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6/891

  刘备如果答应了对方开出的条件,那也是开恩赏赐曹操一个免罪留爵的机会,让曹操自己想明白,不再尊奉伪君,改换门庭尊奉真天子。
  双方当然不是对等的谈判,一方是君,一方是臣。
  荀彧稍稍犹豫了几秒,觉得也还不算过分。确实,要谈判,前提就是曹操承认刘备为正朔,拜就拜吧。
  荀彧恭恭敬敬按照最全套的礼节拜完,双方这才开始谈判。
  确切地说,是荀彧代表曹操“陈情”。
  具体的措辞,当然另有一番文绉绉的修饰,也不必全部赘述。其中大意,无非是曹操希望保留兖、青二州的治权,但也不敢奢求世袭,请陛下恩准他为朝廷镇东,直至风烛残年。
  另外,就是曹操祈求保留刘和封给他的郡公爵位,或者说请刘备也追认郡公之爵。
  最后,就是希望保举他儿子曹昂,将来可以被任命为青州牧,或青州防御使,终生任职——
  这跟世袭还是不同的,因为曹操要求的只是两代富贵。曹昂如今已年过二十五岁,本来就有官职在身,在刘和的关东伪朝内,有曹操在上面帮衬,曹昂的政绩本来看起来就不错,升迁也很快。曹操给曹昂求官,算不得追求世袭。
  如果做到这一切,曹操愿意遣散刚拉的壮丁和新扩军,只保留一支卫戍兖、青二州的部队,而且这支卫戍部队名义上就是大汉朝廷的部队。
  至于曹操的易帜,那本来就是最基础的前提条件。
  但是很显然,曹操开的价还是比较高的,荀彧转述的时候都觉得有点不太可能。
  谁让曹操其实压根儿没打算谈成呢,他想的只是借谈判装怂,让刘备轻敌冒进。
  刘备方面,倒也没想逼曹操继续抵抗,但正反两方都觉得必须还价以显得真实、显得朝廷不打算轻易答应,而答应下来就是准备真的做到的。
  所以法正很快代表朝廷扮演做恶人的角色,对荀彧的开价进行了义正词严的斥责:
  “荀公,曹操开这种条件,莫不是太没有诚意了!而且于理不合!他要父子两代为兖州牧,那还可以商量。毕竟先帝在时,就曾封他镇东将军、兖州牧。
  陛下只惩戒他天下二分后、不识正朔之罪,这也可以商量。但即便是在刘和伪朝,之前的青州牧可是袁谭,袁谭还没死呢,曹操凭什么开这样的条件?莫非他不是帮袁谭攻打袁尚,而是已经将袁谭傀儡了?”
  曹操在关东伪朝是丞相,他确实可以代表关东官僚集团向刘备提出改认正朔的归顺谈判,但法理上,他也不是什么条件都能开的。
  尤其曹操明面上至今没把袁绍的牌子砸掉,他一直是扮演“帮本初兄清理门户,帮嫡长子对付逆乱贼弟”。至于袁谭被他架空、张郃被他拉拢,那都只是事实,不是法理应然。
  大义名分不能错呐!
  刘备当然可以严惩袁家剩下的人,但天罚自上而出,要罚也是刘备罚,不用曹操先帮他罚!
