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1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5/1227

  隆武陛下看在眼里,但却并不吱声。
  ……
  广宁战后,札萨克图汗率兵返回漠北,土默特蒙古亦返回,只有张家口塞外三部和车臣汗的蒙古降骑兵,依然跟随大明作战,倒不是扎萨克图汗和土默特蒙古不愿意继续为大明做战,而是大明从整体和粮草方面考虑,决定罢了这两支外援,以大明本身的精锐磨砺作战为主。
  ……
  两日后。
  广宁明军大营,大明皇帝的祝贺收复广宁的圣旨用六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直捣黄龙,拔除建虏,恢复辽东,在此一举!”
  与隆武陛下圣旨一起到达的,还有粮草解运的好消息。
  孙传庭召集众将,宣读圣旨,随即发下军令,仍令吴三桂马科为前锋,领兵三千,前行探路,李定国虎大威佟翰邦连同工兵营,随后出发,修补道路,以为大军开路架桥,孙传庭统帅大军跟随其后,目标直指海州。
  ……
  马蹄急急,人心惶惶,从广宁一路撤退的建虏兵马,一个个宛如丧家之犬,虽然有豪格和多铎两个猛将王爷断后,并负责坚壁清野,但众军的惊惶,却依然止不住。
  刚刚到了辽阳,多尔衮就得到了一个噩耗。
  在明军水陆两栖的攻击之下,复州失守了。
  爱新觉罗·屯齐、耿仲明和拜音图三人退守盖州。
  盖州之后就是海州,如此,大明辽南经略高斗枢率领的辽南精锐,阎应元等人就可以和广宁的大明主力兵马一起,对盖州海州形成钳击,海州和盖州都将面临两面夹击。
  事已至此,多尔衮心中再无侥幸,急急派人去传令,令屯齐、耿仲明和拜音图放弃盖州,退守海州和牛庄驿,以增强两地的防守,形成沈阳、辽阳之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多铎为守卫海州的主将,多尔衮为他留下一万人,令他不惜一切,也必须坚守海州和牛庄驿。
  完后,多尔衮又令豪格去增援凤凰城。
  只有这一东一西的两处要害,海州和凤凰城同时坚守,大清才有缓过这一口气的可能,也才有和大明议和谈判的本钱,不然明军突破这两地,杀到辽阳沈阳城下,即便他到时交出所有,怕也是无济于事了。
  ……
  三日后,多尔衮终于是回到了沈阳。
  锦州大败,几乎是全军覆没的消息,早已经是传来,整个沈阳城都已经是风声鹤唳,处处惊慌,各家各户都传出为家人担心的哭泣之声,走马而过,到处都是绝望惊恐的灰暗气息。
  尤其是当辅政王多尔衮带着一部分兵马返回,队伍零零落落之时,城中人再没有侥幸,他们在城门口和街道上,拦住士兵,询问自己丈夫或者是儿子的消息?
  不久,城中哭声大起。
  风尘不洗,鞍马不停,多尔衮自知罪责重大,他不敢回府,直接进宫请罪。
  ……
  崇政殿中。
  顺治小皇帝和布木布泰(大玉儿)听完多尔衮所说,小顺治面色煞白,布木布泰满脸是泪,母子二人只差没有抱头痛哭了。
  ——大清败了,礼亲王死了,禧郡王死了,裕郡王降了,大清第一猛将,先帝亲赐的巴图鲁瓜尔佳·鳌拜,还有图赖,詹岱,达尔汉,鄂硕,不尽其数的名字,都湮没在了松锦之间,汉军旗和蒙古旗就更不用说了……
  留守沈阳的殿中老臣听罢,一个个也都是垂泪,
  十五万大军,只有两万多人逃回广宁,现在一万多人守卫广宁,沈阳辽阳的兵马不足一万,更要命的是,大清府库空空如也,没有粮草,没有辎重,这仗,根本是打不下去了。
  所有人都意识到,完了,大清怕是要亡了啊。
  ……
  多尔衮摘下铁胄,伏在地上,自请革去辅政王,睿亲王的爵位也不要了,愿下刑部大狱,以为此次惨败负责。
  但在如今风雨飘扬,大厦将倾的危急下,又有谁能担起这个担子?
  豪格吗?济尔哈朗吗?多铎吗?顺治自己吗?
  都不行。
  所以最后,顺治只是同意革去多尔衮的一切爵位,但仍令他署理朝政,也就是,多尔衮从现在起变成了一个没有爵位的辅政王。
  多尔衮满脸是泪,先是谢恩,接着说了海州和凤凰城的危急,然后在顺治惶问可有何计时,他再次跪拜,坚定的说道,锦州虽然兵败,但海州依然可以坚守,就算是战到最后一人,也绝不让明军逾越一步,但海州究竟能坚守多久,他却不敢保证,因此,为了延缓明军进攻的脚步,也给多铎更多的准备时间,他谏请顺治小皇帝即刻派人向明国求和,并建议以内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巴哈纳为主使,赋闲在家的祖大寿为副使,出使明国。
  “明国能同意议和吗?”布木布泰试泪:“如今情势下,那隆武皇帝怕不是要将咱建州女真连根拔起?”
