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891

  而不是将来被人吐槽“李素这人,那次虽然建了经天纬地的旷世奇功,但也赖他运气好”。
  运气?不存在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你李哥运筹得当,算无遗策,准备功课做得细!
  ……
  还别说,李素这人,尽管还是第一次为全局大外交做情报准备。
  但只要他认真起来,兴奋起来,愿意一展前世学无所用的屠龙之技,还是很快就有斩获了。
  他知道,将来威慑的重要筹码,就是敌我两军的军粮储量对比,谁先预期会饿死,谁就心虚。
  所以李素接手后的第一个心思,就动到了确认公孙瓒的真实存粮情况上——他知道,要给被十几万人团团围困的管子城送军粮,那是不可能的。
  但李素前世看过《后汉书》,依稀记得公孙瓒被围困管子城这事儿,似乎翻篇横跨了两个年头,最后才粮尽。
  从现在官方查到的钱粮文档来看,管子城的粮食也不该只够公孙瓒吃两三个月。
  李素知道后来公孙瓒和刘虞是有矛盾的,就怀疑公孙瓒在让下属突围告急的时候,是不是报忧不报喜做了手脚。
  幸好,公孙瓒拍到蓟县求救的信使、也就是之前杀出重围的那个名叫文则的勇士,因为回不了管子城,把告急密信送到之后,这一个月来一直就在蓟县军中听候调用。
  李素就轻描淡写找了个借口,说是生平最喜欢跟万夫不当的勇士结交,拐弯抹角把文则请出来,好好喝了一顿酒。
  那文则好歹也听说了李素跟典韦、关张之类勇猛著称的中层军官关系不错,也不疑有他。这么一个没有城府的武夫,很快被李素灌醉后套出实情。
  李素从文则那儿知道,公孙瓒让他突围时原来把城中的两万百姓也驱赶出城了、文则是跟着百姓潮混出城的。
  于是李素立刻判断出:公孙瓒确实是抱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心态,在制造恐慌讹诈刘虞呢。
  李素立刻把这个情报上报。
  “使君,公孙瓒夸大了困难。我算了笔账,他的粮食吃到明年开春是没问题的——原本是只能吃到九月,但那是两万多人一起吃的情况下。现在,城里事迹只剩五千人了,两万人的粮食给五千人吃,可不就能吃到开春了么?赶出来那两万,也被围城部队招募从贼居多。”
  “什么?公孙瓒居然驱赶百姓、使之被迫从贼?就为了节省城中粮草?”刘虞听说这个消息时,也是震惊得目瞪口呆。
  他天性还算仁义,所以根本想不到那种杀红了眼的冷血将领会做出如此刚毅果决的决策。
  李素连忙提醒:“使君,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公孙瓒也不知道那些百姓会被叛军收留,他只是希望此消彼长减缓耗粮——这条情报的关键,在于到时候谈判前,让叛军知道我们知道管子城里不缺粮,我们知道公孙瓒一时半会儿饿不死。”
  刘虞也很快冷静下来,叹道:“对对,现在不是追究的时候。伯雅,你做这些细作准备的活儿,也有一手啊,普天之下各州刺史的别驾,我看没有哪个有你这般精熟了。你来幽州,真是幽州之幸。
  公孙瓒这边,就这样吧。叛军的粮草可支用多久、有没有算计清楚,可不可以想办法削弱,这些问题可都有眉目了么?”
  李素胸有成竹:“这几日还没来得及细想,不过昨日渔阳都尉张南听说这事儿如今交我负责后,建议了一条计策:说是往年遇到这种与叛乱胡酋相持耗粮的局面,可以派出兵马趁着敌军空虚、越境进入右北平郡境内抢收军粮、割麦烧田。
  如此,至少使敌我辖区交界的粮食,少被叛军收割一些。他还说,如果边地防务薄弱,甚至要连我军控制区边缘的麦子也提前割了或者烧毁,坚壁清野以免资敌。不过,我总担心,使君会觉得残忍虐民,故而对此计尚不敢自专、留档未用。”
  刘虞果然听了很生气:“什么叫往年遇到胡酋叛乱也是如此?怕是郭勋、陶谦任刺史时是这样放纵的吧!我当年当刺史时,还能让胡人反了?
