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1227

  南明四镇中,最为罪大恶极的就是刘泽清。
  刘泽清,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军户出身,没什么大本事,一贯的就是欺下瞒上,偷奸耍滑,作为一名武将,在战场上毫无建树,偏偏长的一副好皮囊,极善于伪装,迷惑了不少文官的眼睛,以至于有罪罢黜,旋即就又会复任。
  山东总兵的任上,刘泽清每每妄报大捷,得邀赏,朝廷屡屡被他蒙蔽。
  崇祯十七年,大明朝到了危亡关头,崇祯帝命他率部火速入卫京师,刘泽清却假称自己从马上摔下来受了伤,拒不奉诏。朝廷命令他赴保定协助剿贼,他不听从命令,每天在临清纵兵抢劫。
  不久闯军进入山东,刘泽清仓惶逃走,所过之处都被他烧光、抢光。
  给事中韩如愈曾经弹劾过刘泽清,后奉使过山东,泽清遣人杀之,弃尸于道边。
  他账下一幕僚妻子美色,他公然杀夫谋妻。有书生写诗讽刺他的姬妾,他一个不留,十余人全部杀之。
  崇祯十七年年,甲申事变之后,原大学士刘鸿训之子刘孔和投笔从戎,在家乡召集义兵,反抗流贼和清军,后被南明朝廷编到刘泽清麾下。因为刘泽清曾经是刘鸿训属下的小吏,与刘孔和素有交情,原以为在麾下一定能伸展手脚,却不知刘泽清根本就是一个心胸狭窄,无有家国的小人,刘孔和为此“愤其无道,数诮责之”,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大,积怨不断加深,
  一日刘泽清在府中宴客,把自己的诗作拿出来让众人传观。客人纷纷阿谀奉承,交口称赞。刘孔和默不作声,他点名问刘孔和,孔和开玩笑地说:“不作尤好”。刘泽清勃然大怒,借机遣刘孔和率二千人渡和州,忽然又藉口将他斩首,所部二千人汹汹不服,他竟然将这二千义军全部杀之,没有漏掉一个人。
  现在刚崇祯十五年,刘泽清复任山东总兵刚刚一年,刘孔和尚没有遇害,刘泽清很多的恶行恶迹也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
  但朱慈烺却已经不能留他了。
  山东是战略要地,刘泽清这样的狗贼素位尸餐,只拿银子不做事,对国家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所以朱慈烺要趁着这次出京的机会,将其铲除。即便不能杀之,山东总兵的位置也必须撸掉,这也是董琦搜集刘泽清枉法证据的原因之一。
  两天前,刘泽清派亲兵在临清营前截杀申氏之事,董琦已经详细奏报,朱慈烺看完之后怒火更多,明末的乱局中,除了文官不做事,武将恣意妄为,不受朝廷约束,连勤王令都不听,是局势越发糜烂的原因之一。现在是崇祯十五年,虽还不到十七年那种明目张胆的程度,但苗头却已经很明显了,所以必须马上压制。
  这两天来,朱慈烺一直担心刘泽清会有什么异动。比如以有流寇为借口,带着所有兵马离开临清,寻一地方扎营,躲在营中不出来,就如贺人龙对抗圣旨一样。因为人在军中,有亲兵的卫护,朝廷不敢轻易处置,只怕引起哗变。虽然刘泽清只有五千人马,且战力低下,以京营现在的实力,完全可以拿下,不过官军对官军,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情,非到迫不得己,朝廷绝不会允许这么做。
  幸好,刘泽清并没有离开临清,也没有调兵,一直都规规矩矩地呆在临清,
  这让朱慈烺心有疑惑,刘泽清是认命了呢?还是有什么自保的办法?
  不管怎样,刘泽清没走就好。
  “都起来吧。”
  朱慈烺声音淡淡。
  “谢殿下!”
