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1/1227

  原以为,方大福五人很快就会被带出来,毕竟分司衙门里的衙役盐丁不过十几人,大部分都在衙门口维持秩序,后堂只剩五六人,面对持着长枪的盐兵,绝对不敢抵抗,但令徐瑞图意外的是,在听到后堂传来一阵斥责和纷乱的声音后,盐兵们原路退了出来,但却没有带出方大福等五人。
  百总最后一个从后堂中退了出来,脸色非常尴尬,甚至是有点害怕。
  徐瑞图脸色变了。
  因为跟着百总而出的,是四个穿着半身铁鳞甲,顶着圆盔,长刀在手的精兵,这样的兵,绝不是分司衙门,也不是沧州能有的,那特有的甲胄和精气神,让他想到了一个词:京营!
  “你们……”
  徐瑞图伸出手指,一时说不出话。
  他觉得四个精兵都有点眼熟,仔细一想,这不就是左懋第从京师带来的那四个家丁吗?
  一个精兵冷冷道:“我们奉太子殿下的命令,保护并听候左主事的调遣,没有左主事的命令,任何人也不得靠近后堂,违令者,杀!”
  徐瑞图脸色发白,脑子里只一个念头:完了完了,左懋第果然是奉了太子的命令,到沧州来查弊的,为了左懋第的安全,太子甚至从京营派了四个兵,由此可知,太子对左懋第何等的重视!有四个京兵在,今日想要带走方大福他们已经是不可能了,而有京兵的威压,方大福他们几人,怕就更是支持不住了……
  转念又一想,不,不,我不能放弃,事情还没到那一步!
  于是强撑着精神,对左懋第冷冷道:“左主事果然厉害,但我就不相信太子殿下会同意你抗命。你就等着被弹劾吧!”
  说罢,转身就往外面走。
  “大人且慢!”已经沉默了一阵的左懋第忽然又说话。
  徐瑞图一脚已经跨过了门槛,听到左懋第的呼喊,站住脚步,转头看了过来——他多希望左懋第能说一句:大人,一切都是误会,方大福五人你可以带走。
  左懋第走上前来,面色肃然:“大人以为,下官审问方大福,乃是为了找寻对大人不利的证据,但大人错了,因为根本不需要。”说着,从袖中取出几张信笺,递给徐瑞图。
  徐瑞图疑惑的接住了看,看完之后脸色大变,额头瞬间就渗处了冷汗,双手一揉一扬,将手中的几张信笺撕碎了,往空中的一抛,用一种几乎是嘶吼的声音说道:“污蔑污蔑,全都是污蔑!”
  因为太激动,额头上的青筋都一根根的凸显了出来。
  左懋第却依然冷静,淡淡道:“大人撕碎的是抄件,原件还在我这里……”
  但徐瑞图却已经顾不上了,他狂奔着跑出大堂,往衙门口跑去,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跟恩师写信送消息,告诉他,我这里支持不住了。另外,要将那些还没有消泯的证据,全部销毁,决不能被左懋第抓到把柄……
第七百二十六章
秦王除国
  因为太着急,脑子里的想法左右了视觉和听觉,徐瑞图竟然没有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衙门外的呼喊声已经停止了,等冲到衙门口时才赫然发现,他来时拥挤在衙门口,骂喝左懋第是一个狗官的汹涌百姓,此时竟然一个也见不到了!
  怎么回事?人都哪去了?
  正惊讶中,就听见一阵急促如雨的马蹄声从街道上传来,循着声音望过去,就看见一大队的精锐骑兵正向分司衙门疾驰而来,马上骑士戴圆盔,全身铁鳞甲,脖子还有护甲,那精良的装备,高大的战马,绝非是沧州本地官兵都能拥有的。
  徐瑞图眼睛瞪大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作为一个老官吏,曾经的户部郎中,他还是有相当见识的。
  这……这是武襄左卫啊。
  难道是太子殿下来了?
  就在徐瑞图的震惊中,武襄左卫已经席卷而来,马蹄声骤止,队伍在分司衙门前急停而下,然后左右一分,一个戴襆头,披着红色披风,面色如玉,骑着一匹黑色神骏的少年郎出现在他的面前。
  徐瑞图一时有点恍惚,心说怎么可能?
