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1227

  虽然操练辛苦,但各营将士却并没有多少怨言,除了补齐饷银,令将士们心情大好之外,最让他们振作的是,太子殿下通过济宁到商丘的粮道,由一家名叫“京惠商行”的商家负责,为他们源源不断的运来了鸡鸭猪羊,每日里不是杀猪就是宰羊,保证他们顿顿有腥膻,每天都能吃上肉。
  这可是明末士兵少有的待遇,以往除非是过年、劳军或者是打了胜仗的特殊日子才能享受到,想不到平常日子也能吃上肉了。
  丁启睿和杨文岳都是惊奇,不明白太子买猪买羊的银子从何而来?二十万大军,每天都见腥膻,这可不是一笔小开销啊。
  除了增加操练改善伙食,朱慈烺还请文官武将到京营大营参观,将京营操练和安营扎寨的一些新奇做法展示给他们看。虽然大营附近就有河流,但太子还是令工兵营在营中挖掘了五口大井,保证全营水供应,并且明令士兵做饭饮用都需使用井水,生活喂马才使用河水。五口井,一千工兵全体动手,三天挖成,都用石条垒砌,纵使官军撤退了,仍可供附近百姓使用。
  每一百人就有一个专门的厕所,用木栅围起来,地面铺设石灰,门口设置木桶,供官兵进出厕所洗手,官兵轮流执勤负责厕所的卫生,如此可防范瘟疫的发生。
  负责讲解的军医李儒明告诉众人,京营的主将副将参将都使用厕所。
  众人听了都是惊讶,这个时代的达官贵人用的都是木桶,只有没身份的人才会蹲茅坑,更没身份的人直接寻一个犄角旮旯解决,军中也是一样,虽然也会挖掘茅坑,但那是供普通士兵使用的。将官们由亲兵伺候,都是在帐中用木桶解决的,想不到京营的将官居然需要自己蹲。
  丁启睿和杨文岳相互一望,心里都有一个疑问,主将副将自己蹲,那太子殿下呢?以太子不拘一格的行为看,怕也是会自己蹲,一旦传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除了水井和厕所,京营整齐的营帐,鸳鸯阵为骨、古斯塔夫为体的军阵操练,特别是“向右看,齐步走”等一系列的口令,令众人大开眼界,谁也没有想到,兵,居然可以这样练。而京营的火枪表演更是让众人震撼,想不到京营的火枪居然如此厉害,不但不用火绳,而且开火率、射击速度和威力明显提升了一大截,怪不得郝摇旗的八千兵马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
  参观结束,不但方国安杨德政为京营景象所摄,就连左良玉虎大威这种不重视火器,认为火器只是摆设,打仗还是要靠勇猛,靠刀枪弓箭才能取胜的武将,都对火器产生了兴趣。
  虎大威想,太子殿下说有什么需要可以向他提,不知道可不可以给额一些鸟铳呢?
  左良玉惊叹则惊叹,但他并不认为火器可以决定剿匪战争的胜利。流贼兵的命是最不值钱的,一窝蜂全冲上来,一条烂命换你一颗子弹他都不赔,鸟铳再是厉害,又能杀多少流贼呢?十次射击之后,枪膛就需要冷却,不然会有炸膛的危险,流贼可是有五十万,你歇枪冷却的时候,正是他们发动攻击好时机,那时火枪兵就变成了废物。
  当然了,如果太子愿意分他鸟铳,他也会满心欢喜的接受。
  步兵在营中操练,骑兵也不闲着,在太子的命令下,左良玉虎大威包括三千营一共将近一万名的官军骑兵被分成了一百组,一组一百人,每日二十组,往杞县、尉氏县摸去,最远甚至到四百之外的许昌,太子给他们的命令很简单,熟悉方圆五百里之内的地形,遇上小股流贼歼灭之,遇上大股流贼逃跑之,而最最重要的一个战略目的,就是阻止流贼在周边打粮。
  流贼一共有五十万,人吃马嚼,每日消耗巨大,不管攻陷归德,还是收取开封城外的麦田,李自成原本的计划都受到了相当的削弱,比之历史上,他少拿了将近两个月的军粮,为了围点打援,他一定会派出游骑在周边筹粮,朱慈烺不但要阻止他抢粮,也是要肃清他在方圆百里之内的耳目。
  从六月二十到七月初六,整整十六天,太子丝毫没有发兵救援开封的意思。二十万官军在归德按兵不动。
  而五十万流贼大军围着开封,也是纹丝不动,不攻城,也没有撤退转进的意思。
  双方好像是僵持住了。
  只有虎大威率领的骑兵在许昌附近和流贼战了一场,斩杀百十人,小胜而归。
  武将们在太子指挥下,一个个忙得脚不着地,军中的两个文臣大员,丁启睿和杨文岳虽然悠闲,但却一点都没有感到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倒是越发不安起来。两人非常担心按兵不动会受到朝廷的责罚,于是再一次的谏言太子,请求立刻兵发开封,以解中原危局。但太子却不听。两人又找到吴甡,吴甡只一句:“殿下自有谋划,尔等不用担心。”
  丁启睿和杨文岳岂能不担心?
