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校对)第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891

  这一顿饭她就这么出神地吃了大半个时辰,吃到后来连头发都挠乱了。
  最终,她不得不承认师兄这个理论在安定天下人心方面确实有几把刷子,比董仲舒那套好用了不知多少倍。
  “终究还是输给师兄了,我还以为我挺聪明有机会呢,唉。”
  蔡琰放下书稿,扒在案桌上,连那束从双环髻里滑出来的倔强呆毛,都再次耷拉了下来,如同泄气的可达鸭。
  不过她还是不死心,很想稍稍压过师兄一点:“但是,既然如此,连我都会误会,那些读书少的人,就更要误会了。
  你们著书也要让人看得懂才好,既然是劝诱百姓的,如果只有大儒才知道其中本意,岂不是反而害得百姓误解、甚至诱导野心者铤而走险?”
  李素想了想,公允评价:“这话倒是不错,如果时机恰当,我会想办法补充注释的。但这次是要先写出经文,经文不宜以问对体释疑——诗书礼易春秋,哪有跟人辩论的?经史子集,只有‘子’才是多有辩论问对的。”
  儒家经典里面,五经才算“经”,经都是铁口直断,不好辩论的。
  《论语》、《孟子》这些“四书”,才是跟诸子百家类似,可以讲寓言故事,甚至跟敌对学派的人辩论,然后把辩论过程记载下来。但这种体裁就不够庄重了,是不可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经》的。
  蔡琰虽才十三岁,但她五岁就跟着父亲从简单的诸子百家开始读,已经读了七八年,所以这些文体的知识她也了然于胸。
  听李素如此推脱,她略一琢磨,继续主动问道:“那师兄,你们把经文写完之后,能不能再写个‘传’或者是‘问对’,就像庄子跟人辩论那样。你正好多收录一些对‘殿兴有福’知之不详的初学者困惑,然后一一辩析。”
  就好比读《四书》要是没有《四书集注》,那肯定会歧义误解一大堆。
  李素莞尔一笑:“这我自然会写,把本经写完之后,就轮到这些正本清源的事儿了。”
  蔡琰眼珠子一转,言笑晏晏地请求:“那到时候,我今天这个问题,能不能写在《蔡李公问对》的第一篇?要不就交给我写吧?你我刚才说的这些,我都记住了呢。”
  李素不由哑然:“你一个姑娘家,这么想在经书上留名?”
  蔡琰噘着嘴,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态度很认真严肃:“班昭续成《汉书》、自著《女诫》,青史留名。我读书已有八年,遍观诸子,要是什么文章都没留下,那也太不甘心了。我写不了正经,写写外传问对也好嘛。唉,可惜了。”
  李素看蔡琰的神情黯然不似作伪,忍不住好奇:“我又没不让你写,这不答应你了幺,有什么好可惜的。”
  蔡琰站起身来,双手叉腰:“师兄,我记得你是十八岁吧。”
  李素玩味地看着对方:“是又如何?”
  其实他的肉身过两个月才十六岁,十八都是为了早点做官虚报了。
  蔡琰一嘟嘴:“哼,我要是早生五年,再多读五年书,如今也有十八岁,说不定学问就够参与写正经了。真是可惜啊,自公孙弘、董仲舒之后,两百八十多年,全天下才再有一次机会出如此盛举,我却因为年轻学浅错过了,这辈子都只能参与外传《问对》了。”
  君生我未生,可惜啊。
  李素闻言,本想随口应付安慰说“日后还有得是机会”。
  但转念一想,“殿兴有福”已经是君主制正统论的最高境界,历史上再往后就没有君主制了,让他编也编不出来啊。
  他只好改主意住口。
  蔡琰看他神色数变,还有些期待,眼神忽闪忽闪地问:“你是不是想安慰我?”
  李素钢铁直男地承认:“一开始是想安慰你的,但我仔细想了想,这种机会确实这辈子都不会有第二次了,所以,对不起了。”
  蔡琰咬了咬嘴唇,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你就不会假装哄哄我让让我的嘛?我……我爹收了那么多弟子,今天算是头一遭遇到你这么直言不讳的。”
  “是吗?我不信。”李素公事公办回怼,“别人我不知道,顾雍肯定不会为了哄你而骗人吧。”
  蔡琰:“顾师兄是不会骗人,但他好歹会闷声不说话!不像你直接就戳穿我的期望!”
