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6/891

  同时,目前的扬州和荆州,才是未来对抗曹操的最前线。战后把扬州恢复生产一下,将来还可以出兵夺取淮南,作为统一天下最后之战时的一路重要力量。
  于是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虽然没有不名不趋,但剑履上殿加上郡公爵位,再考虑到司空的年纪,将来显然是超过萧何故事了。
  纵然陛下不用像高祖那样防范武臣,但文官谋主先封公,也算是开后世子孙垂范了,今天的每一着安排,都是奔着将来被人当祖宗之法借鉴的考虑去的。”
  参与朝议的众臣,在讨论完李素的具体封赏和公爵设置后,心中纷纷如是揣摩。
  ……
  搞定李素的事儿后,其余赵云、黄忠、甘宁、太史慈、周泰、鲁肃、顾雍等人的升迁,就容易处理得多了,毕竟都是有惯例的常规操作,不用搞制度创新。
  赵云是南方众将中、此番升赏前原始官职地位最高的。
  他也是从去年当阳之战起就没有论功过了,考虑到他有多场野战全歼敌军步兵大军主力的战绩,先全灭程普,后全灭于禁。仅这两项,就已经不亚于历史上关羽从荆州北伐中原时的总功绩了。
  何况赵云还有其他多次小规模战役的功劳,在全灭江东的过程中总功绩绝对排得进前三,所以最终是从后将军升为卫将军——李素的卫将军头衔换成司隶校尉后,已经空出来了,正好给赵云。
  连赵云都只是“平吴之功前三”,而第一毫无疑问是李素,那也就意味着,那些武将里面,也有人功劳比赵云更大一些,抢了第二的位置。
  熟悉今年以来战报的朝臣,早已看出来这个功劳第二的位置,是黄忠的——黄忠运气非常好,在赤壁-沙羡这场歼灭孙策六万水军主力的最大决战中,捞到了最大的一块功劳,击毙了孙策本人。
  而且因为李素的战事任务安排,后来的太湖水战中,黄忠也是带着李素的中军收割了不少功劳,最后还让他主持对建业的攻城战。可谓是有始有终,有水战也有攻坚。
  所以,这次南方诸将的升迁中,黄忠升的级数是最多的。只不过他来得晚,基础起步低,最终官位依然不算非常高。
  黄忠战前是校尉,赤壁之战之功和杀死孙策之功,经朝议认定当升为杂号将军,暂定的封号是“积射将军”,这也是一个西汉就有的杂号,跟“强弩将军”并列。
  也就是说黄忠杀完孙策这个功劳论完之后,他就已经跟“终极状态完全体”的张任一样级别了。但后面还有太湖之战和建业之战的升赏没算完呢。
  把太湖和建业等等功劳都算上,黄忠又能从杂号将军升为四安将军,目前是安东将军。建业正式攻破后,将来再凑点别的新功劳,或许就是平东将军。
  爵位穰乡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从校尉到四平四安,也算是起了个懒觉、赶了个巧集。把之前投刘备来得晚落下的发育,狠狠补发育了一把。
  与黄忠形成对比的,则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太史慈。
  太史慈跟随刘备极早,但中间蹉跎数年,刘备称帝时太史慈也不过是杂号的伏波将军。
  这次他跟黄忠一起拼命补发育,但他每次都是打先锋,从赤壁到太湖都是如此。
  偏偏两次遇到周瑜的时候,太史慈光靠自己的力量都打得不是很漂亮利落,确实需要带领中军后援的黄忠来救援、最终克尽全功打崩周瑜。
  所以太史慈三战的功劳都次于黄忠,也比黄忠少升了一级,从伏波将军升到平南将军,最后的最终级别跟黄忠齐平。
  太史慈最终爵位牟平乡侯,食邑一千八百户(他战前就有亭侯爵位,所以最终食邑比黄忠多)。
  甘宁在江东的三次主要战役中,都是自领一郡与主力分开行动,扮演了绕后骚扰、断敌归路等等操作。任务也都完成得不错,所以他的最终升迁幅度和计功介于黄忠和太史慈之间。
  于是甘宁从横海将军升为平东将军,不过在增加食邑户数方面,比太史慈又多加了五百户,最终为永安乡侯,食邑两千户。
  将来如果黄忠要升平东,那就指望甘宁再去东海立点功劳,追杀周瑜曹操那些出海开拓殖民的势力。等甘宁变成镇东将军了,平东的位置自然能腾出空缺。
