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4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8/1227

  揆一,就是荷兰人在台湾的第十二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督,1661年,郑成功率大军收复台湾,揆一在城堡里坚持了半年,最后不得不投降。
  想不到在1642年,朱慈烺居然提前见到他了。
  相比于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两次大规模屠华,荷兰人虽然占领了台湾,但并没有太大的罪恶,这也是朱慈烺愿意接纳荷兰人的另一个原因。
  ……
  范揆一走时,已经是亥时末(深夜十一点)了,一场艰苦的谈判下来,朱慈烺累极了,返回后殿准备休息,就在唐亮刚刚帮着他脱去龙纹袍之时,杜勋却走了进来,双手捧着一个木盘,木盘里放着四个牌子,恭恭敬敬的呈到朱慈烺面前:“殿下,该翻牌了……”
  而在杜勋之后,四个女官也轻步走了进来,臻首低垂。
  朱慈烺愣一下,然后立刻明白,这是要请侍女“侍寝”啊,每一个女官都代表一个侍女,一番朱慈烺翻了某一个牌子,女官就会将对应的侍女送到他房中来,以前只以为皇帝会翻牌,想不到太子也有翻牌的权力。
  “我累了,都下去吧。”
  朱慈烺脸色一下就涨红。对他来说,男女之事还是羞不可言,前世里他是一个残疾,这一世更是处子,虽然心理年纪已经快三十岁了,可这具身子才十五岁,他觉得太早太早了,还未成年呢,有些事情还是缓缓地好。
  “是~~”
  四个女官也不多言,躬身退了下去。
  杜勋也退出。
  朱慈烺这才发现自己满脸红,额头好像也有汗,唐亮和几个宫女好像都在偷笑……
  翌日的早朝一如过去,庄严中带着混乱,混乱中却又透着几分情理。
  昨日,小襄城伯李国祯被锦衣卫当街拿下,投入诏狱之事,在勋贵之中掀起不小的风波,朝议一开始,英国公张世泽就首先站出来,为李国祯求情。崇祯帝板着脸,也不多说,只令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上朝——真相查清之后,军情司连夜将整个案子移交给了锦衣卫。明知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会得罪人,但骆养性却不敢、也不能不接,因为这乃是他锦衣卫的职责。
  骆养性上殿,将李国祯诬陷商人赵直,草菅人命,又派人暗杀京营军需官,掩盖罪证的事情,一一说明。
  群臣听的都是怒。
  勋贵们则是脸色发苦。
  “李国祯做出这样的事,禽兽不如,”崇祯帝冷冷道:“英国公,你真要为他求情吗?”
  张世泽唯唯退下,再不敢多说。
  这中间,有朝臣向太子微微侧目。
  所有人都知道,李国祯被投入诏狱,完全都是因为太子。其实以李国祯小襄城伯的身份,杖毙一个商人,完全不必害怕到杀人灭口,李国祯只所以铤而走险,就是害怕太子的追责。李国祯咎由自取,但太子为了一个商人,非要置李国祯于死地,等于间接的得罪了一大批的勋贵,是否真的明智呢?
  接着,朝议进入正题。
  焦点集中在宣大。
  从宣大总督、巡抚的人选、到兵备的加强、再然后“以物换物”的执行、对哈刺慎、喀而喀的照会、蒙古人和建虏可能的反应、张家口之事虽然已经过去两天了,但依然是朝议的重点。
  还有,今天下午,押解着一千一百万两银子的三千营和精武营的一部就会抵达京师。想到那难以计数的银子,从崇祯帝到每一个朝臣就都是兴奋。
  所有人都盯上了这一笔即将入库的巨银。
  什么赈灾了、补薪了、修缮了……各种请银的奏疏雪片般的飞到崇祯帝的案头上。
  但对于进项,却没有几个人关注。
  只有左都御史李邦华询问各地追缴逮赋,还有“厘金局”设立之后,税银征收的情况。
  户部尚书傅永淳到任四个月了,已经不能完全算是新任。听李邦华问,他愁眉苦脸的站出来,简单说了一下,到前天为止,京杭大运河上的二十八处新设的厘金局,加上通州,涿州两处陆地厘金局,一共为朝廷带来了七十万两银子的税收,从三月十五到九月末,六个月的时间,等于一月十万两左右,到年底,还可以再贡献三十万两,也就是说,一年的收入在一百万银子左右。
  而各地厘金局的设置,时间不一,陕西是除了京畿之外,设立厘金局最早的地区,于五月初一开始在西安、潼关、榆林等地开设,据孙传庭回报,四个月的时间,到现在不过一万两银子。
  晚的如南直隶、四川等地,直到六七月份才正式成立厘金局。据巡抚们回报,南直隶的收入最高,两个月,已经收了四万两银子了。
  加加总总,今年的厘金税大约在一百八十万两银子左右,这和太子当初的预测,有不小的差距。幸亏今年辽饷并没有直接废除,只是减半征收,如此一来,辽饷和厘金税加起来差不多勉强就是去年辽饷的征收数目,今年朝廷的财政赤字虽然还在扩大,但不至于一下子多出两百万两银子的亏空。
  朱慈烺不动声色的静听,心中却是冷笑。同治年时,满清一年的厘金税能收到两千万两银子,而且还是在南直隶等南方富裕地区被太平天国占领,烽火不断,运河受阻的情况下做到的。大明朝现在南方安定,运河畅通无阻,一年却只能收到两百万两银子!
