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7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83/891

  罪名既包括上下其手收受好处帮民间商人偷税漏税,也包括泄密沦陷区认购者身份,一般都是两种罪状都犯了。
  最近这两三年,朝廷的税务工作官僚团队膨胀本来就极为迅速。施行工商税之后,刘巴的税务系统每年要多配数千人级别的官员和税吏。
  科举的明算科更是年年满额录取、一有中举的立刻实际给官给吏,这样的队伍膨胀速度,泥沙俱下确实是免不了。
  这次也是乱世用重典,直接把最过分的杀了一小撮以为儆诫,那些人也不好说什么——
  往年如果只是因为协助偷税、捞点钱就斩首,还会有人心不服,觉得惩处重了,因为汉末之前也确实很少有贪钱就直接杀了的,毕竟吏治和财政已经崩坏到这种程度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这一次,因为泄密有可能害了别人性命,让远人不敢来归,那罪名就大了。朝廷把罪官明正典刑之余,把罪状和危害说清楚,就博取了其余没死的人理解。
  免得他们兔死狐悲人人自危,既起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效果,还稳固了团队的过渡。
  这么一折腾,民间富商们对于“章武四年的战争债券肯定会不够买,会被新光复区和沦陷区的有钱人一起抢着买”的认知,也就更坚定了。
  毕竟糜竺那一刀砍完之后,剩下的部分已经比去年的总额还低了,摆明了手快有手慢无,这还不抢?
  至于你问除了糜竺之外,具体还有哪些人在抢……这是奸商配问的么?没见哪些想打听消息的、敢泄漏消息的,都被名正言顺当成“曹操的细作”斩了!
  毕竟,犯了法的税务官都杀了这么些,那些跟他们勾结的奸商,也不可能完全不死。那些“刺探行情内幕信息”,想搞“债券内幕交易”影响决策的,可不该被杀么。
  从官到商,对于三部联合执法都是不得不心服口服。
  刘巴再次精准操盘,重新制造出了绝对的稀缺。于是乎一百五十亿钱的“战争国债”,再次在十一月底之前完全售罄。
  朝廷也及时信守诺言,说了今年只卖一百五十亿就真的只卖一百五十亿。
  刘巴果断踩了刹车,一点都不多卖,还把财部的数据上报丞相,由李素过目点头之后,明发天下,给各个州都公示这一百五十亿的分配、今年每个州分别卖出去多少。
  这些数据都是真的,也就不怕民间对账。如果富商们有怀疑朝廷给各州的账和总账有阴阳,他们可以趁着经商的机会到各州都看当地公示的数据,看看有没有出入。
  最后发现所有数据都是真的,朝廷的信用自然愈发稳固了,大家都知道朝廷是真的说印多少就印多少,说不超发就不超发。
  ……
  刘巴足额卖完了配额的国债额度,还这样公然宣扬以取信于民,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
  不仅是刘备治下各州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键是曹操也不是吃干饭闲着的,曹操同样有派出大批的细作在刘备阵营辖区渗透,曹操那边很快也知道了刘备的新举措和新收获。
  曹操当然是如坐针毡,很清楚自己治下是如何横征暴敛的,这事儿没法改。毕竟曹操的生产力科技比刘备落后太多,他只能指望屯田制的高征收比例来维持财政。
  否则曹操靠着只有刘备一半略多的人口,如何在民用生产力科技有代差的情况下,维持刘备一半数量的战斗部队?
  现在听说刘备已经能吸引得关东一小撮富商因为担心战火波及、开始转移动产两边下注,曹操哪能不害怕?
  偏偏刘备还对认购人保密,曹操一时间不好甄别。如果乱搞清洗,那注定会伤及无辜。虽然也能暂时敛财,可那效果显然就跟董卓暴政差不多了,不可持久。
  相信假以时日,曹操能稳定剥削的,就只有农民阶级了,因为商人多半识点字,消息也灵通。
  如果曹操清算这种事情,甚至搞冤狱,弄宁枉勿纵,只会把工商业者进一步逼到刘备那边。
  到最后,曹操这边就会沦落为一个纯农业社会,只剩农民不识字也不知道远方的消息,可以被稳定剥削,工商都会彻底崩溃。
  但是,就算知道这个结果,曹操有得选择么?
