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校对)第9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55/1227

  白甲信兵刚要走,多尔衮忽然又转对刚林:“茂公,还是你亲自去走一趟吧,不论结果如何,明日日落之前,你都要赶回来。”
  “嗻!”
  大学士刚林领命,上马急急而去。
  望着刚林离开的背影,在场的建虏大小将官以及蒙古亲贵,一个个都是脸色凝重,对于善巴的临阵要挟,他们都是愤怒和非常不满的,同时的,对于此战的前景,他们心头多多少少的都蒙上了一些阴影——从善巴提出的条件就可以知道,善巴此战并不是为大清,而是为他西土默特人争取利益来的,但是战事有利,善巴肯定会命令土穆特人出击,以夺取战利品,如果不利,土默特人必然会第一个逃跑。
  盟军有如此心思,怕是很难期待他们在战场上打硬仗、打死仗了。
  收回目送刚林的目光,众人的眼神又都看向高台上的多尔衮。
  冬日中午的阳光,耀眼但却又冰冷的洒在多尔衮的身上,随着草原上的凛凛寒风,颇有些高处不胜寒,北风扑来,棉甲难挡的感觉。
  ……
  同一时间。
  在河的对岸,隆武皇帝的御帐里,随行的军机大臣和军中重臣吵成了一片。
  对于西土默特之事,随行的三位军机大臣和宣大总督张国维都有了解,也知道土默特人和大明达成了秘密协议,这一次从大同千里赶到张家口,并不是要与大明为敌,而是要相助大明,击溃建虏蒙古联军。
  而大明为此要付出的代价,他们四人也是心知肚明。
  ——西土默特的首领善巴,今年将近五十岁,但膝下却有一个年方十五,正是豆蔻年华,美丽之名已经在草原上广为传播的女儿,以蒙古人的传统,女儿十五就应该嫁了,但善巴疼惜女儿,一直都没有舍得嫁出。
  年初,建虏辅政王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派人到西土默特提亲,要迎娶这一位美丽的草原之女。
  多铎身为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大清的豫亲王,身份地位何等尊贵?但善巴却想也不想的拒绝了,除了因为多铎已经有了正福晋和侧福晋,女儿过去只能做小之外,另一个原因还是善巴舍不得女儿,他觉得,多铎配不上自己的女儿。
  不过女儿终是要嫁的,给女儿找一个好的归宿,寻一个身份地位都配的上的如意郎君,是善巴一直以来的一件发愁事。
  另外,善巴还有一件发愁事,那就是土默特蒙古一直以来都受到北面的喀尔喀蒙古的侵扰和攻击,历史上,直到康熙朝,满清才降服喀尔喀蒙古,因此就这段时间来说,土默特归于满清,并不能阻止喀尔喀蒙古对他们的侵扰,相反,每年每次,土默特都需要拿出很大的精力和勇士,放在北方前线,以防止喀尔喀蒙古的攻击,这也是一直一来,土默特蒙古虽然有一定实力,但却无法向周边扩展的原因,因为北面强敌正虎视眈眈,试图向他磨刀呢。
  也是因为如此,土默特蒙古虽然臣服于建虏,但却并非完全归心的原因,因为建虏没有能帮他们解除喀尔喀蒙古的威胁。
  这两个情报,通过草原军情司传到了京师,送到了隆武陛下的面前。
  隆武陛下似乎想到了什么。
  于是,就在双方谈判,土默特人狮子大开口,大明无法接受之时,负责谈判的大同巡抚卫景瑷遵从隆武帝的密旨,向土默特人提出了新的条件:大明皇帝愿意迎娶土默特公主、善巴最小的女儿娜仁。
  娜仁,在蒙古语里的意思为太阳。
  娜仁封贵妃,地位仅次皇后,大明出十万棉布,五千丝绸,十万瓷器,五万石粮食和各种精美器物以为彩礼,同时,大明放开边贸,准许土默特和大明通商,从此大明和土默特和睦相处,大同再不是刀兵之地,而作为条件和义务,双方都有支援对方的责任,如果土默特遇上灾祸,或者是被喀尔喀蒙古攻击,大明会全力救助,反之,大明遇上战事或者是边境危急,土默特也必须出兵相助。
  简单一句话,大明皇族和土默特蒙古联姻。然后各取所需。
  卫景瑷最初提出的时候,土默特的谈判使者,善巴的弟弟克苏隆几乎以为自己是听错了。
  克苏隆是土默特蒙古贵族中的开明派,也是知明派,他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熟读汉族经典,对大明和汉族历史颇为了解,他知道,有明一代,大明皇族从不和亲,也不和外族通婚,两百七十年,每一个皇后皇妃,都是大明子民,从江南江北各地挑选而出,现在大明皇帝愿意迎娶娜仁公主,且封为贵妃,这简直是开天辟地,从来有没有过的事情!
