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982


得太平洋而牧鱼虾,占大西洋以练艨艟,种我粟麦于南亚美洲,饲我牛羊于漠北澳洲!得天地之遗命,奉宇宙之宗旨,趋天下一统,唯我皇明!”
崇祯一脸懵逼的读完,瞬间呆立当场,半晌无言,暗道这小子也太狂了吧!还有那些美洲澳洲都是什么地方?
比起太子的“宏图大志”,崇祯表示只要能将南北一统,驱逐建奴恢复辽东,就此生无憾了。
这时,王承恩将今日刚出刊的《皇明时报》送来了,崇祯习惯性的接过,坐在暖阁中认真翻阅。
自从来南京后,崇祯过上了所未所的轻松日子,每日朝政依旧是太子处理,他给的理由是:“朕一路南下,舟车劳顿,需要休养。”
在这清闲的日子里,他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看报,同时暗中了解江南的情况,看看有哪些人是自己的忠实支持者......
论起政治斗争,剪除权臣,收回权力,崇祯有自己的手段,他很清楚隐忍第一,以静制动,当年对付魏忠贤时便是如此。
扫了几眼报纸,一则充满爆炸性的报道让他难以置信:“闯贼烤饷,竟得七千万两白银?”
又看报纸上襄城伯李国桢等勋贵被拷出的白银每家不下五十万两,崇祯整个人恍惚了。
他登基后曾组织过数次募捐助饷活动,还是有借有还的,结果从勋贵百官那借到的银两不到百万两,前不久的那次募捐甚至只有十万两......
想起当时自己为了粮饷之事竭心尽力,文武百官个个推三阻四,崇祯恨恨道:“一群鼠辈,只为私利,枉负皇恩不顾,死有余辜,不足同情,流贼追赃助饷,追得好!”
说着说着,他的双眼浸满了泪水。
他已经输的一无所有了,自己信任的那些官员如此嘴脸,江南即便有自己的支持者,他们值得信任吗?
这道消息如同暴击,将崇祯最后的信念彻底击碎。
当日,崇祯仅带着王承恩等一些随从,独自前往神烈山祭拜孝陵,在享殿中,在太祖朱元璋的神位前,他哭的很伤心,不停的忏悔认罪。
回到紫禁城,崇祯毅然走向了奉天殿。
此时的奉天殿正在举行朝会,朱慈烺询问各省官员粮草储备,商量着北伐之事。
崇祯径直走入奉天殿,护殿将军徐盛迟疑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阻拦。
众臣望去,见皇帝突然出现,皆是一惊,纷纷暗道他怎么来了,想做什么?
见崇祯走向御座,朱慈烺站起身来走到一边,心中也在疑惑,不明白皇帝老子今天发什么疯,莫非想正面刚,强行收权?
“父皇......”
崇祯没有说话,几步登上御阶,只是潇洒的一挥手,示意朱慈烺不要说话。
他坐在御座上,看着满朝发愣的文武百官,还是没开口。
这时,左都御史李邦华率先反应了过来,立即行参拜大礼,高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旁的朱慈烺也是躬身行礼,紧接着群臣也纷纷行礼。
崇祯看着南京各部文武官员,也有各地还未离去的总督巡抚们,终于启口道:“国困民乏,流民四起,大半江山沦丧,皆朕之罪也......”
众臣面面相觑,暗道皇帝这是怎么了,怎么突然间主动认错了?
崇祯怅然道:“年来闯贼荼毒河山,祸乱百姓,清军屡屡入关侵扰,越演越甚,各省灾情并起,致使无数饥民背井离乡。”
“朕每念至此,俱是肝胆欲碎,痛不可当.王朝衰败,贼寇蜂起,肆逆滔天,窃据万里,皆是朕之过!””
稍微停顿了一下,崇祯的神情渐渐变的痛苦,眼角有泪水流下,他沉声道:“朕,德不足以邀天眷,恩不足以安民心!”
“朕,每日三省吾身,痛定思通,衔耻含愤,愧对先灵!”
“朕,不敢自我宽容......”
奉天殿中一片寂静,皇帝当庭罪己自责,满朝文武震惊之余内心十分复杂,李邦华等几个老臣已然掩面哭泣。
朱慈烺亦是感动了,历史上崇祯多次放下一个皇帝的尊严,下罪己诏,昭告臣民,甚至不惜给自家脸上抹黑,更不怕“敌对势力”用来攻击大明的制度设计,在第三次罪己诏时口无遮拦,来了个官场腐败大揭底。
然而问题揭露出来了,但他还是无法改变腐败的官场,更无法逆转局势。
自历史上第一位下达罪己诏的汉武帝之后,中国历史上四五百位皇帝,敢下罪己诏的只有寥寥数人,即便有些皇帝做的再差,也会为了保全自己的脸面避而不谈。
历史上下过罪己诏的几个皇帝,一种是推崇的,一种是批判的,而推崇的似乎比较多,像崇祯这种致命的自我批判,实乃罕见。
更何况崇祯的自尊心极强,也很脆弱,他能六下罪己诏,足以说明他内心是真想中兴大明,也很努力。
崇祯自御座上慢慢站起,看了朱慈烺一眼,又面向满朝文武,道:“太子朱慈烺,有神武之略,上圣之姿,南征北讨,佐朕监国,格於皇天,功存纳麓......今朕敬禅神器,授帝位于尔躬!”
