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6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8/891

  如果张飞不会开拓,到张飞的第七代孙子地盘就扣完了,跟李素的二十一世孙才扣完不可同日而语。
  按照这个逻辑,刘备把他觉得必然会要封的赵云也安排了一下。
  究竟是让赵云当辽东郡公好,还是考虑到赵云平南伏波之功、对南方开拓熟悉,在交州百越之地弄个郡……
  如果赵云封辽东,一直经营辽东的“早期投资人”糜竺,将来重新归顺之后,该如何安排?扣掉一半辖区,剩下的改为公爵?三韩郡公?
  马超如果最后也够到公爵标准,是不是该封到最偏西最人烟稀少贫穷的敦煌以西?是敦煌郡公还是鄯善郡公?
  一系列的问题,刘备一时也想不透彻,就只是偷偷在地图上乱画乱规划。颇有几分“地图开疆”的“无耻”意味,似乎浑然忘了上谷也好辽东也好,如今都还是袁绍的土地呢。
  总之刘备心里估了一下,子龙以上是肯定要封的,其他人看功劳大小尺度。大汉彻底重新统一之后,至少要有“中兴四公”,多的话或许会有七公,应该不会再多了。
  必须全部援引伯雅的先例,都放到边境地区,不能在内陆搞兼并土地。
  凡是公爵要兼并耕地,必须靠边境拓荒殖民来获得!
  而且抢掠接壤的蛮夷人口、归化为汉人并完成齐民编户后,也算是殖民成功增加的户数。
  这一点东汉末的诸侯们也都是很认可的,所以不存在认知障碍。就像是历史上这段时期袁绍曹操归化乌桓等北方胡人让他们服役纳税。以及孙权拼命派贺齐步骘等人抓山越归化为汉人,都是这范畴。
  边境殖民出两万户就多划一个县!童叟无欺!
  ……
  把公爵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想明白之后,刘备最后还为这项制度打了最后一个补丁,以防最后的尾大不掉,那就是试图把汉家故事的“推恩令”,跟公爵制度在特定情况下有限结合一下——
  这个补丁是专门为李素设计的。就是因为封给李素的会稽郡,有可能是未来诸公爵中最大的一个郡。
  刘备对李素没有任何保留,但他也得考虑李素的子孙,万一立功膨胀速度超出预期,为了双方都好,可以在福利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多惠及李素的几个子孙。
  推恩令的内容当然无需再多解释,无非是在特定情况下,允许拆分诸侯贵族的封地,分给几个儿子。有强制推恩令的,也有经臣子自己请求后实施分封推恩令的。
  刘备当然不会搞强制推恩令,那样会损害兄弟义气感情。但留下了臣子主动请求推恩分封这个口子。
  同时,推恩也不是无条件的,因为郡公一旦被推恩,就意味着封地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得至少都有独立设一个郡的面积,才能无损推。
  否则就成了一个儿子保留郡公头衔、分出去的那个儿子成了县侯。
  李素所在的会稽郡面积确实是太大,秦朝曾经单独在会稽南部设过闽中郡,汉朝因为那儿人实在少,才撤销了。
  但李素的经营领地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刘备也对此印象极为深刻。他觉得以李素的本事,晚年把闽中地区发展成人间乐土也不是没可能。
  要是李素主动请求的话,到时候就可以把会稽拆出闽中,两个儿子各继承一个。李素自己也能避嫌,免得自己的子孙某一支一家独大被怀疑威胁黄权。而且反正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手背一样疼也没问题,李素并没有损失。
  ……