  众文武齐声答喏,一起站了起来。
  朱慈烺目光落到刘泽清身上。
  四十多岁,保养的极好,虽然铁甲在身,武人的装扮,但却也能看出他年轻的好皮囊。虽然起身了,但依然抱拳躬身,一脸尊敬的向太子殿下行礼。如果不是一个穿越者,如果不是知道他所做的那些涛涛恶事,只看他的外表,朱慈烺还真有可能被他骗过呢。
  刘泽清性情凶残,罪恶累累,《明史》说他“性恇怯,怀私观望”,这样的人,只会欺压弱者,遇上强者,立刻就会吓的屁滚尿流,相比于左良玉,刘良佐等军头打过不少恶战的经历,刘泽清其实就是一个腐朽、平庸、但却又残暴的明末将领代表。
  在太子环视山东文武官员时,刘泽清也微抬眼目,小心翼翼的观察着大明的储君。
  玉面朱唇,银甲银盔,一双眼睛如清泉般的透亮,嘴角微微带笑,顾盼间,不但有天家的威仪,更有一种说不出的睿智之气。
  刘泽清不敢多看,只看了一眼,就赶紧低下了眉目。
  关于这位皇太子,他已经听到不少的传言,尤其是两天前李晃李公公跟他讲的最多。
  做事果决,心狠手辣,是李晃对皇太子的总结。
  “你可以躲,躲到兵营里去,但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这笔账,太子终究会跟你算。”
  “你也可以杀人灭口,但申氏已经进了临清营,你再想杀人灭口也没有意义了,除非你能把知道此事的人,全部杀掉,否则太子一定会把真相调查出来。”
  “文官有句话,叫思危,思退,思变,你现在可以退,可以坦诚所有的罪行,咱家以为,太子不会杀你,但你这一辈子休想再复出。”
  “要想保住现在的爵位,你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戴罪立功。”
  “如果三天之内,你能剿灭王俊,端了他的老巢,立下大功,就算你杀良冒功,太子也拿你没办法。”
  “剿灭王俊不可能,那你就只能从临清城里想办法了。”
  刘泽清清楚记得李晃嘴角那一抹诡异的笑意……
  “进城!”
  一声清亮的口号将胡思乱想的刘泽清惊醒。
  “遵令!”
  刘泽清答应一声,亲率五百亲兵亲自在前开路,吴甡,巩永固,田守信等人簇拥着太子,五百武襄左卫左右护卫,一行人浩浩荡荡入城。王永吉邱祖德等本地官员急忙跟上。
  京营大军则在城外十里扎营。
  和路上经过的城池不同,临清城是京营大军此行的节点之一,除了接纳江南的军粮,同时也要在这修整一二。
  朱慈烺注意到,临清城城墙并不算高大,但却相当繁华,不说城里,只说在城外的运河两边就聚集了大量的商户和民居,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岸边的码头船只密集,往来的舟楫穿梭不停。
  怪不得在这个时代,临清会和广州成都并列,是仅次于苏州南京北京的大型城市之一呢。只看这阵势就能知道临清的繁华程度。另外,临清仓可存粮300万石,是大明朝最大的粮仓。临清钞关的税收也是全国之首。不夸张的讲,临清就是大明朝的一个钱罐子、粮袋子。可惜这样的繁华地点在崇祯十五年末被建虏攻破,一通烧杀抢掠之后,几乎变成了一座废墟。
  街道两边挤满了看热闹、想要一睹太子风采的百姓,山东镇和当地卫所兵的军士沿街维持秩序,以免有人冲撞太子的车驾,最前面则是临清州衙的衙役鸣锣开道令行人让路。
  但怕什么来什么,刘泽清的五百兵刚过去,右边街道忽然掀起一阵骚动,几名劲装汉子和守在街边的军士发生了冲突,推搡之中,一名妇人趁机冲到街心,双手高举诉状,望向太子殿下的车驾,撕心裂肺的高喊:“冤枉啊!太子殿下,民女丈夫冤枉啊!”
  闻言,山东本地官员都是脸色大变。
  这是叩阍啊!
  明张自烈在《正字通·门部》中有记载:“凡吏民冤抑诣阙自诉者,曰叩阍”。
  从古至今,拦截官员车驾喊冤的事情层出不穷,而如果拦的不是官员,而是皇帝,就叫叩阍,太子虽然不是皇帝,但他是储君,又有代天出征,处置地方官员的权力,因此说是叩阍也不为过。
第四百七十章
临清兵乱(2)
  关于叩阍,朝廷是有规制的,凡诬告者,仗一百。如果是告“谋逆”,更是有反座的严厉惩罚,因此除非是有天大的冤枉,否则绝没有人敢轻拦皇帝和太子的车驾。
  治下有冤案,当然是官员的失职,所以山东官员们一个个都胆战心惊,尤其是巡抚王永吉,额头立刻就冒出了细密的冷汗。
  妇人忽然喊冤,把维持秩序的官兵吓了一跳,几个军士拉住那妇人,扬手就打。
  “住手!”
