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1227

  除了每天的洗脑工程,还要加以严格的操练,而严格的操练又需要有严苛的军法以执行和监督,配以青史留名和封妻荫子的富贵荣华,双管齐下,才有可能将京营锻造成一支铁军,也唯有如此才能缩短操练的时间,用两个月,最多三个月的时间将京营变成一支英勇敢战的精锐之军。
  军制之下是编制,编制之下是装备,再下是人员,所有事务都在朱慈烺脑中一一过滤。
  长牌手,圆牌手,长枪手,鸟铳手,炮兵,还有最重要的一项斥候兵,未来将是构成精武营的主要兵种。
  前五种都有一定的操练教程,唯独斥候兵需要超强的弓骑之术和长时间的经验积累。
  照京师三大营的规制,每逢大军出行,三千营要派出斥候,将方圆百里的情况打探的清清楚楚,时人称“夜不收”,但三千营早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加上辽东战事频繁,三千营虽没有成建制的出战,但却也零零散散的被抽了不少的精锐,而一次次的失败让三千营元气大伤,到现在基本只剩一个空架子了。能派出多少斥候兵,朱慈烺其实是有怀疑的。
  贺珍去年担任三千营的营官之后竭力整顿,并靠着自己蒙古后裔的身份招收了一批善骑的蒙古人充实到了三千营中,但因为朝廷财政困窘,无法兑现贺珍允诺的待遇,不少蒙古人先后离去,最后留下来的不过三百人,加上营中原先的士卒,一共一千六百人左右。
  对大明来说,一支不到两千人的骑兵部队实在是杯水车薪,无法挽救现在的危局,但对朱慈烺来说,这一千六百人却是不可或缺的精锐,他想着最少有一半三千营的骑兵要改成斥候兵,以期未来能遇敌先知……
  “殿下,到了……”
  朱慈烺有点走神,直到田守信小声提醒,方才发现已到大校场的营门口了。
  京师三大营一百多名将官正列队在营门前迎接。李国祯,吴襄和贺珍三人站在队列的最前方,其时天方大亮,朱慈烺清楚的看到李国祯脸上满是疲惫,好像刚刚还打了一个哈欠——对这种养尊处优的勋贵二代来说,每天卯时起床到京郊大校场集合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如果是朱纯臣或者是徐允祯总督京营,一定会赦免李国祯,令他不必这么早校场集合的,但朱慈烺却不会这么做,京营上下一视同仁,既然做了我京营的将领,就必须遵守我京营的规矩。
  进入中军帐,负责军需储备的武库官员首先出列,向朱慈烺汇报京营军需储备的情况。虽然天下纷乱,朝廷财政困窘,但京营的军需装备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军服、军鞋、内衣、绑腿、鞓带、水葫芦、军鞋非常齐备,唯有铁鳞甲短缺严重——照京营过去的编制装备,普通士兵都是棉甲,只百总以上的军官才有资格披挂铁鳞甲,如今太子改制京营,精武营所有军士都改成铁鳞甲,需要量猛增,兵杖局盔甲厂正在加班加点的生产。
  一直以来明军只所以难以抵挡建虏的弓箭,除了建虏弓骑厉害,尤其是建虏的重箭有破甲功效之外,明军自身铠甲糜烂,以次充好也是重要原因,前者也就罢了,朱慈烺绝不允许后者现象再发生。盔甲厂掌厂太监赵仲英对这一点很清楚,因此在铠甲质量上丝毫不敢作伪,朱慈烺钱粮又供应的足,到现在为止,只盔甲厂就已经吞进了太子四万两银子,如果做不出合格有量的铠甲,赵仲英就等着掉脑袋吧。
  当然了,军官和士兵还是有区别的,军官是全身铁鳞甲,士兵是半身。
  照朱慈烺计划,士兵们未来都要配备防御力更好的半身板甲。
  除了铠甲,赵仲英还照朱慈烺指示,为精武营新作了一批长枪。
  有明一代,明军中使用的长枪大约都在一丈也就是三米左右,但明初却曾经有过一丈三尺,也就是四米的长枪。
  《太祖实录·卷一九九》记载:己丑命工部造点钢长枪付京城各门守卫官军每枪长一丈三尺围圆五寸。
