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1227

  原本李邦华早就应该进京,但因为淮安之乱所以多耽搁了几天。
  有了李邦华,朝堂之上终于有了一个可以承担首辅重任的大臣了。
  吴甡虽然多智,但太过锋芒毕露,不懂圆柔,处处竖敌,不是宰辅之才;而蒋德璟虽有些才能,但骨子里还是带着迂腐,加上又是朝堂上的东林领袖,所以也不适合做首辅。
  李邦华虽然也是东林人,但他不迂腐,且离开朝堂这么多年,和东林早已经生疏,最重要的是,在淮安之变中,李邦华展现了他识大体,懂大局,不拘泥小节,为全局谋划的大智慧。这样的臣子,才是现在最需要的。所以朱慈烺思谋着,找机会一定要将李邦华推到首辅的位置上去,以取代“奸相”周延儒,为整饬吏治做准备。
  但朱慈烺没有同李邦华见面,一来是避嫌,二来李邦华现在的职务是左都御史,是言官之首,不但弹劾朝臣,对皇帝和太子也是有监督职责的,所以不宜毫无理由的见面。
  第二,赵敬之的长子,前往澳门购买西洋精铁的赵直也进京了。他一共带回了一万斤的西洋精铁,就弹簧的制作来说,足可以生产两万个弹簧,装配两万支遂发鸟铳了。朱慈烺大喜,心中的石头彻底落了地——有了这批精铁,遂发鸟铳终于可以大批量的生产了。
  朱慈烺在王府亲自接见赵直。
  赵直三十多岁,谦谦有礼,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商人,倒像是一个书生,和太子对答时,虽有点紧张,但却也是不卑不亢。除了商事,太子问起澳门的人文风情,佛郎机人的生活习惯,他也能对答如流。
  原来他会说葡萄牙语。
  朱慈烺大为惊奇,大明缺技术缺人才,但如果想要从西洋引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语言问题,虽然有汤若望这样的懂三国语言的达人,焦勖赵仲也略懂一些,但他们都是朝廷文官,汤若望又是西洋人,真正使用起来远没有赵直这样的商人方便。
  加上其弟赵桓,朱慈烺对其父赵敬之的家教颇为佩服。
  赵直,或可有大用啊。
  “赵直,佛郎机人就没有怀疑你买精铁的用意吗?”朱慈烺问。
  “佛郎机人在商言商,对精铁的用途并不关心。”赵直回答。
  “佛郎机人制作精铁的方法,你可晓得?”
  赵直摇头:“臣不知,不过臣听佛郎机人说过,西洋精铁非用西洋的煤和铁矿石不可,用大明的煤和矿石,做不出同样的效果。”
  朱慈烺点头:“辛苦了。粮店煤店有什么问题,可随时来找我。守信,给赵直一块腰牌,准他随时都可以来见我。”
  “谢殿下。”赵直退下。
  傍晚,朱慈烺又接到了一个坏消息。
  攻下归德,并且已经占据河南大部分地盘的李自成,正在大规模的整训麾下的兵马,也就是说,流贼正迈向正规化。作为穿越者,尤其是整顿京营之后,朱慈烺比任何人都清楚军队正规化的作用,虽然李自成的正规化,可能只是向官军学习,比之朱慈烺在京营实施的整训,相差十万八千里,不过即便如此也不能小瞧,毕竟李自成的人马太多了……
  晚上,朱慈烺亲临火器厂,视察遂发鸟铳的生产情况,早在一月前,火器厂就已经是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不停火的在生产了,如今西洋精铁运到,就更是加班加点,全力动员。毕懋康守在几台“缠丝机”的旁边,紧盯弹簧的生产,炉光照着他的脸,他眼睛里满是血丝……
  这一夜,朱慈烺又失眠了……李自成如山如海的兵马,火炮,掌握决胜关键的遂发枪,朱仙镇的血战,一一在他梦中出现。
  第二日,朱慈烺一直等待的一个关键人物来到了京师。
  原督师辅臣杨嗣昌账下重要幕僚李纪泽。
  李纪泽,山西祁县人,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朱慈烺也是穿越而来后才知道他的名字。杨嗣昌生前极其器重李纪泽,但因为李纪泽没有功名,只是一个秀才,因此难以推荐他到朝中做官,从杨嗣昌最初担任兵部尚书之时,李纪泽就是杨嗣昌的幕僚,杨嗣昌的攘外安内,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他都参与颇深。三年前,其母病故,他不得不归家丁忧,而就在这期间,杨嗣昌督师湖广,结果出现重大失误,被张献忠偷袭攻破襄阳,杨嗣昌忧惧而死,李纪泽也就成了无主的孤鸟,只能在家闲居。
