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891

  有时候李素也在想:要是刘虞再年轻一代人,说不定他和刘备都还是乖乖辅佐吧。
  但这不能假设,已经年近五旬的刘虞,是注定没法亲自迎来天下重新太平的那一刻的。
  刘备和李素,还是继承刘虞的天命与遗志,好好匡扶汉室吧。
  ……
  李素瞎琢磨完这些,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策马来到了蓟县县衙、兼广阳都尉府。
  李素还没翻身下马,旁边已经有几个亲兵殷勤地过来搀扶帮忙,还有个亲兵端来下马石让他踩。
  刘备府上这些人,个个都对李素熟悉得不能再熟了,都不用通报,就直接引着李素入内。
  走到二门,就看到刘关张飞奔着出来,跟李素把臂言欢,共叙别来之情:
  “贤弟这是闭门著书有成了?这俩月想煞为兄也。每每看到朝廷文告,没有贤弟在旁,都不知该如何解读天下大势。”
  “兄但有所问,现在也不迟呀。”李素也不跟刘备客气,不说那些谦虚的话,一副当仁不让的样子。
  但偏偏刘备就喜欢这种坦诚。
  双方聊了两句,李素才有暇转向张飞:“翼德这伤,是彻底痊愈了?可喜可贺。”
  张飞叉腰傲然:“你被抓去著书时,俺就已经躺了两个月,再不好透都憋出鸟来!怎得,使君唤你,莫非终于要对张举动兵了?正好出去松松筋骨。
  当初秋收劫粮的时候,听二哥天天在外带队骚扰张举、每日都能斩获张举征粮队的首级,可把俺羡慕得。”
  看张飞这架势,怕是一顿吃一只蹄髈加猪脚都没问题。
  “对了,伯雅,可是使君有吩咐了么?”刘备关羽也连忙顺着追问,显然他们也好奇。
  李素直言相告:“使君让我再准备几日、先等细作把《殿兴有福论》在幽州各处散布一下,等京师雒阳那边也拿到第一批书卷,然后,就要派我出使乌桓,争取劝降丘力居。
  丘力居如今粮食不济,只要他不想屠戮百姓、酿下不能回头的大罪,那么跟我们合作的概率还是挺大的。”
  刘备连忙劝说:“果然还是到这一天了……不过,伯雅,让你亲自去劝说,会不会有危险?”
  李素:“使君在诸胡中威望素来很高,哪怕是不肯投降的胡酋,也从未敢杀害使君派去的使者,从十几年前开始便是如此。不过,安全问题也不能不防——主要是不能被张举的嫡系人马撞见,张举是已经称帝了的,他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定然是遇使便杀。”
  刘备连忙问:“那我多派精兵猛将保护你吧,听说当初在巢湖,入九江宗帅祖郎大营夺军时,云长就带了精兵百骑保护,这张举定然比祖郎凶残数倍,没有三五百精锐,恐怕不能万全。”
  李素笑着推辞:“人太多,反而目标太大不易悄悄接近。张举和丘力居、素利之间,如今定然互相有些猜忌了,说不定张举也会有眼线哨探在丘力居营中。大队人马出入营,张举定然会得到线报。
  依我之见,不如这次只带几名猛将,至于护卫亲兵,全部用兄帐下的精锐乌桓骑兵,伪装成丘力居的斥候哨探,如此回营才不至于被丘营中的张举眼线怀疑。”
  刘备想了想,他手下最初那些跟了好多年的精锐骑兵,就有不少是乌桓人。如今骑兵队渐渐扩充到一两千人,也有吸纳相当比例的乌桓勇士,要挑出一部分给李素当保镖,当然是没问题的。
  但他还是担心:“贤弟想要乌桓精锐当然不成问题,但若是只伪装成斥候队,恐怕人数不能太多。以乌桓人作战风格,探路斥候每队仅有二三十人……”
  “我就挑三十个精锐的便够了,只要能安全见到丘力居,后续不用担心。”
  丘力居要是真想对人不利,别说三十骑,三百骑也没用啊。
  刘备想了想:“行,那可要云长再……”
  李素连忙拒绝:“不必了,云长翼德都是大将之才,当初在巢湖不过是权宜之计,怎可一直如此。我就问兄借子龙、幼平,我再自带典韦护卫,就足够了。
  到时候,兄与云长翼德倒是可以先在边境上佯攻一下张举本部、调动敌军,吸引注意制造混乱,也算是一拉一打,配合我的劝诱威慑一下。但是,一定不要攻击丘力居部。”
  李素非常懂行,这种分化敌人的场合,敲山震虎是必须的。就好比三大战役当中你要谋求北平和平投诚,那么津门就得以雷霆手段攻下,显示“不是我们打不了,而是不想打”。
  临门一脚,更要以战促和。
  刘备觉得非常有道理,彻底满口答应:“好,我就选三十骑最精锐的乌桓骑射手,伪装斥候随伯雅同行,伯雅即将到达之前,我与云长翼德率部往北迂回,先劫营也好、野战也好,狠狠胜张举本部一阵。”
  “多谢兄周全安排。”
  ……
  五天之后,刘备和关羽张飞已经带着两千骑兵、以及其他一些接应部队,从蓟县行军移动到了渔阳郡与右北平郡边界前线。
  刘备所部步兵,从无终县沿着庚水往东进攻,轻松攻下了一座几乎已经被叛军弃守的小县城徐无(后世的遵化)。
  叛军之所以弃守,也是因为没粮食了,不想再负担这座小县里还苟活的几千百姓——叛军走之前,把城中百姓能找到的所有食物统统抢光了才撤退,只留下一点吃的都没有的百姓自生自灭。
  所以刘备的进军,与其说是攻城收复,还不如说是又主动承担了救济四千多饥民的道义。
  刘备是个仁慈之人,看到百姓一个个饿得快死了,只好分出军粮来救济。幸好徐无县与无终县都是沿着庚水的,运粮还算便利。而朝廷控制的无终县还有大量驻军屯粮,运过来路上也没什么损耗。
  让饥民们吃上一顿掺杂着麦麸的麦粥后,城中百姓的代表才告诉刘备:张举的叛军抢光粮食撤走时,城里还有七千女人和老幼,如今只剩四千人,有三千人在刘备赶到之前已经饿死了。
  刘备听了,半晌说不出话来,唯有喟然长叹。
  修整了一日后,刘备自己带着三千步兵在徐无县驻扎、把这座新的前线桥头堡稳固住。
  然后让关羽张飞带着两千骑兵继续东进、作试探性进攻,能偷袭斩获就尽量偷袭斩获,但如果遇到张举的大部队,就立刻撤回徐无。
  刘备的人马抵达徐无的同时,在蓟县做好了全部准备工作的李素,也带着一伙精锐随从出发了。
  除了他本人之外,跟随的有赵云、典韦、周泰,外加一个当初从公孙瓒那儿受命突围出来的猛将文则——文则如今已经在刘虞帐下直属效力,李素之所以带他,也不是看中他武艺,而是因为文则熟悉这一代的地形。
  五个月前,文则就是带着十二骑勇士,从管子城的重重包围中突围杀出来的,如何才能杀回去,还有谁比他更懂地形吗?