  促成刘备往“请求式推恩令”上花脑子琢磨的诱因,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素之前南下东征的时候,私下里跟刘备聊过想“娶”甄宓为妾。
  妾多半是纳的,但女方家族地位也高的话,用娶也行。李素对这事儿还比较郑重,刘备自然也要帮他想办法体面。
  毕竟刘备私下里跟他说,那是“灭孙策后,交还南方的总督兵权,给他封公娶妾”,办得不体面刘备自己也觉得对不起李素。
  有了“请求式推恩令”这个制度后,对李素个别妾的地位提高也会变得好操作。
  汉朝之前对公侯的纳妾没有明确规定,只是要求比照诸侯王逐级递减。
  而诸侯王能纳多少妾,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小妻过四十人为逾制”,《汉书》上都记载过超额纳妾夺爵的惩罚案例。
  连刘备的老祖宗中山靖王刘胜,号称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但账面上敢显示的“小妻”也只有三十七人,是卡了线没逾制的。(实际上还有很多“奴婢”给刘胜生了子女,但不能算纳妾)
  现在刘备准备把这个法律也明确一下,公爵正式纳妾不得超过二十人,县侯正式纳妾不得超过十五人。
  关内侯以下、原本刘备称帝改革时置换为伯、子、男的这些爵位,就递减十人、八人、六人……
  反正爵位最低的,法定妻妾总和不超过七个人。
  刘备在法律明确各级爵位纳妾人数上限之后,就准备跟随推出一个类似于后世“兼祧妾”的封号夫人制度。
  众所周知,汉朝大臣和诸侯贵族的妻妾当中,原本只有正妻可以有封号,妾如果有封号,那只能是“母以子贵”。
  要靠生出的儿子争气,继承发扬光大了家业,或者是另外立功受爵,那么生出这个庶出得爵儿子的母亲,才能得到“某某夫人”之类的封君诰命。
  不过,在汉武帝最初开始搞推恩令的时候,因为很多诸侯王受宠爱的庶出子都封侯了,所以生出那些推恩为侯的儿子的妾,也得到了诰命夫人的身份。
  李素家里的妻妾,蔡琰的地位当然是绝对最高的,这一点毫无疑问。她给李素生的那个已经三岁的儿子,肯定要继承会稽郡公的爵位。
  但如果李素主动在生前请求推恩,把他的家族分祧,让甄姬未来生的第一个儿子继承闽中的封地,那么甄姬也可以立刻在被他娶过门的时候,就得到“闽中郡公夫人”的封诰,拥有“比照公爵夫人待遇”。
  这样甄家也无话可说了,已经给他们家小妹足够大的重视和礼遇了。虽然是妾,至少是按公爵夫人的礼遇娶过去的,称呼上也是称夫人。
  至于李素的子孙真的限制自己势力范围之后,具体的利弊,其实也是有好有坏,总的来说是不亏的——
  拆分之后,好处是这两支不管子孙如何不肖,只要不犯大罪,彻底世减一县减完了,最后好歹还要剩下两个县没法减了。而如果不拆分的话,减到最后下限只有一个县。所以拆分可以让下限变高一倍。
  坏处也很明显,因为以后每一代子孙传袭,会稽这边要减一个县,闽中也要减一个县,等于事实上是“世减两县”,减的速度也翻倍了。
  不过,考虑到浙闽之地在有了航海技术之后,目前的发展潜力明显是低估的,要是一直不拆分,而且变得越来越富庶,不用十代人就会被朝廷忌惮,其他朝臣当权者也会嫉妒。
  每二十年交出去两个县,只要种田速度跟得上,殖民扩张够快,还是可以抵消掉的,还降低了仇恨值。
  刘备觉得李素要是知道了这个家国两利、自降嫌疑的方案后,应该也是会选择的。
第七百七十二章
有兵无粮岂可冒进
  诸葛亮抵达长安的时间,比李素派来的信使,也就早了三五天而已。
  所以这点时间,也就只够刘备大致了解一下南北两线最新战局、初步估一个下阶段战略方向。外加论功议赏、斟酌爵位制度优化。
  草草梳理了一番上述事务后,眼看就到了九月底,李素派来的上表信使也抵达了长安。
  刘备正好腾出手来,第一时间仔细审读李素的奏折,同时把李素、鲁肃等人对下一阶段的战略建议,跟诸葛亮、荀攸的建议对照着看,顺便把法正也找来。各取所长,裒多益寡。
