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2/1227

  “是啊,不愧是蕺山先生!”
  京师百姓对刘宗周都是敬仰。
  信王府。
  听到刘宗周将银票转交户部,朱慈烺轻轻叹口气,刘宗周虽然迂腐,但气节和廉洁是无可挑剔的,他写的那个“诫”字虽然别有用意,但朱慈烺还是将之挂在了自己的书房,以此提醒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除了军事,政事,民事之外,逐步扭转天下读书人迂腐、拘泥于八股,不能学以致用的顽疾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至于为什么是五千两?首辅周延儒拍卖价是六千两,虽然看不上周延儒,但面子还是要给的,所以刘宗周的价钱不能超过周延儒。五千两银子看起来有点多,但其实一点都不亏,因为从一开始朱慈烺就知道刘宗周不会要这个银子,而通过这五千两银子,原本对皇太子有所不满的刘宗周门人,心里能稍有安慰:太子还是看重蕺山先生的,不然不会独爱蕺山先生。
  朱慈烺脸上露出笑,唯一有点担心的是,为商铺题字之事并没有事先禀告父皇,不知道父皇会不会生气?
  ……
  乾清宫。
  听说皇太子一场义卖就筹到了将近二十万两银子,御案后的崇祯喜怒参半,银子数目让他惊喜,但想到皇太子给商人题字,开历朝历代的第一次,崇祯帝又有一种皇家颜面扫地,难堪羞臊之感——堂堂大明皇太子,也成了卖字先生了吗?
  这个朱慈烺,真是大胆,不跟朕商量,就做此鲁莽之事!
  外廷肯定会有非议,说不定弹劾的奏折已经在路上了。
  崇祯帝很是恼怒。
  但想到如果不是朱慈烺亲自题字,也不可能筹到二十万两银子,崇祯帝心中的怒气又消去不少,二十万两银子又的确能做不少的事情,罢了罢了,非常时期就行非常之事吧。不过皇太子开此一例,以后官员怕是会有样学样了,商人和官员勾结之事,怕是不能遏制。
  “王承恩,传旨,严禁各地官员为商人题字,但有违反者,一律严惩!”
  崇祯霍然站起。
  ……
  朱慈烺一直在等宫中的消息,见父皇没有下旨申斥,也没有召他进宫,心中的石头算是落了地。
  “殿下,是不是要进宫?”田守信小声道。
  朱慈烺摇头:“不必。”
  “启禀殿下,户部郎中李其纪,兵部郎中李胜峰求见。”午膳后,小太监唐亮来报。
  “宣!”
  朱慈烺面色一喜,他知道,他委托户部和兵部清丈京营官田之事应该是完成了。
  李其纪和李胜峰进入殿中,叩拜起身后细细禀报。
  果然,京营的三十万亩官田已经清丈完毕,虽然实际数量不足账面上的三十万亩,只二十六万五千六百亩,算起来有将近四万亩的亏空,不过依然是一个好消息。二十多万亩的军田,户部和兵部加上顺天府调集了一百多名的官员,历经半多月,加班加点,终于是在皇太子规定的时间之内丈量清楚了,朱慈烺勉励二人,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
  明朝最初实行卫所制,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征粮。京营是皇帝亲兵,除了外地的班军,京营本地士兵都在京畿附近有自家的军田。史载,明成祖时,京营士卒的军田一共将近有两百多万亩,但几次改制下来,时至今日,京营军田只剩下一百多万亩了。
  如果严格的执行军田制,那些被裁撤或者自动退出京营的士兵就不能再拥有京营的军田了,这也是京营老兵聚众闹事的原因之一,他们担心名下的军田会被收回。
  长期看,他们的军田终究是要被收回的,但短期为了维稳,朱慈烺不打算动他们的奶酪。
  不客气的讲,军田卫所制是一项没有远虑,只图眼前利益的操蛋制度,明太祖朱元璋曾自豪的说,他用最少的钱养活了最多的兵,但却不知道,他在世之时,因为士兵都是随他打天下打出来的,哪怕是屯田兵也颇有战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亦兵亦农导致的后果就是明军训练不足,战力低下,以至于到了明中后期之后,将领不得不豢养家丁,以充实战力,不然他们就无法为朝廷出征。
  家丁为将领私属,费用最初由将领自己承担,而随着家丁制的盛行,特别是辽东事起之后,朝廷认可了家丁的存在,改成官给粮饷。到了这个阶段,军田卫所制在各地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京营是皇帝亲兵,自土木堡之变再没有成建制的离开过京师,没有经历过大战,又在皇帝和文官的眼皮子底下,因此各级将官并没有豢养家丁的习惯,这也是朱慈烺整顿京营比较顺利的原因之一。如果将领都有家丁,聚啸闹事,即便以他皇太子之尊也未必能压得住。
  京营没有家丁,军田制也是实实在在,现在京营每个士兵的家中平均都有十亩地,军田不超过三十亩不纳赋,只出徭役,加上军中的俸禄,维持三口之家的开支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总体说,比起地方军队,京营的待遇是很不错的。
第三百二十一章
军功授田
  但在朱慈烺整顿之前,京营的战力却是最低的,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围攻北京之时,京营一哄而散,连一场恶战都没有打,每每想起,朱慈烺又心痛又疑惑,虽然有历史学家认为是鼠疫导致的结果,但京营空额严重,长不训练,应该也是重要原因。
  两位郎中退下之后,朱慈烺连续批下两道命令。
  第一,授予京营新兵每人十亩军田。
  李若链从天津招募的两千纤夫兵和京畿考核招募的两千兵都是这项命令的受益者,从现在起,他们和京营老兵一样,都有了十亩军田。
  考虑到他们中间很多人是孤身一人,家中无人耕种,朱慈烺规定可以由京营招募佃户,代替其收缴佃租。
  第二,军功授田。
  从今以后,军功赏赐改银两为田地。
  孟子曾说:有恒产恒业者有恒心,军田从本质上就是要将士卒束缚在土地上,令其不敢不听从命令,更不能逃跑。而军功授田则是用中国人最为看重的田土激励他们奋勇作战。
  反之,临阵退却,不服从命令者除了要承受军法之外,名下的军田也要被收回。
  两道命令传到场外大校场,新兵一片欢呼。
  特别是两千纤夫兵,一月前他们还是一无所有,只一条烂命,现在不但吃好的喝好的,而且还有了十亩田地,成了小地主,这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他们如何能不感激,如何能不刻苦操练,奋勇杀敌?
