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1/1227

  李纪泽不再说,他是一个专业幕僚,向长官献言献策是他的本职工作,但长官听不听,不是他能决定的,更何况他清楚知道推动“地主团练”的难度。虽然太子曾经舌战群臣,推出废辽饷开厘金的大策,又漕米改海,一些前人无法推动的政策,都在太子手中缓慢向前了,但允许豪绅地主组建“团练”,和上面几个政策的性质完全不同,有可能会动摇到大明的国体,太子谨慎应对是很正常的。
  “你在杨嗣昌账下多年,对流贼的作战方式想必很是熟悉,给本宫说说他们行军作战的特点吧。”朱慈烺换一个话题。
  “是。”
  李纪泽将自己经历的和知道的都讲给太子听。
  李自成作战,向来是三重战阵,第一阵是充当炮灰的饥民,第二阵是新兵,第三阵才是他麾下的主力,而他主力的布阵方式也和官军不同,官军一般是步军在中路,两侧骑兵掩护,这也是华夏王朝传统的布阵行军方式。
  李自成却相反,他的精锐骑兵布置在中路,两翼才是步兵阵线与轻骑兵进行掩护,和官军交战之时,李自成经常利用饥民炮灰和弱兵去吸引官军主力攻击,并消耗官军的实力,最后再从两翼与侧后完成包抄和致命一击。
  朱慈烺静静听,感觉受益颇多,然后令田守信取过河南地图,在桌上铺开:“李赞画,如果流贼再攻开封,你以为官军该如何应对?”
  问的是官军而不是朝廷,也就是只问军略,不问朝政。
  “朱仙镇!”
  李纪泽想都没有想,食指就指向了朱仙镇。
  “朱仙镇地理重要,必须首先抢占朱仙镇!”
  “如果朱仙镇已经被闯贼占据了呢?”朱慈烺问。
  李纪泽愣了一下,回道:“如果闯贼占据朱仙镇,那就意味着他要和官军决战了,闯贼狡诈多变,应该不会这么做。”
  “如果他做了呢?”
  李纪泽皱起眉头:“那就要慎重对待了。”
  和京营中的那些将官不同,在分析了敌我势态之后,李纪泽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军粮补给,还有十万大军的饮用水,所以朱仙镇和集水镇之间的那条河流,就成了他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上过战场和没上过战场的区别。
  朱慈烺点头,不需要再多问,只凭这一点,李纪泽就是一个合格的幕僚。
  一连谈了一个多时辰,朱慈烺意犹未尽,不过却不得不结束,因为还多事情等着他去做呢。
  李纪泽起身退下,走到帐门口时,忽然停下了,转身回到朱慈烺面前,深深一鞠:“臣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慈烺微笑颌首:“在我面前不必拘谨,但讲无妨。”
  李纪泽肃然道:“那臣就直言了。殿下,臣听闻刘宗周前些日子在朝堂上谏言,要追戳杨阁部?”
  朱慈烺不动声色:“没有的事,陛下已经驳斥了。”
  李纪泽忽然一撩袍角,猛然跪下:“殿下,臣久为杨阁部的幕僚,对杨阁部和宣大总督卢象升当年的那段公案,最是清楚,有些话不得不说。有人说,卢总督是被杨阁部害死的,臣以为,这是对杨阁部最大的侮辱!当年,杨阁部是兵部尚书,卢象升是统军督抚,卢象升败了对杨阁部有何好处?这是在畿内作战,一不小心建虏就能再次进攻京师。己巳之变时,本兵王洽可是和袁崇焕同罪啊,杨阁部再不济,也不会这么糊涂吧……”
  “再者,当日巨鹿之战,在前线督军是首辅刘宇亮,而非杨阁部啊,杨阁部根本无权调动卢总督麾下人马,卢总督身为宣大总督,其麾下宣、大、山西三镇的兵马,皆是由他调遣,但关宁军不愿听从卢总督的调遣,陛下无奈,不得不派首辅刘宇亮亲自督师,以为两边调停。从始至终,杨阁部都没有插手调兵之事!杨阁部无权调动关宁军,更无法指挥高起潜高公公!”
  “建虏入塞,卢总督‘命诸将分道出击’主动迎敌,这意味着同建虏野战,我军不善野战,更何况兵力上又不占优势。卢总督的打法有悖兵法,关宁军不愿意配合,大同总兵王朴胆怯,‘以云晋警’为借口早早离开,而后在贾庄激战中,山西总兵虎大威和宣府总兵杨国柱溃围而出,卢总督没有杀出重围,以至于身陷阵中。是虎大威和杨国柱胆怯吗?臣以为不是。同样的宣府总兵杨国柱,在松锦之战中陷入建虏包围后,面对建虏以高官厚禄劝降,死战不降,壮烈殉国,一人何以有两种表现,乃是因为这是一场必败之仗啊。”
  “在这之前,因为政见不同,卢总督对杨阁部的议和之策大加嘲讽,甚至当面羞辱杨阁部‘将忠孝两失,有何颜面立于人世?’,更用袁崇焕的下场威胁杨阁部‘城下之盟,春秋耻之’。长安口舌如风,戽若唯唯从事,袁崇焕之祸立见,公何以处我?”