  前番在汝宁按兵不动,他们就受到了不少的攻讦,此番虽然是太子领军,两人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力,但谁知道朝中的那些官员会不会鸡蛋里挑骨头,找他们两人的毛病呢。
  如果说丁杨两人是忧心忡忡,如坐针毡,那开封城里的周王和河南巡抚高名衡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了。太子从京营救援,一路行军够慢了,现在好不容易收复了归德,麾下二十万官军,距离不过三百里,只三天的路程,为什么不来解救开封?开封百姓远望援兵,已经是望眼欲穿了啊。
  虽然流贼尚没有攻城,但城里的粮食已经快要见底,再这么下去,不出一月,城中就会饿死人。
  太子究竟在等什么?
  周王和高名衡急的冒火,再次向京师发去告急奏疏。
  也就是统兵之人是太子,如果是督抚,两人一定会上表弹劾,朝中河南籍的官员也不会坐视不管。按兵不动、畏敌如虎的罪名,早就给朱慈烺套上了,但朱慈烺是太子,众人心有顾忌,虽然心有不满,但还没有人敢明目张胆的攻讦太子。
第四百九十章
强攻开封
  京师。
  乾清宫。
  崇祯帝脸色阴沉。
  自从太子领兵出京之后,崇祯帝越发感觉到了内心的空虚和焦躁,以往他只担心丢城失地,现在却多了一个儿子的安全。他算是彻底领悟到,一个父亲对儿子上战场的担忧了。关于中原的塘报,无论何时,哪怕是深更半夜,只要是到京,就会立刻送到他面前。即便如此,他心中的焦躁也无法缓解。他迫切的想要知道中原战事的详细,哪怕就是一些没有意义的奏报,只要是关于河南的,他都看得津津有味。
  沧州大胜,接着又是鱼台县的大胜,得到塘报,崇祯帝兴奋的几乎要手舞足蹈。
  我儿英武啊!
  沧州也就罢了,鱼台县可是实实在在的闯贼精锐,那个郝摇旗也算是一个有名有号的贼首了,我儿能胜他,说明京营确有战力,加上左良玉和杨文岳的兵马,开封之战,我儿一定能取得大胜。崇祯帝对儿子的信心,在鱼台县之战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后收复陈州,会师归德,两个好消息的传来令崇祯帝眉开眼笑,他兴奋的憧憬,用不了十天半个月,也许就能收到开封大捷的塘报了。对于太子奏请追封左良玉之妻为一品诰命之事,他很愉快的就同意了。
  但没想到的是,在战事进展顺利的情况下,太子居然缩在归德不动了。
  崇祯帝的心情,立刻晴转阴。
  六月二十收复归德,今日已经是七月初六了,整整十六天,官军一动没有动,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是洪承畴孙传庭带兵,崇祯帝的第一直觉就会怀疑督抚怠惰,有畏战之心,不过对自己的儿子,他还是有一定信任的。
  三天之前,太子最新的密奏送到了他的面前,太子说,贼兵士气正盛,不宜迎其锋芒,开封城池坚固,流贼一时难下。待贼兵在开封城下困顿,变成疲惫之兵,才是出击的好时机。
  另外,太子如实的向他禀报了河南民情的严峻。
  因为李自成的蛊惑手段,因为李自成抢了福王的府库赈济河南的百姓,现在河南百姓多支持贼,而不支持官,但有官军通过,立刻就有很多人向流贼报信,反之,官军有什么需要,百姓们却都躲了起来,以至于官军耳目闭塞,对流贼动向的判断多有失误。甚至有落单的官军被奸人谋害。都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大明朝廷在河南已经是民心尽失了啊。
  看到这,崇祯帝的脸色立刻阴转黑了。
  民心的异变,崇祯帝不是不知道,大明各级言官包括领军的督抚都曾经在奏疏中或直接、或委婉的指出过这一点,不过臣子和儿子不同,这番话在儿子奏疏中写出来,令崇祯帝有一种颜面扫地,失去君父威严的感觉——民心尽失是谁的责任?当然是他这个皇帝的,身为父皇,却不能为儿子留下一个太平江山,还需要儿子亲自领兵去冲杀,崇祯帝又是恼怒又是羞愧。
  最后太子说,请父皇勿忧,一切都在儿臣的掌握之中。
  看完太子的密奏,崇祯帝久久不说话,阴郁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太子的密奏而晴朗,而且越发沉重起来。
  开封是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压的他喘不过气,他太想早点拿开了,一刻都不想等,但太子却偏偏按兵不动。如果是督抚,他早就下旨申斥了,但对自家的儿子,国之储君,他暂时还能容忍。
  于是他回了八个字:开封危急,宜早救援。
  但他隐隐觉得,儿子怕是不会听自己的。
  与太子密奏同时到京师的,还有锦衣卫的密报,据锦衣卫探查,虽然二十万大军在归德按兵不动,但鸡鸭猪肉却是不停的送到军中。
  对太子犒军的行为,崇祯帝并不反对,但隐隐却又有点心疼,临出京时,他将内库之中搜集起来,原本想要用作军饷的十五万两银子交给了太子,原本是想要太子宽裕着用,免的代天出征,给众军发了欠饷之后,身边没有了赏银,失去了天家的威仪。但从锦衣卫的奏报来看,太子并没有打算将这批银子当赏银,而是当成了伙食补助。照锦衣卫的估计,只半个月时间,太子购买肉类的花销就超过了十万两。
  如果血战也就罢了,偏偏是按兵不动,这银子花得气不顺,令崇祯帝心疼。
  今日看到周王和河南巡抚高名衡的告急奏疏,崇祯帝心中的郁闷就更多了——我儿究竟在搞什么?每日犒赏士兵但不出战,又有什么意义呢?二十万大军,难道还怕了五十万乌合之众吗?该不会是被吴甡、丁启睿杨文岳这些文官给骗了吧?
