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2/891

  李素舍弃了一个最激进的方案,公允地说:“提前承兑钞引债券是不可能的。当初发行的时候就说好了原则上只能用来进货国营物资时抵税,要折现至少也要五年后或者十年后。
  依法定下的期限哪能随便改?如果改了,引发挤兑,朝廷信用那才会愈发不可收拾。所以本金是绝对不能提前兑现的。
  但是,毕竟这些东西本质上还是进货凭证,利息只是附着在进货凭证上的。如果连利息都完全不允许兑现、放弃提前进货权的话,那也不利于民间相信“越早年份买的钞引越值钱”这个信念。
  这样吧,今年发售的时候,我们允许民间商人拿章武三年的钞引,来“换购”章武四年的新钞引,并且还他百分之十的利息,面额不变。
  这样的话,他如果觉得“未来进货不需要用章武三年的,哪怕章武四年也够优先了,不怕进不到井盐、钢铁”,那就可以拿了百分之十的利息先走人,回点本,朝廷来去自由嘛。
  如果他不选择拿现金利息,那也可以多给他一成数量的章武四年新钞引,也就是去年的十引换今年的十一引。”
  刘巴听了李素从他给的多个备选方案里,折衷拼凑出来的新路线后,也是眼前微微一亮,暗忖丞相这个法子确实老辣。
  之前拿着多年期钞引的富商们,其实最担心的,就是当钞引被存了多年后、真的拿来进货时,其实会亏损很多利息,相当于是拿了多年的利息来换一个“物资短缺状态下的优先提货权”。
  比如一张章武三年的盐引,一直留到章武八年才用,才拿去进货井盐,这里面已经过去五年了,按说盐引都产生五成的利息了。
  但是,只要你是真的用于进货,章武三年的盐引其实并不会给买家利息优惠,它只是“比章武四年的盐引更优先提货”,要三年引的进货者都买完了才轮到四年引的持有者。
  这等于是利用了市场的无形之手,让商人之间狗咬狗、竞价溢价来争夺进货权,最后实际的付出,比理论上的盐引价还高,政府白白多赚了利息。
  而人总是厌恶竞争的,总有人不希望在互相争斗中付出高额溢价,这时候如果给他们一个退出残酷竞争的机制,那么他们在进场时的心理负担就会小很多。
  李素和刘巴现在设计的这套有限退出机制就不错,虽然还是不能直接提前承兑债券本金,要到年限才行。但至少可以把利息兑出来,然后逐年放弃提货优先权。
  这样商人就不担心冲动买多了之后将来亏。
  比如五年后的哪一天,要是某个商人发现自己手头还有章武三年的盐引没用完,而同行拿出来的至少是章武五年的盐引了。
  他用三年的盐引进货,碾压浪费太大,那还不如提前换成章武四年的,一样有优先权,还多拿回百分之十利息。
  而且,这种允许提息的钞引,事实上还承认了“复利”,只不过要多一番操作,你每一年都得重新买。
  刘巴也不愧是当世经济奇才,他听了李素说的“允许前一年的钞引按照一点一倍折换下一年的”时,立刻就意识到,这会导致早期投入的钱利滚利膨胀,让朝廷的付息压力大增。
  刘巴不能和稀泥,他立刻把这个风险向李素指出了。
  李素其实也想到了,毕竟这个需要的数学知识并不复杂,所以还是有解的,他探讨地说:
  “前面不是说还要解决“商人们担心朝廷无限制超发”的问题么,依我看,这防止复利无限利滚利,就可以和解决担心朝廷无限超发,一起解决掉。
  去年朝廷没有公布钞引战争债券的发售总额,基本上是民间能卖出去多少咱就发多少。这种态度是不可持续的。
  今年,朝廷要说清楚,好好劝解,让商人们知道,去年没定发售上限,是因为第一年实施,是试行,朝廷对于民间的认购热情也没有底,所以不忍让有心报国的义商有钱没处花。
  今年朝廷已经有了经验,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定个上限额,去年不是卖出去一百二十亿钞引么,今年上限就定为一百五十亿钱,明年也只有一百五十亿钱。
  如果天下太平、重新实现彻底统一,考虑到新并入朝廷统治的原沦陷区人口,发债上限最高不得超过一年二百亿钱。