  最初之时,明军四米的长枪阵对付蒙古人有奇效,但承平日久,兵员素质下降,军中四米长枪逐渐缩短,但现在即使是最精锐的辽东关宁军使用的也是三米余长的长枪,四米到三米,虽然只是缩短了一米,但攻击范围和对士兵的要求都大幅降低。有不堪用的卫所兵使用的长枪甚至只有两米余长。
  朱慈烺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拾四米长枪。
  武库官员报告,除了五百铁鳞甲,盔甲厂还解送了五百加长的长枪和一百加长加宽的方盾牌到京营——今日京营选兵,能不能胜任相应的兵种需要士兵们操起相应的武器展示一下。
  武库官员的汇报完毕,朱慈烺一句执行昨天的命令就结束了早议。
  众将听令离开。
  朱慈烺独留下贺珍,和他小声商议斥候兵的事情。其实照京师三大营的规制,三千营既是冲锋的骑兵,也是打听情报的斥候,每一个合格的三千营士兵都应该能在这两种身份之间转换自如,不过时过境迁,朱慈烺不敢用过去的高标准要求三千营,他现在只要求专人专业,适合冲锋的继续做冲锋骑兵,而胆大心细,骑术精良的人要选为斥候。
第三百三十三章
夜不收兵
  听到皇太子要将一半的骑兵先变成专门的斥候,再从中挑选两百名拔尖之后,贺珍有点吃惊,犹豫了一下,抱拳回道:“殿下,斥候本就是三千营的本职工作,臣以为不必区分的这么细,只在操练中进行即可。”
  朱慈烺摇头:“将军的意思我明白,不过一个合格的斥候可不是轻易能培养出来的,我听闻建虏的斥候骑术高超,纪律严明,能听懂双语,且熟知辽东地理,时时刻刻都会有主动的侦查行动和高效的反侦察行动,这让建虏获取了大量及时准确的情报。而我大明的斥候却相反,萨尔浒之战前,辽东夜不收贪图‘夷人之利’,连建虏入内地抢劫都不上报,一心只想拿首级、换军功,指望他们引导大军出城剿匪,怎么可能不中敌人的奸计呢?”
  “萨尔浒之后,辽东边军大大加强了前线侦察的力度,一改之前夜不收单打独斗的状态,哨探们十数人甚至数十人为一组成群出动,希望能改变战场单向透明的困境。小部分上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建虏一旦认真,一旦派出他们最强的斥候出马,我军斥候不但打探不到消息,任务失败,被抓舌头后反成了建虏的情报来源,锦州之战时,建虏就是通过抓舌头探知到锦州城防虚实的,松山之战,建虏斥候封锁路线,致使我们斥候无法探知到建虏大军出动,即将要断我粮路的情报。”
  说到这里,朱慈烺微微叹口气:“我大明在辽东的败局与此有很大关系。但我军斥候为何不如建虏?又为何不能为我军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情报?将军以为是什么原因?”
  贺珍脸上有愧意,虽然他不是辽东边军,但辽东的失败是每一个大明军人的耻辱,他抱拳回道:“建虏是渔猎民族,生在辽东苦寒之地,从小就弓马娴熟,熟知辽东地理,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苦,加上能被选为斥候的,都是凶悍狡诈之辈,此三项,我军均不如也。”
  朱慈烺点头:“将军说的很对,就先天条件来说,建虏比我大明将士更凶残,更能适应艰苦的环境,他们选出来的斥候,一定比我大明强,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军就要放弃了吗?当然不是,斥候是大军之耳目,没有斥候,大军就会变成聋子和瞎子。为当下,为也将来,我大明必须训练出一直比建虏更强更优的斥候队伍,方有可能在敌我两方的情报站中占据上风,但怎么才能更强更优呢?依靠过去的训练之法肯定是不行的,我以为必须另辟蹊径,加大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方有可能达成此目标!”