  荀彧也是有点哑口无言,他倒是没料到刘备朝廷那么坦荡,丝毫不怕脏了自己的手,也不怕拉仇恨,就要亲自严明审判,袁家人该怎么定都自己来。
  “原以为曹公得罪了冀州世族,刘备平冀后,会想着拉拢冀州士绅人心,从而不愿亲自脏手判决袁家残余呢。
  没想到刘备那么堂堂正正,不靠‘假装跟死者不再计较’,来拉拢残余的亲袁世家人心。曹公这次倒是失算了……”
  荀彧内心有些无力,但居然对刘备生出了一丝钦佩。
  之前他也怀疑过李素教刘备的走正道、重塑朝廷信义,究竟有几分真,但今天听了这些,他觉得这个真的可信度,至少又提高了两成。
  不过,荀彧还是再为曹操争取了一番,并且强调曹操之前为大汉有对外拓地之功,曾经靠徐州东海郡光营海贸、开拓三韩、耽罗、对马等等。
  现在曹操有归顺诚意,愿意放弃徐州,若是再不得青州沿海诸港,便无法为大汉征东报国。请刘备考虑以皇帝身份承诺移封云云。
  作为代价,曹操是会把三韩、耽罗、对马等新征服的东夷土地,将来也全部交给大汉治理的。
  一番谈判,刘备自然是不可能答应的,最多只给一个州的布政使和防御使,保留曹操征东将军、郡公爵位。
  而且一个州的布政使和防御使那也是由曹操、曹昂父子同时担任的,这样也不存在父死子继的问题了,不会开“朝廷允许世袭”的恶习源头,双方都留个面子。
  涉及名分的事情,不容让步,将来再给,那也是恩罚皆自上出,不需要曹操帮着罚袁谭。刘备也相信,曹操如果是真心投降,愿意相信朝廷,那这个条件他也应该接受。
  如果不接受,就不是实际利益太少,是曹操不信朝廷!
  是曹操觉得朝廷在虚与委蛇、将来迟早还会秋后算账!
  双方使者往还两三次,谈了前后七八天,最后曹操就是咬死了要保留青州,要出海口,要亲自控制海外领土终生。
  最后,曹操还提出,如果允许他投降,还要朝廷先放开海上封锁,让他曹家的子弟带领一部分军队,先去耽罗和三韩维持地方,好让他安心。
  毕竟,曹操麾下的海船力量,去年被赵云在易水之战中包了饺子,剩下的船都小,大船也来不及新造,所以空有陆逊这样的水军将领,也无法渡海。
  青州外海,一直有大批太史慈的舰队在拉网巡逻呢!
  而这个条件,刘备肯定是不答应的。要是让曹操逃到三韩甚至对马,哪怕只带去几万精兵,将来又要蔓延到无法收拾。
  至于那些蛮夷之地,把曹操搞定之后,刘备自己不会打么?根本不需要曹操。
  最后,曹操假装担心自己和族人的人身安全,不敢信刘备,在腊月十七这天,开始选择了从陈郡撤兵。
  很显然,是曹操意识到谈判破裂,摆出“被迫自卫”姿态,想逐步往青州大后方靠拢。
  青州还有泰山蒙山(沂蒙山)之险,不比关东五州的其他四个平原州,所以曹操集结兵力死守青州的话,再拖两年也是有可能的。
  到了青州,就是啥也不想,专心造船求出海转移,逃一家老小性命了。
  这个姿态很合理,怎么看都是曹操出于畏惧不信,才导致谈判破裂,不得不收缩。
  陈县很快被放弃,剩下的陈郡东部半郡土地,也在曹军的坚壁清野破坏下逐步撤出。
  随着曹操因为恐惧而退兵,刘备这边对于是否要立刻衔尾追击的问题,讨论也变得激烈了起来。
第九百三十三章
要追,缓追,不给曹操喘息机会
  “曹操这终究是因为多疑,不相信他投降之后,朕会饶他全家性命。也罢,一个人对他人的信任,或许年轻的时候就形成了吧。
  曹操多疑了大半辈子,如今四十八岁了,要他忽然相信对方的诚意,太难了。”
  听说曹操恐惧于谈判破裂,最后选择撤军收缩,刘备也是感慨不已。
  他知道,曹操的多疑已经刻到了骨子里。
  改不了,天生的。
  问题很快抛给了刘备:曹操放弃了陈县,放弃了无险可守的地区,一直往东退,追不追?怎么追?
