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891

  比董仲舒那种一天到晚要患得患失、担心老天爷不赏脸的破烂玩意儿好用多了!
  “有此论,一旦我军招降丘力居后,破其他被胁从的反贼,必当易如反掌!”刘虞长舒了一口气,毫不避讳地表明了自己的嘉许。
  “谢使君赏识,若非使君许我告假静心两月,我与蔡公也想不出如此宏论。”李素还是先跟领导商业互吹一句。
  刘虞摆摆手,对这些虚的毫不在意:“不用说这些客气的,这书如今有加印广发天下么?”
  李素:“已经印了数千卷,甄家的商号还在日夜加印。”
  刘虞站起身,摩拳擦掌意淫了一会儿美好前景:“也要加急往右北平和辽西、辽东散播。定能进一步使丘力居动摇——
  想想看,之前每一个‘由治入乱’祸害大汉朝的反贼,四百年来就没有一个善终的。光凭这份历史先例,这样解读给丘力居听,说不定都能吓住丘力居三四分吧!”
  刘虞说的,还是军事上没有任何优势、粮草钱财方面也没有任何紧迫和利诱,光靠天命忽悠就忽悠出三四成动摇。
  如果把军事和绝粮配合着用,九成不是问题啊!
  最关键的,刘虞对自己在乌桓人当中的积威声望也是很了解的。
  历史上,哪怕没有李素的出现,丘力居最后也投降了刘虞。只不过按照原本的历史,丘力居要跟公孙瓒耗到更加两败俱伤、竭尽余力之后,反复权衡,才决定投靠。
  现在有了李素的推手,他都不用跟公孙瓒死磕到两败俱伤,就已经有极大概率动摇了。
  刘虞在大堂中反复踱步,心情激荡,把文武财三条战线上的现状都琢磨了一下,终于下达了一个重要的决断:
  “伯雅!如今也十一月初了,距离秋收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你之前也说过,未曾熟透的青黄麦,直接上石磨做成碾转,炒熟也最多贮存两个月。算算日子,叛军占领区内的麦子,应该差不多吃光了。
  再下去,他们无非三条选择:要么是屠杀百姓,把辖区内百姓的最后一点杂粮都抢光抢尽。要么就是变围城为强攻,跟管子城的公孙瓒血战到底。估计到了这一刻,叛军也不怕死人了,说不定还巴不得攻城多死点人,好节约一点存粮——我看逼降敌军一部的时机,已经到了!”
  刘虞说是叛军有三条选择,但最后话语中却只盘点了两条。
  主要是他这人太过仁慈爱民,第三条只能心里想想:那就是叛军把人杀了之后,直接吃死者的肉……
  他估计那些胡人真逼急了是有可能的,但这话他在李素面前实在说不出口。
  而刘虞之所以觉得眼下就差不多到了分化敌军的最好时机,也跟他不希望真把敌人逼到那种最极端祸害百姓的程度有关。
  要是换了公孙瓒坐刘虞这位子,眼下说不定就会选择再多坚壁清野几个月、最好一口气饿到春荒,到时候什么都清静了!
  李素一直静静地听着,等刘虞说完,他才接话:“卑职这一个半月来,一直在操心写书印书,对于敌情近况不甚了解,要帮助使君决策的话,还请给我几日准备时间,分析一下最近月余的两军细作情报。
  不过,听使君的意思,是已经定下了目标,只以分化招降丘力居为主了?恕我直言,素利、难峭王、轲比能等诸部,如今势力都已比丘力居弱小。使君要招降一个势力最大、此前历战兵力保存最完好的胡酋,是否难度大了一些?招降一些相对弱小的会不会更好?”