  黄忠甘宁太史慈之后,不必一一赘述。
  典韦的中护军不变,继续增加五百户封邑。周泰从楼船将军升为中领军,与典韦并列。
  鲁肃、顾雍的荆州布政使、扬州布政使职务不变,不过都另加了“录尚书事”的头衔,让他们将来在处理荆州、扬州内政事务时,分别在工部和民部事务方面可以不必请示中央对应的九部,自行决定,便于他们战时灵活开展工作。
  这也算是表彰他们在灭吴过程中的后勤贡献和劝降贡献。
  鲁肃和顾雍也总算是在文职级别方面,明显超出了原本跟他们并列的益州布政使诸葛瑾一截。谁让诸葛瑾在角落里,灭吴之战时捞不到什么支援的机会呢。
  再往下那些升职,就都只是都尉升校尉、升杂号一类,比较琐碎。
  主要是赵云、太史慈、甘宁麾下那些接受他们指挥的基层将领。
  李严、魏延这些人是赵云下属,魏延在歼灭程普和于禁的两战中都有作为赵云下属的不错表现,只是没必要单独拿出来赘述。其他荆州系将领也多半是这种情况,就是跟着主帅勤勤恳恳立点按部就班的杀敌战功。
  李严从校尉升为杂号的楼船将军,魏延总算也从都尉升到杂号横野将军,霍峻、陈到为校尉,廖化、宗预为都尉(最后这三人都是高顺部下,跟着高顺派给李素的援军来的,稍微捞了点杀敌军功),其余不能尽述。
第七百七十章
公爵的制度设计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九月二十六这场论功行赏的大朝议,在达成了那么多共识之后,总算是圆满落幕。
  李素本人不在长安,所以对他和南方诸将的赏赐和授爵,还要朝廷派天使去千里宣召。
  河东众将情况也差不多,只有一个诸葛亮,因为是亲自进京,所以对他的升官是第一时间瞬间兑现。
  另外,李素去年南下总督荆益交州诸军事的时候,还留了儿子在京,留了个小妾周樱照顾儿子。
  周樱经常跟贵妃甄姜走动,李素的嫡子也经常带到宫中小住十天半个月的,跟皇子公主一起玩耍。算算时间李素南下已经超过一周年了,所以他的长女今年已经快五周岁,儿子也马上三周岁了。
  诸葛亮跟李素有师生名分,所以朝议结束后,要去李素在长安的侯府拜见一下,把恩师加公爵的好消息提前报喜一下,顺带帮着解读一下。
  周樱心细,考虑到夫君不在身边已经一年了,虽然她跟诸葛亮差着辈分,可实际年龄也就大两三岁,所以只是在侯府正堂、让婢女设了一道帘子接见。
  诸葛亮很坦荡,直接向师娘传达了贺喜之意:
  “恭喜师娘,恩师蒙圣恩加为公爵,昨日朝议论定,以会稽郡北部十县为封邑,称会稽郡公。含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县、剡县、始宁、诸暨、乌伤、长山。”
  这些地名,很多不用解释,后世也叫这名字。山阴就是绍兴,句章就是宁波,乌伤是义乌,长山是金华。
  大致来说,刘备第一次封给李素的地皮,按绝对面积来算,其实只占了整个会稽郡总面积的极小一部分,相当于后世的两个半地级市(绍兴宁波,半个金华)。
  不过,如果从人口和户数来说,这已经不小了。
  整个会稽郡22个县,一共是12万户55万人。这十个县就有9万户42万人,已经占到了全郡的八成。(江东三郡总共有两百多万人口,会稽人最少,丹阳、吴郡人多)
  而会稽郡的面积,相当于后世钱塘江以南的三分之二个浙江省,外加整个福建省。按地级市算,有浙江八个市加福建九个市。
  后世最北边的三个市,如今就要分十二个县(后世金华境内还有吴宁、丰安两个县没有封给李素)。
  南边的十四个地级市,加起来才十个县,可见汉末会稽南部大部分地区山越横行、齐民编户的纳税百姓极少。
  尤其是福建境内,后世整整一个省的面积,现在总共就仨县:东治(福州,孙策唯一屠城过的县,攻王朗的时候)、建安(建瓯)、将乐。
  历史上孙吴一直在南方种田平山越,也是种到了260年,才把福建从会稽郡里拆分出来,单独设郡,叫建安郡。拆完后总算是让福建境内有七个县了。
  周樱女流之辈,对于这些地理和册封背后的政治思考并不是很懂。所以听了诸葛亮的转述后,一时不得要领,也不知道刘备这是对李素慷慨还是有所保留。
  周樱便谦虚地求教:“妾一介女流,不明朝廷大事,不知这封地划归,可有深意?”
