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3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4/982


皇帝的玉玺并不是只有一块,在不同场合,盖章不同文件,都要使用不同的玉玺。
从秦汉到唐朝,实行的八玺制,武则天这老娘们喜欢乱搞,称帝后别出心裁的增加了一方“皇天景命有德者昌”神玺,形成九玺制,又将“玺”改为“宝”,从后各朝都跟着改,称“玉玺”为“宝”。
北宋时,有些皇帝嫌得蛋疼,把玉玺增至十二宝,南宋又搞到了十七宝,大明朝直接猛增至二十四宝。
好在这些玉玺都在李自成破北京时留在京师了,朱慈烺直接下令之前的二十四宝作废,重新打造,恢复八玺制,分别以大典国玺、日常颁诏用玺、册封赏赐用玺、调兵征伐用玺、册立藩邦用玺、谕示臣僚用玺等八方玉玺。
登基大典诸事,朱慈烺全权交给礼部去办,要求务必从简,无论是花费还是流程,不要太麻烦,能省则省。
隆重的登基大典既是皇权和身份的象征,又意味着百姓和官员对新皇帝的欢迎和期待,然而历史总喜欢开玩笑,登基典礼越隆重、花费越高的皇帝,往往奢靡无度,百姓们根本无法感受到皇恩的浩荡。
反而那些典礼从简的皇帝,执政时往往会注重减轻百姓的负担,开创出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
朱慈烺不喜欢这些花里胡哨的,不过他准备把登基大典做的更有仪式感,在登基当天,举行盛大的阅兵,阅完兵直接出征北伐,这样既省钱又能激发士气。
现在是崇祯十六年十月初,距离登基大典还有两个月,调兵和准备粮草的时间充足。
此时朱慈烺最担心的是辽东的情况,清军十万大军围攻沈阳已有近两个月了,洪承畴的人马损耗过半,要不是沈阳周围河流环绕,阻挡了八旗军的攻势,只怕沈阳早丢了,也不知道钉子户洪承畴能扛到什么时候。
根据山海关总兵茅元仪传来的情报,李自成正在招降辽东各将,还许下了丰厚的条件,比如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三人皆可封侯,其余总兵,最起码也能封个伯爵。
不仅如此,满清的多尔衮也在劝降辽东诸将,条件不比李自成的差,多尔衮甚至学习皇太极的套路,准备再封三顺王,以王爵诱惑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
朱慈烺担心的是,不管洪承畴和吴三桂等人投降了李自成还是多尔衮,茅元仪的位置都是非常的尴尬,山海关一旦保不住事情就麻烦了,之前辽东大战的努力便会付诸东流了。
最好的结果便是李自成率军出关,与清军干一架,搞个两败俱伤,然而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毕竟他们都清楚,南面的实力才是最强的。
朱慈烺召来李廷表,询问道:“闯贼可曾派兵前往山海关?”
李廷表摇了摇头,道:“没有,不光没派兵去山海关,连陕西、河南等地均无太多闯军防守,那些贼将几乎全在京师享福了,一个个不是霸占勋贵府邸就是抢掠美貌歌姬,整日欢乐的很。”
朱慈烺冷笑道:“流贼就是流贼,一点大局观都没有,这天下还没定呢,就开始享受了。”
朱慈烺有时候真搞不懂李自成是怎么想的,莫非在他眼里,关外的十几万鞑子都是渣渣?真是荒唐无稽!
既然李闯的操作这么骚,朱慈烺自然也要抓住机会,他密旨给山海关总兵茅元仪:尽量拖延时间,朝廷三个月内就会全面北伐,如果实在无法拖延,就诈降李自成,守住山海关。
为了减轻洪承畴等压力,朱慈烺下令大明皇家海军靖海舰队袭击满清的仁川,仁川距离满清新都盛京只有六七十里,遭到袭击必然慌张害怕,不敢全力攻打辽东。
朱慈烺又调部分海军船队只前往觉华岛,暗中给山海关源源不断的提供物资和兵源。
茅元仪曾担任觉华岛水师副将,又对辽东每一座关隘都非常了解,由他暗中指挥海路配合,不在话下,只要后勤充足,相信他都能坚守住山海关。
第563章
吴三桂的抉择
大顺朝廷的追赃助饷活动不仅仅在京师举办,在各地也有分会场。
大顺军一路攻城略地,在各府县都驻扎了兵马,京师的战友们发财了,他们心里也痒痒,就如老太太摸电门一样,抖起来!