  “杨阁部何等清高?受此侮辱,几乎是须发奋张,然杨阁部相忍为国,不但支持用与自己不和的首辅刘宇亮来督军节制高起潜和卢总督,让卢象升能不受辖制的自由发挥,更诚恳告诫卢象升不可轻率出兵,不要打无胜算之战。出征之前,杨阁部亲自送行,屏退左右,再一次告诫卢总督不可浪战。但卢总督就是不听,以至于造成贾庄之败。”
  “杨阁部之待卢总督可谓是仁至义尽!”
  李纪泽越说越激动,到最后拜伏在地上,微微哭泣。
第四百一十章
三大参谋
  朱慈烺久久不说话,只是叹息。
  明末两大公案,袁崇焕和毛文龙,杨嗣昌和卢象升。四人都是一时之人杰,但却因为政见不同,治军理念不同,彼此敌对,以至于陷入相爱相杀的境地,如果四人当初能摒除私人恩怨,相忍为国,一致对外,大明的国事兵事必然不会颓败到如今的局面。
  不要说四百年后,就是现在,很多人证物证都在的情况下,朱慈烺都无法判断曲直?何况四百年后的那些键盘侠?
  李纪泽是杨嗣昌的幕僚,自然要为杨嗣昌辩解,但卢象升当日的决定也是迫不得己,建虏掳掠我大明百姓,难道我大明官军只能龟缩在城墙里,眼睁睁看着百姓受难,却不能有所作为吗?
  卢象升有血气,但缺少一点智谋。
  主不可因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战争,除了绝对的实力,更要讲究智谋,如此方能以弱胜强。靠卢象升的硬碰硬,大明不可能遏制兵锋正盛的建虏。
  李纪泽退下后,朱慈烺坐在桌后想了很多。
  就在同一天,就像是约好了一样,原五省督抚陈奇瑜账下幕僚江启臣,洪承畴账下幕僚、因病没有随洪承畴前往松锦前线的刘子政也都进京了,朱慈烺安排时间召见他们二人,就军事政事一一询问他们的意见。
  其实还有袁崇焕账下的两个幕僚,邝露、梁非馨,朱慈烺原本已经派人去召了,但顾忌到崇祯帝的态度,所以没有令他二人进京,改以请他们二人用书面阐述应对建虏之策。
  邝露、梁非馨长期奔波,想要为袁崇焕平反(龙精千尺雪,持照昔人恩),得了太子的钧令,原本都已经准备启程进京了,不想太子第二道钧令发来,只让他们书面陈述,却不召他们进京了,两人虽然分处异地,但同样都是失望,更同样的是,两人都决定,不管太子召不召,他们都要进京——从太子的态度中,他们好像看到了某种希望。
  有了杨嗣昌、陈奇瑜、洪承畴账下的三大幕僚,京营的参谋司算是组建起来了,而经过长谈之后,朱慈烺也确定了参谋司照磨的人选,那就是李纪泽。李纪泽虽然没有功名,只是一个秀才,但长期跟随杨嗣昌,对李自成张献忠的流贼方式和思想非常熟悉,脑子又清楚,有大局观,做参谋司照磨正是合适。
  照磨虽然只是八品,但朱慈烺给李纪泽的待遇却是五品以上,不但俸禄比照五品知府,配有书童和护卫,而且还为他在京师安排了专门的住处,江启臣和刘子政也是如此。
  对太子的厚爱,三人都是感激不尽。
  而朱慈烺交给参谋司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拟“朱仙镇之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编写作战计划。
  “此事是最高机密,你三人绝不可泄露,若有一丝一毫泄露出去,本宫唯你们是问!”朱慈烺道。
  李纪泽三人都是吃惊。他们虽然久为幕僚,也知道流贼还会再攻开封,但太子不是前线的剿匪督抚,并不承担剿匪的任务,为什么要制定朱仙镇之战的计划呢?难道太子是要带领京营参与剿匪呢?可京营的本职是拱卫京师,百年来,除了土木堡之变随皇帝御驾亲征之外,京营就再也没有出过京师。
  心中惊疑,但却也不敢多问,只能依照太子的命令而行。
  而所谓的“作战计划”也是他们第一次见。
  历来,幕僚只是负责向主帅提供建议,而所谓的建议,大部分也都是口头,很少有写在纸头上,一来作战方案是机密,留下纸面的东西总是不安全,二来,幕僚都是文人,对军中的具体事务并不是太清楚,比如军中有多少鸟铳,多少军马,因此很难做到细微,他们只能提出一个大政方略供主将参考。