  安天下当以百姓为重,就算要坚壁清野,也不能害百姓粮食绝收、白白饿死。没了这季麦子,百姓休说熬不过来年春荒,恐怕连冬天都熬不过了。”
  刘虞毕竟是爱民仁义之人,怎么想都下不了“让沦陷区百姓跟叛军同归于尽一起饿死”的狠心。
  趁着麦子还没熟,就把边境各县的麦田不分敌我统统烧掉?那也太歹毒了!
  李素想了想:“那这样吧,我亲自下去视察一下情况,看看有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变通之法,最好是既不饿死百姓,又能饿死叛军。”
  刘虞无奈而无望地微微摇头:“既饿死叛军、又不饿死百姓?这怕是痴人说梦了。罢了,我也知道此事太难,我也迂腐,办不成也不能怪你,尽人事听天命吧。”
  李素连忙安慰:“使君仁德爱民,不忍百姓饿死,怎么能说是迂腐呢。有使君的仁义感召,属下只觉浑身充满干劲,思路迅捷,说不定下去看看,真能找到解决之道呢。”
  听李素这样归功于领导的彩虹屁,饶是刘虞阅人无数、早已免疫谄谀之言,也是被拍得飘飘然浑身舒泰。
  谁让“爱民仁德”这个标签,素来是刘虞内心最引以为傲的呢。
  “那……就辛苦伯雅了,敌我军粮损益之类的谋略,确实需要下去好好看看,空想是想不出来的。”
  ……
  要下基层调研,身边就得有兵保护。
  李素从刘虞那儿回来,只好再去找刘备借人,说是要几百亲兵护卫,去渔阳郡和右北平郡的敌我战区边境巡查一下,看看今年的秋粮是否有抢收或者提前烧毁的可能性。
  刘备想了想:“那是渔阳都尉张南的防区吧?张南跟我素来不睦,已经有多次摩擦。去的人太多了,恐怕反而引起越俎代庖的反感。
  这样吧,反正现在一时没有战事,我尽量挑精锐骑兵一千人,让云长、幼平保护你去。如果遇到叛军,就全军尽快后撤。”
  赵云已经被李素要走了,张飞还躺床上养骨折呢,刘备把关羽周泰派给李素,已经是倾其所有了。
  两天之后,李素就带着一千精锐骑兵来到渔阳东部边境视察,当地官员听说他是使君特派来巡视的,也是非常客气配合。
  如今已是七月中旬,幽州各郡的田野上,都是黄绿相间的茁壮麦穗,再过最多一个月,就能正式收获了。
  李素姿态非常亲民地亲自下到田间,抽查着麦子成熟的情况。
  颗粒饱满,贴在鼻子上闻有未熟麦粒特有的甜味清香。
  李素下意识学着前世看过的一些美食节目上那样一掐,还没熟化出足够淀粉的麦粒,就被掐出了鲜嫩的麦芽糖浆,非常多汁。
  李素装模作样的尝了尝,忽然脑中灵光一闪,被《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启发出了一条计策。
第八十五章
舌尖上的三国
  渔阳与右北平交界处,无终县。
  从这里再往东的敌占区,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唐山市区。但敌军主力在辽西,这里的军事对抗强度不高,只是偶尔有兵马巡逻经过。
  李素来巡查边境的屯田收成情况,让无终县当地官场有些紧张,派了许多人陪同。
  无终县令名叫郭聪,颍川郭氏一个非常不起眼的旁支庶出小人物,算是千里为官。他虽然也是正六百石的官员,跟李素品秩相同,却伺候得非常谨慎,谁让李素是使君眼前的大红人呢。
  看着李素折下尚未成熟的青黄色麦穗,放在手上又掐又拧、还品尝味道,不谙农事的郭聪还觉得有些做作,又不好劝。
  说不定是长官要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展示自己的亲民吧。
  谁知,李素尝完麦穗之后,居然还搓出一些谷粒,也递给无终县各位官吏:“来,你们也一起尝尝。”
