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1227

  ……
  “无耻!”
  第二日,早朝上的崇祯帝龙颜震怒,根本不听魏藻德的解释,一道圣旨革了魏藻德的工部尚书,并将魏藻德投入大狱。
  可怜魏藻德转瞬间就从堂堂二品尚书变成了囚徒,在这之前他还想着入阁拜相呢。魏藻德拼命解释,说有人陷害自己,但没有人相信——天上地下,别人陷害你,难道你儿子还会陷害你吗?
  乾清宫。
  朱慈烺站在殿外等候崇祯帝的召见。
  刚刚结束的早朝令崇祯帝愤怒无比,工部尚书魏藻德的丧德不亚于一场战败的塘报,崇祯帝怎么也不能相信,堂堂工部尚书,状元出身,竟然会做出如此禽兽不如的事情,照他的意思将魏藻德直接杀头都不过分。直到回了暖阁,他心中的怒意都无法平息,没有像平日那样坐在案后批阅奏折,而是焦躁的来回踱步——国事不堪,想不到朝臣竟然也有如此的衣冠禽兽,朕素日里怎么就没有看出来?朕毫无识人之名,实在是有愧天下人啊!
  “陛下,太子求见。”
  王承恩小声报。
  崇祯帝停住脚步,整理一下心情,在案后坐下:“宣!”
  不论何时何地,他都要在太子面前保持父皇的威仪,不轻易欢笑,也不能轻易发怒。
  “儿臣叩见父皇。”朱慈烺轻步进入,拜倒在地
  “平身吧。”崇祯略略抬了抬手臂,疲倦的面容之上并没有显露出任何的爱怜之情,只吩咐王承恩赐座,也没有问朱慈烺的来意,却从案头的奏折中抽出了一份密报。
  “听说你在军中设了一个讲堂?还亲自讲了一节课?”崇祯问。
  “是。”朱慈烺小心回答。
  “小小年纪也敢当人的老师,你也忒狂妄了一点,你以为军中就没有能人吗?!”崇祯板着脸。
  朱慈烺不敢回答。
第三百四十一章
五德五危
  崇祯帝展开手中的密报:“为将五德,智、信、仁、勇、严,你的解释倒也没有错,不过你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忠。没有忠,智勇双全的将领不但不是国家之福,反而是祸!汉之曹操,南朝之侯景,周之赵匡胤,都是血淋淋地例子。孙武子作孙子兵法时,天下尚未一统,为将者,朝秦暮楚是平常事,但今日却不同了,为将者如果不知忠义,纵使孙武子复生,也不能使用。你是太子,又抚军京营,其间的利害更是要清楚。”
  崇祯不但是皇帝,也是父亲,又自认文韬武略,所以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导儿子的机会。
  “是,儿臣明白了。”朱慈烺谨遵教诲。
  心中却是欢喜,看来自己在军中开设讲堂之事,崇祯并不反对。
  “将之五危,你知道吗?”崇祯帝一副考考你的模样。
  朱慈烺连忙回答:“回父皇,将之五危指的是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可能会被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可能会被俘虏;急躁易怒则经不起刺激;廉洁好名则受不了侮辱;一味‘爱民’则会因掩护居民而遭受烦扰。此为将之五危。”
  崇祯点头,眼神欣慰,但忽而又变成怀疑:“这些都是谁教给你的?”
  “儿臣从书中读到的。”朱慈烺小心回答。
  “什么书?”
  “《孙子兵法》《武经总要》《武经七书》《百战奇略》……还有《三国演义》”朱慈烺答。
  《三国演义》在明代传播极广,内廷司礼监还曾经在嘉靖元年刊印过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回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供皇家阅读,所以崇祯帝对《三国演义》一点都不陌生,不过朱慈烺刚十五岁,还没到读《三国演义》的年纪,严格算起来,是小小的犯戒。
  崇祯倒也没有吹毛求疵,点头道:“忠君大义也不可偏废,要和为将之道一并进行,时时教导京营将士忠君为国。”
  “儿臣遵旨。”
  “说吧,你今日来见朕为了何事?”崇祯帝喝了一口茶。
  虽然有魏藻德的闹心事,但见到还算成器的太子,他的心情总算是稍好了一点。
  朱慈烺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双手高高奉起:“儿臣整饬京营,裁撤冗员,将京营内一些不实用的部门进行了重组,以节省人力和财力,特请父皇恩准。”
  王承恩接过折子,呈到崇祯面前。
  崇祯展开了看。
  朱慈烺屏气凝息的等待。
  军法、辎重后勤、赞画等几个司不过是在陪榜,今日重点是军情司。
  但愿父皇能直接同意,不至于另生风波。
  崇祯终于看完了,抬头看向朱慈烺:“军法、赞画、军情确实重要,但在军中设立专门的司却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会召内阁和兵部,先听听他们的意思吧。”
  大明的官是很珍贵的,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都要进士起步,而对衙门的设置明廷更是慎之又慎,每次增加或者减少都要朝议反复论辩。为此,京营四个司的主官除了辎重司照原先的编制为六品主事外,新设的三个司:军法、赞画和军情的主官都是八品的不入流的小官——朱慈烺这么做为的就是减少阻力,以求能够快速通过。
  朱慈烺心中一喜,他知道父皇已经答应了。兵部不用说,不管陈新甲和吴甡都会同意,内阁四臣应该也不敢反对。
  一来八品不算官,只能算吏,以太子抚军京营的权力,朱慈烺完全可以自作主张的任命,而不必禀报崇祯帝,朱慈烺的禀报让崇祯帝朕心甚慰;二来朱慈烺在奏疏中将设立三个司的必要性进行了清楚阐述,崇祯帝又不是昏君,怎么会反对自己儿子合情合理的主张?
