许到天下重归一统,王平都要一辈子顶着安北将军了。
  王平之后,张任功劳再次,因为他在持续近五十天的围困张辽战役中,始终围住了张辽往南突围的道路、以及阻挡了袁绍往北狂攻石门陉救出张辽的企图。
  所以张任被提拔到杂号将军,称强弩将军。这封号也不算首创,几百年前汉武帝的时候就有了,最初汉武帝以李沮为之,此后历帝也多有封此将军号。
  关羽麾下诸将,功劳再次的是徐晃,他参与了阻击吕布的战役,以及对张辽北逃的围堵,综合算下来,也是提拔到四安将军,称安东将军,战后跟王平平级。
  不过,徐晃战前的级别比王平高,所以这次战役中的升官幅度也就小了。但他的领兵才能比较泛用,未来还有不少别的立功机会。统一过程中还有可能升。
  另外,考虑到做了四X将军级别后,就有可能承担一个州的防御使差事。战后王平如果没有用武之地,可能会被安排回益州担当防御使。
  而徐晃因为是河东人,关羽老乡,后续的战斗还要一直参加,有可能被刘备任命为并州防御使。至于并州防御使的地盘,就要靠跟吕布的后续作战抢过来了。
  至于其他参战部队的主要将领,比如张飞、马超,那战功自然是在徐晃之上的,甚至更在张任之上。
  毕竟他们都在击溃吕布的战斗中立了主要功劳,马超还有歼灭成廉、保卫河套的功勋。
  只是他们级别都已经很高了,所以张飞只是增加了食邑,没有动车骑将军的官职。马超则是从征西将军提为左将军。
  河北战场的主要功臣全部封赏完之后,重头戏就轮到了平吴的文武众臣。
第七百六十九章
册封公爵
  刘备对李素的封赏思路,恰好与他对关羽思路互补。
  因为建业还没光复,所以对李素的封赏同样不能一步到位。刘备留下了这个借口,准备过几个月、拖到来年再升一次。
  于是,刘备就暂不动李素的职官,继续保留司空,同时对他的外任总督略做调整。考虑到司隶地区即将全部光复,刘备就把李素的卫将军职位拿掉,先加司隶校尉。
  明年说不定还会改革官制,让司隶也允许出现临时性的“总督”职务,然后把李素对司隶地区的管辖合并到他的地方官职里面去。也就是在李素的“总督XX州”里面,加一个司隶,类似于后世那些设总督的朝代,有“直隶总督”一样。
  当然,“总督”的年限上限依然是要卡的,所以刘备才希望过完年再给李素加司隶地区的总督。这样才能确保“总督”职务依然是任期一年、皇帝可以特批再延长一年,也就是总任期绝对不超过两年,杜绝出现割据的趋势。
  最后,将李素的爵位从万户的县侯提为郡公。
  这也是刘备三开汉室后封出的第一个公爵——倒不是说刘备给李素的待遇超过了关羽,只是朝三暮四调整下顺序。给关羽先升大将军后给公爵,给李素先封公爵后升丞相。
  主要是刘备知道,李素自己不希望在三十岁前当上丞相,要给后世一个好榜样,那就明年再说好了。
  局势发展到目前这个状态,对李素的每一次封赏,都不再仅仅是他和刘备之间的事情,而是要作为一种制度建设的模范,供后世帝王子孙学习的“祖宗之法”。
  所以,才必须慎重。以后几十代皇帝,都是要不断援引这个案例,作为卡功臣升迁速度的标杆。
  关于郡公设置的很多细节,也都成了今天这场大朝议上的重中之重。
  当然了,关于郡公的性质,关西朝廷和关东伪朝倒是非常默契,都规定是不立社庙、不追封祖宗。
  所以这种郡公跟历史上王莽、曹操的公爵有本质区别。
  因为对王莽和曹操来说,最关键的不是是否称公,而是这个公要自带社稷、追封祖宗七代,和一套独立的公国朝廷班底。有了那些东西,才能先自成独立国家、有独立行政和军事体系,为篡汉建立基础。
  没有社稷、没有自己政府班底的郡公,是没有皇权威胁的。
  季汉第一个公爵的册封,当然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满朝羡慕嫉妒和热议。
  不过,光复整个江南的功劳,毕竟足够巨大。李素从年初歼灭击杀孙策开始,他已经累计了那么多功劳都还没议升赏,此刻数功并赏,升高点也说得过去。
  另外,为了给郡公这个制度开个好头,形成惯例。刘备这次虽然给李素公爵,却没有打包“不名不趋、剑履上殿”这一整套“如萧何故事”的额外礼遇。
