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9/1227

  明清交战这么多战,双方数次秘密遣使,但大明使臣却从来都没有正式见过黄太吉,今日宫中大宴,是一个正式场合,明使竟然出现,这究竟是为何?难道是双方的谈判出现了重大进展吗?
  只有代善、济尔哈朗不疑,在这之前,黄太吉已经提前向他们两人知会过了。
  群臣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殿门口。
  脚步声响,一个身穿青色官服,挺胸抬头的大明官员走进殿中,双手放在胸口,做持节状,目光不看两边的满汉群臣,只盯着御座上的黄太吉,到了距离御座还有二十步的距离时,大明官员站住脚步,冲着御座上的黄太吉躬身行礼:“大明袁枢见过女真汗王。”
  殿中一片静寂。
  黄太吉已经登基,自称皇帝,但袁枢却依然称他为汗王,照建虏的规矩,这是大不敬之罪。
  “大胆!见我阿玛,何敢不跪?”
  果然就有人跳了起来,一看,原来是肃亲王豪格。
  豪格今年三十四岁,又是“皇储”,正是胆气充盈,血气方刚之时,加上脾气暴躁,见明使不跪,立刻就按捺不住了。
  “明使无礼!”
  “什么汗王,是皇上!”
  “见我皇,何敢不跪?”
  豪格这么一喊,汉臣们才惊醒过来,纷纷跳起来对袁枢进行威吓,以表现自己对黄天吉的忠义护主之心。
  袁枢却不惧,依然保持躬身,目光冷静的望着御座上的黄太吉,对殿中震天的恐吓,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
  黄太吉抬起右手。
  殿中的喧嚣和恐吓,立刻就沉寂了下去。
  黄太吉盯着袁枢,声音平静无比,丝毫没有被殿内的喧嚣所影响,更不见怒气,只淡淡道:“你只是副使,马绍瑜呢?”
  袁枢直起身,双手放在胸口,做持节状,回道:“刚才上台阶时,马郎中不小心扭伤了脚腕,无法进殿,一切皆由袁枢代理。”
  “不小心扭转了脚腕?该不是吓得吧?”
  豪格道。
  “哈哈~~”
  殿内响起一片嘲讽之声,建虏八旗带头笑,汉臣跟着笑,也不管好笑不好笑。
  袁枢不说话,依然只是静静地望着黄太吉。
  马绍瑜是因为害怕吗?
  老实说,还真有害怕的成分,大明使臣在大庭广众之下,面见虏酋,这还真是第一次,马绍瑜想来想去,觉得风险颇大,闹不好回到京师之后,就会被言官弹劾,但如果临时退却,又显得胆气不足,不配大明使者的身份,于是心生一计,在进入建虏皇宫,上台阶时,故意扭伤了自己的脚腕,将剩下的事情都交给副使袁枢代理,如此,不管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袁枢在建虏皇帝面前是容是辱,都和他没有关系,他不必担待任何责任。
  马绍瑜的心思,袁枢看得明白,在鄙夷之中,却也不点破,毅然决然,独自挑起这个重任。
  对袁枢的家世身份,黄太吉当然是知道的,因此,对于袁枢冷静的表情,一点都不意外,袁可立之子嘛,终归不是一般人,于是淡淡道:“既然你们要求觐见我,何以一人来?这怕不是大国使臣的风范吧?”
  “罪在袁枢,袁枢愿敬酒以向汗王赔罪!”袁枢拱手。
  黄太吉向内侍点头。
  于是,内侍斟满了一碗酒,送到了袁枢面前。
  袁枢接住了,双手捧酒,但却不向黄太吉,而是转向西南,大声道:“今日是中秋日,臣袁枢在沈阳,遥祝我大明皇帝身体安康,我大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见袁枢拿了酒,不向黄太吉,却向西南的崇祯帝,殿中的满汉群臣都是怒——这明明就是蔑视我大清嘛。豪格又要发作,但黄太吉不动声色的抬起右手,制止了他,豪格这才恨恨坐下,其他想要“表现”的满汉群臣当然也就不敢再吱声了。
  袁枢转向黄太吉:“再祝愿汗王合家团聚,家人子弟平安喜乐。”
  不祝黄太吉本人,只祝贺他的家人,如果不细想,还真勘不出其中的破绽。
  说完,袁枢又转向殿中的群臣:“也祝诸位的父母和子弟身体安康,不管远在千里,还是近在身边,也不管诸位的胜败荣辱,他们都能称心如意,平平安安的过完这一辈子。”
  “最后,祝殿中群臣永远都忠于汗王,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流芳百世,成为历史名臣,千秋万代为后人所敬仰,你们的家人子弟都享有荣焉……”
  原本,殿中的满汉群臣都是怒,觉得袁枢蔑视大清,但听完袁枢的这番话,又觉得很是得体,令人挑不出什么什么毛病来,不过却总感觉有哪里不对?
