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0/1227

  崇祯帝脸色沉沉,终于是按下了心中的怒气。
  别的他可以不听,可以焦急暴躁,但“太子声誉”四个字他不能不考虑。
  “那好,朕就等他回京!”
  崇祯撂下一句,转身就走。
  “恭送陛下~~”
  内阁和六部重臣在首辅周延儒的带领下,一起向崇祯帝躬身。等崇祯帝走后,众臣直起身来,有心忧国本的大臣向蒋德璟点头致意,对蒋德璟刚才的谏言表示赞赏,连周延儒都假意对蒋德璟露出了欣慰的笑。但一转身,周延儒脸上的笑意就凝结了——现在的宣大总督江禹绪是他的亲信门生,太子在密奏里说,有人在张家口出卖大明的军国情报,但张家口当地的官员却熟视无睹,这明显的就是指向了江禹绪!作为江禹绪的老师,周延儒不能不有所忧虑,江禹绪是他扶持上去的,一旦出了问题,他这个首辅难辞其咎。
  出了乾清宫,周延儒唤过文选司郎中吴昌时,小声叮嘱。
  周延儒只是忧虑,但兵部尚书陈新甲却是惴惴不安,别人不知道,但他这个曾经的宣大总督却对晋商在张家口的猫腻,却是有一定了解的,太子兵围张家口,莫不是为了晋商?
  陈新甲头皮有点发麻,一时又怕又悔,悔不该接受晋商的银子,一旦事情败露,以太子的严厉,必然不会轻放。但后悔也没有用,现在只能想办法弥补。
  ……
  崇祯帝回到后面的暖阁,依然怒气难平,他怒的不是太子带兵包围张家口,而是太子事先没有和他请旨,就密谋做出这样的大事。
  朕,还是不是你的君父?
  “陛下,天色已晚,该起驾了。”
  王承恩报。
  崇祯帝点头,想到那绝世的美人儿,他愤怒的心情才微微舒缓了一些。
  身披鹅黄色的披风,穿嫩绿的小衫,腰肢芊芊肌肤雪白,玉齿红唇,柳眉弯弯,怀里抱着琵琶,羞涩无边。端得是胜过西子赛过貂蝉,令人见了就移不开目光,心荡神怡……
  “婕妤叩见殿下。”
  不但人美,陈圆圆的声音更是如百灵鸟一般的甜美,令崇祯帝沉醉,只有在陈圆圆面前,崇祯帝才能暂时忘记军国的烦恼,陷入温柔乡,所以很快的,陈圆圆就被封为婕妤,从田贵妃的承乾宫搬了出来,有了自己单独的住所。
  婕妤,位在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昭仪之下,一般只有绝世的美人儿才会被直接封为婕妤。
  殿前廊柱下,一个年轻太监躬着身子,目送崇祯帝进入殿中,嘴角露出一丝外人难以察觉的笑意。
  正是承乾宫主管太监沈霑。
  计划进展非常顺利,陛下对陈圆圆的宠爱,超出了事先的想象。虽然每日里陛下仍然批阅奏疏到深夜,但却不再通宵,而且夜夜宿在陈圆圆处,假以时日,陈圆圆必然可以成为贵妃。
  不过很快,沈霑的脸色又黯然了下去,因为他想到了他的主子田贵妃,虽然李晃想法设法,通过王德化调来了京营中的两个西医,对田贵妃进行诊治,但田贵妃的病情依然不见好转,这几日越发枯瘦,已经不似人样了……唉,上天保佑,让贵妃娘娘早日好起来吧……
  张家口。
  第二天一早,太子留马进忠部驻守张家口,然后统领其他大军离开了张家口。
  临行前,太子将马进忠唤到身边,和他深谈。
  听太子说要令自己常驻张家口,马进忠心中虽然有点惊讶,但仍然躬身抱拳:“臣遵令。”
  “葵宇,你责任重大,虽然我抄了晋商,暂时封闭了张家口,但张家口贸易和互市,终究还是要再开的,不过方式和方法却要改变,绝不能再出现晋商这样吃里扒外的恶瘤。建虏和蒙古一定不会满意,他们一定会侵扰张家口,甚至是大举大攻,所以你要做好最坏的准备,从现在起,就要整经备战,枕戈待旦。张家口归万全右卫统辖,回京后,我会为你争取万全右卫指挥使的头衔,从今以后,这里的防务就交给你了。”
  马进忠字葵宇。
  “请殿下放心,但使进忠有一口气在,就绝不叫建虏和蒙古人越雷池一步!”
