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5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1/1227

  为了黄太吉的大丧,为了继位之争,建虏今年无法兴起大兵,大明就可以获得喘息的一年,等到明年冬季,即便建虏不死心,再次入塞,但一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朱慈烺使用,练出更多的精兵,稳固长城防御,不出意外的是,陕西的李自成也会被剿灭,大明到时候就可以全心对付建虏的入塞了。
  所以,朱慈烺一直在期待,倾听辽东的消息,急切盼望着黄太吉死讯的来临。
  当然了,朱慈烺并没有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阎王殿的生死薄上,如果黄太吉没有死,或者继承权力的多尔衮,如历史上那样,为了肃立威望,继续带兵入塞,明清在崇祯十六年之战,终究是不可避免,因此他丝毫也不敢懈怠。
  对于建虏入塞,大明朝堂上下已经准备了将近一年,崇祯帝数下旨意,严令边关加强守御,虽然朝廷没有大规模的修缮长城,但小规模的修缮却始终没有停,担负守卫蓟辽长城重任的蓟州总督赵光忭,更是从年初到现在,一直都在巡视边城的守卫和修缮,虽然他的总督衙门设在蓟州,但他本人留驻蓟州的时间,却连三个月都没有,大部分时间,赵光忭都在边城度过。
  按照计划,精武营的两个战兵营,阎应元和杨轩营,将于九月十五离开京师,分别派往密云和蓟州,以协助这两个地方防守长城,阎应元和杨轩的任务,并不是守在长城第一线,而是执行强力支援的任务,一旦有建虏大军在长城出现,烽火燃起,他们两人要立刻支援,堵上可能会被建虏突破的缺口——虽然布置了三道防线,但最理想的状态依然是将建虏抵挡在长城之外,因此,朱慈烺将最有战力的两个战兵营,摆在了第一道防线,加上即将进驻三河的一万保定兵和蓟州、密云长城原先就有的守军,从蓟州到密云的四百里长城之内,一共有将近八万人,但使士有战心,将官指挥得力,建虏想要轻易突破密云长城,绝不是容易的事。
  因此,就长城防线来说,今年明军守卫的力度,比往年更强、更密。
  同时的,京畿地区,从通州到天津的十六处棱堡,已经依次进入最后的完工阶段,即便是最后才开始修建的武清杨村堡,也会在月底建成,到时,配上重新整修加固过的,沿着运河分布的京畿四城,通州,香河,武清和天津,京畿第二道防线就算是完成。
  和第一防线依仗的山势不同,第二道防线倚仗的是运河的水势,但是建虏入塞,各处守军要立刻将所有运河上的所有船只都搜缴到四城中,以四城城池和十六座棱堡为据点,加上运河西侧的河岸防守,使建虏不能轻易度过运河。
  就算不能百分百的拦截,却也可以迟滞建虏的进攻速度,为各地勤王兵马的到来和百姓的撤退,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九月初五,又一个好消息传来。
  秦皇岛码头如期竣工,已经可以停靠大型战船了,朱慈烺决定亲自去看,并在秦皇岛召开会议,和吴三桂等人商讨渡海攻击的战术。于是向崇祯帝请命。
  崇祯帝没有阻止,只是要求得带上黄道周,并准兵部侍郎吴甡一同随行,于是朱慈烺带着吴甡、黄道周连同詹事府的几个官员,在武襄左卫的护卫下,去往秦皇岛,张名振统领的两千精兵在后跟随,同时给相关人员也发去密令:登州水师和天津水师集结战船,往秦皇岛试航;吴三桂马科,虎大威等人都要尽快率领各自人马,赶到秦皇岛。