  难道是满清更富吗?
  当然不是。而是各地的厘金局并没有认真执行朝廷的决议,对厘金税估计是睁只眼,闭只眼,完全是在应付,其中肯定有官商勾结,大幅度的减免厘金税的情况。
  虽然当初为了杜绝这一点,厘金局制定了不少新奇防弊的政策,但现在看起来效果并不大。
  而这,都是内阁的责任。
第六百零一章
渡海难题
  厘金税不利是内阁的责任,但朱慈烺没有爆发,也没有站出来指出这一点。
  因为现在还不是和南方官绅集团全面作战的时候,等抵挡住建虏今年年底的入塞,大明朝缓过这口气,再慢慢收拾他们也不迟。
  又想,幸亏有晋商财富这一颗的“大补药”,不然内忧外患之下,大明朝的财政危机还真是没法解。
  厘金局不顺,追逮赋的工作则是喜忧参半。
  广东福建湖广四川等省份追缴逮赋的工作比较顺利,京师派到这四地的御史言官很好的发挥了作用,督促欠税大户今年之内必须缴清逮赋,不然来年就要收利息,五年后抄查全部家产。因为是京官,和地方士绅的关联比较少,加上又急于完成任务,返回京师,因此雷厉风行,不给面子,欠税的地方士绅们虽然怨声载道,但却也不敢硬抗朝廷。
  据御史们回报,广东福建湖广四川四地大约可以补上历年欠税的七到八成。折合起来,最少也有一百万两银子。
  听到这个消息,朱慈烺微微松口气,御史言官出京,总算是有点作用。
  但南直隶却有点麻烦。
  南京是大明副都,在南京有另外的六部加都察院,官绅力量强大,各种利益结合的密不透风,更和京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御史言官到广东福建等地是一个官,但在南直隶,却只能算是一个小吏,根本不入那些士绅大户的法眼。因此催收工作很是不利,那些欠税的士绅大户已经到南京户部门前闹过好几次,每一次都是寻死觅活的,搞的满城风雨,乌烟瘴气。
  不过也有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盐政查弊稍有进展,在方正化回京之后,有段时间,查盐钦差左懋第在扬州几乎是寸步难行,但李邦华就任左都御史之后,猛烈弹劾江南那些阻碍盐政、为盐商做掩护的官员,尤其是南京户部,被都察院批的体无完肤。重压之下,南京官员和盐商不得不有所收敛,加上新任盐运使丁魁楚颇为机巧,深懂新官立威之法,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朝廷的盐政新策,因此江南的盐弊稍微有所改善。
  但根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像很多事情一样,过了这段风口,立刻就会旧态复萌。
  除了以上,新任兵部尚书的人选,也是讨论的议题之一,各方都有推荐,呼声最高的,当然就是侍郎吴甡。
  朝议纷乱之中,御座上的崇祯帝时而怒,时而喜。但对兵部尚书的人选,却始终不予置评。内阁四臣中,除了蒋德璟明确支持吴甡之外,其他三人的态度都比较暧昧。这令朱慈烺微微担忧,难道吴甡兵部尚书的位置,会有意外吗?
  眼看朝议快要结束,朱慈烺轻轻咳嗽一声,起身来到殿中,向御座上的崇祯帝拱手深鞠:“父皇,儿臣有奏~~”
  不是为了兵部尚书的人选,那不是太子可以公开置喙的事情。这一点,朱慈烺心里还是很清楚的。
  朝堂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想知道,太子又有什么牵动天下的大政策要抛出来了?