  当然了,崇祯帝现在还不能知道,他儿子在军情司可是下了血本,日后也将超越锦衣卫,成为大明第一情搜组织。
  军法司,赞画司,军情司顺利成立。
  接着,崇祯又问了一些军中事务,朱慈烺一一回答,一点都没有凝滞,显示他对京营情况已经完成掌握。
  离开乾清宫时,朱慈烺心情愉快,忍不住哼唱起了小曲。
  但很快他就变了脸色——因为他看到照顾坤兴公主的女官正向这边走来,不用问,一定是知晓了他进宫的消息,坤兴公主又要来缠他了,想到坤兴公主娇嗲嗲哀求出宫的样子,他无法拒绝但又做不到,只能落荒而逃。
  “我儿真是一个天才吗?”
  同一时间,崇祯帝坐在案中,目光望着太子离开的方向,心中八分喜悦,但却也有两分的怀疑,他始终怀疑太子身边有一个他不知道的老师,在暗中指使,不然太子不会进步如此之快……
  “陛下,”脚步轻响,王承恩捧着一份奏疏来到案前:“刘宗周又上疏请求致仕了。”
  崇祯帝把目光收回来,落在王承恩手中的奏疏上——那暗灰色的硬皮看起来是那么的生硬,就仿佛是刘宗周在冷冷看着他,嘴角带着一副你不是圣君,如果不改弦易张,治国先知心,任命贤能操守之人,仁义为本,天下迟早要毁在你手里的冷笑。
  “罢了……”崇祯涨红着脸,常常谈了一口气,提起朱砂笔,在奏疏上工工整整的写了一个准字。
  朱慈烺刚回到府中就听到一个消息,刘宗周致仕的奏疏,崇祯帝终于是准了。
  听到这个消息,朱慈烺微微有点黯然。
  他应该高兴的。
  刘宗周走了,他少了许多的束缚和羁绊,可以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而不必担心有太大的后遗症,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高兴不起来。
  “去打听一下蕺山先生什么时候会离京?”朱慈烺小声。
  田守信点点头,命人去打听了。
  魏藻德被罢黜,工部尚书的位置空了出来,现在刘宗周被准许致仕,左都御史的位置也空了出来了,工部尚书也就罢了,但左都御史的位置却极其重要,如果继任者还是一个如刘宗周一般的迂腐大儒,事事挑刺,朱慈烺改革京营乃至大明军制的计划就会受到很大的掣肘,如果能选一个开明之士继任左都御史,不说支持,只要不反对,对朱慈烺就是一个很大的臂助。
第三百四十二章
左都御史
  那么,有资格继任左都御史的人选中,谁是比较开明的呢?
  这几日,关于“淮安事变”更多的塘报和奏折送到了京师,朱慈烺了解到了更多的内情,这才知道史可法还是让他失望了,如果不是李邦华恰好路过淮安,阐述利害,史可法犹豫不决,进退失据之下,淮安之事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场难以控制的大乱,继而又会影响厘金税的实施。
  朱慈烺很惋惜。
  史可法终究不是宰辅之才,一省督抚估计就是他能力所及的最高点了。
  而李邦华虽然年纪比史可法大了差不多二十岁,但遇事果决,有大局观,加上崇祯元年整顿京营的魄力,朱慈烺以为他绝对有能力做内阁首辅。
  不过眼下最适合李邦华的位置却是左都御史。
  开明,不迂腐,有大局观,最重要是他也是东林中人,这样的人做左都御史绝对不会无事生非,处处挑刺。
  但朱慈烺没有权力任命李邦华。
  明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当然了,皇帝也可以直接任命,不过直接任命的官员私下里会被同僚看不起,甚至是嘲笑,因此廷推依然是官员任命的正途。
  工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的新任,都在廷推范围内。
  有资格参与廷推的是内阁阁员和现任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但现在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不在京师,有资格参与廷推的就只剩下六部尚书,都御史和大理卿了。
  六部中,朱慈烺唯一能左右的只有兵部尚书陈新甲。
  所以他想着由陈新甲提出李邦华继任左都御史,李邦华声明卓著,又是东林中人,其他人应该不会反对。当然了,最重要的是,李邦华确实是担任了左都御史,虽然是在一年后,今世提前一年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事不宜迟,朱慈烺立刻去往兵部和陈新甲密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