奉天殿中立时炸了锅,文武百官相顾而视,脸上皆是不可思议的表情。
杨士聪也是一脸懵逼的看着御座之上那人,心中暗道:“皇帝平时不是这样的人,莫非他被太子威胁了?”
看皇太子也是一脸懵圈的样子,杨士聪又暗暗摇了摇头,否定了这种猜测,皇太子既然将他接到南京,就没必要威胁他禅让了,左右都没权,胁迫只会反弄一身骚......
不管什么情况,杨士聪总算松了口气,在场百官们心中也是暗暗松了口气。
“父皇,您这是.......”
朱慈烺这次是真懵了,按照他的了解,皇帝老子爱权,不会这么快就让位的,最起码也得等几个月,甚至几年,直到美好的日子磨平了他的棱角,才会心甘情愿的让位养老。
然而,这一切就这么突兀的发生了,简直是措手不及!
崇祯叹息道:“以往朝中佞臣鼠辈,为乱朝纲,多图自保,鲜思守疆,朕多番哀痛国朝无魏征陈汤之臣辅佐朕,然上天赐给朕一个好儿子!”
他看向朱慈烺,认真道:“朕丢了大明半壁江山,衔耻含愤,愧对先祖,已不适合继续统御万民了,接下来的担子便交到你手上了。”
朱慈烺连忙道:“儿臣不敢受。”
崇祯看向众臣,坦言道:“你们也别搞什么三辞三让了,直接劝进吧,朕希望你们君臣一心,共攘大业,救国家于危难,倒万民于水火,早日重振大明,南北一统,复我大明万里河山!”
群臣相顾而望,不敢坏了这自古以来的谦让之礼,两广总督杨士聪当即出列,高声道:“陛下英明神武,臣等领旨!”
他又看向朱慈烺道:“臣请殿下继承大宝,即皇帝位,解救天下亿万庶黎!”
有杨士聪的带头,百官们纷纷跪下劝进:“臣请殿下继承大宝,解救天下亿万庶黎!”
看着大家一脸认真的样子,朱慈烺自然不会去做那种虚假的三让,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他直接走下御阶,正了正袍服,行大礼接旨:“儿臣慈烺,敬告天地上苍,势必收复河山,廓清四海,造中兴之运,让天下尽归我汉土!”
朱慈烺这么一表态,群臣又是齐身唱喏:“臣等誓死追随殿下,再造大明朗朗乾坤!”
第562章
登基准备
今日晨时初刻,大明皇帝陛下发布第六次罪己诏,禅让帝位,安抚民心,现周知天下臣民人等......”
南京城各处报亭,唱报人手捧《皇明时报》,抑扬顿挫地念着崇祯皇帝罪己诏加禅让诏书。
“太子慈烺,有神武之略,上圣之姿,南征北讨,佐朕监国,格於皇天,功存纳麓......今朕敬禅神器,授帝位于尔躬!”
在各处茶馆酒肆,也有说书人捏着《金陵时报》,在那做解读评析。
“什么?圣上禅让了?”
江南的各处大街小巷上,文人墨客、贩夫走卒,皆被这具有爆炸性的新闻惊住了。
有阴谋论这私下议论,皇帝南幸只有一个多月,为何匆匆禅让了呢?是否是太子行杨广之事,逼父篡位?
不过,这些人很快就被打脸了,有朝臣称,皇帝是在朝会上当庭宣布的,文武百官具在,且当时皇帝言语间对皇太子的期待很高。
的确,崇祯选择在朝会上宣布禅让,也是为了朱慈烺考虑,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继承大位,否则难免有心怀不轨之人妄加猜测,引起局势动荡,他很清楚,现在的大明,内耗不起。
崇祯皇帝禅让之事,在《皇明时报》、《江南新报》、《金陵时报》三大报纸的宣传下,如同飓风般席卷大明各地,亦向北面数省和辽东散去。
在举行登基大典之前,朝廷里忙的不可开交,各部门集体运作了起来,不下于后世举办一场奥运会。
首先是年号的问题,礼部给朱慈烺准备了七八个年号备选,分别是义兴、霆恩、乾圣、兴福、咸嘉等等。
义兴是历史上朱慈烺的年号,寓意除暴中兴,好像是吴三桂搞出来的,朱慈烺瞧都不瞧一眼,逼格不够。
霆恩还算霸气一些,寓意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不过字面意思不太霸气。
至于乾圣、兴福、咸嘉这三个年号,则是崇祯皇帝当初登基的时候,朝臣给他备用的,崇祯最终四选一,选择了崇祯的年号,这三个也就弃用了。
皇帝老子都看不上的年号,朱慈烺自然看不上。
挑挑选选了半天,朱慈烺决定不用那些花里胡哨的年号,确定取年号“天武”,为天武皇帝,取意:承天道,顺民心,武平天下,澄清寰宇!
朱继柞等礼部官员一阵头疼,新皇以军队名字为年号,史上罕见,不过他们也不好反对,毕竟年号选用是皇帝说了算,就像给自己儿子取名字一样,哪怕是叫朱爷爷,那也是人家的事情。
满朝文武最兴奋的莫过于天武军诸将,这不仅仅是有面子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隆恩啊,这标志着未来的天武一朝,天武军将与天武皇帝同在,是妥妥的万岁军!
年号确定后,还要等到登基时才能正式使用改元,礼部拟定将在明年的正旦日,新年第一天举行登基大典。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礼部需要准备皇帝的冕琉冠和一批龙袍服饰,还有皇帝的玉玺大印和皇后的宝印都要重新制造,紫禁城也需要重新打扫粉刷,大概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