  这样的人才,正是朱慈烺急需的,因此他立刻派人召李纪泽入京。
  “臣李纪泽见过殿下。”
  朱慈烺不是在王府,而是在城外大校场的中军帐接见了李纪泽。李纪泽跟随杨嗣昌多年,在府邸中的时间怕不会比营帐中多,营帐里议事,应该能给他亲切之感。
  “李赞画请起,赐座。”
  太子已经任命李纪泽为京营参谋司的赞画。所以称他为李赞画。
  李纪泽在马扎坐下。
  五十多岁,须发斑白,一袭布衣,额头上皱眉纵横,颇有风霜之色,眼神也有点黯淡,好像还没有从老长官杨嗣昌身死的忧愤之中走出来。
  朱慈烺不着急,和李纪泽慢慢地聊,从沿途的见闻,山西各地的灾情和匪情,最后聊到杨嗣昌。
  虽然和太子第一次见面,但李纪泽眼神里并没有太多的惶恐,他举止从容,对答得体,说话清楚而有条理,不愧是跟着杨嗣昌见过大世面的人。
  不过当太子提到杨嗣昌的名字时,他眼睛里还是流出了藏不住的激动。
  杨嗣昌身死之后,朝堂上下对他非议颇多,很多人上表弹劾,虽然被崇祯帝压下了,但不久之前,刘宗周提议“追戳”杨嗣昌。原本平息的事件好像又起波澜了,刘宗周弹劾左良玉、贺人龙还有杨嗣昌之事已经传遍天下,李纪泽当然也听说了。身为杨嗣昌的心腹幕僚,跟随杨嗣昌多年,深知很多事情的决策内幕,他不能不激动,不能不想着为老长官辩解,不过太子没有问,他不能多说,只能强忍着。
  朱慈烺假装没看出,只询问他剿灭流贼之法。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法已经失败了,他想知道,杨嗣昌的这位高参,有没有其他更高明的办法?
第四百零八章
地主团练
  李纪泽沉思良久,叹息道:“臣以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依然是对付流贼的不二战术。”
  朱慈烺摇头:“朝廷没有财力,也没有兵力继续支持这庞大的计划。”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不是不对,后世的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其实就是杨嗣昌战术的翻版,但曾国藩成功了,杨嗣昌却失败,究其原因就是清廷有源源不断的粮饷供给曾国藩,令湘军可以守在工事后,用壕沟隔断太平军,最后硬生生的磨死了太平军。
  崇祯十一年,朝廷差点成功,但现在时机已经没有了,朝廷只能另想其他办法。
  “那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保重点,舍枝节,以待朝廷恢复元气。”李纪泽当然知道松锦之战,所以不问原因。
  “何为重点,何为枝节?”
  “朝廷对中原的掌控如今只剩下了黄河以北的怀庆、卫辉、彰德三府和黄河以南的开封、汝宁地区,臣以为,开封和汝宁就是重点,开封是战略要地,汝宁是豫州之腹地,中原之粮仓,又靠着南直隶,紧邻湖广,朝廷有足够的兵马和粮草支援,这两处必须固守。至于已经被流贼占领的地区,就是枝节了。”
  “但流贼不会安于现状,他们一定会进攻,重点要怎么守?”对李纪泽的回答,太子不意外。
  “……”李纪泽沉吟不语,似是有所犹豫。
  一路之上,虽然他已经听到了很多关于皇太子的传言,已经知道了太子的不俗,更隐隐猜到了太子任命自己为京营赞画的用意,但有些话他还是不敢轻易出口。毕竟太子不是杨阁部,他对太子一点都不了解,不知道轻易建言会不会惹来灾祸?
  “言者无罪,但讲无妨。”朱慈烺诚诚地望着李纪泽。
  太子诚挚的目光给了李纪泽莫大的鼓舞,他一咬牙:“那臣就直言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只所以无法再施行,一个是因为无粮,另一个是因为无兵,但这两项并非不可解决。”
  “哦?”朱慈烺惊奇了。
  有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办法吗?
