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1227

  军营军规:饮酒鞭二十,醉酒鞭四十,造成严重后果者,斩!
  申世泰又瞪向副将吴文忠:“吴文忠擅离职守,罪不可赦,鞭四十!”
  吴文忠叩首在地,头都不敢抬。
  “本罪将统兵不严,当犯者同罪,两罪相加,罪将应受皮鞭六十!来啊,将罪将申世泰绑出去!”说完,双手负手,任由两名军士将他推到堂外。
  朱慈烺不说话,只静静看着,原本他已经想着是不是要换掉申世泰?不过申世泰雷厉风行的这几下,又让他改变了主意,想着或许可以再给申世泰一次机会。
  其实军法的处置本不应该由申世泰自己决断,因为朱慈烺已经设置了军法司。
  朱慈烺在京营中新设立军情司、军需司、军械司、军法司,参谋司,以取代旧制。大明旧制,凡大军之中,都会有文官监军,一来监视武将,二来负责监察军纪,但京营现在是一个特例,由于是太子亲自抚军,文官无人敢监视他,不要说文官,就是监军太监也避退三舍,尤其是朱慈烺在争得崇祯帝的同意,在京营设立军法司之后,文官和太监监军的权力,就更是下降了——文官监军还好,太监监军是一项恶习,朱慈烺不能进言父皇取消,只能先从京营做起。
  不过军法司虽然成立了,但由于刚刚组建,人员还没有齐备,连最高长官军法司“照磨”都还没有就任,因此各营仍旧是主将决断。
  “啪!啪!”
  鞭刑就在大堂门口,犯纪的军官都趴在木板上,被皮鞭猛抽。
  太子就在堂中,没有人敢手下留情,每一鞭子都是实实在在,连申世泰都不例外。
  刚开始都还能忍着,后来就有人忍不住疼叫了起来。
  一个个哭爹喊娘,这些京营的世袭军官,哪收过这样的刑罚?
  但鞭刑最多的申世泰却是咬着牙关,一声不吭。
  因为行刑地就在大堂口,朱慈烺能听到也能看到,对申世泰的坚忍,倒也有几分的佩服。
  鞭刑完毕,申世泰浑身是血的被两个亲兵架回堂中,跪倒在地,再次请罪。
  朱慈烺站起来,冷冷道:“申世泰治军不严,着官降一级,罚俸三月,吴文忠官降三级,罚俸半年,所有喝酒军官罚俸一月,但有再犯者,皆严惩不贷!”
  “臣等遵令!”
  堂中的将官都拜首在地。
  朱慈烺起身离开。
  等太子和随从全部离开了,申世泰才慢慢抬起头,火把光亮下,他额头有汗,嘴角微微抽搐,眼神隐隐透着不甘……
  从右柳营出来后,朱慈烺又去了左柳营。比之右柳营,左柳营的状况好多了,虽然没有精武营的强军之气,但却也是中规中矩,秩序井然,且今夜轮值的恰好是主将马德仁,朱慈烺进入营门时,他正带着亲兵巡营,闻太子驾到,急忙迎接。
  马德仁今年快五十岁了,世代军户,是一个规规矩矩的老军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才,但胜在认真。
  转了一圈,朱慈烺对左柳营基本满意……
  第二日上午,郑家兄弟父子启程离开京师,兵部侍郎张凤翔亲自到城门口送行。京师之行,备受荣宠,收获颇多,无论郑芝龙还是郑鸿逵,心情都非常好,和送行的官员寒暄客气,好一会才踏上归途,三人经天津,走海路返回,郑鸿逵和郑森到登州就任,郑芝龙则返回福建。
  刚行出北京城不远,就看见前面路边站着一群人。
  郑鸿逵眼尖,一眼就认了出来:“大哥,是东宫的人!”
  东宫典玺田守信、太子的中军官小将佟定方、还有十几个锦衣卫正站在路边。
  但没有太子。
  郑家兄弟父子急忙下马,步行上前见礼。
  “咱家奉太子殿下的钧旨,在此等候郑游击。”田守信微笑拱手。
  郑森楞了一下,连忙上前。
  “殿下有一物送给郑游击。”田守信向郑森笑,然后一摆手:“将玉狮子牵过来。”
  一匹体态神骏、浑身雪白的高头大马被牵了过来。
  郑森吃了一惊,这不是太子的坐骑吗?
  “此马名为照夜玉狮子,乃西域名马,虽不敢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但脚力雄健却也不是一般战马能比的。太子殿下说,为将者岂能没有好马?特将此马赐给郑游击,望郑游击早立大功,驰骋疆场,报效朝廷!”田守信道。
  郑森大吃一惊,连忙跪倒:“太子殿下的坐骑,卑职焉敢接受?请公公回禀殿下,殿下的心意臣心领了,但此马臣万万不敢受!”
  “必须受,”田守信笑:“这是殿下的钧令。殿下还说,如果郑游击执意推脱,那就是嫌这匹马不好,田守信,你就带郑游击到御马监选一匹好马,一定要让郑游击满意并且接受为止,所以郑游击,你还是不要推脱了,不然咱家就得拖着你去御马监了。”
第四百零六章
照夜玉狮
  郑森无法再推脱,朝京师方向深深一拜:“殿下厚爱……臣遵命。”
  抬起头来,眼眶已微微泛红。
  田守信将马牵到他身边,深深望着他,语有深意:“太子殿下对游击的器重,咱家从未见过,游击一定要努力,莫辜负了殿下的厚爱啊。”
  郑森用力点头,接过马缰,心潮澎湃。太子赐马,这可是本朝武将从来没有过的荣耀啊,如果他立了大功也就罢了,但到现在他都寸功未立,不明白太子殿下为何如此器重?惶恐中,心志更加坚定,无论如何,也要把登州水师搞起来,绝不能耽搁朝廷渡海东攻的大计!
