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7/891

  如果所有人都是分析清楚利弊后,还劝他不要追,那他也会考虑纳谏的。
  只要理由充分。
  但所有人都听出,陛下这就是很想追。
  当然,这里面也必须澄清一点,刘备之所以想追,也跟他无法实时掌握曹操的最新军队总规模有关。
  这不是刘备情报工作做得差,而是曹军的乌合之众增长实在快,根本没个准信,一直在变。而且这种大规模扩军,还存在一个虚张声势放烟雾弹的问题,曹操都对外宣传自称拥兵百万了,刘备也不可能相信啊。
  所以,刘备只知道正面的曹军人数很多,在增长,比他多,但真不知道已经有五十六七万人了。
  而且这个数字就是腊月中旬刚刚达到的,腊月上旬时前线的集结规模才刚破五十万大关呢。
  何况这个“前线”的概念也是模糊的,很多部队一开始就集结在陈郡背后的谯郡,远离战场,等曹军放弃半个陈郡彻入谯郡,那些部署在谯郡的部队才算是转到一线。
  如此瞬息万变,情报不准也情有可原。
  大家都清楚这些问题,所以场内地位最高、态度也比较持重的鲁肃,想了想后提出一个折衷方案:
  “陛下所见,均有道理,曹操是在诱敌,曹军规模也肯定超过陛下亲征的这支部队,我军也确实该追。
  但或许可以略等几天,快马从陈留往河北联络,待赵将军从平原南渡黄河,沿济北凿穿大野泽,不要攻城,只顾搅乱曹军后方,牵制分薄其兵力。
  另一方面,要求丞相从寿春立刻北上,沿着涡水进攻谯郡腹地,与陛下夹击。再命诸葛尚书与周将军,加强对徐州下邳郡下相等处的攻击,堵住谯郡战场继续往东撤退的道路。
  如此,我军再加上赵将军部分骑兵,淮、泗各四万精兵,总兵力可以超过三十五万。纵然曹军再多,也不过是乌合之众,有诈也能堂堂击溃!免得战事再旷日持久、曹贼节节抵抗,百姓徒然多受苦一两年。”
  鲁肃这番话已经比较持重了,还把刘备的追击意图解释为“为了缩短百姓的痛苦”,确实很符合刘备的心意。
  法正徐庶见状,都觉得陛下有接受鲁肃方案的倾向。
  刘备环视场内,发现还剩归顺年限较短的沮授,一言不发,似乎是在为自己的资历浅而明哲保身。
  刘备出于真心兼听则明、虚心纳谏,很诚恳地请沮授一定要发表一点补充意见。
  沮授被劝不过,直来直去地点明了一个问题:“陛下,持重追击、进一步集结兵力,自然是稳妥之策。
  不过,赵云距离战场太远,就算强渡黄河,不攻坚城、不顾粮道来与我们会合,那也得穿过曹操治下两个郡。
  淮、泗兵马都是步军为主,立刻启程,也要十余日才能抵达战场。一旦曹操后退给他十余日的时间,怕是又能建立起防线。
  而且曹操本就是退却作战,观其战法,坚壁清野之术极为歹毒,退却所过,皆为焦土。而曹操身后那些没被放弃的地方,却可能本来就提前修筑了营垒、甬道、工事。
  相差这十几日,怕是会给曹操更多的准备,选取对他更有利的战场环境,也不如立刻衔尾追击更能打击曹军的士气。”
  刘备捻须沉思,这策略讨论到这一步,已经是想得很全面了,各种权衡利弊都有了考虑到,最后的关键是抉择取舍。
  要追,不能冒进急追,但也不能给曹操喘息……三个条件都满足,很难设计。
  最后,还是一直没有表现机会、但其实从四月份刘备刚御驾亲征时就跟着他的黄权,出来表态了。
  黄权请命道:“陛下,既然要同时满足法尚书、鲁使君和沮侍中提出的条件。追,缓追,又不给曹操喘息备战选取战场的闲暇。
  那么,不如请陛下派出一两员猛将,率领骑军突前追击,咬住曹军,又保持距离,让曹军不得从容部署有序移防。
  曹军如果回身厮杀,骑兵便立刻撤退,不与敌缠斗。曹军数十万,部署绵延百里,总有殿后落单的。臣愿随这支骑军追击,参赞军机,避免冒进。
  一旦遇到曹军全面反扑,臣也可协助全师回撤,与陛下主力会合,陛下也可以多得到几天准备时间,若发现曹军确实势大,有这点时间陛下便能就地转入固守,不与曹军野战,拖到丞相和诸葛尚书的八万援军也赶到战场。”
  黄权最后的办法,着实让刘备眼前一亮。
第九百三十四章
七十万人的大决战
  事实上,要是李素此刻也在场的话,听到这番君臣奏对,那一定会惊叹于历史的惯性:黄权这规划,不就跟历史上夷陵之战前劝刘备的话术如出一辙么?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黄权也是认为汉军出三峡、顺流而下,易进难退。所以在确保突破峡口险要之前,主力不该全上。先上去一波试探一下,打回来了就再从长计议。
  可惜,历史上的刘备被仇恨冲昏了头脑,还对外部环境变化有期待,急于求成。
  此时此刻的刘备,却没有那么急于求成。
  更关键的是,刘备如今身边的幕僚团队也空前强大。鲁肃法正这些人在快速评估了一下之后,也觉得黄权这个计划很合理。
  黄权跟随刘备以来,参加过一些军事行动,有点军事谋略贡献,但终究不能独当一面。现在让他作追击先锋的参军,刚好人尽其才。
  “陛下,臣等也附议,如此分兵,正好进退有据,足可立于不败之地,就算曹操诱敌有诈,也能及时提防。”
  “那就依卿等之议。”刘备点头,在文臣的一致劝说之下,总算采纳了这个建议。
  表示他会带领二十二万步兵,缓缓而进,跟曹操保持一个县的距离,慢慢追,留足反应时间。即使遇到突发意外,也能立刻由攻转守,火线施工。
  曹操撤退时是会搞焦土策略的,破坏一切防御工事。但刘备手上有诸葛亮和高顺挖运河三年练出来的工兵部队。这个工兵部队的潜力,始终是超出曹操想象的。
  只要给刘备一到两天缓冲时间,他自忖凭这二十万大军,可以就地在平地上挖筑出一大片营垒工事!