  而且,这种发债必须在天下统一后三年内,重新下降到一百五十亿钱,天下统一后五年,下降到一百亿钱,此后逐年缩表朝廷财政负债。
  朝廷的实际发售额可以低于这个数字,但不能高于,这只是上限。实际上会根据需求发——这个具体数字,还请陛下圣裁。
  如此,即使有民间商人想靠复利利滚利,也不可能全部换购成新年号的钞引,因为今年的一百五十亿卖完就没了。
  朝廷为今年发行的钞引,愿意承担的利息上限就是每年十五亿。不管民间认购热情多高,反正站在朝廷角度就是十五亿利息付完,要多也没有。”
  李素这番策略,如果是放在后世,那还是没什么公信力的,毕竟大家都见多识广了。
  美联储你定个印钱上限定个缩表路线图,不也是跟草纸一样随随便便开个会说突破就突破了。
  但眼下这种“政府主动公布一个发债上限”的操作,因为是全球第一次出现,还是很有公信力的,加上天下读书人对李丞相这种圣人设计的制度有一种盲目的敬畏。
  只要李素自己真的严格执行,严于律己,还是可以确保不出现恶性通胀甚至信用崩坏的。
  说到这事儿,其实还是回到了信用货币的本质——货币信用是否崩溃,跟金属含量是否足额,还真不一定有关系。关键在于“金属不足额的时候,政府印钱得自律”。
  明朝的宝钞之所以崩坏了,关键是朱元璋没有经济常识乱印。
  历史上季汉的直百钱,铜含量确实少,但是有一点很可贵,那就是一开始说了直百,那就一直坚持直百。
  诸葛亮有拿蜀锦和直百钱绑定,确实按照一枚直百钱可以购买原先百枚五铢钱才能买到的蜀锦,同时做好直百钱的铸造防伪,严格打击假币,防止魏吴的假币混淆扰乱市场。
  这样一来,直百钱还是一直有人用的,它只是一个解决“货币供应量不足,通货紧缩缺乏流动性”的问题。
  历史的关键,就在于历史上季汉用了直百钱后,发行规模一直是严格依法治国的诸葛亮本人控制的。
  诸葛亮的道德节操和自律没得说,他拥有了一项随便印钱的权力后,却坚持十几年一直慎用,没有多印,说印多少就是多少,才把季汉的经济稳定盘活了。
  纵观历史,这是非常难得的,谁能经得住无限创造货币的诱惑而依然保持初心谨慎呢。
  历史上魏吴虽然是后来模仿的,但他们的统治者明显没有诸葛亮的自律,一开始说印直百,后来就往五百一千、两千五千这种超大面额去了,所以百姓吓怕了,宁可在吴国用直百。
  李素跟刘巴现在搞的债券也是这个道理,关键是可以兑换,可以卖货,同时你承诺了印多少就是多少。
  做好防伪工作,政府自律不超发,面额大本身就不是问题。
  刘备听取了李素和刘巴的讨论之后,也理解了其中原理,终于意识到这里面的关键,在于“政府自律”,说到做到。
  刘备拍板道:“百姓肯信任朝廷,着实不易。朕也不能破坏百姓的信任。既如此,丞相商定的数字,朕一定严格监督,确保实施,为君者也不可违誓,天下才得长久。”
第八百八十八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李素和刘巴讨论的那几项新的财政补充措施,很快通过了朝廷集议,被作为正式政策文件下发各州。
  考虑到路程遥远,真到落地实施基本上也快十月底了,好歹也能赶上今年的秋税征收工作。
  另一边,科举的阅卷和放榜工作很是顺利,十月初十就正式公布了成绩,为朝廷又收获了一批秉性还算相对清廉的年轻候选官员。
  今年录取的官员里,李素也扫视了一下名单,确实没发现什么历史上就赫赫有名的才干之士,但本该以廉洁正直著称的倒是颇有几个。
  看样子要把科举工作和德育结合起来,也不是完全没可能,科举只要运营得好,别给人摸清规律,还是有可能劝人向善的。
  传统察举制举孝廉之所以崩坏,说到底是道德考察的标准太单一了,而且明面上拿来说了,年份太久之后被人摸清了作秀规律。
  所以,只能是明面上宣扬唯才是举,同时暗中偶尔考查一次道德,这样结合着干才能偶尔有效果。
  时间很快到了十月底,长安那边的朝廷百官,基本上已经有一半多都顺利迁到雒阳这边了,各部衙门也重新开始进入正常办公流程。
  留在长安最后走的那部分,基本上也都是礼法性的官员,比如管礼部的宗正事务、太庙祭祀事务的,没什么实际用途,也不影响朝廷运作。
