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0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4/1227

  “为什么呢?”
  “因为沈志祥是大明渡海攻击以来,第一个反正的辽东降将。”
  “朝廷追赠沈志祥,不止是在追赠他一人,更是要借此向天下人,尤其是向辽东降将,表明朝廷的心意!”
  “但使他们能幡然醒悟,弃暗投明,反戈一击,我大明,依然是可以既往不咎,接纳他们的。”
  “迷途知返,善莫大焉!”
  “有人说了,他们投降建虏,已经是没有了大义和风骨,这样的人,何必再接纳?”
  “大义上当然是这样,但就其实来说,辽东降将反正的越多,建虏的兵马越少,他们内部的猜疑就会越大,我大明收复辽东的阻力就越小,收复辽东的时间也就越快。”
  “因此,沈志祥是我们必须竖立的一个榜样。”
  “朕决定,不但给沈志祥立庙,而且要追封沈志祥为归正伯!”
  归正,即是归正大明。
  轰。
  听到此,众臣都是震惊。
  连李邦华都犹豫了。
  ——有明一代,对世爵的封赏是相当慎重的,国朝初立时,都是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将才有世爵,靖难之役时又封赏了一批,然后百年间就再无人得到,即便是王阳明瞬息平定宁王之乱、使江南数省免于战乱,那么大的功劳,也没有得到一个世爵,万历之后,世爵有所松动,但却不是对文臣武将松动,而是对外戚大方了起来,从万历帝天启帝到崇祯帝,国丈国舅都被封了爵,但真正为国做事的文臣武将却是一个也没有。
  历史上,直到崇祯十七年初,大明江山风雨飘摇,为解京师危机之时,崇祯帝才大方起来,一口气封出去了好几个伯爵,吴三桂平西伯,左良玉宁南伯,唐通定西伯等等。但几人之中,只有唐通带兵到了京师,但随后却又在居庸关投降了李自成。
  南明之时,封的就更是滥了。
  以至于越发的不值钱了。
  但现在,隆武四年的时候,大明的世爵是相当珍贵的,隆武为帝,对自己的老丈人和小舅子毫无封赏,论起来,在商丘战死的颜则孔不但是国丈,更是大明的忠烈,他封一个世爵,最为名正言顺,但隆武帝却没有给。这也是断了万历以后,国丈国舅都有世爵的传统。
  由此可知,陛下对世爵的封赏是相当慎重的。
  但现在,隆武陛下却要把隆武朝的第一个世爵封给一个曾经背弃大明的降将,众人如何不惊?
  范景文拱手,急道:“陛下,世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圣上特旨不得与,沈志祥虽然迷途知返,善莫大焉,但其功绩仍然不足支撑,陛下,三思啊。”
  朱慈烺表情坚定:“沈志祥反正归明,意义重大,又死的壮烈,朝廷非是重赏不可,再者,当年皮岛沦陷,沈志祥的叔父沈世奎力战被俘,不屈而死,于大明有功,事后朝廷却没有任何褒奖,实是有愧。”
  “陛下……”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北岭
  ……
  乾清殿。
  “若不是沈志祥献计,要想拿下旅顺口,王师非是几千勇士的性命不可。辽南也不会这么快就打开局面。”
  “朕封沈志祥,不止为沈志祥,也是为沈世奎。”
  “虽然在那些辽东降将之中,也有孟乔芳那样的顽固分子,但朕以为,首鼠两端,瞻前顾后的人更多,如果我大明朝廷能表现出既往不咎的诚意,但是战场上,情况危急之时,他们一定会知道怎么做。”
  “当初,孔有德一个参将,耿仲明连参将都不是,就被黄太吉封为伪王。”
  “黄太吉千金买骨,收拢汉人,今日朕千金赎骨。”
  “朕要令那些降将知道,但是他们能反正,大明朝廷依然还会接纳他们。”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
  “这是朕想要封沈志祥为归正伯的本意。”
  隆武帝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圣心坚定。
  群臣无法反对,只能同意。
  于是,明诏发出,广谕天下。
  ……
  王师渡海攻击,连续收复金州和旅顺口的好消息,很快就在京师传了开来,京师上下,从官员商贾到贩夫走卒都是奔走相告,欢喜一片,尤其是那些故籍辽东的人,激动的都是热泪盈眶——这么多年了,大明在辽东节节败退,从沈阳一路退到了宁远,他们也从辽东逃难到了关内,背井离乡,现在王师收复金州旅顺,或许他们很快就可以重回故土了。