  郑鸿逵凑了过来,看着玉狮子,笑的合不拢嘴:“好马啊,好马!”爱马是男人的天性,即使是水军出身的郑家兄弟看见好马也都是爱不释手。
  郑芝龙不动声色,悄无声息的将一张一千两的银票塞到了田守信手中,田守信也不客气,收了银票,向郑芝龙一拱手,上马离开。郑家父子兄弟三人躬身相送。
  等田守信带着东宫的人走远了,郑鸿逵直起腰,笑开了花:“大哥,简在帝心,福松这一回是没跑了。太子绝对是把福松当成自己人了。”
  郑芝龙皱着眉头不说话,他只觉得,天家对他郑家的恩宠太重了,尤其是太子。想到那个睿智的小人儿,郑芝龙心中就有些不安,目光看向儿子,只见郑森已经翻身上了玉狮子,坚定的一甩马缰,向前奔驰而去……
  同一时间,朱慈烺正在视察北郊水利。
  原本他想要亲自去送郑森的,但想一想不妥,放弃了。
  这一次郑家兄弟父子进京,朝廷给他们的荣宠已经够多了,如果太子再亲自相送,就等于是到了极点,现在郑家父子还没有立功,朝廷就如此,如果立了功,朝廷又该如何奖励呢?
  何况天下总兵这么多,尤其还有左良玉、吴三桂这种实力雄厚的军头,朝廷独厚郑家,如果日后他二人进京的待遇不如郑家,肯定会心生不满,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为大局着想,朱慈烺放弃了亲送的想法,改派田守信和佟定方,相信以郑家父子的聪明,应该能明白他的苦心。
  宝马赠英雄,一匹照夜玉狮子,足够表达他对郑森的器重了。
  但愿下一次和国姓爷相见时,国姓爷的身后已经有了千船万帆了……
  宋应星、工部两个主事连同五城兵马司的百户孟文龙等人在道边迎接。
  见礼完毕,眼见宋应星脸色憔悴,鬓角的白发好像又增加了不少,朱慈烺心中满是愧疚,原本他答应宋应星要调其兄宋应升进京,以为宋应星的辅助,但因为吏部的阻挠不能做到,加上另外两位人选,通晓农业的陈之龙,和有机械鬼才之称的薄钰迟迟没有进京,以至于让宋应星一个独自承担“北郊水利”和“水力锤锻机”,以及编写新型农作物播种纲要的重任。
  细问一下更是知道,宋应星每天深夜才休息,早上卯时就准时起床,几乎是一刻不得闲。这些日子,除了帮毕懋康制造出了缠丝机,番薯马铃薯播种纲要也写了不少,唯独水力锤锻机没有太大的进展。
  从水力鼓风到水利锤锻,乍看起来好像没有多大区别,但其中的细微之处却有很大的不同。
  宋应星绞尽脑汁,精密计算,翻阅众多的资料,画出了几张图纸,并请工匠们照着图纸做出实物。不过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到现在磕磕碰碰,工匠们连一件实物也没有做出呢,宋应星每天盯着工匠,丝毫不敢懈怠,只恐工匠们一个不慎,一切就都得重来。
  所幸北郊水利工程已经迈入正途,又有工部官员的协理,不需要他太多操心了。
  见到太子,宋应星颇为惭愧。
  朱慈烺温言安慰。
  这也是他除非必要,否则不轻易召见宋应星和毕懋康的原因——两位实用科学大家,对自身要求太高,他不能再给他们添加额外的压力了。
  “殿下,今日已经是四月初十,到下种时间了,林增志迟迟没有消息传回……”
  宋应星忧心忡忡。
  詹事府左中允林增志奉朱慈烺的钧令,到福建采购玉米番薯马铃薯的种子,眼见春播在即,林增志还没有回来,宋应星不免有些担心。
  朱慈烺点头:“先生勿忧,林增志近日就会有消息。”
  虽然没有接到林增志本人的书信,但却有福建巡抚张肯堂的奏疏,张肯堂说,林增志在福建采买种子一切顺利,并已经启航返京,张肯堂的奏疏是前日到京的,算算日子,最多再过十天,林增志就会回到京师。
  明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天灾,天灾导致粮食减产,百姓食不果腹,从而造成流贼四起,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北方的流贼就不会火星燎原——在朱慈烺的战略中,新型农作物的推广是重中之重,京营清出的三十万亩官田,要拿出两万亩种植玉米,林增志能不能按时按量的将种子运回京师,关系到事情的成败。
  “那就好。”宋应星松了一口气。
  在水利工程现场巡视了一圈,朱慈烺非常满意,不止是对工程的进度,也是对孟文龙的个人能力。
  孟文龙是五城兵马司的百户,原本只负责城门治安,并维持城外“粥厂”赈灾的秩序,但朱慈烺眼见他能力不俗,所以特地调他来统领灾民,管理工地,在他的弹压和管理之下,工地现场井井有条,施工队,运输队,后勤队都能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工作,虽然看不到多少持枪的士兵,但纪律井然,隐隐然已经有了小军队的模样。
  朱慈烺想着,也许可以把孟文龙调到军中,专门管理修建部队,也就是作为工兵将领使用。
  孟文龙当然不能知道太子的心思。得了太子的夸奖,他又是惶恐又是激动,这一月多以来,他连家都没有回过,全天都待在工地上,出现任何事情,都立刻解决,他清楚的知道,太子令他管理工地,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做好了,飞黄腾达就在眼前,因此他拼命表现,一点都不敢懈怠。
第四百零七章
两好一坏
  下午,朱慈烺得到两个好消息。
  第一,新任左都御史李邦华进京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