  九卿里面唯一还留在长安的,只有老掉牙的刘表。谁让他是宗室的代表呢,也没有实权,跟钟繇一样退居二线,还要被钟繇监督着工作,也没什么可怨言的。
  这些人,基本上再有一个月的时间,到十一月底之前,也能全部到雒阳安顿好,确保不影响刘备明年正月初一在雒阳这边郊祀天地,正式宣布还于东都。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进入十月底,李素和刘巴的新财政政策也先后落实到了地方。
  朝廷宣布了印钞引的每年上限总额之后,民间富商的认购果然积极了些。
  尤其是已经富得飙油的几大主要豪商家族也很捧场,尤其是今年才刚刚带着辽东正式归顺朝廷的糜竺,更是急于表现,证明他对陛下的忠心绝对不在甄家和其他从龙十几年的家族之下。
  所以今年新增的战争债券认购者里,最大的增长点就来自辽东。
  糜竺这些年治理辽东也攒下很多家底,一口气一家认购了价值35个亿的战争债券,硬生生吧今年的剩余总发售额从150亿压到115亿。
  别小看这个数字,这里面其实颇有微妙。因为去年发售的战争债券总额是120亿,今年如果高于132亿的话,就意味着所有买了去年债券的人只要想换购就能都换购到新的、并且面额膨胀一成。
  当然,事实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来换购,而且去年卖的里面,有接近三成今年都实际用掉了,用于官营垄断行业的进货和特许权折抵。
  但不管怎么说,糜竺拿着多年积攒的家底全部入场,人为制造了一定的“稀缺性”,风声传开之后,示范效应出现之后,告诉了解放区的百姓:
  从沦陷区刚刚成为光复区的人民,也是高度信任朝廷的!最多再过一两年,等关东地区彻底光复后,关东百姓也要来享受这项惠民的利息、分润国债的购买!
  甚至于,看到糜竺大额购买后,刘巴心中生出一个念头,觉得可以再添一把火,把一部分场内资金假装成——“曹操治下的百姓,主动悄咪咪把钱财转移到刘备治下,然后买刘备的战争国债,只因为他看好刘备,觉得把财产往刘备统治区转移更有保障”。
  当然了,实际上刘巴也没必要完全造假,因为他动了这个念头之后,下去排查摸底了一下,居然真的发现尤其是在荆州和扬州,真有敌占的沦陷区豪强富商偷偷伪装了财富来源、然后越境到刘备境内买战争国债的。
  只不过,一般这些豪强富商家族的势力,本来就是跨郡跨州的,他们会借助自己家族已经提前逃往到荆州的旁支打前站,把财产转移到这些旁支名下,然后出资。
  至于购买的动机,也不用多说,肯定是觉得刘备会得天下,怕关东五州的家族财富将来在统一战争中会遭到兵火毁坏。为了保值、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这就往已经光复的地区转移动产了。
  这种例子,刘巴当然要好好宣传,但又不能暴露他们的具体身份,不暴露的理由也很充分——
  这些家族还有一些旁支甚至是主宗,目前还生活在曹操的统治区,如果暴露他们的身份,会害得他们被曹操清算、杀害,认为他们“通敌”(通刘备)
  所以,对于沦陷区义民来认购,刘备朝廷当然要严格保护认购者身份了,做到绝对保密。
  刘巴只是执掌财部的,按说没有执法权,所以遇到有些个别情况下有经办官员泄密、或者那些认购者的竞争对手刺探的,刘巴也没法惩处执法。
  加上保密条款确实是经办过程中才出现的紧急新情况,既然需要多部委联合工作,那就只能再上报丞相统筹。
  李素知道这事儿之后,才牵头协调,让刘巴、诸葛瑾和法正三部联合执法,民政财政刑法一起上,严格保护沦陷区认购义民的身份,泄密者最高可以处斩!
  最后,还真在十月底和十一月初,杀了好几个本来就手脚不太干净的中层和基层新进税务官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2/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