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7/891

  损耗至少要压到当初卫青甚至窦宪时的三分之一以下。
  对于运河的规划,李素心里也很清楚,现在的大汉朝,对运河的需求跟原本历史上隋甚至明,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也没必要搞那么大的工程量。
  隋的运河主要是为了集结天下物资到东都洛阳,次要目的才从涿郡继续往东北北伐。而明朝的运河更是只为了吸收江南的物资到燕京。
  相比之下,李素现在已经疯狂点航海科技,经营海运,所以如果只是为了把江淮的物资弄到蓟县周边,大汉完全不需要运河,直接“漕粮海运”就能搞定了,成本不会比运河高。
  所以,大运河的建设规模,肯定会比隋朝小,黄河以南那些运河,只要把历史上的故道疏浚拓宽,连接鸿沟、讨虏渠、南阳渠、邗沟、淝水濡须水等故道,基本上有现成的了。
  至于历史上隋朝大运河的“江南河”部分,如今的大汉甚至可以完全不在乎,或者晚修,或者减少修建规模、以连接现有自然河道与太湖为主。
  因为从会稽到广陵这段,直接走长江口沿海也行嘛。哪怕修了运河,未来也只是为了优化沿途小县城的运输环境。
第6章
周瑜的波利尼西亚航海术
  李素规划中的大运河,真正需要大动干戈的,只是黄河以北的部分,那地方自古确实没有旧河道供使用,必须重新挖。
  当然,所谓的重新挖也不等于跟隋炀帝时那样完全新挖,因为李素手上现在有一支中西合璧的测量员队伍。
  集合了他和诸葛亮调教的海拔测量员,以及罗马帝国来的那些名匠的实操水平,对于如何找天然河流的等海拔水位点,简直不要经验太丰富。
  所以,大汉将来修河北段运河,需要挖掘的里程会短很多,只要把漳水水系和滹沱河—易水水系连接起来就行了。然后再在邺城以南,择地修一条连接黄河和漳水的。
  这两段沟通性的河道挖好,剩下三分之二里程直接用漳水易水的天然河道就行。
  这段运河的目的,也不是把物资运到蓟县,而是把邺城周边的物资,跟雒阳更紧密的连接起来,同时辐射到中山郡、涿郡、巨鹿郡、河间郡这些冀州不靠海的内地平原区。
  冀州真正靠海的渤海郡,乃至幽州的蓟县周边,还是那句话,有“漕粮海运”摆着,根本不担心运输不便。
  说白了,李素修运河的目的,就像是后世20世纪末有人问:“为什么有了京广铁路加广九铁路的情况下,还要专门修京九铁路?”
  因为京九铁路不仅仅是为了连接京九嘛,更是为了建设铁路沿线那些原本没有铁路的地方。比如京广走了豫省和湘省,而皖省和赣省就相对难受益一些。京九铁路走了另外一线,更多是为了照顾皖赣。
  李素规划运河的思路也是同样明确:蓟县不需要这条运河,但沿途的魏郡中山巨鹿河间都需要,广大的河北平原内陆腹地需要。
  花个几年时间,循序渐进把物资北运的大动脉修好,再休养恢复一下民力,然后就可以是大汉全力覆灭鲜卑的时候了。
  至于再往后的河西羌海西羌残部,那些东西已经是强弩之末,六七年前就被马超打得半死不活了。要不是有鲜卑支持,他们根本不可能独抗大汉。
  所以,到210年之后,这些蛮夷也会被彻底安排。
  李素这份十年期的规划,张弛有度,兼顾与民休息,基本上把大汉从西北到正北到东北再到正东的外患,彻底安排明白了。
  ……
  刘备通盘了解李素的规划之后,便顺着其思路,开始统筹朝廷后续的人事安排。
  他先是问了李素本人的意思,趁着这几年“垂拱而治”,中枢事务比较少,朝廷也不需要变法改革,李素自己是否想再次寻求外放。
  对李素而言“外放”其实就等于半休假了,事情也不会很多。同时,作为丞相,不想着在京城总揽朝政,而是适度放权,也是一种胸无大志的表现。
