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做帝师(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642

  甚至是朝廷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是朝廷的各个衙门,不断到书院去寻求帮助。因为书院的许多东西,都是朝廷急需的,不能能大大减轻工作量,还能更好更直观地完成。
  所以,朝廷提出削减科举录取名额,朝中缺少的官职由书院的学生补充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可现在他们发现,他们还是低估了士子们,如果是平时的时候,士子们或许不会,也不敢有太大的动作,毕竟,这种大比之年,他们不能出任何纰漏。
  可是这次不行,因为这次他们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了影响,并且,他们知道,这次仅仅是开头,就一下把三分之二的名额全都给削掉了。
  继续下去的话,说不定传承千年的科举就会被彻底取消!
  这下算是动了他们的蛋糕,要知道,虽然这几年书院表现出了超强的能力,但是相对与大明朝庞大的疆域和巨大的人口,书院简直就是沧海一粟。
  并且,明朝相比于后世的清朝,识字率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四大名著,三本都是出自明朝,明末话本小说更是数不胜数,《金瓶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封神演义》等,这些在今天看来文学性不高的书籍,都是针对当时的普通大众的。
  也就是说,这些书拥有庞大的读者,由此可见,明朝的识字率其实很高。
  而这就要归功于统治者的重视。
  从大明建立以来,老朱就对文教很关心,明朝历代皇帝也对此异常关心,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朝的权宦。
  大家都知道,明朝自从正统年间开始,每朝每代都有最少一个权宦出现,他们把持朝政,横征暴敛,甚至能代替皇帝决断国家大事。
  这就说明,这些人在具备很高的情商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然他们根本应付不了纷繁复杂的朝政。
  由此可见,大明的识字率肯定不会低!
  而这就要归功于科举制度的发达,虽然每三年朝廷才会录用三百名进士,但是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优中选优的精英。
  只不过,因为地域、家族等等局限性,甚至是不同流派之间的争斗,才让明朝没有沿着大家希望的方向发展。
  现在,这群准备竞争大明本次最强悍读书人称号的举人士子们,面对朝廷的这次变革,出现这种反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尤其是刚刚完成的官绅一体纳粮,虽然现在已经被推广下去了,但是那些读书人心里都非常不舒服,他们之中,许多人或许不在乎那点税赋。
  但是这却关乎到他们的颜面,要知道,读书人也是很要面子的,尤其是官位越高,名气越大的人,对名气这种东西越看重。
  如果这件事不能处理好,那就不仅仅是此次参加会试的几千举子的事了,面对庞大的读书人群,这将是一场足以撼动大明根本的动荡!
  所以,朱祁镇眉头一直紧锁,他在思考,该如何处置这件事。
  而跟着朱祁镇进来的曹鼐等人,看着朱祁镇紧锁的眉头,全都佷识趣地一言不发。
  “既然都来了,那就都说说吧。”朱祁镇并没有让曹鼐等人等太久。
  “陛下,这次事看似是举子们对朝廷变革会试不满,实则应该是有心人推动,甚至其中搞了一些串联,不然,天南海北数千学子,怎么会这么齐心。
  况且又是诸圣牌位,又是至圣画像,准备的如此充分,背后一定有什么问题!”王文率先开口道。
  他这时有不小的私心,因为他就是这次会试的主考官,如果他现在不站出来表明态度,说不定就会有人说他是幕后的‘黑手’!
  因为大家都明白,身为此次会试的主考官,王文有着多么大的好处。
  会试之后,所有录取的进士都要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而主考官也要将新进的进士看作自己的门生而加以教导,提携。
  而作为座师的‘学生’,他们要保持和座师之间步调的一致,甘心情愿成为座师手下的‘打手’。大致上座师和门生们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惠的关系。
  座师、门生既是施恩与报恩关系,又构成利益共同体,并在彼此互动中得以维系和发展。
  所以,一般情况下,每个大臣,不管官位多高,只能担任一次会试的主考官。
  而此次朝廷对会试的限制,对于此次的主考官王文来说,影响是最大的。
  可是,王文确实也是刚刚知道这件事,朱祁镇对此深信不疑。
  因为在成敬禀报的时候,锦衣卫的报告也同时抵达了。
  这件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人牵头串联,但是按照锦衣卫调查的结果看,目前能确定的是,以浙江举子郑默春为首,他们本就对官绅一体纳粮就心怀不满。
  加上这次会试之前,朝廷就把会试取录进士名额限制的事公布出去,让原本就心怀不满的举子们,一下就爆发了。
  “王爱卿言过了,不过不管这件事的根源到底是在哪,都要小心应对,不然对大明的伤害就太大了!”朱祁镇面无表情地说道。
  “陛下,为今之计,就是要先把那些举子们安抚下去。”曹鼐上前说道。
  “废话,朕当然知道要把这些士子们安抚下去,问题是怎么安抚!”朱祁镇一下就火了。
  “朕想你们也都知道,这件事一旦有什么差池,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所以朕现在不想听你们说什么原因责任,朕现在要的是如何把这件事处理下去!”