  唉,这是遇上钢铁直男了呀。怜香惜玉无情绪,煮鹤焚琴惹是非。
  李素:“你就说你还想不想参与写《蔡李公问对》吧。”
  蔡琰终于服软,不敢再吐槽:“想……”
  李素:“想就别废话了,你就先照着今天这样,好好找找你觉得有漏洞、要问我的问题,我一一回答,你好好整理!到时候,至少这份《问对》可以署你的名字,算是我答你记录,行了吧。”
  《论语》里面很多回答也是孔夫子说的,但《论语》本身不是孔子写的,是问孔子问题的那些弟子写的。
  现在能抓到一个师妹当廉价劳动力,非要辑录编撰辩论言辞,那就不用白不用呗。
  ……
  从那天起,蔡琰就不知不觉当起了廉价劳动力。
  她在一次次折腾、不服、刁难之后,终于发现自己还是挑不出什么刺,没法驳倒李素的《殿兴有福论》。
  就像一个刚刚读初中的学霸女生,叛逆期发作,总想找自己语文老师的茬儿。
  无论老师教了什么一般性的知识点,她不找几个反面特例就浑身难受。而一旦自以为找到特例了,就欣喜若狂、去找老师答疑显摆,暗暗期待老师编不圆。
  但最终的结果,充其量只是在一次次的主动进攻中,帮李素把一个个概念定义得更加精准,把其他才疏学浅者可能遇到的误解都压力测试排查了出来。
  一个月的著书立说时光过得很快。
  李素每天上午跟蔡邕讨论如何写正经。
  下午接受蔡琰的提问、由蔡琰记录辨析注释的内容。
  蔡琰也还算知恩图报,知道跟着李素做学问,也能捞到自己的著述,对李素非常礼貌,完全形成了对师兄应有的尊重。
  每次李素想得神思疲乏了,蔡琰都会亲手帮李素温酒喝提提神、弹弹琴催催眠,以便让李素恢复精力后,再重新拉着李素做学问、把他的精力再次榨干。
  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是在问对的过程中,李素也琢磨明白了一些意外收获:这种事儿,实在是太适合由蔡琰来做了,换个人恐怕还扮演不好这个提问者的角色。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殿兴有福论》一旦公布天下、被朝廷认可之后,很多问题,当世大儒是不敢问的。所以李素根本不可能指望其他大儒跟他辩论。
  这跟此论的政治性质有关:你丫盯着朝廷的正统论找反例特例,你想干啥?是想谋反么?
  还是至少想为其他蠢蠢欲动想谋反但还不敢谋反的人提供理论依据、给他们壮胆、告诉他们“天谴已经被前一个造反者吸收应验了,你们安全了”?
  外人质疑得太细,很容易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汝视十常侍之剑不利否?
  但是,这些反例完全不辨析又不行,如果让大家都不敢说,把对理解的歧义藏在心里,始终不得释疑,也不利于统一人心,正所谓堵不如疏嘛。
  比如之前提的那个“张角有没有吸走张举的天谴”,那就是最容易想到的问题,天下估计至少有几千人会想到。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蔡邕身边的亲近人,装小白把这些问题问了。
  蔡琰才十三岁,小姑娘一个,她问这种问题肯定不会被世人解读为“别有用心、想帮反贼壮胆”,只会认为她是“天性好奇、纯粹好学”,毕竟哪有女儿反对亲爹的学术理论的。
  而且她的问题都是李素轻易解答了的,就像《庄子》上那个负责捧哏的惠子一样,质疑力度刚刚好,又不会有强到李素无法化解的毒性。
  简直就是一针灭了活的安全疫苗,尺度刚刚好,既不会让本体病变,还能补上免疫漏洞。
  学霸师妹工具人真香!
  如此这般,三人精诚合作,忙碌到十月底,《殿兴有福论》和《蔡李公问对》的初稿,终于先后问世了。
  大伙儿最后斟酌了一遍,把两套内容都交给甄家的工匠雕刻。
  大约十一月初,成品的书就印出来了。
  看着墨香未散的著作,李素的眼神闪过一丝厉色。
  把这套书的内容宣传出去,再配合刘虞的军事压力和利益诱惑,三管齐下,是时候送反贼上路了!
第九十一章
外交的最高境界
  成书后三天,李素就带着书,从无极启程,回到蓟县向刘虞销假,顺便献上成果。
  刘虞展开卷轴,看了没多久,表情就变得非常精彩。
  “好!写得太好了!原来高祖皇帝之所以在秦末群雄中有至德,还能这么解读!原来从‘殿兴有福’来看,不光项梁项羽比高祖少德,连陈胜吴广都比高祖少德!”
  仅仅几分钟,刘虞首先就被先声夺人了。
  因为说良心话,汉朝四百年来,之前的哲学家,无论公孙弘还是董仲舒,最多只敢论项羽比刘邦缺德,但从来没人敢论过陈胜吴广都比刘邦缺德。
  董仲舒他们对于陈胜吴广的非法性都是避而不谈、讳莫如深,遮遮掩掩把陈胜吴广的失败归纳为运气不好、天命无常。
  李素这一开篇就是惊天霹雳,简单粗暴,但往后仔细一看,又能自圆其说。这种震撼感,不是身临其境的汉朝人,是很难理解的。
  “首倡必谴,殿兴有福,论证扎实,且遍观史册确实没有一处反例。《问对》中的这几个释疑,也堵住了此论大昌后民众破罐子破摔铤而走险的可能,这一堵也是料敌机先、神来之笔!”
  “什么?这问对居然是蔡公之女所写?一个尚未及笄的少女,也能有如此学问见识?真是旷世才女了。将来史载其德,恐不在班大家之下。”
  看完之后,刘虞越来越兴奋,越来越赞许。
  作为大汉朝如今头号封疆大吏、而且是汉室宗亲中的翘楚,刘虞当然是识货的,对《殿兴有福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亲切感。
  有那么一瞬间,他脑内甚至闪过了一丝可怕的念头:天意不绝炎汉!降李素安天下人心!
  这玩意儿太尼玛好用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89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