  只是把“剑履上殿”这一项单独抽出来,作为未来公爵的一贯礼遇。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历史上的萧何故事只是给萧何这个特定人物的,而不是普发给某一级爵位的待遇。后世模仿“如萧何故事”,一般也都是一朝只有一人,都是权倾朝野之辈才配。
  刘备是希望把公爵制度建设好,别玩崩盘,这就要卡一卡礼法待遇,不能一次性给全。
  剑履上殿没什么问题,只是上朝面君和去太庙时的着装待遇。以后凡是封了郡公的,都可以穿鞋佩剑,也便于一目了然看清臣子之间的尊卑。
  不名不趋如果给的人多了,容易造成朝议秩序混乱,看起来不整齐,就不普发了。
  不趋意味着一个臣子上朝的时候可以走得慢一些,如果有这种待遇的人有好几个,上朝的时候还压在文武领班之首,后面的人却要碎步小跑又不能超过他们,看起来不整齐,也增大了其他大臣的礼仪负担,不利于朝廷团结。
  不名,则意味着觐见的时候宫廷常侍报来人身份时,只报官职不报名字,这本来隐含了一种“皇帝跟咱交情很熟,只说官名皇帝就知道是谁”的暗示。
  关羽张飞李素跟刘备当然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不名刘备也知道是谁来了。但这个待遇也不该作为公爵的普遍待遇推广,不能保证未来每一个公爵都是跟皇帝熟到称兄道弟的。
  所以,为了制度建设,即使李素和关羽等人这辈子注定可以拿到“不名不趋”,也要分开给。
  ……
  商定完郡公册封的全部细节和待遇之后,下一个关注点就是李素这个郡公的封地究竟在哪儿。
  按照常理,大部分公侯爵位都会尽量选择受封者本人的祖籍所在。
  但考虑到李素名义上的故乡中山郡还没光复,而且刘备私下里也知道“伯雅早年在中山的出身不太好,也没什么亲戚”。
  所以刘备一贯是想帮李素回避早年经历,哪怕当年刘备做不了主,也会尽量为李素斡旋他实际控制的辖区,给一个实封——比如当初刘备盘踞蜀中,给李素斡旋争取来的郫侯,其实就花了很多代价。
  (注:李素“十八岁之前,做过比督邮书掾更卑微的工作”这段履历“黑历史”,世上只有刘关张三个人知道。但他们都很仗义选择了帮李素保密。所以官方对外宣传口径,都是李素一工作就是督邮书掾。刘备知道这一点,所以也知道李素毫不怀念中山老家)
  如今,益州已经治理多年,而且蜀地人口稠密、之前受战争的破坏也比较小,已经和平了八年了,人口增长恢复明显,成都平原就那么大平原面积和发展潜力,后续发展都只能往工商业上走了。
  而且,天下统一进程推进到这一步,蜀地因为交通条件的不利,已经很难继续作为往关东、往东北方推进的后勤基地了。
  毕竟从华夏大地的最西南角打回最东北角,蜀地除了提供军工武器和其他高附加值工业品之外,别的农牧产品和基础的林矿产品都没法外输,运输成本太大。
  天下一统之后,刘备的朝廷越往东迁移,反而要防止蜀地出现一家独大的势力,避免割据的嫌疑。所以为了朝廷也好,为了保护李素、帮李素避嫌也好,刘备都选择了在李素新光复的占领区,也就是扬州地区,给李素选了一个郡作为封地。
  江东前线三郡丹阳综合发展最好,是江东政治中心,但目前还没收复。人口和经济原本是吴郡最好,不过吴郡民风更暗弱,民不尚武,所以军事潜力太弱,不像丹阳郡可以征出山越族的丹阳兵。
  发展最差也最地广人稀的是会稽郡,不过那儿发展潜力上升空间也最大,还有漫长的海岸线未来可以发展航海,于是李素就被封为会稽郡公。
  另外,刘备考虑到李素将来可能还有爵位封邑方面的上升空间,而且会稽郡面积大,县的数量很多,所以没有一次性把整个郡封给他,只是划了十个县作为封地。
  未来李素再立其他功劳,要拥有跨郡的封地,是很困难的,但是在本郡再多拿几个县,增加封户数量,阻力就要小得多,李素继续立功的动力也大得多。
  刘备这么安排,也是又埋伏了一个“祖宗之法”在里头,给后世帝王子孙学习模仿。
  刘备知道李素擅长种田搞建设,而且他跟诸葛亮师徒那些小巧的工业发明也层出不穷。到地广人稀山越人密布的边郡当公爵,李素于公于私都会帮忙建设自己的封地,也好扩大属于自己的财源和赋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