  对于这个问题,刘虞倒是难得地完全不想纳谏,他直接一摆手:“丘力居势力大不要紧,只要我能感化他心悦诚服,安心汉化,不成问题。而且他的嫡系人马此前并未与我军交战,所以两军的血仇也更淡泊。
  素利、乌苏等人,手下半数甚至更多骑兵死于与我军的交战中,户户有战死之人,他们的亲属恐怕也不会再次亲汉吧。
  更何况,我大汉以衣冠文化定华夷之辨,凡愿说汉语、写汉文、衣汉服、姓汉姓,哪怕血统本是胡人,也可归化。乌桓各部内附已有150年,断无舍人多之乌桓,而招人少之鲜卑之理。”
  如今叛军中的鲜卑势力,从人数来说确实已经比乌桓少多了。但鲜卑的汉化程度更低,一直是生活在长城关外大草原上的,不像乌桓人本来就很多生活在关内、农耕化的比例也高。
  听刘虞这么坚持,李素也就不再劝说了。
  他也意识到,他的民族观有点过于偏向后世,不适合如今汉末的情况。
  因为对付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融入汉族的民族,李素不可能跟宋粉明粉对待满蒙那样去清算。
  只能是挑谁先彻底融入汉族消失、汉化成功,那就相对放对方一码——事实上,从这个角度说,别说乌桓后来融入消失在汉族内,连鲜卑都消失了。只不过鲜卑更晚,要到隋唐的时候,一堆姓独孤、宇文的贵族都融入杨、李,也就消失了。
  但既然决定了依然以招抚丘力居为主,李素肯定也要发挥自己的本事,不能让丘力居过得跟原本历史上被刘虞招降得那么轻松。
  原本的历史上,丘力居虽然投降也比较爽快,而且投降后也确实没有再反,但他也没付出什么代价,只是围困公孙瓒围困到双方军粮都吃光都饿得不行了,才顺水推舟投靠刘虞。
  这也是导致公孙瓒很不服的主要原因——跟我打死打活那么久,就白打了?双方都死了不少人,也不用秋后算账?
  这一次,李素一定要丘力居出点血、作为投名状!
  这也算是更好地报答刘虞的知遇之恩,因为只有让丘力居为他之前的围困行为付出代价,给公孙瓒出出气,将来公孙瓒跟刘虞的矛盾才能少激化一些。
  做到这一步,李素也算仁至义尽,有始有终,够对得起刘老板了。
  ……
  李素就这样,在刘虞府中密谈,主臣二人花了半天时间,把“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有可能拉拢”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全部捋清楚了。
  然后,就到了具体的分化拉拢手段部署。
  刘虞吩咐道:“军事威慑和天命威嚇,这两点你已经很在行了,不必我再多说。不过,在绝粮与利诱方面,我还是要交代几句——这一次,我愿意给丘力居一笔钱,名义是补上一部分从中平二年以来,朝廷征发乌桓骑兵去凉州作战的欠饷,加快招降的进度。
  你第一次去的时候,不用多给,稍微拿点作为定金就好了。大头等他一步步实现了投降的诺言之后,我们再分批给,也能更好地控制丘力居、确保丘力居跟其他胡酋结仇,将来不得不依靠我们。”
  李素闻言有些警觉,他怕刘虞不会操作:“给钱?这事儿不是不能给,但一定要注意名分和保密,否则很容易有损我大汉对胡虏的威严威慑。要是被当成是赔款就不好了。”
  割地赔款,这绝对是外交的大忌。关键不是损失这点钱,而是让人觉得你好欺负。
  宋朝给辽夏岁币虽然做了名义上的处理,说成是“赏赐”,但那种程度的处理根本不顶用,还是让宋落下了废物的国际名声。
  不过,没想到刘虞居然还挺有见识。
  听了李素的提醒,刘焉赏识嘉许地拍拍他肩膀:“我当然知道要注意大义名分!给钱不是关键,关键在于给了钱之后还要让敌人怕你!不能给钱之后让其他诸胡知道你给了丘力居钱。
  所以你此行,必须确保丘力居拿到欠饷后,绝对保密,如果他敢让鲜卑、匈奴、羌氐知道他拿到了钱,那他就别想拿到后续的钱了!就算他将来陆续拿到了钱,也要撇清掉他拿的钱财与今天投降大汉之间的因果关系。得显得是恩自上出、我看他表现好才赏赐他的!