  到时候,还是可以随时变野战为攻营战,有防线阵地依托,二十万人哪怕怼数倍之敌都不怕!
  何况,真到了那一刻,刘备都不用亲自打防守反击全歼曹军,只要黏住曹军厮杀个十天八天,最多半个月。
  等诸葛亮、赵云、李素三路援军,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包夹过来,把曹军全部围困在谯郡战场上。到时候,整个谯郡就是数十万曹军的覆灭之地。
  当然了,打仗就会有风险。刘备这一手拖延待援、熬过敌我兵力集结期时间差的做法,终究是属于“分进合击,外线战略”。
  而外线打内线的优劣势,诸葛亮早就在他当年河内战役时写的军事著作《兵法·内外篇》里面,就总结过了。那本兵书不对外传播,但刘备作为皇帝也是看过的。
  内线的优势,是可以“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集结兵力,打个时间差,把包抄进攻的外线敌人各个击破,形成局部战场优势兵力。
  具体到眼前这最后一战,如果赵云冒进,救主心切,说不定会被曹操转向迎击、包围。
  但以赵云之勇,而且全军骑兵,刘备相信就算遇到这种情况,赵云绝对可以轻松突围。
  至于曹操想往南提前迎击李素,或者往东迎击诸葛亮、周泰,把这两部的任意一部提前打时间差吃掉……
  呵呵,刘备是丝毫都不担心。他知道以李素和诸葛亮的谨慎和智谋,曹操和郭嘉用计用出花来,也不可能逮到这样的机会。
  把细节都磋商清楚之后,连带着带兵将领人选和各部兵种构成都商议完,刘备总算身心舒坦,淡定地正式下令:
  “那便一切依计而行,先锋骑兵,分为两部,中军原有的骑兵,由黄老将军带领,云长从河北派来增援的骑兵,由伯起带领。
  他们二人共领骑兵四万,以公衡为参军,咬住曹军后队,试探撤军虚实。朕亲率主力二十二万人随后。与伯起保持一到两日的行军路程差,依次而行。”
  众将众臣各自领命,部署兵马不提。
  次日一早,黄权就跟着黄忠、马超一起先行出兵,追击曹操。
  马超带的骑兵都是河北战役结束后,从北方经陈留支援而来的,他们的驻地也比较靠北侧,所以就扮演追击的左翼。
  黄忠的骑兵是豫州战场本地的、上半年就跟着刘备亲征的人马,所以部署在南侧、右翼。
  马超的两万人,渡过鸿沟之后,就沿着陈县以北的涡水追击,经阳夏、武平,最终扑向谯郡郡治谯县。
  黄忠的两万人,从陈县略微往南,沿着渠水向鹿邑逼近,最后也会包抄到谯县。两军相距会保持在三五十里之间。因为都是骑兵,所以任何一路遇到意外,都可以快速反应后撤靠拢。
  之所以要分开推进,也是考虑到后面的主力有二十二万之多,行军正面非常宽大,马超和黄忠稍微离远一点,才好确保足够的搜索正面,让敌军的埋伏和其他诡计无所遁形。
  而黄忠原本是被刘备留在身边、作为中军主力的骑兵将领使用的。现在黄忠被派走了,刘备就以关羽为中军主将,高顺为副,带着二十多万步兵稳扎稳打。
  当然,中军主力多达二十余万,光靠几个主要将领当然是指挥不过来的,那些中层将领也要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步兵主力左翼交给了麹义去掩护,右翼交给甘宁。
  正好这两个武将本来就是分别从陈留和淮南支援过来的,来的时候各带了几万人,现在也只相当于是让他们继续统领本部人马。
  前后左右都安排妥当,二十多万人就这么堂堂正正绵延百里地压了过去。
  ……
  刘备军从陈县继续向东、堂堂而进的同时,陈县以东一百五十里,曹操本人已经率军退到了谯县,并且在谯郡境内重新组织起了层层防守、随时能弹性反击。
  撤退途中,曹操在到谯县之前,还先经过了涡水上游的武平县。
  这地方如今跟曹操毫无关系,但跟另一个时空的曹操却是关系密切——原本历史上,曹操刚刚拥立刘协、护驾迁到许昌后,刘协就封曹操为武平侯。这个爵位曹操顶了十几年,一直到他当丞相后,改封魏公为止。
  历史上刘协之所以封他在武平,就是看在武平县离他的故乡谯县很近。
  陈县是陈郡的郡治,相当于后世的周口市淮阳。
  谯县是谯郡的郡治,相当于后世的亳州。(曹操和朱元璋的故乡很近)
  陈郡和谯郡之间,有一道并不险峻的丘陵。不过在豫州这样的平原地带,这已经算挺明显的地理分界了。所以这里不仅如今是两郡的郡界,后世也是豫、皖两省的交界。
  整整两个郡面积的大平原,正好打几十万人级别的大决战。
  曹操本人撤到谯县的这天,已经是腊月二十五了,刘备的追击部队先锋,一两天内就会赶到,估计最后的总决战,可不得在年关前后打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