  用过午膳,朱慈烺直奔城外大校场。
  筹集到二十万两银子,授了军田,现在他要筹划另一项大事了。
  “殿下,徐文朴真搬到营房里住了……”出城时,田守信小声报告。
  朱慈烺微笑点头。
  千总徐文朴实现了他的承诺,前天晚上收操回城之后,他便带着自己铺盖卷来到了德胜门的营房。徐文朴进门的那一刻,同房的士兵们都惊呆了,不敢相信千总会成为自己通铺的兄弟。
  徐文朴哈哈大笑,喊认识的士兵的名字。
  士兵们这才惊醒过来,不停地上前向徐文朴行礼打招呼吗,又急急忙忙地给徐文朴清出一个最好的铺位。
  徐文朴也不客气,放下铺盖卷之后便很随意地和士卒们聊起了天,晚上和士兵们一起上思想教导课,课后洗漱,到了休息的时间和普通士卒一样爬上了大通铺,没多久便鼾声大作。
  那一晚,和徐文朴同一营房的士兵们都有点失眠。翌日清晨,起床的号角响彻军营之时,徐文朴第一个从床上弹起,当同房士卒还在穿鞋之时,他就穿戴完毕,奔出了房门——千总大人真利索,所有人都是感叹。
  五公里长跑,徐文朴一直跑在最前方,第一个冲到了场外大校场。
  不止徐文朴,他麾下的三个把总也搬到了营房中,和士卒们一起操练一起吃住。
  整整一天,徐文朴都是京营关注的焦点。
  徐文朴的上级,精武营主将吴襄对徐文朴的做法很是赞赏,认为徐文朴的做法,与兵同在,同甘共苦,深得辽东边镇练兵的精髓,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千总一级的将官对徐文朴的行为非常不满,私下悄悄埋怨:“哗宠取宠!你出风头也就罢了,却把我等置于何处?”
  不过不满归不满,第二天众千总都乖乖卷了铺盖卷搬到京营营房,和士兵们同住。
  来到大校场,李国祯、贺珍、吴襄带着众将在营门口迎接。和他们寒暄几句,朱慈烺直奔徐文朴的千人队。
  徐文朴是原五军营右掖营的千总,参将董琦的部下,此番京营整顿,因其勇武而继续担任精武营的千总,前世读史之时朱慈烺曾经见过徐文朴的名字,知道他战死在了甲申之变中,因此从一开始就非常器重徐文朴,现在徐文朴又首开先河,和士卒同吃住同操练,他当然要鼓励一番。
  “辅仁快起!”
  不等徐文朴叩拜,朱慈烺就微笑着双手搀扶。
  徐文朴字辅仁。
  徐文朴激动的脸色微红——能被皇太子叫字,可不是一般的荣耀。
  问起徐文朴的籍贯,徐文朴原籍居然是金华府义乌县。
  戚继光曾说,天下最好的兵是义乌兵,想不到徐文朴原籍居然是义乌的。
  再细问之下才知道,徐文朴的曾祖父和浙江抗倭名将、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吴惟忠是同族兄弟,一直跟随戚继光,不论南方抗倭还是北方打击蒙古人,都立有战功,因其姐姐家无嗣,遂将三子也就是徐文朴的祖父过继给了姐姐家,改姓为徐,并进了京营,后因功授千总之职。徐文朴承袭祖父、父亲的职位,到今日已经将近五年了。
  朱慈烺心有惊喜:“那辅仁,你对戚少保的鸳鸯阵一定有相当了解了?”
  徐文朴脸色微微一红,抱拳:“回殿下,先祖过世的早,家父在世时从未跟臣提过鸳鸯阵,因此臣对鸳鸯阵的了解,并不比他人多。”
  朱慈烺有点小失望,但还是勉励道:“你是戚少保的同乡,先祖又曾经是戚少保的部下,如今本宫打算以戚家军之法操练京营,你要多多表现,以为众军表率!”
  “臣誓死追随殿下,报效朝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徐文朴单膝下跪。
  从徐文朴的千人队离开时,朱慈烺命中军传令:“精武营加纤夫兵集合,本宫要阅兵!”
  “是!”
  “精武营集合!”
  战鼓擂动,中军大声传令。
  校场立刻就震动了,正在操练的精武营各部急急集合,“向前看”“向后转”等整队口令响彻校场。
  而朱慈烺已经提前登上了点将台,接过田守信递来的西班牙人进贡的单筒望远镜,拉长了举到左眼边仔细观察精武营整队的过程——校场太大了,只靠目力无法顾及全场。
  精武营和纤夫兵正在整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2/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