  这个时代的军师幕僚,大部分都是如此。
  但朱慈烺需要的幕僚和参谋司不是这样,他要的是具体详细的作战计划,而不是纸上谈兵。
  为了让三个赞画尽快熟悉京营,了解京营的战力,朱慈烺将小将佟定方派到了参谋司,令他陪同三个赞画在营中多走走,多转转,看京营兵的实际战力,另外朱慈烺也是在等另外两个人的进京——一个是辽东宿将,原辽东总兵刘肇基,另一个是左良玉麾下将领,流贼出身的马进忠,有了这两个人,京营参谋司才算完整,才能知己知彼,也才能制定出针对流贼的“朱仙镇作战计划”。
  第二日清早,火器厂成批次制造出的第一批两百支遂发枪送到了城外大校场。
  朱慈烺兴奋不已,带着京营诸将亲自迎接。
  端枪在手,仔细摩挲枪身,查看每一个零件,朱慈烺心中的激动无法形容,遂发火枪的时代终于是来临了,为了这一刻,他等很久了。
  和火绳枪不同,新造的遂发鸟铳的枪托是三角木托,和枪管相接之处微微凹陷进去一点,正可以容纳一个大拇指,跟近现代的步枪枪托一模一样——相比起传统的直枪托,这种三角弯曲形状的枪托更有利于瞄准,更有稳定性,枪手将枪托抵在自己的肩膀上,枪托和肩膀紧密结合,正可以抵销射击时产生的巨大后座力,以避免枪口跳高。
  朱慈烺举枪瞄了一下,感觉很顺手,很满意。
  佟定方已经见过了遂发枪所以不惊奇,其他众将却都是惊奇——这种看起来有点奇形怪状的鸟铳,真的可以不用火绳吗?
  押抢到京营的是毕懋康的侄子毕登瀚,他在京营众将面前公开展示。
  肩抵枪托,对着照门准星,三点一线瞄准,右手扣动了扳机,弹簧夹着火石猛的撞击在火门之上,火光闪现,随即一声巨响,枪身向后重重的一退,铳口猛地喷出一股浓重的白烟,桔红火焰闪亮的瞬间,铅弹早已经将对面的木耙打的粉碎……
  “神了,神了啊!”
  众将不识其中的科学道理,都是惊呼,没有火绳居然就可以射发,这完全颠覆了他们对鸟铳的认识。
  魏闯和杨轩最是迫不及待,两人都是火枪千总,见到这样的火枪比任何人都喜欢。
  朱慈烺也不偏,他二人一人先分一百支。
第四百一十一章
廷推之变
  在派枪的同时,朱慈烺再一次强调了鸟铳保养的重要性。
  火器很早就出现在明军中,但火器的保养却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戚继光担任神机营副将时曾经制定过一套保养手册,不过人亡政息,戚继光走后,鸟铳保养制度虽然还在,但却不那么严格执行了,甚至可以说是荒废了,朱慈烺整顿神机营,清除阳武侯薛濂和杖毙薛真之后,荒废很久的火炮和火枪保养手册,重新被拿出来,并严格执行。
  火绳枪如此,被朱慈烺视若珍宝的“遂发枪”当然更不能大意。
  每一个遂发鸟铳都配有清洗枪管内膛的细刷子、呢绒布以及专门保养用的油脂、还有一个十余页的小册子,上面用简明的图画告诉鸟铳兵应该怎么使用和保养这件武器,甚至就连一个字也不识的文盲也能看懂。
  除了训练,鸟铳兵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保养,照保养手册,鸟铳要每天检查,三天一次小保养,七天一次大保养,决不允许中断或者是敷衍,否则军法从事,而一个鸟铳兵如果他手中的鸟铳保养不过关,视同败军的大罪,是要被从重处罚的。
  遂发鸟铳到营,而朱慈烺期待的另一件武器,四磅重的青铜小炮是否已经铸造出来了呢?
  下午,朱慈烺正想着是不是要去看望一下汤若望神父,一名锦衣卫忽然进入帐中,向田守信小声禀报,田守信连忙来到朱慈烺案前:“殿下,廷推刚刚结束,原勋阳巡抚袁继咸被重新起用,任命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北的屯田事务。”
  “嗯?”
  朱慈烺惊讶,照吴甡所说,袁继咸不是会被廷推为两淮盐运使吗?怎么成了右佥都御史,主管屯田去了?
  不用说,一定是出了什么岔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