  再说了,至少中平二年、中平三年,乌桓骑兵还是为朝廷卖命了两年的,那两年一直没给军饷才逼反了他们,如今欠两年还一年,也算大汉信守诺言,恩威并施。少给的那一年,就算是对他们今年反叛的惩罚。”
  李素听刘虞说到这份上,觉得大漏洞倒也没有,可以执行。
  只不过执行过程中,李素还可以稍微修补一下。
  真是没想到刘虞本身就有如此手腕,难怪他历史上能在幽州同时镇住四族胡人。
  这一手分化保密、让胡人互相猜疑威慑的套路,玩得非常高明啊。
第九十二章
三月磨一剑
  从刘虞府上领受了任务后,回来的路上,李素一直在马背上揣摩自己领导的水平。
  也正是到了今天,刘虞跟他推心置腹说了那么多话,李素才彻底理解了刘虞为什么要表面简朴、但暗中却实则很有钱、也会买官。
  原本在《后汉书》上看到的“刘虞表面素以清廉著称、灵帝特许他上任都免纳修宫钱”,但被公孙瓒杀害后公孙瓒抄他家,却发现“虞姬妾多饰珠玉、服饰华美异常”等等种种矛盾现象,也终于有了一个解释。
  他装作俭朴,不是因为自己虚伪,而是大汉朝的外交工作需要他保持这么一个形象。
  只有刘虞俭朴了,那些从刘虞那儿拿到“赏赐”的胡人酋长才会分外珍惜,才会相信“刘虞其实没什么钱,他给我的赏赐是特例,是需要保密的法外开恩,其他人他是不给的”。
  如此一来,每个胡酋拿到钱后都以为自己是特例,是得到了额外礼遇,他们才不会觉得汉朝的钱好拿、汉朝软弱可欺。
  还是那句话,“岁币”也好“买官钱”也好,做这种行为带来的最大损失,并不是钱本身,而是花了钱还要败坏名声。如果有本事只花钱而不担负花了钱的恶名,那么花钱本身其实是挺无所谓的。
  就好比古巴导弹危机,25年后那些绝密外交档案解密了,人们发现其实甘乃迪在古巴导弹危机时撤走的导弹规模比赫玉米多出一倍!
  但为什么世人都认为赫玉米是失败认怂的那一方呢?就因为赫玉米是承诺先撤的那一方,他在美苏危机化解后没多久就把古巴的导弹撤了,所以他丢了脸。
  而甘乃迪是在古巴危机解除后,过了半年多,风声也平息了,才悄咪咪把意呆利和土其的弹道导弹撤了,所以国际舆论没把这种撤退跟当初危机时的“认怂”联系起来。
  外交战线,最重要的就是面子,国际威望,对国际各界信心的操弄,而不是钱和武器的实际交付数量。
  一听到“钱”字就往岁币上想,这是外交上不成熟的表现。
  当然历史上宋对辽、夏的“赏赐”遮羞布失败了,那不是金钱外交本身的失败,而是宋朝士大夫智商太低,加上当时“国际环境”里的国家数量太少。
  当国际环境就只有辽、夏两家,你很难确保“辽不知道你对夏怂,夏也不知道你对辽怂”。加上宋朝士大夫一开始就完全没有秘密外交的保密意识,他们第一次对辽认怂,就几乎是公开的怂,才让李元昊跟风抄了作业。
  但刘虞面对的是“五胡”,而且刘虞一开始就很注意保密,哪怕他给的第一笔钱,都是威胁好的:
  如果世上有第三方知道你拿到了钱,那咱的合作就永远中断!你就等着承受大汉朝联合其他四胡的怒火吧!
  就像甘乃迪对赫玉米的附加条件:我多撤一倍导弹可以,但你不许对媒体解读,不许把我们的撤退跟古巴导弹危机联系起来。一旦有媒体哔哔,损害到了阿麦瑞坎的国际威望,那我就一枚都不撤,跟你们干到底!
  ……
  李素在脑中,把刘虞刚才吩咐的那些外交思路要点全部盘点了一下,内心实在不得不感慨承认:
  刘虞这人的外交天赋,居然能超前历史水平一千多年!这样灵活变通的人,哪怕放到宋朝明朝,绝对都是外交工作天下第一人!
  也难怪能在汉末的胡人当中运作起如此敬畏天人的威望了。
  自己前世读了七年外交学院,居然也只比刘虞几十年的实战工作经验略强一些而已。
  这世上,在外交思路这个领域,只有李素和刘虞能够充分相互理解了。
  刘虞这些年来,面对其他呆板的幕僚,说不定心中也很苦闷,觉得属下的智商都跟不上他的思路吧。
  这种情况下,他一次次动用自己的特权,为李素的前途铺路、让李素尽快升迁获得更大的表现舞台,也就不奇怪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