  “此事,众卿以为如何?”刘备也不拿捏,虚心纳谏,召集群臣商议。
  法正第一个跳出来,直截了当指出:“陛下,曹操这多半是在诱敌!他多有诡诈,郭嘉也是用奇之人。
  此前陈郡各地,在鸿沟以西,还在曹军治下的,唯有郡治陈县了。其余各段,敌我两军都是隔鸿沟对峙为主。汝阳到陈县之间的乡野,因为无险可守,两军斥候也多有交锋。
  现在曹操放弃陈县,等于是彻底放弃鸿沟防线,说不定是曹操最近扩军,粮草不足,时值隆冬,又被我军袭扰鸿沟运力,只能后撤。”
  刘备也觉得曹操很有诱敌的可能性。但他也觉得,一旦曹军松动,这确实是一个追击曹军的好机会。曹操这么诱敌,图的是啥呢?
  被刘备扫视了一圈后,谋士中比较擅长战术的徐庶,开口分析:“陛下,曹操纵然是诱敌,可他真这么诱敌,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小。
  首先,敌我两军从七八月开始,就在汝阳和陈县之间开始了拉锯,陈县这个据点,是确保曹军沿鸿沟运粮的重要保障。
  所以四个月下来,双方多多少少都高垒深沟,变得易守难攻。这种情况下,哪一方主攻,都会遭受很多额外的损耗、顿挫。
  如今之势,便与当年高祖、项羽在荥阳相持相似。当初高祖与项羽相持两年之久,如今之状,陛下军威战力远胜高祖,曹操却弱于项羽。
  但陛下暂时还没有如当年“彭越挠楚”牵制曹操侧翼的力量,这是暂时不如当年高祖之处。至少要等到明年开春,丞相从寿春北上、诸葛尚书从泗水袭扰彭城、琅琊,才算是成彭越之势。
  现在曹操放弃陈县,就等于放弃经营了三四个月的鸿沟防线,放纵我军全渡鸿沟。这就放弃了整个豫东,我军一旦追上曹军,会在豫中平原与曹操大兵团决战。
  战场或许是梁郡,或许是曹操的故乡谯郡,总之曹操会愈发无险可守。这一点不利,曹操不会不知道。
  何况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数十万大军会战,最重军心士气,攻心为上。凡文武略读书知史者,临战皆会借鉴古人教训。
  而当年项羽约定鸿沟为界、收兵撤过鸿沟后,转瞬便被高祖毁盟追杀,转瞬灭亡,这教训曹营文武会不知道?
  曹操今天在这个节骨眼上,放弃鸿沟防线东撤,若是再战,恐怕其上上下下都会觉得,下一场战役便是垓下决战之势了!谁还有决心为曹操效死?”
  (注:汉末时,垓下故址在谯郡的符离县,那是谯郡东部边境的一个县,与徐州接壤。顺睢水继续往东就是项羽的老家彭城郡、下相县)
  刘备听了徐庶的战术分析,也意识到曹操这时候战略后撤,留下的漏洞和损失同样不小。
  鸿沟防线没了,关键是士气和人心也容易散!
  人都是会联想的,汉朝以前可以联想的历史不算太久,可也绝对够用了。四百年前项羽放弃鸿沟相持后撤,马上完蛋了,谁心里不嘀咕?
  而事实上,对面的曹操其实早就想到这一点了,但他没办法,他知道这里有破绽,但他没法堵,也没得选。这个破绽看起来越明显,刘备追杀的决心也就越坚决,信心越爆棚越轻敌。
  刘备果然被如此巨大的利益所诱惑,觉得这种情况,不追还是人么?
  不是不知道对面诱敌,但就算诱敌,那也是“先自砍一刀以示弱”的诱敌,还自弃险要,哪怕明知是诱也能打得过啊!
  刘备兴奋得肾上腺素有些飙升,来回急促踱了十几步,晃着一根手指作指点江山状:“孝直和元直所言都有道理,曹操确实有可能是诱敌,但曹操诱敌付出的代价也确实大。这两点朕都认同,那下一步,如之奈何?”
  刘备很想直接问“如何追击”,但最后还是忍了,他不希望限制臣下的思路,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6/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