  就在这个当口,邺城的最后破城时刻也即将到来了,曹操不得不在考虑如何处置邺城里那个烂摊子时,把刘备对工商业阶级的吸引力因素考虑进去。
第八百八十九章
邺城落
  章武四年,十一月初四。
  距离当初幽州州治蓟县易手,已经过去了整整两个月零二十天。邺城的局势已经岌岌可危,随时有可能被攻破,但至少今天还在袁尚手中。
  不得不承认,当初刘备军高层将领们,对于邺城的城防强度和曹军攻城实力的评估,还是比较精准的。
  说邺城至少能比蓟县多撑两个多月,如今果然是撑了那么久。
  刘备军一直打出了始终对袁、曹同时开战的强硬姿态,不和任何国贼勾结妥协。
  也没有投入更多资源,都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在积蓄力量,避免入冬后大规模用兵。
  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军也确实如预期地轻松拿下了河内郡最东北角那几个黑山山区的县,以及魏郡那几个位于邺城以西、控制壶关陉的县城。
  在南线战场上,沙摩柯也趁着秋收之后的时间,趁着曹军在豫州的主力都被郭嘉带领在颍川跟昆阳的刘备军对峙的机会,在南边汝南郡边缘多占了几个大别山区的县城。
  虽然蚕食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不多,却是把外围险要彻底占干净了,花费成本也很低。整个过程没有任何意外,也没有有组织有威胁的抵抗,过程自然不值赘述。
  ……
  这天,上个月才刚刚当到三公的审配,已经意识到邺城时日无多了。绝望中的他,甚至都不想再给袁尚添乱添堵。
  反而只想着“给咱和主公都来个轰轰烈烈吧,好歹史书上看起来死前没有怎么受辱,不太窝囊”。
  审配产生这种心态并不奇怪,因为人一旦坚持一件事情坚持得太久,你想让他意识到之前的坚持都是错的,至少是没有价值的,那太难了。很多人接受不了,宁可在拐点之前死掉。
  更何况,审配心里清楚,袁尚也已经彻底心气颓了,之所以还没投降,完全是因为知道投降了也活不了。
  已经打了那么久了,双方血仇结那么深,曹操也犯不着留他。
  曹操只要有一个袁谭作为招牌坚持立着,就可以标榜他“只是反袁尚,不是反袁家”,所以不可能也没必要给挟君反贼袁尚留活路。
  袁尚最后一次问起审配外事,还是三四天前,刚刚十一月初的时候。
  那天傍晚,袁尚也是在酩酊大醉的凄惨绝望状态下,借着酒劲召见审配,询问战况和外部环境。
  袁尚清醒状态下是不会对刘备抱有期望的,但是喝醉了之后没那么在乎面子,酒后吐真言,就请审配说说看法,觉得刘备是否有可能放过袁尚一脉,以拉拢袁家旧部对付曹操。
  显然,袁尚这是觉得刘备也有那么一丝可能性,做一个功利主义者,玩“离岸平衡手”、“联弱锄强”。
  但审配手上有最新的外部情报,他的回答打消了袁尚最后的妄想。
  “我军有细作、斥候送回了西边的军情,是壶关陉口的营寨被攻破时,逃归的俘虏带来的。
  据说刘备表态了,为人君者应有信,当族则族,岂可虚与委蛇。”
  关东伪朝也是袁绍首立的,而且也确实是有挟伪帝进而篡汉之谋,有什么好多说的?
  哪怕如今他们的势力已经衰弱至极,不再是关东最强的诸侯,刘备也不会去跟那些人联手的!
  要打,你们一块儿上!
  刘备不想干那种先饶恕对方将来再清算的事情。更不会干历史上曹家对张绣家族干的那种秋后算账的事情。刘备喜欢先说清楚,现在有这个实力有这个条件,为了减少损失而欺骗弱者,何必呢。
  听说了这样的表态,袁尚还有什么好期待的?
  然后他就彻底放弃治疗了。
  审配已经很清楚这些,所以他也想减少痛苦。为了实现他的轰轰烈烈计划,审配选择了这天晚上请大鸿胪杨修到他府上喝酒。
  ……
  杨修来得很准时,看得出他,脸上时时刻刻洋溢着天妒英才的不甘与悲愤。
  这几年,杨修其实混得很成功,但现在全完了。
  他虽然在四年前放弃了刘备朝廷的大行令官职,被迫跟着太尉父亲一起转投联姻的袁家。
  姻亲身份让杨家人地位很稳固,加上当年杨修那个“袁绍刘备联手对付袁术、曹操。拥护汉帝为边地诸侯牟利、压缩中原没有继续发展空间的诸侯”的外交布局,事实上是对袁绍和刘备都有利的。
  所以杨修来了袁绍这儿,绝对会跟留在刘备那儿一样官居高位,甚至升得更快。
  仅仅两年半,杨修就做到了大鸿胪,位列九卿,当时袁绍还只是刚刚第一轮中风偏瘫,都还没死呢。
  所以杨修这个大鸿胪真的是自己拼出来的,毫无水分,是袁绍清醒状态下任命的。
  要不是袁绍势力衰落了,当初没人怀疑杨修能比他的太尉父亲更年轻就位列三公。
  他虚岁二十在刘备处出仕,二十一岁促成袁刘默契,官居大行令。二十二岁投袁绍,二十四周岁为大鸿胪,今天,也才堪堪二十六岁。
  当年杨修在刘备手下,被李素指挥着执行外交工作,那时拍杨修马屁的人,也不过是奉承他“三十岁前必然位居九卿”。
  现在看来,这些奉承算得了什么?人家二十四就九卿了!何须三十!
  可惜,朝廷整体都要大厦将倾,他做到九卿了又如何呢?天妒英才啊!
  杨修心里很清楚,邺城朝廷每一个人都是有可能投靠曹操的,唯独他们杨家不可以。
  杨修的母亲就是袁家的,杨修被打上了袁氏铁杆党羽的烙印,他再屈辱释放善意,也没有用。
  而且,杨修当年那套“利于一切边缘地区诸侯,不利于中原腹心之地诸侯”的连横合纵策略,坑的就是曹操、袁术。
  当年正是杨修的外交斡旋奏效后,袁绍甩开膀子跟曹操打了一场“新·官渡之战”,逼得曹操认怂表态,当袁绍的小弟,还割地给袁绍。
  这一切,在袁家掌权时,是功劳,到曹家掌权时,就是被清算的黑材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8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