  最后,还有刘备一贯的亲兵队长刘顿,如今原本已经升到曲军侯了,但也依然干回老本行,挑了三十个骑射武艺最强的乌桓兵。
  大伙儿的兵器马匹,刘备也是都挑最好的,还配了一人双马。
  如此一行1个文官5个武官30骑兵,共计36骑,人数居然恰巧跟当初班超出使西域、袭杀匈奴使团逼降鄯善王时的人数相等。
  “看来这个数字挺吉利的,班超靠36骑就慑服一个西域大国归汉,看来我今天也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把了,不知道我这个事迹将来历史书上会给我怎么样一个成语呢。”
  启程之后,李素看着自己麾下的人马,很想发明几句脍炙人口的成语,供后世学生背诵典故。
  要不,不入龙潭,焉得龙卵?
  好像俗了点,后人一听哥就是在模仿班超,不行不行。
  想了很久也没想到合适的,李素只好暂时作罢。
  36骑保持体力,缓缓而行,三天后进入了右北平境内。
  在徐无县好好睡了一夜养足精神,次日黎明再启程,才算是进入了全速狂奔的状态。
  一天之内他们就从徐无过令支、直奔卢龙的孤竹城。
  那里,就有丘力居的乌桓大营。
第九十三章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农历十一月下旬的辽西,已然非常寒冷。
  李素一行,依然坚定地在辽西平原上疾驰猛进,躲过一伙伙敌军斥候。抑或是在有暴露风险、而敌军人数又较少时,就雷霆下手、火速全歼以灭口!
  今天白天一天,已经杀了三批次、累计五十骑的张举军斥候了!刘备帐下箭法最好的三十名神射手一起下手,效率非常高,一旦近距离发难,就没有活口能逃离射程。
  随着如今入夜,才总算没有再遇到敌军的窥探侦查。
  李素也算走南闯北了大半年,骑术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单论对马匹的驾驭,已经不逊于普通的汉人骑兵。无非是不会剑法枪法,也无法马背上射箭罢了。
  不过,身披铠甲一天连续奔驰七八个时辰,这种辛苦依然是他此前从未经历过的。
  他们这一行人的装备,刘备也算是下了血本了。
  李素和武将们穿的都是防护效果卓异的明光铠,但跟普通明光铠又略有不同——甲胄的颜色,是暗沉的黑铁,连护心镜都没有反光,非常低调。
  士兵们也有一半人穿着了黑铁的鱼鳞玄甲,还有一半人则是皮甲中最高档的犀兕甲。
  之所以穿皮甲,也不是刘备军中凑不出36套铁甲,而是这队护卫里需要分出一部分灵活机动著称的斥候,而铁甲容易影响长期奔驰的速度。
  而无论穿什么甲,至少所有人的头盔都是铸铁盔顶、黑铁鱼鳞披颈、外面则包裹上出风的毛皮,伪装成乌桓人的兽皮兜帽,不让敌军看出这伙人其实是汉军精锐。
  搞外交不容易啊,没有这么精锐的武力值护送,都活不到找到开口机会的那一刻。
  “长史,已经快亥时了,要扎营歇息么?还行不行?”赵云看到李素在马背上摇摇欲坠,一边靠过来扶一手李素的背脊,一边细心追问。
  “没事,争取今晚赶到丘力居大营,”李素摆摆手,一边转向作为向导的文则,“距离孤竹城的乌桓大营还有多远?”
  文则回马答道:“最多还剩四五十里。”
  赵云谨慎:“可如果入营时不顺利呢?人困马乏之下,如有意外想摆脱也颇为不易。”
  李素笑道:“要担心的是张举监视丘力居的那些耳目,而不是丘力居的嫡系。在营外待久了,反而比在营内更危险。入营之后,你们再分批歇息好了。”
  赵云没有再反对,只是颇有担当地说:“那到时我守前半夜,后半夜喊典韦起来。士卒可以分三批轮流歇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