  正常人能做到这个地位,肯定不会这么选择,还担心自己放权之后将来收不回来。但李素完全不担心这个,还巴不得把具体工作放下去,他好抓大放小,只专注大战略规划,和琢磨统治的正统性建设。
  而且别人当上丞相,怎么都五六十岁年纪了,不用急着休养回封地,等退休了迟早会回。
  李素可是刚刚三十岁就当上丞相了,明年也才三十三岁呢。让他从此一直宅在雒阳,他也很郁闷的。
  所以,君臣私下里毫无顾忌地一合计,刘备考虑到最近几年事儿确实比较少,也不需要丞相亲自总揽事务性工作,就决定可以给李素放个假。
  他顺水推舟,建议明年开始,让李素先半休假地出镇扬州,顺便可以打理一下他的封地。
  当然正式的名义是总督东部沿海各州,一边重建战后秩序、负责当地种田建设,一边筹备对付公孙度。
  丞相督师在外,这种事情也是有名头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刘禅任内就长期督师在外。而哪怕是天下已经统一后,这也是有先例的——当初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成功后,周公辅政,不就是东西各留一个辅臣就地治理、分管天下。
  因为西周初年,商纣余孽不服,还有东夷的种种异动嘛。刘备现在刚刚灭了曹操,休养一两年,随后让丞相就近管理最东边的新光复地区,加上一个扬州,过渡两年,也很合理。
  算是“如周公故事”。
  考虑到大汉制度之前规定过,总督地方数州事务的,任期一般为一年,追加特批也不得超过一年。所以这次还是给两年时间(从204到205年),再把诸葛亮也打发出去,出镇徐州。毕竟这一世的诸葛亮积攒的中枢职务经验已经很丰富,反而是当地方官的资历比较少。
  虽然当过河南尹和司隶校尉,级别很高,但实际掌握的地方很小,都是因为地盘靠近京畿,才官级虚高。
  就好比诸葛亮只管过地级市和直辖市,却没有真正管过一个省。
  现在放出去全权处理徐州各方事务,再给诸葛亮一个恩惠可以经营建设一下他的老家,也是两全其美,补足履历,便于其成长。
  另外,李素和诸葛亮分别到地方之后,原本在地方上多年的一些文官,也正好收回中枢,调任九卿补足履历,准备将来升到三公。
  在荆州多年的鲁肃,去年就已经回到中枢,担任九卿了。
  而扬州布政使顾雍,在李素总督东部沿海各州后,也可以调回雒阳,让顾雍也补足九卿的履历,当一部尚书,为将来的进一步重用铺垫履历短板。
  相信用不了几年,随着钟繇完全退居二线,老一辈三公渐渐退下。鲁肃、法正、顾雍这些人才,乃至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会逐步递补到三公级别上来,以及尚书令、侍中。
  一轮中枢高层文官和封疆大吏之间的轮换调任,安排得明明白白,既培养了人才团队,也避免了久居某个位置导致势力盘根错节、尾大不掉。
  李素的出镇地方,也成了“带头表率”,显得非常合理:
  不是丞相想出京偷懒,去东方新占领区游山玩水,他只是给顾雍和鲁肃做个表率,让顾雍和鲁肃别在地方上经营太久不想入朝。
  跟刘备把一切规划谈妥后,李素在这次朝见商议的最后阶段,还向刘备展示了一些几个月前周瑜投降时,带来的有趣玩意儿和蛮夷航海人才。
  不过,刘备不懂技术,也不懂航海,所以没怎么听懂。
  他只知道要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所以吩咐李素不用请示,到了扬州之后,觉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哪怕是周瑜,也可以重用。
  有利于大汉发展航海、威慑海外蛮夷的一切因素和技术、管理方法,都可以拿来借鉴使用。
  ……
  这次跟刘备的深入沟通之后,李素又继续在雒阳待了三四个月,料理日常政务。