  一直以来,汉人和蒙古人缠斗百年,交锋不断,蒙古人虽然在刀马上占优,那就心理来说,却一直都有一种自卑,或者说是对大明文化的向往,当年明英宗被蒙古人生擒,但蒙古上上下下却没有人敢对明英宗不敬,这和北宋两帝被金人俘虏,受尽屈辱完全不同,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明英宗自身的魅力和威仪,蒙古人占据中原百年,对汉文化有所向往,但偏偏自己又做不到的自卑也有相当的关系。
  当日,蒙古人还有相当实力时,就曾经向大明皇族提出通婚,但被大明拒绝,但现在,这一个原本不可能开启的铁门,在这一刻,竟然是缓缓开放了……
  而作为开明派和知明派,克苏隆又如何能不喜?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土默特人的抉择
  和两百多年前不同,蒙古贵族早就失去了进取中原的雄心,他们想要的不过就是中原的钱帛和自己可以永续统治蒙古下层的权利,中原王朝弱,他们强夺,中原王朝强,他们就纠缠骚扰,如果中原王朝能满足他们的一些要求,他们也乐于和中原王朝缓和局面,放下刀兵,隆庆互市就是在这种局面下出现的。
  某种意义上讲,隆庆互市之后,大明和蒙古的冲突基本停歇,长城沿线出现少有的安宁,这也是其后十几年里,张居正能专心实行内政改革,大明国力为之一振的原因,
  但是当等到建虏兴起,辽东大战频发,大明焦头烂额之后,草原上的蒙古人受到挤压,黄太吉更软硬兼施,不停的征讨、拉拢蒙古人,随着几次战败,蒙古对建虏人的态度也从最初的不屑,慢慢地变成了敬畏,直至最后完全臣服,
  相反,大明朝廷缺乏对蒙古草原的经营和长期有效的策略,百年间在蒙古草原毫无所获,崇祯三年更是犯了战略错误,眼睁睁的看着建虏黄太吉击溃林丹汗,却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向林丹汗伸出援手,等到林丹汗身死,建虏统一内蒙古草原,大事不妙之后,大明这才惊醒过来,但此时已经是晚了。
  如果没有朱慈烺的穿越和连续的几场大胜,形势就一定会如历史进展的那样,蒙古人为建虏人充当马前卒,跟随建虏入关,为建虏最佳的臂助。
  但现在,当大明太子崛起,继而成为大明皇帝,声威在蒙古草原日渐传播,建虏却显出颓败之时,蒙古草原的人心自然而然的就又发生了变化。对这一点,建虏并非没有预料,这两年间,他们加大了对草原的援助和经营,原本,善巴并不是札萨克亲王,只是土默特都统,但为了拉拢他,稳定土默特,去年,“小皇帝”福临亲自下旨,赐给了他一个札萨克王爵。
  只不过再大的王爵,也顶不过时事的摧磨,面对土默特缺医少药,部众过冬困难,饿死病死极多的情况,善巴和大明秘密谈判,终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既然是谈判,当然是要狮子大开口,这本就是蒙古人的传统。
  眼见谈判破裂,克苏隆颇有懊悔之际,想不到大明却提出了新的条件。而且是一件土默特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大明皇帝,竟然如此看重我土默特!
  克苏隆激动的不是这个信息,而是这个信息背后所透露出来的巨大意义,以及土默特人可能会因此而获得的巨大好处。
  当然了,土默特人也是需要付出的,那就是建虏即将骚扰张家口,大明皇帝要求土默特人大举出兵,和大明一起击败建虏人,以证明土默特人和大明同心协力的心意。
  ……
  克苏隆匆匆返回草原,向善巴禀报,并力劝善巴接受。
  ——隆武帝虽然年轻,且继位不久,但其威名却已经在草原上广为传播,这样的皇帝,愿意迎娶娜仁公主,这对我土默特人何等的荣耀?
  更何况,天上地下,还能有比大明皇帝更尊贵,更能配的上娜仁公主的郎君吗?