  马进忠慨然回答。
  朱慈烺微微点头:“建虏蒙古人不比流贼,他们战力强大,野战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防御张家口有三个重点,第一修缮城墙,这要靠你自己;第二,多倚仗火器,这个我会帮你;第三,长城之外要多派侦骑,防备敌人忽然来袭。你久经沙场,见识比我多,其他地方你自己考虑。”
  马进忠惶恐。
  朱慈烺继续道:“但我最担心的不是你军备疏忽,而是军纪。张家口不比其他地方,现在和未来都会是贸易中心,商人往来频繁,你驻守张家口,手握权力,我料那些商人必然会千方百计的巴结于你和你的部下……”
  听到此,马进忠大吃一惊,急忙跪倒:“臣岂敢?”
  “我只是将可能的情况提前告之你,令你有一个心理准备,边关之事,第一是抗敌,第二就是预内,外敌好抗,内预难防啊,那程绍孔进士出身,饱读圣贤书,但却抵挡不住银子的疑惑,以至于身败名裂,葵宇一定要引以为戒,不但你自己,也要要求你的部下,我不希望某年某月,听到你不好的消息。你是我从西北提过来的,你若是犯了事,我脸上也无光。”朱慈烺望着马进忠,语重心长。
  “臣明白,臣必谨守分寸,绝不敢做贪赃枉法的事情!”马进忠听的大汗淋淋。
  朱慈烺欣慰点头,亲手扶他起来,目视他双眼:“你虽驻守张家口,但我仍视你为京营的一员,无论军备还是饷银,但有困难,都有可直接向我反应。”
  “谢殿下!”
  除了马进忠,在临行之前,朱慈烺挤出时间,见了一面宣化巡抚李鉴。
  虽然程绍孔和晋商的口供都表明,李鉴收了晋商的银子,不是一个廉吏,但李鉴对晋商走私的情况究竟知道多少,却没有人能肯定,朱慈烺不想冤枉李鉴,他想知道,李鉴会如何辩解?另外,在朝廷旨意没有下来之前,李鉴还是宣化巡抚,张家口后续的处理暂时还需要他去执行。
  叩见之时,李鉴以头触地,连连请罪,他已经知道了太子在张家口清查晋商,发现大量违禁品的事情,作为宣化巡抚,他罪责难逃。朱慈烺静静听完他的辩解,不置评,只告诉他一件事:张家口贸易乱象丛生,需要暂停整理,你的任务是联络蒙古哈刺慎部,告之他们大明朝的决定,并要严厉责备他们背信弃义,配合晋商走私,并将战略物资转卖给建虏的行为!除非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深知反省,否则大明朝恩赐给他们的“互市”之策就会取消,张家口贸易不会再重开了。
  听完之后,李鉴一脸惊骇,互市是朝廷的国策,太子不奏明陛下和内阁,就自己决定了吗?