  虽然现在才九月初,尚是秋季,建虏尚没有入塞,但朱慈烺觉得,提前将吴三桂,马科,虎大威和张名振的兵马,集合在一起,相互熟悉,磨合战法,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毕竟他们要孤军深入,面对建虏的座座城池,如果相互不了解,不信任,渡海攻击的效能和结果,恐怕会大打折扣。
  所以朱慈烺的命令是,最迟九月十五,所有渡海攻击的兵马和船只,都必须赶到秦皇岛。而渡海攻击所需要的火药枪弹和各种辎重,由天津港装船,从海路运往秦皇岛。
  “皇太子又要出京……”
  听到宫中传出的旨意,詹事府官员一个个都是叹息,但奇怪的是,以往对皇太子出京最是反对的黄道周,这一次却是沉默,除了默默收拾东西,竟然没有直接的反对,也没有叹息……
  沈阳。
  关雎宫。
  黄太吉正在试穿甲胄,他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亲自服侍他,但他肚子太大,身体臃肿,绵甲的铜扣有点系不上,虽然有两个侍女帮忙拖着,但海兰珠一人还是拿不住绵甲,黄太吉哈哈一笑,帮美人托住绵甲的同时,心中却也忍不住感叹:岁月不饶人,以前自己也曾经是一个雄健青年,如今胖的连铠甲都快要穿不上了,又想起自己最近频频头晕,三日前甚至流了不少鼻血,对自己的身体,越发担忧起来,或许,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领军出征了。
  因此,只能胜,不能败,一定要将明国逐渐回到正轨的朝政和军政,重新搅成一塌糊涂。决不能让明国翻过身。
  试完了甲胄,黄太吉离开关雎宫,来到崇政殿。
  今日是大朝议的时间。
  朝议之前,黄太吉先在偏殿见了范文程。
  范文程打千参拜,然后将最新的情报,一一汇报。
  虽然明国京师严查,导致建虏奸细进不了京师,无法进一步了解明太子和明京营的详细情报,各地关隘也严查细作,非有特殊理由,不允许任何人出关,不过这并不能完全阻止建虏获取到大明的情报,范文程苦心经营多年的谍报网,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即使是在这种肃杀紧张的情况下,依然也能传递出一些重要消息。
  比较关键的有三个。
  第一,河南,陕西已经渐渐归于平静,李自成被围在商洛山中,怕是难以再起了。
  第二,明太子的京营大肆募兵,其实兵人数,怕是已经超过十万了。
  第三,明国财政状况,今年大幅改善,除了因为明太子在张家口抄家抄出巨大财富,解了明廷的燃眉之急之外,明朝廷在江南追收逮赋和新设的厘金税,对明财政的改善,也有巨大的帮助。算一算,虽然开支巨大,但明廷今年却不会出现开支用度无法支付的窘境。
  民情,军情,财政都缓解,就一句话,崇祯十六年的大明朝,可能是近五年来,状况最好的一次。
  听完范文程的回报,黄太吉入塞的心志就更加坚定了,心知不能给明朝更多的时间了,沉思了一下,缓缓问:“明使怎样了?”
  “已经绝食三日了。”范文程道。
  黄太吉点点头,起身往正殿走。
  代善,济尔哈朗,豪格,阿济格,阿达礼,几个贝勒贝子,罗托、尼堪等人,大学士希福、刚林、学士罗硕,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右参政祖可法,张存仁,建虏八旗各旗的内大臣,汉军旗的诸位旗主和副旗主,蒙古八旗住在沈阳的亲贵,已经全数到齐,正在殿中等待。
第七百六十一章
神秘使者
  虽然还没有明旨,但所有人却都已经知道,黄太吉今日召见议事,乃是为了征明,以报去年兵败之耻。因此,殿中的满汉蒙群臣一个个都是脸色严肃。
  黄太吉进入殿中。
  众人山呼万岁。
  黄太吉登上御台,先抬手示意臣子们入座,然后望向代善,臃肿的身体忽然变的挺拔,目光炯炯,声音沉稳的说道:“礼亲王,朕决意亲自统兵征明,你意如何?”