  马蹄声急促,三骑风驰电掣而来,当先一人高声断喝。
  几个兵丁慌的回去看,却见一名全身甲胄的将领带着两名锦衣卫急匆匆而来,他们不认识将领是谁?但却认识锦衣卫那独特耀眼的衣装,于是连忙停下,心知坏了,这里的小骚动终究是被太子殿下发现了。
  策马而来的正是驸马都尉巩永固。见身体羸弱,衣衫褴褛的一个妇人被几个兵丁拉扯的快要站不住,他顿时就怒火中烧,恨不得抡起马鞭,在这几个兵丁的脸上狠狠抽上几鞭,不过终究是忍住了,勒住马匹,冷冷问:“怎么回事?”
  几个兵丁相互一看,由一个什长模样的人抱拳回答:“禀上差,这妇人无故喧哗……”
  “上差,冤枉啊!”
  不等他说完,那妇人就已经发声大哭,双手高举诉状,软软地倒在了地上。
  巩永固吃了一惊,连忙翻身下马,两个箭步就来到妇人身前。巩永固习武之人,见识比较广,见妇人虽然倒地闭眼,但呼吸犹存,心知是因为紧张晕过去了,于是令人给妇人喂水,又掐人中,待妇人醒来后,带其去见太子殿下。
  因为妇人的叩阍,前行的队伍不得不停了下来。
  朱慈烺坐在马上,冷冷等着。
  田守信和宗俊泰,包括佟定方都是紧张,三人左右的看,担心街道两边的二楼商铺中,会有不法之人欲行不轨。因此三人紧紧将太子护卫在中间,宗俊泰更是连声下令,要众军提高警惕。
  驸马都尉带着妇人返回,妇人高举诉状,跪在太子马前,哭喊冤枉。
  街道上鸦雀无声,百姓们既惊异又兴奋。
  朱慈烺坐在马上不动,由右侍郎吴甡出面,目光温和的看着妇人,问道:“你姓甚名谁,何方人士,为何拦驾喊冤?”
  “回大人,民女申氏,乃胶州团练百总李浩然之妻,去年年末,李浩然随朝廷剿匪,亲手擒获梁山匪首李青山,不想却被他人冒功,李浩然虽不情愿,但却也不得不听从,今年正月初十,李浩然酒后失言,说要将真相禀告朝廷,不想却被那背后之人听到了消息,正月十二日,李浩然巡营之后归家,在家门口遭人伏击,身中数刀而死……”
  说到最后,妇人已经是嚎啕大哭。
  山东文武都是色变。
  “你指的是谁?”吴甡问。
  申氏将手中诉状高举,大声道:“山东总兵刘泽清!”
  轰。
  现场一阵骚动,虽然官员们已经猜到了是刘泽清,但妇人亲口说出,那是让他们震惊不已。山东总兵,可是朝廷二品,挂左都督衔的镇守武将,一个妇人居然敢在太子面前直指刘泽清,胆子可真是太大了。不说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就算是真有,在现在兵荒马乱,朝廷处处用兵,需要倚仗武将的情况下,朝廷恐怕也不会深究。
  更何况冒功之事,岂是刘泽清一人就能做到的?上上下下,从当时的监军太监刘元斌,山东巡抚王公弼,到下面的将官,怕是人人都知情,人人有参与啊,一旦查起来,恐怕谁也不能安宁啊。
  百姓更是骚动,刘泽清部下军纪极差,欺压抢夺百姓财物,甚至提刀杀人是家常便饭,百姓们怨气极深,但却无处伸张,今日终于有人在太子殿下面前为大家出头了啊。一时,群情激动。
  而这也正是朱慈烺的用意,日后父皇或者朝臣问起,太子双手一摊,苦笑道:“没办法啊,百姓们都知道了,我如果拖延着不处置,朝廷威严何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