  “大胆徐瑞图,见了太子殿下,还不下跪?”
  少年郎身后的锦衣太监喝道。
  徐瑞图这才惊醒过来,急忙拜伏在地:“臣长芦盐运使徐瑞图,拜见殿下。”
  声音颤抖,表情更是透出无比的绝望,他知道,太子一到,他想要利用自己三品盐运使的权力,做最后的一些挽回也已经是不可能了,现在,他只能听天由命了……
  朱慈烺坐在马上,冷冷望着徐瑞图,对这个徐瑞图,他一开始就想要撤换的,奈何徐瑞图有一个好老师,现今的三辅谢升,加上徐瑞图善于做官,名声不错,身为三品大员,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是不宜替换的,于是只能先令左懋第赴任,尽快改良盐政,同时密令军情司调查徐瑞图是否是一个可用之臣?
  结果是失望的。
  ……
  京师。
  谢府。
  三辅谢升坐在花厅中,一个人喝着闷酒,长长叹息。
  沧州的事,已经传回来了,长芦盐运使徐瑞图是一个巨贪,虽然比不上去年被抓的两淮盐运使,但就大明官员的贪墨数字来看,也已经是相当惊人了,而徐瑞图是他的门生弟子,当初正是他的立荐,徐瑞图才能坐上长芦盐运使的位置,现在徐瑞图出了事情,作为举荐人,也是徐瑞图的老师,他必然要承担责任。
  虽然徐瑞图一个人把责任都承担下来了,没有往上牵拖,但明眼人却都能看出,徐瑞图贪墨的那些银子,不可能全是自己享受,从地方到京师,上上下下,肯定有不少人收受了他的好处,不然他的好名声从何而来的?
  谢升不甘心,老实说,辅臣不是他的愿望,最后的人臣之首,内阁首辅,才是他的理想,但现在,长芦盐场弊案爆发,他首辅之路肯定已经是断绝了,内阁也不保,所以上疏致仕,是他唯一的选择。
  “也罢,离开这是非之地。”
  谢升写罢请求致仕的奏疏,喝了一杯酒,不甘心的道:“未必不是福,以太子能折腾的脾气,迟早会折腾到周延儒的头上,到时,我看他如何收场?”
  历史上,谢升因为泄露和谈而被崇祯帝罢职,清兵入关后,他归降清廷,被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谢升是唯一一个做过崇祯朝大学士,内阁阁员,但却归降清廷的重臣,最后还被清廷赠太傅,谥“清义”,可知他的气节何等低下。
  更有记载,清兵入北京后,躲藏在周奎假的太子朱慈烺被清兵发现,朱慈烺自称大明太子,而彼时清兵入关的理由是为崇祯帝报仇,既然李自成跑了,崇祯帝的儿子找到了,自当立为正统,可一旦立了明太子,清兵的正当性立刻就没有了,多尔衮极其狠毒,故意找来一干明臣来辨认,其中有晋王,也有谢升。
  一干旧臣,面对太子,却没有敢说真,都说是伪,
  太子怒斥,更指名谢升当日教书之事,谢升满面通红,不敢回答。
  旧臣都说是伪,太子再无活命的可能。
  彼时谢升若有一丝的胆气和忠义,说太子是真,或许救不了太子,还会把自己的性命搭上,但绝对会令建虏难堪,同时令天下人早一点看清建虏的真正面目。
  作为曾经的内阁阁员,大明重臣,享受大明的荣华,在年及古稀之时,面对太子之时,却依然不敢说真话,眼睁睁地看着太子,大明真正的正朔死于非命,谢升的良心可能安?
  ……
  谢升致仕,崇祯帝火速批准,不但没有慰留,连一般内阁辅臣致仕的封赏银两都没有给,可想崇祯帝对谢升的不满,内阁四个辅臣,谢升致仕后,只剩下三人,周延儒,陈演和蒋德璟,内阁运转受到了影响,辅臣非是补足不可。
  于是辅臣的廷推,成了当日朝堂的重头戏,东林和北方党全力支持吴甡,以吴甡的威望,也足够入阁了,但最后廷推的名单出炉,吴甡竟然被刷下来了,入阁的两人是范景文和黄景昉。
  范景文是现任工部尚书,以兼东阁大学士的名义入阁。
  黄景昉领户部尚书衔、加文渊阁大学士。
  历史上,这两人都是忠臣,也都是在十五十六年入阁。
  朱慈烺在返程路上听到这个消息,一点都不惊讶。
  朝臣们却有点议论。
  为什么别人都过了,威望足够,而且跟随太子解围开封,又击退建虏入塞,立下大功的吴甡却不能入阁?