一时间,天津卫、大名府、河间府、顺德府等诸地州县,顺军们全都浪起来了,各种夹棍、炮烙往缙绅、士大夫们身上招呼。
被追赃助饷的官绅们对大顺新朝既失望又恐惧,本想在新朝混个官做做,谁承想这帮狗日的流贼不仅不用,还把自己的家财抢尽,让自己体面扫地。
大顺朝自上而下的追赃助饷,逐渐失去了控制,演变为官兵劫掠,不仅抢了士绅、地主们的土地家产,还抢了商人的铺子钱财,就连一些普通百姓也惨遭毒手。
顺军每过第一地,财富土地都被刮的干干净净,那些曾经高呼“迎闯王、不纳粮”口号,还开城献城的百姓也不说话了,一见到顺军撒腿就跑。
处于重灾区的京师,百姓们更是无不恨贼,投降的官员们肠子都悔青了一大截。
近日来,坊间各处开始散布一条惊人的消息,大明皇帝在南京禅让,皇太子继承大宝,将要北伐恢复中原。
李自成有点慌了,他下令各将停止烤掠,稳定人心,然而现在哪还有什么人心,连一干尝到甜头的闯将都开始阳奉阴违。
就好像一个刑满释放的老哥,去妓院中找感觉,面对前凸后翘勾人心魂的漂亮姑娘,还是脱光了的,你让这位老哥淡定一些,文明一些,可能吗?
京师中的烤掠情况很快传到了辽东,洪承畴、邱民仰、吴三桂等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沈阳城中,蓟辽总督洪承畴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他厉声喝道信使:“什么?顺军在京师毒拷官员士绅?”
原以为太子做的够过分了,没想到闯贼更是可恶啊!
洪承畴的目光有些阴冷,原本面对双方的招降,洪承畴、吴三桂等人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的,毕竟皇帝不知所踪,太子的人马相隔数千里,根本无法救援辽东。
再者满朝诸公都投降了,大顺还是汉家体制,自己比较熟悉一些,也不会有投降鞑子的那种心理障碍。
然而当确定京师所发生的一切是真的,特别听闻官员勋贵多遭拷掠死,洪承畴心下就与大顺划清了界限。
洪承畴又闻皇帝南下禅让了,更加发誓与流贼势不两立,他立即向宁远、山海关、南京等地发出告急,请援兵解沈阳之围。
宁远城中,吴三桂听闻亲爹被烤掠,吴府被抄,顿时气的火冒三丈,当场杀了前来劝降的大顺官员。
其他武将也是惶恐不安,心下一片茫然,这流贼也忒狠了吧,若是自己投诚了,说不定也被骗去京师烤掠至死了,人财两空,想想都他妈的让他感到害怕。
神兴皇帝多尔衮得知李自成在京师烤掠,更是笑的合不拢嘴,他再次执笔,一一写信给辽东诸将。
他的意思很明确,若是投靠大清,一律封王,如往常一般,各掌各的兵马,大清绝不背信弃义,行事后换将之事。
对辽东巡抚邱民仰等文官副将,多尔衮许下了国公之位,可谓是下足了血本。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邱民仰等官员,直接无情的拒绝了他。
当日,一直按兵不动的清军忽然再次猛攻沈阳和锦州各处,给辽东各将施压,洪承畴一天数次告急,向锦州的祖大寿和宁远的吴三桂求援。
辽东巡抚邱民仰也收到了告急,看着求援的使者泣血哀嚎,邱民仰大动,他不敢怠慢,连忙前往宁远,亲自会见吴三桂。
邱民仰也察觉到吴三桂多次与辽东各将联系,心中摇摆不定,他便亲自上门语重心长的对吴三桂说道:“平西伯,圣上都禅让了,流贼之事,自有新皇处理,吾等只需谨守关墙便有大功,待太子出兵北伐驱逐流贼后,自会论功行赏,勿要多生事端啊。”
他又道:“听说吴老爷子被流贼烤掠了,哎,这岂是新朝新气象啊,简直就是流氓!强盗!”
