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2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8/982


遥望苍茫的关外,更是惊叹,眼前群山此起彼伏,把这座雄关都显得极为渺小。
辽东并不是一片平原,相反的,这里的山太多了,几乎被燕山山脉占据,从山海关到锦州是一条狭长的辽西走廊,而在这长达四百里的走廊之上,大明建立了诸多山城堡垒。
用三里一墩,五里一台形容也不为过,这些墩台都是依旧丘陵山地建立,防御体系很严密,不过这些城池很是破旧,不知道是没钱修还是经历的战争太多了。
茅元仪忍不住叹息道:“十年了,没想到我还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这里的山川!”
他感慨最多,关外有不少墩堡就是他曾经督造修建的,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的不少战友前仆后继,不断倒在这片黑土地上,这里埋葬着太多的忠义将士。
茅元仪摇头道:“这里山城堡垒年久失修,真不知数百万的辽饷去了哪里.......”
朱慈烺也在暗想,朝廷每年扔给辽东的军饷就有六百万两,崇祯费劲心思缩减才减到了四百八十万两,这么多的辽饷也不知道有多少真正用到了边关城防之上。
辽饷就像是个吞金兽,不断吞噬者大明的财力,削弱大明的国力,朝堂上人人皆知,但谁都不敢轻易的提出废除,里面有着复杂的政治利益。
大军在山海关修整一日,第二日继续前进,穿越雄关往大明在辽东的桥头堡锦州行进。
路过宁远时,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领关宁铁骑在城前迎接。
吴三桂中等身材,全副盔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当他走近时,朱慈烺才发现他是个面白如玉,相貌俊朗的模样。
吴三桂出生辽西将门世家,不到二十岁中了武举,今年不满三十岁就被升为宁远总兵,虽然年轻,却显得气度沉稳,让人一看就知,非等闲之辈。
吴三桂见朱慈烺瞧来,连忙行礼道:“末将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拜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淡淡嗯了一声,道:“速速整合兵马,随大军北上锦州!”
朱慈烺没有在宁远逗留多久,继续领兵北上,他担心皇太极会抢先攻打锦州。
旌旗如海,大军迈着整齐的行军步伐,如浩浩荡荡的钢铁洪流,前面望不到头,后面望不到尾,一路经过塔山、杏山、松山,于三月十五日到达锦州城。
第327章
绝情的祖大寿
锦州境内,一个个身穿盔甲手持令旗的哨骑来往不断,前方情报频频传来。
在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明军夜不收遭到大量清军探马的围攻,前锋大军也频繁遇到清军骑兵的拦截骚扰,吴三桂请命率关宁铁骑前去迎战。
洪承畴有意拉拢吴三桂,力荐他为前锋大将,朱慈烺也想看看吴三桂到底有多少斤两,就同意了他的请战。
其他人皆无意见,觉得理所当然,吴三桂今年刚当上宁远总兵,又是几大总兵中最年轻的,这种累活当然让他这个新人去做,这是各行各业的潜在规矩.......
关宁铁骑是孙承宗所建,由袁崇焕整编成型,袁崇焕被杀后,关宁铁骑一直由祖大寿掌管,不过那时候还不叫关宁铁骑。
崇祯八年中原流寇严重时,祖大寿的家仆祖宽率部入关剿寇,祖家军的善战之名即在关内传开,到了崇祯九年时,有人开始以“关宁铁骑”称呼祖大寿所领的以家丁为主力的祖家军。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常年跟随他舅舅祖大寿,深得祖大寿的喜爱,也掌握了不少关宁铁骑。
吴三桂出兵后,很快传来战报,在乳峰山击溃大量清骑,斩首二百余级。
首战告捷,众人振奋,洪承畴建议将吴三桂列为首功,以此激励各将。
朱慈烺险些翻白眼,斩首二百人都能列为首功,这洪承畴的格局也太小了吧,他没有回复。
正在这时,天武军的夜不收传来消息,皇太极亲领八旗大军十余万人,正在猛攻锦州城,清军阵中还有大量红夷大炮,目测不下百门。
不多时,又有前线情报传来,锦州城内的蒙古将领吴巴什、诺木齐等人密谋充当内应,被祖大寿发现,及时派兵剿灭了。
众人听后虚惊一场,感觉锦州的情况很不妙,万一锦州城破了,辽东局势将对明军将会大大的不利。
朱慈烺立刻下令大军继续前进,先消灭乳峰一带的清军,继而渡过小凌河,解锦州之围。
锦州城在小凌河北面,是大明在辽东的桥头堡,十几年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次亲领大军围城,皆是没打下来。
大军想要到锦州城与祖大寿会合,必须渡过小凌河,而在小凌河之南,还有乳峰山要塞,那里居高临下,中峰如盖,东西十二麓,悬崖有窦,方深丈许,寒溜如乳,是扼守锦州的要地,不久前被清军攻下。
前锋大将吴三桂收到进攻乳峰山的命令后,一时间头大不已,不过他不敢阵前抗命,只得硬着头皮下令两万宁远兵发起进攻。
在乳峰山一带的是济尔哈朗亲领的镶蓝旗,吴三桂打得很吃力,他的嫡系战兵都是勉力抵抗,清军的勇猛如当头棒喝一般将吴三桂打醒了,一度心生撤退之意。
正当他琢磨着跑路后如何向皇太子和洪承畴交代时,宁远兵的压力忽然一下子消失了,济尔哈朗竟然先跑了?