  等李素回信上的计策和计划都安排下去之后,失地光复得差不多了,李素本人也就该进京了,到时候才好直接接受刘备给他的那么多升官赏赐。
  刘备看得很认真,对于李素奏表里建议的“今年剩下的时间不足以取太原,因为后勤困难和战区百姓困苦,也无法由上党攻破壶关并攻破邺城,所以建议佯攻邺城吸引袁绍防御力量,实则专注取雒阳”这一大方略,刘备也完全认同。
  主要是诸葛亮、荀攸在这个问题上没什么分歧,三方都这么劝他,英雄所见略同,那就肯定是对的。
  不过,三人的献策,在一些细节上并不完全一样。
  比如,诸葛亮也提到了具体操作应该“摆出继续威胁邺城的佯攻姿态,吸引敌军兵力”,然后实攻雒阳。
  但李素这个做师傅的比诸葛亮更进一步,提到了战后的一些配套措施。
  比如要各种想尽办法在夺取雒阳后还继续加码舆论攻势,通过民间渠道对敌方基层官兵散布流言大肆宣传“袁军雒阳防御空虚、兵力被抽调到邺城和壶关,导致雒阳失守,完全是袁绍的弱智无能”之类的种种观点。
  换言之,从纯军事角度来分析,是否在壶关方向继续佯攻吸引敌人兵力,并不影响关羽能否拿回雒阳这个结论。
  以袁绍现在被累计歼灭十九万大军的现状,他就是同时对邺城和雒阳都花重兵死守,雒阳肯定也是守不住的。
  用点儿计策分化敌人、给河南尹战区的敌人后撤的借口和逃跑的机会,无非是让攻坚顺利一些,甚至可以直接迫降敌人,降低对雒阳周边的破坏。
  所以,无论袁绍弱智与否,雒阳他是丢定了。
  李素补充计策的关键,就在于要持续对袁绍本人的心理和名望施压,让袁绍气得死去活来,针对袁绍本人的健康状况往死里穷追猛打。
  而他能看到这一点,诸葛亮和荀攸看不到,显然不是诸葛亮等人智商不够,而是李素在这个细分问题点上,直接利用他熟知历史人设抄了答案。
  毕竟,其他人再料事如神,也不知道“历史上官渡之战后一年多,袁绍就因为连续两次战败气郁而死”这个结论。他们就算知道袁绍色厉胆薄心眼小爱面子,也不可能了解深入到“坚信袁绍能被气死”的程度。
  毕竟一个小心眼的人,只要没有真被气死过,就无法从医学上证明他有易被气死体质。
  世上也就不可能有人像李素这样,能预知一个人是否能被气死。
  刘备揣摩了一下这个细节后,一开始也不理解,就把李素信中这个点私下拿给诸葛亮和荀攸参详。他也没通过正式的大朝会,就是在未央宫的书房石渠阁里,私下召见几个顶级谋士商谈。
  诸葛亮和荀攸法正讨论后,觉得李素所言确实很有道理,就建议刘备把这个点补充到源计划里。
  刘备也是自嘲地摇摇头:“罢了,虽然“从袁绍举止病态分析,看出袁绍能被气死”这种事儿,确实匪夷所思。但看在伯雅一贯料事如神的信用,就多信他一次。
  反正方针的其他部分跟二位爱卿所言相似,不用大改,期待一下也没什么损失。”
  敲定这个细节之后,基于此往下推演的“明年对袁绍直辖领土要暂缓军事进攻,一切以打击袁绍威望、攻心气死袁绍为主,军事厮杀为辅”路线,也基本可以直接采纳。
  然后就该诱导袁绍溺爱少子、死后必然诸子兄弟阋墙、进一步演化为袁曹内讧……这些也可以接受,不算拖节奏。
  毕竟没有这一手,明年刘备本来也比较难进行大规模军事进攻。
  接壤的三个郡彻底打烂了,河南尹收回来之后也没有多少军资积蓄,确实要缓口气把后方物资大量转移到前方,才能继续进攻。
  真正的战争不是不用考虑后勤的打游戏。军事上再强,也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
  所以,李素的建议只是稍稍延长了缓冲期,以等待敌方阵营内部更大范围的“缓之则自相图害”发生,这也是等得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8/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