  没有。
  一旦有子嗣,意味这土默特蒙古将有一个大明皇族的外甥……
  如此,土默特人的利益,必将可以长久保证。
  哥哥,建虏人已经颓败,不可依靠,这是上天赐给我土默特的大好良机,万万不可错过啊。
  ……
  善巴被说动了,于是,就有了土默特三万大军的东驰。
  不过善巴极其狡诈,虽然答应相助大明,但却也没有断绝和建虏的关系,期间一直和建虏保持联系,隐隐地好像还想再观望一番,等到了距离乌克尓河一百里之外,他土默特忽然驻足不前了。
  张北巡察使梁以璋亲到土默特营中,面见善巴,要求善巴履行承诺,但这时,善巴忽然又提出了条件,那就是大明皇帝迎娶我女为贵妃的事情,必须立刻明发天下,而不是等到战后,同时在原有的一众彩礼和条件之外,土默特向大明讨要遂发鸟铳五千杆,所需弹药二十万发,甲胄三万,但是大明同意,他土默特立刻挥军向前,共击建虏。
  消息传回,随行的大明群臣都是怒了。
  土默特人这是临阵要挟啊!
  原本,迎娶一个蒙古女子为大明贵妃,军机处三臣陈奇瑜,高斗枢和刘永祚以及宣大总督张国维就有不同意见,陈奇瑜和刘永祚以为,纳蒙古女子入宫不是不可以,但尊为贵妃,却是不能的。原因很简单,贵妃仅次于皇后,如果皇后无子,或者子嗣夭折,那么,贵妃之子就有可能成为大明的皇帝,一个拥有异族血统的皇子,成为大明的皇帝,这怎么可以呢?
  但陛下心意已决,且已经有密旨发出,他们也无法再拦阻,原本想着战事结束,内阁和朝臣必然有拦阻,土默特人的所图未必能得逞。
  但想不到在阵前,土默特人居然要求明发天下。
  皇帝金口玉言,圣旨不能更改,一旦发出,此事就再无转圜的余地,大明两百七十年以来,将第一次出现一个异族的贵妃。
  而土默特人贪得无厌,讨要鸟铳和甲胄的行为,更是令群臣愤怒。
  这不是澶渊之盟,逼迫大明向他土默特低头吗?
  “陛下,土默特人顿足不前,三心二意,私下里必然和建虏人有所勾结,其心并不纯正,如果答应了他们的条件,任他们予取予求,但他们却不助我,岂不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为我大明蒙羞?更何况,遂发鸟铳乃是我大明利器,岂可授予他人?臣以为,土默特人的妄求绝不可答应,如果土默特人是真心助我,等到战事结束,再论功行述也不迟!”
  刘永祚激烈的说道。
  “如果土默特人不助我,反助建虏,那该如何?”高斗枢问。
  “今日的时事已经很明显,土默特助我,我军必胜,如果不助,我军也可不败,土默特千里迢迢而来,所图的乃是利益,他们绝不会做不胜反败的蠢事。只要派人安抚,加以慰藉,说明利害,他们是绝不会倒向建虏的。”刘永祚高声回答,然后向隆武帝拱手:“陛下,臣愿亲往土默特大营,去见那个善巴。”
  ……
  众臣激动争吵之时,坐在帅椅里的朱慈烺沉思不语。
  收善巴之女,娜仁公主为贵妃,拉拢土默特,解除大同边境的战事压力,是他思谋了很久,和堵胤锡密议,最后下定决心,制定出来的策略。
  通婚联姻并不是他首创,而是学自建虏黄太吉,
  通过联姻,建虏将蒙古各部牢牢地捆在了自己的战车之上,为他们效力,大明要想破解他们的同盟,除了封锁边贸,困窘民事,加大军事压力之外,通过和蒙古贵族的联姻,拉拢蒙古贵族,也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快速有效的瓦解蒙古和建虏的同盟。
  作为皇帝,朱慈烺先行。
  大同土默特就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收一女,就可以保证大同的安宁,大明每年花在大同的军费,能大大减少,大同的精兵良将也能调遣出来,用于他地。
  算起来,天底下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买卖了。
  十万棉布,五千丝绸,还有各种瓷器,看起来大明皇帝的彩礼很是厚重,但身为蒙古公主,娜仁公主带来的嫁妆也不会浅薄,其中战马牲畜的数量一定不会少,最重要的是,大明以后多了一支可以随时使用的游骑兵,不管是抗拒建虏,还是西下去攻取河套,土默特人都可以臂助。
  至于土默特人一直烦恼的外蒙喀尔喀,在朱慈烺的策略里,本就是要收服的,帮助土默特,抗击喀尔喀,对大明来说,根本就是一件乐于效劳的开心事。
  唯一的障碍,就是大明的祖制和朝臣的反对,和天下士子不理解的汹汹议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55/122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