  但他不敢反对,太子威信正隆,他现在又是有罪之身,只想着暂时答应太子,再悄悄向朝廷请示就可以了。
  ……
  大军起行,马进忠率领部下在南门恭送太子,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等晋商连同他们的管家和账房,商号中的亲信伙计,都被装上囚车,一起押往京师,至于他们的家人,暂时留在张家口,由马进忠看管,后续处置等候朝廷的决议。除了晋商,口北道分巡道程绍孔、抚夷都司甄祥两位张家口的在地官员也被押上囚车,一同送往京师。
  但最最引人注目的,却不是一连几十排的晋商囚车,而是那一车车、从张家口蜿蜒而出,一连十几里都看不到边际的银车、粮车和装满各种罚没品的货车,丝绸,布匹,铁器,硫磺,桐油……晋商库房里的货物都被搬运一空,车队由三千营和精武营护卫,贺珍和刘肇基亲自带队,浩浩荡荡,向京师而去。
  而在他们之前,太子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已经提前出发。
第五百八十三章
惊天巨银
  京师。
  乾清宫。
  下午的朝会。
  崇祯帝的怒火有点压不住。
  “张家口的晋商向建虏走私粮食铁器和硫磺。被太子查获。”
  “太子在张家口抓了大批的商家,严刑拷打,抄家罚没,得银无数。”。
  “口北道分巡道程绍孔、抚夷都司甄祥被晋商收买,知情不报,也被太子拿下。”
  “张家口贸易已经被关闭。”
  “人犯和银两,正向京师押解而来。”
  这些消息,有的是锦衣卫的密报,有的是太子通过塘马,向京师紧急传递而来的。
  总之一句话,太子封了张家口,停了张家口的互市贸易,并在张家口抄家罚银,将张家口搅了一个翻天覆地。
  这些消息一传开,朝堂上一片哗然。
  所有人的第一直觉,太子做的太超过了,晋商走私虽然可恶,但不论互市还是抄家,都是陛下和朝廷的权力,没有在朝堂上讨论通过,太子就径直行动,包围张家口,关闭张家口贸易,置朝廷和陛下何在?这明显就是逾越了法度。
  也就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如果是地方督抚这么干,百官们早就群情激愤了。
  “陛下,互市乃是安抚蒙古之策,从十一年以来,一直保宣府大同两地平安,使朝廷可以全力投入辽东,一旦关闭互市,宣府、大同必然会烽火再起。再者,纵使互市之策有所不当,太子也没有权力擅自关闭!老臣冒死进言,太子行为,鲁莽又轻率~~若是再不加以管训和钳制,以后怕是会变本加厉,追悔莫及啊。”又是老臣礼部尚书林欲辑第一个跳出来。
  “臣附议。”
  “臣附议。”
  虽然太子是国本,不容弹劾,更有开封大胜、挽救大局的隆隆威信,但这种超过的行为却也不是群臣能忍受的,尤其在御史言官出京,追逮四策之上被太子触及到利益的那些官员,这时都跳了出来,假借大义的名义,对太子所为表示不赞同。
  而内心偏向太子,认为太子所行虽然有点超过,但事出有因,不应该全盘否定的朝臣,都是默默不说话,每一个站出来发言的朝臣,都是太子的反对者。
  内阁四臣,周延儒,陈演,谢升和蒋德璟都保持缄默,六部之中,礼部尚书林欲辑,吏部尚书郑三俊,两人的旗帜比较鲜明,郑三俊虽然没有林欲辑那么坚决,但也认为太子的行为不妥,所以站出来附议林欲辑。
  新任户部尚书傅永淳、新任工部尚书范景文和新任刑部尚书张忻没有表示意见。而兵部尚书陈新甲是太子的人,他的默然被认为是对太子的支持。
  另一个太子的支持者兵部侍郎吴甡更是默默,感觉从昨日到今日朝议,他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除了六部,剩下一个关键部门就是监察院了。
  监察院主管弹劾,上至天子,下至百官,都在其弹劾纠正的范围内,太子当然也不例外。林欲辑和李邦华是多年同僚,他一直向监察院的掌门人,左都御史李邦华使眼色,希望李邦华能站出来支持他,但李邦华却始终默默无语。
  左副都御史方岳贡倒是站出来,对林欲辑表示附议,但份量却远远比不上李邦华。
  总体看来,反对太子行为的人占据上风。
  不奇怪,太子清查张家口,等于是先斩后奏,在古板的朝臣看来,是一种破坏法纪,不可纵容的行为。
  御座上,崇祯帝脸色铁青。
  太子在张家口搞得这番大动静,超过他的想象,明着是找寻晋商“卖国”的证据,但其实却是在抄没晋商的家产,这种行为一点都不正大光明,“非人君者所为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0/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