  “所以,斥候兵专人专业是不可避免的途径,要让所有的斥候都经历比过往更残酷的训练,拥有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方有可能和建虏的斥候一较高下。有了强大的斥候,我军情报才能不受阻断,源源不绝,也才有可能击败建虏,春秋时管子曾说:故不明于敌人之政,不能加也(不要轻易进兵),不明于敌人之情,不可约也〔不要轻易约期会战),不明于敌人之将,不先军也(不要轻易行动),不明于敌人之士,不先阵也(不要轻易列阵交战),正是此中道理。”
  听到此,贺珍明白了,一脸愧意的道:“臣愚钝,臣这就去选。”
  朱慈烺点头:“将你营中最好的三个斥候兵带来见我,我想跟他们谈谈。”
  “是。”
  贺珍躬身领命,然后急急去忙了。
  贺珍没什么大才,但胜在忠心且认真做事。
  大明战马的质量不如建虏,又缺乏善骑的健儿,如果双方骑兵硬对硬,大明肯定战不过建虏的,所以短期之内朱慈烺不打算在骑兵上着墨太多,现阶段以守为主,长枪阵和鸟铳兵才是建设的重点,而为了防备建虏的突袭,情报工作就变得异常重要,斥候兵自然就是重中之重了。
  很快,贺珍领了三个斥候兵进到中军大帐。
  三人都是皮肤黝黑的汉子,一看就是经年累月在外风霜露营之人。
  “臣等拜见殿下。”
  三人各报姓名。
  虽然都是汉名,但朱慈烺却知道,那个叫葛六的是一个蒙古人。明末军中多有蒙古人,尤其辽东边军中的骑兵更有一半来自蒙古,而三千营最初创立时所用的骑兵几乎全是蒙古人,因此京营中有蒙古兵一点都不奇怪。
  这个时代的蒙古人还没有统一的民族观念,只有部落观念,不同的部落在草原上相互仇杀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只要银子给足了,让蒙古人去杀蒙古人一点都不是问题。虽然此时此刻,建虏已经降服了漠南的蒙古人,并将其编制成了蒙古八旗,不过仍然在大批蒙古人在大明军中效力。
  祖大寿驻守锦州被建虏包围时,军中蒙古人想要哗变投敌,祖大寿原本设好了圈套,要将蒙古兵全部坑杀,不想事情泄露,蒙古兵直接反出了锦州,导致外城陷落,祖大寿不得不率领汉兵退守内城,其结果就是外城的火炮和粮草都落入了建虏之手。
  朱慈烺对蒙古人的忠心是有所怀疑的。
  不过眼下用人之际,尤其是骑兵类非用蒙古人不可,他只能压下心中的疑虑,用充足的粮饷和赤诚的对待以换取军中蒙古人的忠心了。
  等三人拜见起身,朱慈烺询问三人斥候兵的职责。
  叫刘仲礼的旗总躬身回答:“回殿下,行军要辨认道路、了解地形,找出敌军的所在;战前看清敌方的旗号,弄清敌人的兵力、兵种构成,扎营时弄清周围的动向,此为斥候兵最基本的三项职责。”
  三人之中他官职最高,所以由他回答。
  不知道他脸上的风霜太多,掩饰了他的拘谨,还是因为见过大场面,总之在皇太子面前,他一点都没有其他人面对朱慈烺时的紧张,而他身边的两边同袍,或多或少都露出了一点紧张。
  斥候兵最重要的就是冷静,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斥候兵。
第三百三十四章
上等斥候
  朱慈烺点头:“那斥候兵的能力又如何判断?”
  “能发现敌军踪迹并探听到敌情,及时回报,此为合格斥候兵。”
  “熟知地理,能详细汇报敌军的人数和配备,骑射精良,纵使被敌人发现也能轻松摆脱者,此为中等斥候兵。”
  “哦?”朱慈烺再一次仔细打量了一眼这个皮肤黝黑,四十岁左右,看起来像是一个老农的斥候兵:“那上等斥候兵呢?”
  “武艺高强,情报准确,胆大心细,潜行无踪。”刘仲礼道。
  “那你们三人是中等,还是上等?”朱慈烺问。
  “臣等皆是中等。”刘仲礼回答。
  “那谁是上等?”
  刘仲礼犹豫了一下,躬身回道:“原蓟州参将董朝莆……”
  听到此,一直肃立在旁,默默静听的贺珍忽然变了脸色,叱道:“你胡说什么?”
  刘仲礼三人赶紧跪下。
  朱慈烺不解的看向贺珍,意思是怎么了?
  贺珍抱拳解释:“殿下,董朝莆是罪将,崇祯二年就已经被革了职务,如今算起来他最少六十岁了。”
  哦,原来是一个早已经退休的老将。
  “他犯的何罪?”朱慈烺问。
  “崇祯二年,建虏从喜峰口入塞,董朝莆有失察之罪。”贺珍回。
  朱慈烺明白了,崇祯二年建虏入塞,史称己巳之变,此事深深影响了大明朝局和历史的走向,不但袁崇焕被凌迟,还有三十多个巡抚、兵备道和参将被论罪斩于市,董朝莆只是撤职说明他罪行不大,照明代的惯例,这样的官员只要蛰伏一段时间,就可以被重新被起用,崇祯二年到今年已经十三年了,董朝莆为什么一直没有被起用?是朝中无人还是有其他原因?
  “董朝莆现在哪?”朱慈烺问。
  贺珍摇头:“臣不知。”
  朱慈烺看向刘仲礼。
  刘仲礼抱拳:“回殿下,董老参将是昌平人,自从被革职之后,一直在家中闲居。”
  “他身体如何?”
  “老当益壮,能挽一石弓。”
  “你对他的情况为何这般清楚?”朱慈烺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