  尤其内阁首辅周延儒,虽然表面上老井如波,但内心却最为紧张,他担心太子又找到了朝政的什么弊端,又要跳出来打他的脸。
  崇祯帝点头。
  和过去不同,朱慈烺早已经习惯了朝议的气氛,越发的气定神闲了,他拱手道:“父皇,开封之战后,儿臣返回京师的路上,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建虏可以入塞,我大明却不能绕道海路,攻击建虏后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呢?一来是因为辽东地广人稀,道路不便,建虏的主要城池都距离海边遥远,无法发挥袭击的突然性;另一个原因是,我大明水师力量不足,无法大规模的运送士兵到建虏的后方,假设一下,但使我大明有足够的水军,可以随时运送五到十万的将士到旅顺和金州,甚至是到建虏后方的镇江堡,并且可以保证后勤补给,源源不绝的从海上运送,支援登陆将士,对建虏发起攻击,建虏还敢肆意入塞吗?”
  崇祯帝精神一振。
  做皇帝这么多年,崇祯帝最喜欢听的就是关于对付建虏的建言献策。海路绕行,攻击建虏后方,自从今年二月儿子提出之后,就令他眼前一亮,常常召集重臣,在暖阁中密议此事,也因此,他才会对福建总兵郑芝龙另眼相看,不但提拔其弟郑鸿逵任登州水师提督,还任其子郑森为登州水师游击,平常对郑芝龙,也是不吝赏赐,为了就是践行儿子提出的策略,收揽郑芝龙父子之心,一旦建虏入塞,就令登州水师渡海攻击,骚扰建虏的后方。
  群臣都静听。
  朱慈烺继续道:“然水师非一日所能建成,一艘战舰,从图纸,选料到最后的建造成功,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所用木料都需要在水中浸泡一年,确定质量可靠,方能在海船上使用,也因此,水师的组建历来都是旷日持久。当初我太祖洪武皇帝在太湖之中锻炼水军,也是到三年之后方才具备战力,有了和陈友谅一争高下的能力,五年后,才一举击溃对方。然松锦之战之后,我九边空虚,建虏随时都可能会入塞,一旦建虏今年年底入塞,我大明绕道海路的想法,恐怕难以实施。不但今年,以三年建造一艘船舰的速度看,最早到后年,我大明水师才能有骚扰建虏后方的可能。”
  崇祯帝的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照太子所说,今年和明年,岂不还是只能被动挨打?
  群臣默然。
  太子的说法,朝臣们并非不知道,然崇祯帝求治心切,有些冒犯的话,实在不宜在御座前直说。
  也就是太子敢于直言不讳。
  “陛下,”内阁蒋德璟出列:“登州水师已经重建,据登州水师提督郑鸿逵的奏报,到上月,登州水师一共有大船二十艘,小船四十余艘,水兵一千余人,已经初具规模,足以运送一定数量的将士渡海。”
  朱慈烺摇头:“怕是不够,先帝时,登州水师最兴盛的时候,有大船三十艘,小船将近六十艘,即便如此,也无法承载太多的士兵,因为我们的大船,最多不过就是四百料的福船。”
  中国古代,论船的大小,以料计算,也就是用木料多少,用的木料越多,船就越大。四百料的战船,排水量约在70吨左右,而荷兰人的三桅帆船,排水量八百吨,一艘等于十艘。
  其实大明并非不能造大船,郑和下西洋时,主力旗舰的排水量都在千吨以上,但华夏历来都是陆权国家,不重视海洋,郑和的西洋之行只是为了展示大明的国威,毫无殖民或者从西洋地区获取利益的打算。西洋归来之后,那些千吨的战舰风吹雨打,很快就烟消云散,而留下的宝贵图纸,也在武宗时,被兵部一个“忧心天下”的兵部侍郎,担心武宗皇帝会效仿成祖,也来一个下西洋,耗费民力,于是竟然悄悄将藏在兵部的造船图纸,全部销毁了。
  到此,大明制造大舰的技术,彻底失传。
  也因此就不可能发展出后面的三桅战船的技术,到现在,大明的造船术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郑芝龙现在所使用的威力战舰,很多都是劫掠西洋商船而改造的。
  “原来的计划是调长江水师到天津,和登州水军分进合击,方有可能对建虏形成压力。但现在长江水师未到,登州水军独木难支,朝廷必须未雨绸缪,再想其他办法,以补上天津水师的缺口。”朱慈烺道。
  “可调福建水师!”蒋德璟道。
  朱慈烺心道你想的太简单,郑芝龙岂是那么容易调的?再者,从发下调令到启行,来回还不得三四个月?到时战机早就失去了,黄花菜都凉透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8/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