  “肯定是周延儒从中作梗……”
  吴甡和周延儒不合,人尽皆知,周延儒作为首辅,在辅臣的推荐中,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吴甡不能入阁,周延儒自然是脱不了关系的,只有周延儒自己知道,吴甡不能入阁,崇祯帝的暧昧态度,才是关键原因,蒋德璟和几个重臣在崇祯帝面前共同推举吴甡,但崇祯帝依然不受,这就不是周延儒的阻扰所能解释的了……
  吴甡虽然没有入阁,但新入阁的范景文黄景昉都和东林有瓜葛,东林人也无话可说。
  ……
  京师永定门。
  上午时分,一个京营把总忽然带着几百个京营士兵从城中冲了出来,将城门封锁。接着,一大群绯袍蓝袍的官员连同十几个大小太监出现在城门口,最后在城门以外吊桥以里站住了,翘首看向南边的官道。
  被堵在城里城外的士民们最初都好奇,心说是哪个大官要进城了?这么大的排场。等到有人认出,等待的官员大部分都是属于太子詹事府时,众人顿时明白了,原来是太子要回来了——天津巡抚原毓宗被查的事情,已经在京师传来,太子到天津巡查之事不胫而走,百姓们都知道太子不在京师,现在见太子府属官在城门口列队,自然能能想到是太子要回来了。
  自从领军解围开封,又击退建虏入塞之后,太子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百姓们都将太子视作天神,关于太子的各种传说,在京师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加上太子行事作风和过往太子不同,不喜欢窝在宫中,他的马队或者是车队,经常在京师街道上穿过,或去京营,或去城外的野训地,就更是引人注目,常常引起风潮了。
  但由于太子护卫严密,里三层外三层,到现在,真正见过太子面容、能说清太子长相的,却没有一人,不过这并不妨碍百姓们对太子的追逐,眼见太子要到,一些原本想要绕道进城的百姓都不绕了,纷纷停在原地,或寻高处,或站在车上,翘首向南边眺望。
  而迎接太子的官员们,脸色都很凝重。
  太子一拔天津巡抚原毓宗,二捉长芦盐运使徐瑞图,出京不过七日时间,却连续拿下两个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内阁不是滋味,朝臣不是滋味,诸位詹事府的官员,心中也不是滋味,倒不是认为太子做错了,而且太子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查弊揪贪,倒显得他们这些臣子无能了,而且君王坐北,天下交给士大夫治之,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尤其明代,臣子们想方设法的想要控制御座上的皇帝的权力,但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却是事事亲自,未来一旦登基,怕是没有人能控制住。
  马蹄滚滚,很快,一大队盔明甲亮,举着祥云旗,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兵出现在了官道上。
  “是武襄左卫,太子殿下回来了……”
  等候已久的百姓们立刻就要往前涌,但维持秩序的京营士兵早有准备,手中长枪交叉一挡,同时有挎刀的旗长严厉呵斥,将所有百姓都挡在警戒线之外。
  只有最前面和站得最高的几个幸运者能看到,铁甲卫士的重重护卫中,一个穿着善翼冠,身着龙纹便服的少年先是在马上接受了众臣的朝拜,然后下马和众臣寒暄了几句,然后再次上马,在铁甲骑士的护卫中,匆匆入城。
  “爹爹,我看到太子了,我看到太子了……”
  有一个骑在父亲脖子上的小姑娘,拍着父亲的脑袋,兴奋的直喊。
  小姑娘面黄肌瘦,父亲衣衫褴褛,都是逃荒的难民,现在都在太子安置的“赈济”营中生活,父亲每日在城北的水利工地上干活,领一些玉米番薯,虽然生活困苦,难以保证一日三餐,不过却也不至于饿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