清军的突然大举撤退,让吴三桂很是郁闷,不过还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至少这一仗算是有惊无险,报上去的话算是胜仗。
眼见鞑子的情形不明,吴三桂显得很谨慎,不敢提兵追击,仅仅派出了一千人马装模作样的追击,一旦发现不妙犹可从容撤离。
这一仗虽然赢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吴三桂还是遣人飞马回报皇太子,乳峰山一战大胜,济尔哈朗惨败溃逃。
想来这次胜利一定会极大的鼓舞明军的士气,洪督臣也定然会极为满意自己这一次的表现,也总算没有辜负了他对自己的提携。
洪承畴得知此事后激动莫名,同时也怀着深深的疑虑,清军奸狡诡诈,千万别是奴酋的阴谋。
其他几个总兵听闻后,大腿都拍肿了,暗叹吴三桂这小子踩了狗屎运,第一仗就立此大功。
朱慈烺眉头紧锁,他不是那种承认别人优秀很难的人,他是不解,皇太极明知大军到来,乳峰山的战略位置极重,为何只有派这点清军守呢?
佯装败退,让明军追击再反击?那他失算了,吴三桂这个人狗的很,不会轻易冒进的。
让明军携胜利之威渡河,来个半道而截?亦或者玩一个空城计,让明军疑心重的主将不敢冒进,给他们赢取攻打锦州的时间?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隐藏自己的战略意图,去迷惑敌人,调动得敌人晕头转向,让敌人摸不着北,然后用真正的主力偷偷摸摸把事情给办了。
历史上的松锦大战时间和地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慈烺没有先知上的优势,在无法得知对方的战略意图时,只能选择稳打稳扎。
不过历史告诉他,祖大寿能力很强,锦州城被围困两年硬是没丢,还是松锦大战明军彻底战败后,他才无奈投降的。
锦州城外,密密麻麻的清军开始后退,在城外深挖战壕,将锦州城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数圈。
悬挂明黄龙旗的清军大营中,不时有人前往锦州城下,对祖大寿开战劝降工作,然而锦州城上毫无动静,守城的士兵该忙什么忙什么。
御营中的皇太极脸色阴沉,这祖大寿也太不地道了,这都劝降几年了,怎么硬是不露面呢?
崇祯四年时,祖大寿奉命在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修了十多天时,连墙垛都还没修完,皇太极就领着大军把他包围了。
祖大寿紧闭城门,试探性的突围了几次都没成功,城中又断粮了,一时间人心惶惶的,祖大寿只好坐困愁城,盼着援兵。
扛了十天,援兵没来,皇太极派人来劝降了,祖大寿弹尽粮绝决定投降,不过他要求皇太极对天发誓,不杀城中将吏兵民,为了表示诚信,他还杀了宁死不降的部将何可纲。
皇太极大喜,痛快的答应了他,还率领众多贝勒王爷、王公大臣一齐隆重的迎接祖大寿,双方登坛盟誓祭天,差点拜了把子。
完事后皇太极甚至亲切的拉着祖大寿进了御营,为祖大寿设宴庆贺,还赏赐自己用的白马、雕鞍、金玲珑皮腰带、貂皮袍子等一套装备给祖大寿。
在欢乐的氛围中,祖大寿拍着胸脯说,等我回到锦州城,就当内应放你们进来,一起杀向山海关!
皇太极很开心,显得很信任他,就放他回去了,建奴上下全都在等祖大寿的好消息。
谁也没想到,祖大寿回去后不但没有打开锦州城门,还加固了城防,始终坚守在锦州城中。
整个满清上下全都一脸懵逼了,尤其是皇太极,他根本不相信祖大寿会是这样的人,于是三番五次派密使前去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咱两的约定,速速动手夺下锦州城。
祖大寿只说好好好,抽时间一定会的,说这话的同时,他还多次出城与清军激战,偷袭、打埋伏、敲闷棍无所不用其极。
得知自己被涮了,皇太极气急,几次下令猛攻锦州,不过在丢了几千具八旗军尸体后,也没能撬走锦州城一块砖头,他气的派人把祖大寿的族人全部抓来软禁了起来。
不得不说,皇太极的脾气很好,他不仅不杀了祖大寿的族人,还给予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其中祖大寿的长子祖泽润还被提拔为八旗汉军正黄旗固山额真,相当于旗主,祖大寿的其他子侄也皆被封赏任职。
皇太极一直为收复祖大寿而努力,对他的子侄们一直以礼相待,并且频繁给祖大寿写信,让他别闹,快快履行承诺。
从崇祯四年一直劝降到现在的崇祯十二年,皇太极可谓是口苦婆心、死皮赖脸,奈何祖大寿很高冷,始终没有露面,鸟都不鸟他,丝毫不念旧情。
第328章
试探性进攻
三月十六日,小凌河边杀声大作,铳炮声不绝于耳。
“援军来了?”
锦州城墙上,祖大寿很意外,他对外面的局势格外的关注。
这几日清军对锦州城疯狂进攻,简直可以用丧心病狂而来,然而今天却好像退兵了一般,城外的清军明显的少了,也不过来送人头了,反而是城南的小凌河那边隐隐传来激烈的厮杀声。
祖大寿登上城中鼓楼,用望远镜向小凌河看去,那边有火光浓烟,明显是明军已经打到河边了。
几位守将皆是喜形于色,这次的援军真是给力,看来朝廷要玩真的了!
锦州参将欣喜道:“大帅,我们杀向河边吧,给鞑子们来个前后夹击!”
祖大寿摆了摆手,道:“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让兄弟们老老实实守着锦州城就行!”
参将迟疑道:“大帅,这次领军来援的是皇太子啊,就在外面眼皮底下,我们要是不去帮忙,以后.........”
祖大寿瞪着他道:“让你守城就守城,废什么话!传令下去,谁要是敢私自出城迎敌,就地处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