  顺便多次召见了周瑜,向周瑜了解海外情况,以及周瑜这几年来掌握的新航海经验。
  李素的打算,是等中秋之后,天气凉快了,跟刘备请三个月假期,然后走走停停,南下扬州,入冬之前回到封地会稽郡。
  毕竟夏天太过炎热,李素并不想大热天的到南方去,入冬时到扬州刚刚好。
  而总督东海诸州事务的任期,可以从明年正月开始算,今年冬天的三个月就只算是丞相请的假。
  不过,从五月到八月,李素也不算闲着,因为他跟周瑜的多次沟通,还真是收获不少。以至于从六月份开始,李素捐弃前嫌,几乎每个月都要请周瑜来丞相府几次,汇报工作介绍航海经验。
  连带着李素的弟子诸葛亮,也来了好几次,每次都跟着旁听切磋。
  周瑜年初进京的时候,刘备封给周瑜的官职是横海将军,并且可以继续兼管夷洲的领地,统领旧部。
  只不过,需要允许朝廷往夷洲派遣文职的地方官,周瑜只掌握地方上的军事防务,内政和监察要逐步让渡给朝廷。
  最初周瑜内心还是有点抵触的,主要是孙权的忽然遇刺,导致周瑜的归顺行径被蒙上了阴影。
  不管周瑜是否真心降汉,他毕竟曾经是孙权的下属,所以他得表现出对故主家族的“义”,不可能在孙权刚死的时候,就立刻实打实为朝廷出力。
  李素也知道这点,所以劝刘备把周瑜高待遇养了几个月,但不去问他正事儿,冷处理一段时间。
  后来曹丕和许褚也被处决了,案情真相大白,确实不关朝廷的事儿。又过了三四个月,周瑜为故主寄托哀思无心公务的时间,也超过了百日,大家都把周瑜的义气看在眼里,这才渐渐正式起用。
  随后,周瑜发现李素确实是人尽其才,而且真心关心大汉的航海开拓事业,这一点上跟周瑜算是志同道合。
  周瑜内心也是希望扬威异域,为大汉开拓海外的,既然跟着李丞相干可以实现抱负,青史留名,他脑子也扭转过来了,把他这些年的心得收获诚恳交代。
  ……
  六月初五,这天是周瑜第一次来丞相府上,正式详尽地交代传授他开拓海外的经验,而且李素也知道周瑜脑子里有干货,提前通知了爱徒诸葛亮,还有当时恰好被召回京城的将领太史慈、甘宁也一起与会,听取相关经验。
  甘宁太史慈都是跟周瑜交过手的,曾经各有胜败,心中不服是难免的。
  好在有李素亲自坐镇,以丞相的身份大摆宴席,摆了最高档的珍馐美味、醇香美酒,给诸将开解,让他们以后同殿为臣,好好精诚合作、青史留名,双方也就借坡下驴,冰释前嫌。
  酒过三巡,周瑜很诚恳地从他这些年的见闻收获基础开始讲,先说了他开拓发现的海外领土,并且解读了一下他所绘制的海图图本。
  那副海图上,首次把夷洲全岛的海岸地形大致画了出来,跟李素后世认知的湾湾地图形状也差不太多,当然没那么精确。
  主要是周瑜麾下的航海人才,图纸测绘的功底毕竟不如刘备阵营。李素看完之后倒是没说什么,反而是诸葛亮表示以后可以派几个他调教出来的测量员和绘图员,派一条船跟着周瑜一起去重新测绘一遍。
  至于夷洲内陆的地形,周瑜当然也不可能知道,因为他如今只在岛上建立了中北部沿海两片平原根据地而已,大约只探索了全岛一两成的陆地面积。
  更内陆的地方,周瑜只知道都是高山密林,或者是平原丛林、热带雨林,而且主要是东部山区多,西部平原多。除此之外,周瑜什么都不知道。
  毕竟连全部归化蛮夷都算上,岛上也才十万人口,汉人更是不超过三万,有相当于后世两三个县的面积,绝对够住下了。
  按周瑜所言,只有三万汉人居民以农耕为主,另外这四五年里,勉强归化了一两万蛮夷山越,让他们也跟着汉人学种田。
  但至少还有七成以上的蛮夷,超过五万人,至今还是渔猎民族,大约一两万人用的是原始的独木舟出海打渔,还有三四万人则是狩猎维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7/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