  ……
  黄太吉正准备兴兵之时,千里之外的蒙古草原,一支大同商队秘密来到了察哈尔林格尔部。
  自从晋商被铲除,大明关闭边贸以来,以往依靠和大明贸易获取粮米棉布,盐巴药材的蒙古各部都倒了霉,物资很快就陷入了短缺之中,虽然也有小股的蒙古骑兵逼近大明长城,想要打劫财物,但大明各处长城防守严密,不给他们机会,加上建虏不准蒙古八旗大规模的集结军队,难以对大明长城形成有效的压力,因此,小股蒙古骑兵对大明长城的侵袭,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这种情况下,能补充物资的大明商队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但目睹晋商的悲惨下场之后,再没有人敢出塞,几个月的时间,再也不见过去兴盛至极的驼马商队,听不到丁丁的铃铛响,整个蒙古草原都仿佛陷入了死寂,棉布粮米的价格,在一年之间,就翻了一倍有余,这还是在建虏资助了一部分物资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建虏的资助,价格肯定还会更高,
  而终于终于,在巨大的利润面前,开始有小规模的大明商队冒险在蒙古草原上出现了,比起过去的晋商驼马,这些小商队简直是惨不忍睹,不过几十个骆驼,十几匹马,比起过去晋商动辄千数以上的驼马,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但即便是这样的小商队,也是蒙古草原的救星,被各部头领视为最尊贵的客人。
  听闻有商队来到,林格尔部的大汗,也就是建虏的任命副统领旗长宝利德,在帐中亲自接见,如果是过去,对这样的小商队,他看也不会多看,但现在他却不得不放下大汗的架子,接见这些狡诈的商人。
  商队的老板姓胡,是一个大胡子,看起来粗犷,对蒙古语很是精通,他身边跟着一个瘦瘦高高的账房先生,姓梁,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听着,但宝利德却有一种感觉,姓梁的账房先生好像才是做主之人,因为每说一句话,胡老板都会回头看账房先生的脸色。
  介绍完这一次带来的货物后,胡老板说,他有一笔大生意,想要和宝利德大汗密谈。有生意,能得到棉布粮米,宝利德求之不得,于是就答应,命令帐中人都退出去,只留他和胡老板两人,不想账房先生却不离开,胡老板解释,这笔生意和梁先生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梁先生亲自向大汗你解释。
  宝利德虽然年近五旬,但却依然是一个勇武的彪形大汉,思量着就算这两个奸商想要对他不利,也不会是他的对手,再者,商人进帐之前都是被搜过的,身上没有利器,如此他就更不担心了,于是抬手挥退想要劝阻的近卫,令所有人都离开,没有他的命令,任何人也不能靠近大帐十步之内。
  其他人都退了出去,帐中只剩下他们三人。
  三人盘腿而坐。
  那个看起来精瘦,但却目光炯炯的账房先生终于是说话了,目视宝利德:“大汗,我这笔生意,不但能解决你林格尔部粮米棉布的困境,而且能将令郎那日松和被俘的蒙古勇士都从大明那边要回来,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听一下啊?”
  胡老板将账房先生的话,翻成蒙古语,讲给宝利德听。
  宝利德听罢脸色顿时大变,惊的站起来,手握刀柄,喝道:“你在说什么?你到底是谁?”
  胡老板吓的跌倒在账房先生的身后,哆哆嗦嗦地继续翻译——他的身子虽然比账房先生高大强壮了许多,但胆气却连账房先生的十分之一都没有,面对宝利德的勃然色变,眼露凶光,账房先生丝毫不惧,坐得笔直,双手扶膝,眼神坚定的望着宝利德:“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帮林格尔部,帮你宝利德大汗,度过眼前的危机!”账房先生的声调并不高,但却自有一股威压之气。
  这是,帐篷外的近卫听到了宝利德的喝令,持刀冲了进来,将胡老板和账房先生围在中间。
  胡老板吓的快要晕过去了,双手死死揪住账房先生的袖子,对宝利德和冲进来的近卫喊道:“别冲动别冲动,只是谈一笔生意……”账房先生却动也不动,依然保持着盘坐的姿势,下巴微微上仰,脸色平静,目光始终望着宝利德,对快要伸到眼前的锋利蒙古刀,看也不看。
  皱着眉头,思量了几瞬之后,宝利德的手,慢慢离开了刀柄,冲着近卫们摆手:“都出去!十五步之外警戒,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也不得进入!”
  近卫们退了出去。
  宝利德盘腿坐下,顺手拔出别在腰间的小刀,狠狠插在面前的地毡上,目光凶狠的瞪着账房先生,冷笑道:“听听也可以,如果你敢胡言乱语,我就割了你的狗头!”