  而对于朝廷大张旗鼓的追封沈志祥为归正伯,虽然有一些顽固者不理解,认为沈志祥不值得,但很快就淹没在辽南大胜的喜悦中。
  “陛下,圣明啊~~”
  “辽南即复,辽东不远矣~~”
  百姓称颂,内外欢腾,内阁军机处兵部却不敢大意,他们知道,建虏不会坐视金州旅顺的失守,一定会聚集人马,对金州旅顺展开大反扑……接下来,才是对大明朝廷和高斗枢的严峻考验。
  ……
  登州外海。
  千帆竞渡,首尾相接。
  大明后续兵马以及各种辎重粮草源源不断的装载上船,运往旅顺。
  码头边,登莱巡抚杨廷麟亲自送行,海风吹着他的脸,他脸色欣慰,微有笑意,但随即的,他脸色又凝重了起来……
  金州。
  北岭。
  天亮了。
  作为建虏辽南的最高指挥者,济尔哈郎尚没有得到旅顺失守的消息,天亮后,他就带着范文程等人急急来到前方。
  “王爷,明军一夜未眠,彻夜修筑工事,末将曾经派兵骚扰,但没有成功。”
  汉军镶蓝旗固山额真李国瀚迎了上来,汇报昨夜的情况。
  济尔哈郎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取出千里镜,远远观望明军的防御阵地。
  ——晨光中,大明的日月军旗和精武营的飞虎旗,在前方的驿道以及两侧的山岭上飘扬,隐约看见有明军在旗下走动。
  通往金州的驿道已经被挖断,形成了前后两道深深地壕沟,壕中栽有尖刺,其后堆砌胸墙,沿途设置炮台,架着小型野战炮,明军躲在胸墙后面,并没有停止动作,依然还在挥舞铁锹,加高胸墙或者是加固炮台。
  两侧的山岭上,明军营帐影影绰绰,如长城蜿蜒一般已经在山头上形成了防线,其间好像还设置了数个炮台,有辅兵往来,挑土搬石,因为明军用树枝做伪装,所以看不出有多少火炮?但却能感觉到,明军在两侧山头以及周边的要隘,都是布置了重兵,花费了血本了。
  “这般布置……怕是有三千人马……”
  徐徐扫过之后,济尔哈郎心中大略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然后他不禁皱起了眉头。
  原本,昨天夜里,他已经下定决心,今日要强攻,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声名,但看到明军的防御之后,他却是又犹豫了。
  ——己方只有六千人,明军却有三千,且明军占据地利,工事也基本完成,如果强攻,镶蓝旗勇士必然是要损失惨重。
  济尔哈郎脸色阴沉,将千里镜交给尚善。
  尚善观察完又给范文程。
  范文程再给李国瀚。
  军中重要将领和官员,一一传递。
  看完后,建虏众将都脸色凝重一——不过一夜时间,明军的工事好像又增建了许多,在他们挖断驿道,依山防守,又修建胸墙,火器犀利,占据地利的情况下,大清想要拿下,非是付出相当代价不可。
  而这里距离金州卫还有十里地,即便拿下这里,也还有金州卫的考验。以现在的兵力,即便是拿下这一片的山岭,冲过壕沟,怕也是强弩之末,难对金州攻击了。
  稳妥的办法,还是调集更多的兵马和重炮,用大炮猛轰,或许可以打开一条道路,但金州以南地势崎岖、道路狭窄,调集重炮并不容易……
  “王叔,侄儿愿督军冲锋!”
  而血气方刚、初生牛犊、担心旅顺安危的尚善毫不惧怕,他以为明军都是纸老虎,外强中干,精武营也强不到哪里去,因此他强力主张,应该立刻进攻,不给明军更多的修建工事的时间,并且自请担任首攻,一定击破明军,为大明扫清道路!
  ——就心理来说,虽然大明连续取胜,但建虏上下,尤其是建虏亲贵,对大明军队还是有相当的心理优势,这是十几二十年的所积累,一战两战,一次两次的失败,并不能改变他们对明军居高临下的俯视。
  ……
  济尔哈郎是一个谨慎的人,如果照他原先的脾气,面对已经做好防守准备,看起来没有破绽的明军,他是绝不会强攻的,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有点特殊,身为“辅政王”,和多尔衮同列,此番出镇辽南,一仗还没有打呢、就被明军耍了一个团团转,糊里糊涂的就丢了金州,不得不向多尔衮求援,等于是低声下气,完全成了多尔衮的下属。
  现在面对明军防守,如果他一上来就丧失了胆气,不敢进攻,怕更是要为人所耻笑和被多尔衮看不起了。
  更重要的是,他率领大军南下,身后的复州却随时都有可能被明军水师攻击,是为前重后轻,头重脚轻,一旦复州不利,被明军攻陷,那他的粮道就断了,就兵法来说,这是相当不利的,因此他没有太多的选择,必须速战速决的打一场。
  如果不利,就迅速退回复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