  不怀疑自己儿子,但对吴甡等人,崇祯帝却不是太信任。
  放下手中的奏疏,目光看向站在殿中的陈新甲,崇祯帝冷冷问:“陈新甲,你以为,太子在归德按兵不动,究竟是何意?”
  自从太子领兵出京之后,作为兵部尚书,太子留在京师的唯一亲信大臣,陈新甲自然而然的就担当起了和崇祯帝沟通的重任,而且他对崇祯帝的脾气有一定的了解,早知道崇祯帝会问这个问题,于是拱手回道:“回陛下,臣以为,太子此为,当是在效仿战国之李牧。”
  “哦?”崇祯面色冷冷,眼睛里都是不信。
  “李牧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时。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但却不准士兵和匈奴交战,等匈奴放松警惕之后,李牧忽然出击,将匈奴杀了一个落花流水,此后十几年再不敢进犯赵国边境。开封的形势虽然和匈奴不同,但却有相通之处,官军虽有二十万,但良莠不齐,如果不加整顿,直接上战场,怕是难以完全发挥战力,太子殿下整顿兵马正是合适。”
  “开封城下的五十万流贼一直都没有攻城,城里的信使能将周王和高名衡的奏疏送出,臣以为这并非是流贼的疏忽,而是故意,开封城池坚固,守军又早有准备,流贼前两次围攻开封,损失惨重,但却攻不下开封,闯贼吸取教训,这一次怕是不会直接攻城,而是以逸待劳,想要采取……”陈新甲道。
  “不要说了!”崇祯打断他的话:“不就是围点打援、久围困死吗吗?太子跟朕说过好几次了,不能中李自成的诡计,更不能重蹈松山覆辙,然开封城中的存粮不过十五日了,太子却按兵不动,一旦断粮,城中无法坚守,那可如何是好?”
  陈新甲额头立刻就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拱手道:“开封被围之前,从山西借粮一万石,又抢收城外的麦田,如今被围不过一个多月,臣以为,城中粮草应该不至于消耗这么快……”
  “你是说周王和高名衡是在骗朕吗!”崇祯帝冷着脸。
  “臣不敢。”陈新甲吓的连忙跪下。
  “十五日……”崇祯帝站起身,焦躁的在案后走来走去:“太子非要等到开封粮食断绝,才要救援开封吗?”
  也就是自己的儿子,如果是其他督抚,崇祯帝不会有现在的耐心,早就发下严旨,令督抚迅速进军了,二十万大军,又补足了粮饷,面对五十万流贼都怯弱畏战,督抚总兵们难道都是作假的吗?
  因为是自己儿子,又有松锦之战的前车之鉴,所以崇祯帝才能强忍住,不过他忍耐是有限度的,他不能坐视二十万大军在归德按兵不动,每天白吃白喝。他想着再给太子十五日的时间,如果十五日之后太子还没有动作,他就必须公开下旨催促了。
  脚步急促,一人忽然走了进来,却是东厂提督王德化。
  “陛下,紧急塘报!”
  “呈上来!”
  崇祯猛地站住脚步,从王德化的表情就知道,所来塘报一定是关于开封的。
  “昨天上午,流贼五十万大军四面攻城,火炮齐鸣,箭矢如雨,开封城已经摇摇欲坠……”
  不等王德化说完,崇祯帝的脸色就已经骤然大变。
  ……
  开封。
  闯军老营所在地阎李寨。
  阎李寨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小山坡,坡上林子茂密,既然是七月闷热的天气里,也依然有丝丝的凉风佛过。
  而此时李自成的中军大帐里,气氛却有点凝重。
  李自成,刘宗敏,牛金星三人正在密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