  只有洪承畴脸色煞白,殿中群臣,再没有人比他更明白袁枢话中的意思了,袁枢没有指他的名,但话中的每一个字,却都是指向了他——虽然他投降了建虏,但家人子弟,他的老母,他的兄弟都还在福建呢,朝廷虽然痛恨他的行为,但却并没有降罪他的家人,到现在为止,他家人依然是平平安安,但袁枢的话说的明白,如果他助纣为虐,将大明的情报透露给建虏,被大明知道后,他福建的家人,怕是难以再“平平安安”了,如果他洪承畴念及家人,就应该少说,或者是不说。
  至于“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就更是明显了,因为那本就是他的诗词,洪承畴在崇祯朝备受荣宠,自感君恩晃荡,所以写下诗词,“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以示自己出征松山的决心和忠心,但墨迹未干,他却已经投降了建虏。
  这不是一句词,这是赤裸裸在打他的脸,同时也是在狠狠地提醒他,皇帝对你那么器重,你却投降了建虏,是为不耻,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历史名臣(贰臣)千秋万代,已经写下了你的污秽之名,切莫一错再错,为后人蒙羞了……
  而就在洪承畴脸色骤变之际,袁枢已经端起酒碗,咕隆隆地一口喝完。
  建虏喝的都是烈酒,这一碗下去着实火辣,喉咙里像是滚过火浪,感觉都快要燃烧了,但袁枢面上却不显,放下酒碗,赞一声好酒,向黄太吉行礼:“谢汗王的酒。袁枢不胜酒力,就此告退了……”
  说完,转身向外走。
  殿中的满汉群臣大部分都站了起来——即便是傻子也知道,不能让袁枢这么走了,不然大清的面子往哪里搁?
  御座上的黄太吉不动声色的看了洪承畴一眼,而对是否留下袁枢,却并没有明示。
  但直接负责人,礼部侍郎范文程却不能让袁枢这么轻松离开,不然就算黄太吉饶他,现场的这些建虏亲贵也不会饶他,于是气急败坏的跳起来,高喝:“袁枢大胆!我大清敬你是明国使臣,对你礼遇三分,你何以得寸进尺,蛮横无礼?以为我大清不能治你吗?”
  “何为无礼?”袁枢站住脚步,不喜不怒的望着范文程。
  “见我主而不拜,为得我主允许就转身离开,狂言乱语,岂非是无礼?”范文程喝。
  袁枢“惊讶”道:“我大明乃是泱泱中国,凡我大明使臣,到四方诸国,面对国王,不过就是躬身一礼,古来皆是如此,从来也没有人敢说我大明无礼,范学士也是学富五车之人,难道连这一点也不知道吗?”
  “至于未得允许,乃是因为袁枢已经醉了,如果在汗王面前出丑,岂非是真的不敬?”
  “最后的狂言乱语,袁枢最是不懂,袁枢祝贺汗王平安喜乐,难道是狂言乱语?如此说来,难道汗王不应该平安喜乐吗?”
  “你……”范文程因为气急,被袁枢抓住语病,一时竟然哑口无言。
  年轻的阿达礼站起,喝道:“朝鲜缅甸等国是你明国的藩属,你自可以不拜,但我大清可不是!”
  “对,今日不拜,你休想走出崇政殿!”