  李纪泽道:“东汉末年,黄巾起事,其时汉廷无兵无粮,但各地豪强地主手中却有大量的钱粮,于是汉廷下令,准他们练兵抗贼,不但承认他们为官军,册封官职,还给予一定的粮饷补助,各地豪绅纷纷响应,很快就剿灭了黄巾军……”
  听到此,朱慈烺明白了。
  地主团练!
  历史上明朝和清朝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明朝末年有李自成、张献忠,清朝后期有川楚白莲教和太平天国。两朝的农民战争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同样是官军严重腐化,疲于奔命,无法剿灭流贼,大半个中国都陷入烽火,但清廷最后却挺过来了,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大量地主团练武装,他们抵挡、并且屡次击破太平军,为清廷续了命。
  而这些地方团练的首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每个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若无太平军起事,又有谁会知道他们是谁?
  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完全就是他们挑大梁,清廷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兵,只是辅助作用。
  为什么清廷有地主武装为其续命,而明朝末年却没有地主或地方官僚组织大规模武装力量讨伐流贼,维护明朝呢?不论合法性还是正义性,明朝远胜清廷,士大夫依然是忠于明朝的,为什么在明末的流贼战争中,乃至于接下来的建虏入关的过程中,明朝的地主武装都没有出现呢?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明朝的体制。
  大明从立国开始,就在预防唐末的藩镇之乱,认为放开地方武装的招募,就是养虎为患,最终形成的只能是军阀,然后武人作乱,国将不国。大明朝以文制武,连朝廷正式的将官都提防着,何况是地主的私人武装?
  不说皇帝,文官们第一个就不同意。
  因此,即使是到了崇祯十七年的风雨飘扬,京师无兵可守之时,崇祯帝也只是号召各地官军勤王,却根本没有想到相仿东汉,令豪绅地主组织团练,保卫大明的天下。
  从这一点上来说,大明朝实在是太固执了,一点都不知道变通。若是准许地主团练,说不定也能冒出一两个曾国藩和李鸿章呢,大明的天下说不定就保住了。至于后面的军阀自重,藩镇割据,未必就没有解决的办法,清廷就做的很好,不论湘军还是淮军,虽然前身是地主武装,但接受朝廷改编,最后都变成了朝廷正式的军队。
  朱慈烺眼睛微微一亮,随即又黯然了。
  因为他知道这是绝不可能推动的。
  废辽饷,开厘金,革盐政,追逮赋,看起来惊天动地,但其实都是在大明体制范围内的改革,不触及大明的根本,但准许豪绅地主开办团练,那可是触犯了大明以文制武的祖制。现在是崇祯十五年,开封之战还未爆发,大明在中原犹有十几万大军,国事远未到油尽灯枯、大厦将倾的危险时刻,所以这种提议绝不可能被朝臣、被崇祯帝所接受。
  其实并非没有人尝试。
  甘肃巡抚梅之焕,在被朝廷停职等候调查时,在家乡湖广麻城组建了一支地主武装力量“沈庄军”,打击周边地区的盗匪,维护地方治安稳定,有一次还震慑数万强盗不战而退。但朝廷始终没有给予这支地主武装好脸色,不给名义,不支持粮饷,沈庄军只所以能支撑,全靠梅之焕的名声,等到梅之焕病死,号称上万人、颇有战斗力的“沈庄军”立刻就烟消云散了。
  “殿下,如果朝廷能准许豪绅地主开设团练,不需要给钱粮,只要给名义,河南山西陕西乃至湖广等地的豪绅一定会响应,团练武装不但可以收集流民,将那些可能的流贼,变成抵御流贼的乡勇,间接的减少了流贼的兵员,而且遇上小股的流贼,地方县城自己就可以应付,不必等官军的救援。官军只用对付大股流贼就可以。如此一来,大大减轻了官军的压力,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粮饷困局,就迎刃而解!”
第四百零九章
两大公案
  “至于朝廷担忧的拥兵自重,武人干政,臣以为只要严加防范,只许他们固守本地,不许向外地出击,东汉曹操袁绍的事情就不会出现,况且朝廷犹有十几万的大军,纵使有一两个不法,也会被朝廷剿灭。”
  李纪泽刚开始还能平静,到后来就忍不住激动起来。
  显然,这个政策在他心中想很久了。
  朱慈烺却很冷静,轻轻叹口气:“你的意思本宫明白,但时机不成熟,此策还不到推动的时候。”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