  诸葛亮何等聪明,他哪怕隔着帘子,只要从对方的语气停顿和犹豫里,就能感受到周樱的不解。
  他今天过来,就是私下里解释圣眷的深意,帮助刘备和李素君臣沟通的。
  因为李素之前跟刘备暗示“为了后世表率,三十岁前不为丞相”时,李素就想到他会比关羽先拿到公爵。
  为了避嫌,李素没有参加公爵待遇的讨论。现在讨论结果出来了,其中一些深意和用心良苦的地方,自然要让李素这边心里清楚。
  诸葛亮便帮着解读:“师娘放心,陛下与三公如此议定,乃是用心良苦、为李师计长远。
  会稽二十二县,只封十县,则未来再立其他功勋,加赏的空间还很大,不至于功高不赏。或许等建业攻破、孙静授首之后,吴宁、丰安就会加封给李师。
  因为本朝新设郡公制度,在一郡内增县封地容易,要跨郡增设封地极难,容易逾越,还会导致后世胡乱效法。陛下对李师之封,是要垂范子孙的。
  其次,如今虽然只给十县,但会稽赋税膏腴之地,都已经封给了。实际上占了会稽八成之利,可谓实利重而虚名轻。
  再次,朝廷规定封郡公者,子孙封地世减一县。陛下选在县数极多的会稽,给李师继续立功加县的机会。
  如果他好好利用,将来晚年二十二县全部获封,传之子孙。那就能子孙二十一世之后,才减到只剩最后一个县,然后才不再减少,永持一县。
  遍观朝廷舆图地理,再要找出会稽这种偏远、人口户数不多,但县数如此之多的郡,也是非常难的了。
  纵然中兴功臣、未来封公者有三五人,也绝无其他郡公能如李师这般,袭二十一世才减到剩最后一个县的。”
  诸葛亮把这几点制度设计的关窍所在解读给周樱听,周樱这才知道原来里面有那么多门道,已经是用心良苦既给夫君让利,又不至于让制度本身变得松弛、施恩泛滥。
  周樱没见识过那么长远的打算,在帘子后面下意识咬了咬嘴唇,叹道:“二十一世才减到只剩一县……这也想得太长远了。
  先汉传一十二帝,后汉传一十二帝,两汉一共才二十四帝,还有不少是平辈兄终弟及。除掉那些,先汉九代后汉八代,人君才一十七代。二十一世怕是五百年才用得完。”
  周樱不懂政治,她内心还是很担心陛下这次中兴,能不能兑现五百年……
  不过,她这番随口感慨,其实还是算少了,因为皇帝普遍比大臣寿命短。
  比如东汉那些“四世三公”,哪个不是超级长寿——当然这也是幸存者效应,可以理解为要靠资历熬到三公,都得上年纪。原本有这种潜力的家族可能有几十家,但只有杨袁这两家连续五代人都足够长寿。
  袁家西汉开头的时候不算望族,无法考证四百年里繁衍多少代。但杨家是刘邦的时候就封侯了,传到杨彪才第十一辈,杨修第十二辈。而同期皇帝已经传到第十七辈了,杨家硬生生靠寿命挤出来五代人的差额(1)。
  然而,周樱已经觉得五百年遥不可期,那么久的所谓“皇室处心积虑施恩”很难足额用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