  几个建虏亲贵都站起来。
  豪格原本也要站起,但看了看,发现代善和济尔哈朗坐着不动,阿济格也没有起身的意思,自己同为亲王,如果冒然站起,倒显得没有身份了,于是也忍着气,又坐了回去。
  面对建虏的威逼,袁枢表情依然平静,整了整衣冠,淡淡说道:“如果袁枢今日拜了,丢了我大明的泱泱之气,回到京师,必然会被下狱论死,与其死在京师,倒不如死在这里,同时也令天下人知道,汗王是怎样的一个气度?而你女真殿堂,又是怎样的一个混乱?”
  听到此言,几个建虏亲贵和站起的汉臣都是心中一清,是啊,皇上没有说话,他们就拦住明使纠缠,好像确实有点不妥,殿中顿时就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御座上的黄太吉。
第七百五十九章
秘密接头
  据清史记载,松锦之败后,出使辽东的马绍瑜虽然没有直接跪拜黄太吉,但却远远地对着黄太吉所在的北面,进行了一跪三叩礼。不过明史并没有记载,加上此次大明使者出使辽东和历史上的使命完全不同,那一次是为了屈辱的议和,这一次是为了换俘,使命不同,又有去年的大胜,最重要的,袁枢是一个刚硬之人,不比马绍瑜,不跪自在情理之中。
  御座上,黄太吉冷冷不说话,但脸色却分外难看。
  豪格察言观色,立刻站起:“胡闹什么?我大清是礼仪之邦,你们都是国之重臣,和外国使臣纠缠,成何体统?还不都退下!”
  建虏亲贵和站起的汉臣都“诚惶诚恐”的向黄太吉做请罪状,然后重新落座。
  豪格再向黄太吉行礼:“阿玛,虽然群臣鲁莽,但明使的不敬却也是事实,儿臣以为,应该夺去衣冠,逐出崇政殿!”
  虽然豪格的性子有点鲁莽,但却也不是没有脑子之人,他提出的这个还是很狠辣的,既羞辱了袁枢,又不至于出现重大的后果。
  但黄太吉不置可否。
  夺去袁枢的衣冠,逐出崇政殿,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这么一闹,大明和明国的谈判,就等于是破局了,而安抚明国,出其不意进行攻击的战略就有可能会失败,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袁枢有点无礼,但黄太吉最后还是决定容忍。
  再者,作为枭雄,黄太吉一点都不觉得羞辱袁枢,令袁枢出丑,对大清的颜面有什么增加?袁枢只是一个小小的使臣,大清犯不着在他身上动大心思。
  不过隐隐的,黄太吉心中还是有些后悔的,早知道袁枢这么直接和刚硬,上来就喝酒,还不如不见。
  “明使醉了,送他回去吧。”黄太吉的声音从御座上飘下来。
  “谢汗王。”
  这中间,袁枢一直昂然站在殿中,表情从容,不管建虏要如何责罚或者是羞辱他,他都做好了坦然而受的准备,绝不会丢了大明使者的体面,现在听到黄太吉放他回来,他脸上和心中丝毫都没有逃过一劫的庆幸,表情始终淡定,大方的朝黄太吉一个拱手,转身就要走。
  不论是御座上的黄太吉,还是老成的代善,都在心中暗暗点了一下头,袁枢,不愧是袁可立的儿子。
  “明使且慢。”
  一直没有说话的英武郡王阿济格忽然站了起来,从矮桌后转出,来到袁枢面前,冷笑说道:“看明使酒量不错,我们干两碗如何?”
  袁枢看阿济格两眼,脸上忽然露出笑容:“好,袁枢奉陪小汗王。”
  此言一出,殿中人都是色变,连老谋深算的代善和一向沉默的济尔哈朗都是面色大变。
  建虏虽然在政体和各项制度上,一直在努力的向明国学习,但唯独有一点还没有学到,那就是储君制度,大明有太子,建虏却是没有的。不是黄太吉不想设,而是因为自从努尔哈赤死时,立下了“八旗共议”的遗嘱,强调八旗旗主“同心谋国”,共议国是,汗王与八旗旗主处于平等的地位,国家大事的决策,军事义务的承担,掠获品的分配,都要经过八旗共议才能决定。对汗王的拥立或废黜,更是要通过八旗旗主共议才能决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9/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