  “总是要尝试一下。”多尔衮道:“明国所为的,不过是收复辽东旧地,我大清愿意交出辽阳抚顺铁岭,甚至是盛京,只要明国同意停止进攻,给大清保存一条生路,什么条件都可以先答应他们。”
  “你是说缓兵之计?”布木布泰问。
  多尔衮摇头,痛苦的说道:“是,海州辽阳、铁岭抚顺,甚至是盛京,都可以全部交还给明国,只要明国同意大清回到原先的属地,也就是女真建州在赫图那拉的祖居地,并不再追究过往的责任,和睦相处,大清愿意去除国号,变回建州女真,重为明国的从属。”
  “隆武能同意吗?”布木布泰叹。
  “隆武雄心极大,所为的可不止是一个辽东,战事以来,耗费更是巨大,如果能不动兵戈,轻易收回辽东土地,他说不得会考虑一二。”
  “如果明国不从,我女真必将和他们死战到底,哪怕只剩下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也绝不屈服。”
  “千里辽东,处处都是战场,绝不让明国有一日安宁!”
  “是战是和,就交给隆武抉择!”
  这是多尔衮的底线,也是他放弃抵抗、为他建州女真求得最后活路的办法。
  小顺治听完却是呆愣,然后问道:“连盛京也要交出吗?”
  多尔衮叩首:“非如此,不足以说动明国群臣和隆武啊。”
  顺治呆愣了一下,忽然捂脸哭了出来:“如果盛京也不能保留,那太祖和先帝创下的基业,不就等于是亡在朕的手里了吗?”
  “皇上……”
  顺治一哭,殿中人的情绪都控制不住了,所有人呼啦啦的全跪下了,然后哭声大作,整个崇政殿仿佛是变成了一个哭丧场。
  布木布泰此时却是镇定了下来,她轻言安抚了顺治两句,目光看向多尔衮:“多尔衮,你继续说。”
  “一切都是臣的罪责,臣罪该万死。”多尔衮再一次叩首,眼中也有了泪水:“现在海州和凤凰城还在我大清的手中,我大清犹有议和的一丝可能,如果两地失守,怕是想要求和也不能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汉人有一个典故叫卧薪尝胆,战败的越王为了保存国家,甚至能做吴王的奴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是灭吴称霸,我大清今日要想保存,非是向越王学习、向明国求和不可。”
  布木布泰长长叹息,用手帕试泪,目光看向殿中其他人:“你们说呢?”
  没有人回答。
  除了议和,再没有其他办法。
  布木布泰看向顺治:“皇上,你说呢?”
  这一会,顺治也稍微冷静了一些,他本就聪明,也知道大清主力败亡殆尽,已经没有和明国决战的能力,议和是眼下唯一的一条生路,但亡国之君的念头,始终在他脑中盘旋,令他一时无法放下,于是哭道:“就怕隆武不同意……”
  “事在人为,成不成,总得试一下。”布木布泰垂泪道:“事到如今,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多尔衮,此事就交给你了。”
  “臣领旨!”
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保命盒子
  为什么要派内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巴哈纳为主使,赋闲在家,只挂着一个参政名头的祖大寿为副使?
  ——一直以来,明国答应谈判的前提条件就是交出洪承畴和祖大寿这两个大逆,现在松锦战罢,大清大败,想要求和,首先在使者的人选上就需要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以让大明能接受,而表达诚意最好的办法,就是答应明国的先题条件,交出洪承畴和祖大寿,只是多尔衮一时还舍不得洪承畴,所以就只能先抛出祖大寿试探明国的态度了。
  以祖大寿为使者,令其到明国,大清不必背负交出降臣的恶名,明国缉拿祖大寿,隐隐还有为难使者的意思,所谓两国交锋不斩来使,明国如何处置祖大寿,就让隆武皇帝去头疼吧。
  ……
  祖宅。
  宫中太监宣读顺治的圣旨。
  祖大寿带着全家人跪听。
  听到居然是要派自己的老父担任使者,去向明国求和,祖大寿的两个儿子,
  祖泽洪和祖泽清,惊的抬起头,满脸惶恐的看向宣旨太监,额头的冷汗立刻就下来了——他爹是大明叛臣,是大明隆武皇帝指名道姓、要求交出的两个大逆之一,令他老爹出使大明,不是等于是让他老爹去送死吗?
  在这之前,他们两人才刚刚跟随多尔衮逃回了沈阳,以为好不容易捡回了一条性命,一口气还没有喘过来呢,他老爹就有可能要人头落地了。
  祖大寿却是平静,面无表情的接了圣旨,然后恭恭敬敬的送走宣旨的太监。
  “爹,不能去啊!”
  等宣旨的太监一走,祖泽洪和祖泽清就都跳了起来,围在祖大寿身边,惊慌的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