邱民仰瞥了一眼吴三桂,担心他暗中投降满清,于是提醒道:“以往建奴多次扣关南下,杀我不少汉家男儿,平西伯昔日攻打盛京(沈阳)时,斩杀了城中不少旗丁和王公大臣,为我汉家男儿雪恨,本官记忆犹新,深感佩服!”
说完,邱民仰对吴三桂一躬到底。
闻言,吴三桂脸色一直铁青,暗道这邱民仰的嘴可真厉害,自己那时哪里是雪恨,分明是愤恨孙应元抢了头功才屠杀泄愤的,这家伙现在提这一嘴,不就是担心本伯投靠满清吗?
最终,吴三桂不愿再与这个文化人纠缠不休,决定由邱民仰留守宁远,自己率领关宁铁骑,驰援沈阳……
行至松山一带,吴三桂忽然下令全军就地修整,自己前往锦州会见舅舅祖大寿。
对比当年,吴三桂的脸上颇有风霜雪雨之色,他背负着吴家、祖家等将门利益,甚至整个辽东集团的利益,每走一步,都要思虑再三。
吴、祖两家的嫡系总共不过才三万人,他们还分散在锦州、宁远等处,这是自己的资本,现在去救沈阳,风险太大了,若是这些兵马有所损耗,那就得不偿失了。
流贼和鞑子个个气势汹汹,来者不善,吴三桂的内心十分的忧心。
“若是茅元仪那老东西带兵走出山海关就好了.......”
吴三桂喃喃道,他心中一直对山海关念念不忘,那个位置太重要了,如果有机会,他一定会趁机占据关墙赖着不动,为以后的选择攒足资本。
一路上,吴三桂绞尽脑汁,终于有了决定:保存实力!
守住吴祖两家锦州到宁远的这部分地盘,静观其变,有大凌河与小凌河相阻,相信八旗军即便打下了沈阳,也不会继续冒险南下了。
皇太极曾写过不少“情书”给祖大寿,足以表明清廷对锦州的重视,
他完全可以拖延时间,坐等中原变局,大明、大顺、大清,三方皆可任自己选择,谁给的价码高,条件优渥,态度诚恳,我就跟谁混!
想到这里,吴猛抽马鞭,前往锦州寻找祖家之人商量此议。
明天登基
第564章
北伐计划
江南各省通往南京城的官道上,车马停顿,百姓避让。
道上各色大旗飘扬,密密的帽儿盔晃动,层层叠叠的盾牌、火铳,如洪流般奔如南京的方向。
源源不断的兵马往南京而来,所有甲士尽皆青壮,头戴精良的铁笠盔,身穿精良的铁甲,身上背着火器,绵延的队伍也不知有多少万,阵阵军靴踏在地上激起大片尘土,如巨龙翻腾。
此番阅兵出征,朱慈烺调动了江南七大军所有人马,共计三十万,各地只留下屯田兵和城防军驻守。
看着官道上涌动的洪流,沿途官民皆是神情震撼,心中涌现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压迫力与冲击感。
腊月二十八日,距离登基大典举行只有三天,朱慈烺在武英殿召见了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杨御蕃、卢象坤、沈寿崇、杨其礼、高邦、李少游、赵景麟、戚广阳、徐青山等海陆两军百余名武将,包括前来旁听的李定国和朱成功。
以靖武伯孙应元为首,一众将官身披精良甲胄,皆向朱慈烺拜倒,一阵甲叶作响,众将单膝下跪,双手抱拳,齐喝道:“末将拜见太子殿下!”
他们大声齐喝,语气中充满生机勃勃的气势,众人心中亦是激动,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这样叩拜皇太子了,下次觐见就得称陛下了。
朱慈烺微笑着虚扶双手,道:“众将请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4/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