  此时此刻,李素心中,其实已经根据后世看过的《风味人间》想出计策了。
  《风味人间》是一部《舌尖》原班编导人马拍的纪录片,其中第一集就介绍了一种叫“碾转”的食物,是用没熟透易腐烂无法久存的青黄麦做的。
  但他不好表现得太先知先觉,所以还得演一演,显得“实践出真知”,免得被人说成透视挂壁。
  郭聪并不知道李素所想,无奈咬牙作秀,一闭眼把未熟麦粒吞进嘴里。
  细细咀嚼之后,他发现麦粒有些清甜,味道倒是不差,就是麦麸太粗粝了。
  “还行吧?这种东西吃着,倒也管饱,就是水分多,麦芽糖容易消化,饿得快——你们无终本地,有农夫吃这种未熟麦子的习俗么?”李素见大家表情也都习惯了那股甜味,顿时很有成就感地解说。
  李素正说着,看到郭县令和其他几个小吏一脸慷慨就义的表情,喉结也快速鼓动,李素连忙拍拍郭聪肩膀:“嘿!让你尝尝麦浆,嚼嚼吐掉就行了,谁让你把谷壳吞下去了。”
  县中官吏如蒙大赦,连忙把谷壳呸呸吐掉,面有愧色。
  只有一个小吏开始就不卑不亢把谷壳吐掉了,丝毫没有讨好上官的打算。此刻反而很淡定,没有丢脸。
  郭聪有些不好意思:“惭愧,没想到別驾还深谙农事,连这些军粮方面的事务都能为使君分忧。我等在此为官数年,竟不知麦子还能这么吃——但本地百姓也确实罕有未熟就割麦的。”
  李素假装意外:“你们幽州百姓居然从来不吃未熟透的麦子?据我所知,在关中与河内青黄不接时,多有百姓如此吃的——我看,这些麦子不如也提前割了吧。”
  其实,李素当然不知道关中与河内百姓有没有这么吃过,但《风味人间》是这么说的。
  这时,旁边那个一开始就挺懂行的小吏,挺身而出谏言:“別驾,如今这麦子刚刚灌浆,比彻底成熟时要少很多粉粒。眼下吃掉一斗麦,只能顶得彻底成熟后六七升的耐饥,谁会为了抢这点时间,白白损失三分之一的收成呢?
  而且如今这些麦浆中,有些微酸的油脂,要彻底成熟才能转化为麦粉。这些油脂会导致麦粒收割后迅速酸败腐化,不耐久贮,那可是毁了百姓一年的收成了。
  至于別驾提到的关中与河内百姓偶尔有如此吃,卑职认为,恐怕是各地收成时令不同——按《四民月令》所载,河渭平原麦熟比幽州早得多,大约是两个月。
  在他们那,这些麦子要长到如此有甜浆而未成粉,大约五月天就可以了,而咱幽州得长到七月。五月时抢收一些,多半是因为过冬后贮藏耗尽、春荒难度,故而在青黄不接时忍痛少量收割、现割现吃,以免百姓饿死。
  但幽州之地,七月份麦穗才成熟到这般程度,而哪怕开春后赶紧种植芋头、薯蓣、葫芦等杂菜,也都能比青黄麦更早收获,何必再靠麦扛过青黄不接。幽州之民种麦,全然是为了贮藏过冬,又怎会如此浪费呢?”
  李素听完这番话,心中非常满意。
  这小子懂行啊!反而省了自己再编造理由,连《舌尖》都不用翻译了,人家直接引经据典拿《四民月令》帮你圆好了。
  “你叫什么?现居何职?”李素居高临下问道,不由自主就用上了袁绍问关羽的语气。
  看来久居上位确实容易让人发飘。
  李素这么谦卑的人,发现自己属下那些NPC龙套里都能挖出人才,也会忍不住自矜得意。
  “他叫田畴,年仅19,是本县户曹的一名书吏,小子一时妄言,別驾不必跟他一般见识。”县令郭聪连忙居中打圆场,就如公孙瓒截胡袁绍问关羽时的抢答。
  李素一愣,随即释然,拍拍郭聪肩膀:“郭县令不必紧张,田畴说得很对,但我今日,偏偏就是要利用他所说的弊端,反其道而行之罢了。这样吧,此次坚壁清野,就让田畴配合我做个助手,事成之后我带回蓟县公干,可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