第523章
让路
  不光是朱祁镇,整个内阁都想着能早点把这件事处理下去,可是这件事怎么才能处理下去。
  这群闹事的人,虽然没有严密的组织,也没有强大的武力,但要是处理不好,一场能波及大明根基的动乱是不可避免的了。
  最要命的是,他们现在根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如果强行镇压,肯定能化解眼前的问题,但是结果却可能就是整个大明读书人的强烈反抗!
  自从朱棣把方孝孺给杀了之后,几十年的时间,大明的文化总算是有点起色,如果再来这么一次,大明的读书人就真的危险了。
  所有人都不敢轻易做出决定,这件事必须慎之又慎,可问题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么长达时间去思考这件事。
  数千举子就在京城,时间长了,不说别的,单单是京城的百姓,就能被这些读书人煽动起来,到时候局面更加难以控制。
  而最要命的是,这件事完全是内阁和朱祁镇商量的结果,作为大明对书院,对改革最有发言权的楚宁根本不知情!
  因为避嫌,所以楚宁虽然对书院投入了大量金钱和精力,但是很少参与其中,他和朱祁镇说过,所有的一切,都要有一个起点。
  他军改、开海禁,推行变法,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人来维护,而不是仅仅要朱祁镇、朱见深,内阁众人,甚至那些被称之为‘楚党’的人。
  这点人,对于一个国家,一次变法来说,远远不够。
  现在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那个时候,那些国家疆域有限,即使只有不多的人才,只要是掌权者保持对变法的决心,就不会出现人亡政息。
  但是现在,大明疆域虽然不是历朝历代最大的,但却可以自豪地说,大明现在的辐射确实最广的!
  大明几乎囊括了蒙元时期绝大部分的疆域,在海外的影响力更是直追唐宋,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需要的人才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而传统的八股取士,虽然也能得到不少人才,但是相对于大明朝廷巨大的需求,那些进士无论是对新政的了解,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和书院的学生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更要命的是,那些进士的成材率太低了!
  就算是朝廷扩大科举取士的数量,他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朝廷需要的人才。
  而书院则不一样,虽然当初楚宁并没有把书院定位朝廷取材的专属机构,但是书院的办学模式和大明现在所有的书院都不一样。
  这也是书院发展到现在,除了偶尔有人对书院的那些课程设置讽刺两句之外,几乎没有人反对过书院。
  在皇家书院,设置最少的竟然不是大明最流行的程朱理学!
  要知道,自从朱元璋开始,大明的科举取士,就被固定为八股。
  八股又叫制艺,题目取自四书五经,答题方式必须以古人的语气,句子的长短、字数的繁简等等这些都是有固定模式的。
  文体格式更是有极其严格的限制,首先是破题,然后是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题目更是一律以四书五经原文为准。
  答题内容的展开,更是只有一个方式,那就是被老朱认定为自己祖先的朱熹所著,《四书章句集注》。
  这就导致,所有的读书人,在读书的时候,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就只看《四书章句集注》,和朱熹的著作,不然科举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答题。
  所以,大明的读书人一开始还很紧张,虽然朝廷之前不是没有办过学校,比如太学就是朝廷主办的学校,但是却没有像这次一样。
  皇家书院刚刚出现的时候,全天下的读书人确实紧张了一下,毕竟这所书院来头太大了。
  书院冠名‘皇家’,这就有别于太学,毕竟太学只能算是朝廷举办的公办书院,而皇家之名有多重,大家就不言而喻了。
  并且皇家书院的所有出资,都是来自皇帝朱祁镇本人,根本没有花朝廷一分钱!
  再加上,书院的院正来历更是大的吓人,曾经,不,是刚刚致仕的前内阁次辅陈循!
  可是接下来,原本紧张的读书人一下就放心了,首先,书院的第一批学员竟然不足百人!
  当然,这也和读书人对这种事的抵触分不开。
  毕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还是将就傲骨的,就算是皇帝开办的书院,他们也不想把自己‘大好的前程’赌上去,谁知道这是不是朱祁镇一时心血来潮。
  况且,这个书院据说是‘大奸臣’楚宁,为了赶走次辅陈循开办的,也就是说,陈循可能在这里过度一下,然后就回家养老了。
  他们都是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莘莘学子,去了那岂不是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
  而且,第一批入读的学生名单,看着就让人咋舌,张辅的孙子,井源的儿子,这些可都是朝野公认的楚党,而且不少人还是京城有名的纨绔。
  和这些人在一起,别说好好读书了,能不被这些人‘带坏’了,就已经是祖坟喷火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楚宁亲自前去任教,他们或许会给一些‘面子’,毕竟,楚宁创造的那种奇迹可不是说着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64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