  如果是去冬刚刚兵败,或者是今年春天,部中的粮米棉布还没有这么紧缺之时,面对明国来的说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砍了,割下他们的头,以向清廷邀功,彰显他林格尔部对大清的“坚贞”,但经过这一年的艰难,他的暴脾气被磨去了不少,更何况,他儿子还在明人的手中,因此他才能忍住怒气,坐下来听明人说。
  躲在账房先生背后的胡老板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忙不迭的说道:“大汗放心,这绝对是一笔好生意。”
  账房先生却依然冷峻,望着宝利德,缓缓说道:“去冬宣化之战,除了令子那日松,还有三十四名你部中勇士为大明所获,大明不但没有虐待,反而为他们医治好了刀剑枪伤,尤其是你儿那日松,兵败被俘之时,高烧不退,若非是大明的医官救助,你的次子,怕也是会和长子一样,命丧军中了。”
  听到长子,宝利德眼中透出仇恨的光。
  他的长子是在他追随林丹汗的期间,和建虏交战,被伊拜所杀的,后来林丹汗兵败身死,林格尔部投降建虏,这个仇当然就是不能报了,不过上天有眼,去年大军入塞,虽然没有斩获,但伊拜这个大仇人,却是死在了明军刀下,也算是间接为宝利德报了仇,说起来,也算是去年宝利德率领林格尔部入塞的唯一收获了。
  至于次子那日松病重,被明军俘获,随后又被明人医治好的事情,他当然是知道的,在恼怒儿子没有死战,丢了蒙古勇士面子的同时,心底也是有一丝庆幸的:幸亏儿子被明军俘获,不然回到蒙古草原,以现在缺医少药的情况,未必能康复……
  “大明和察哈尔并没有仇恨,当日林丹汗在的时候,虽然也曾经有过一些有冲突,但总体是平和的,双方互通有无,粮米棉布,药材瓷铁,都可以没有障碍的获取,但自从建虏进入蒙古草原,压服了察哈尔等诸部之后,以往的和平就再也不见,建虏裹挟着察哈尔,不停的进犯大明,看起来察哈尔好像获取到了不少的财物,但其实却是在为建虏做嫁衣,更不用说,在建虏的眼中,科尔沁蒙古才是他们的亲近,察哈尔蒙古,因为林丹汗的原因,远远得不到他们的信任……”
  宝利德哼了一声:“狡猾的汉人,你在挑拨离间?”
  账房先生脸色严肃:“大汗以为,我有那一点没有说对吗?”
  “我察哈尔蒙古已经发誓效忠大清皇帝,你挑拨是没有用的!”宝利德说的非常坚定。
  账房先生叹:“大汗真是一个赤诚之人!但建虏又是如何对待大汗和察哈尔蒙古的?大汗的儿子和部中勇士陷在大明,建虏却不许大汗和大明商议放人之事,但他们自己,却秘密和大清谈判,想要换回阿巴泰和他建虏的士兵,大汗以为,这是公平的吗?”
  大明皇太子试图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并且有明国使臣去往沈阳的事,在蒙古草原上不是秘密,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也有很多人猜测,大清正在和明国谈判换俘,宝利德就是其中一人。
  “大清和明国谈判,如果能逼得明国放人,也没什么不好。”宝利德道。
  “那大汗您恐怕就要失望了,”账房先生叹道:“为了面子,建虏绝对不会提出优厚条件,而大明也绝对不会轻易放人,到最后,你的儿子和你族中的勇士,都会变成牺牲品。”
  “如果明国敢伤害我儿,我必和明国势不两立!”宝利德狠狠拔起了插在地毡里的短刀。
  胡老板被吓了一跳,账房先生却不以为意,盯着宝利德继续说道:“大汗的决心,我信,但如果有更好的办法,能挽救你儿子和你族中的勇士,并助你林格尔部度过眼前的危机,不是更好吗?据我所知,去年到今冬,林格尔部的粮米和药材,短缺严重,如果今冬再不得到有效救助,林格尔部怕是要出大问题啊。”
  宝利德忽然焦躁了起来:“能出什么大问题?那道墙的后面什么都有,我们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1/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