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个狠人(校对)第5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8/982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饰演的天武帝本尊,竟然就站在人群中,还是刚刚自己致谢的这位富家公子。
如果他知道,估计能吹八辈子!
看完了这出戏,太子朱和陛也玩的差不多了,提着花灯跑了过来。
他兴高采烈的讲着自己新交了几个朋友,还说有个小朋友说他是富二代,表示愿意与他交朋友。
说着,朱和陛指了指货郎车的方向,道:“就是他,个子最高的那个。”
朱慈烺放眼看去,果见一个长相激灵、约莫十来岁的孩子朝这边呵呵傻笑。
旁边的徐晨芸弯下腰,慈爱的给太子整理衣衫,并笑呵呵的询问:“那你有没有询问他的名字,以后有机会再一起玩?”
太子点点头,回道:“问了,他说他叫李光地。”
“李光地.......”
朱慈烺喃喃念了一声,不禁哑然失笑。
这李光地果然不同凡响,小小年纪就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心,从行为上判断太子朱和陛的不凡。
难怪他能成为历史上康熙朝的大红人、长青树,以一个汉臣的身份屹立在官场数十年而不倒,多次被人抓住小辫子弹劾,却屡次被康熙赦免。
一家三口继续游玩,朱慈烺带着妻儿来到了聚宝门(中华门)外的天下第一塔。
“第一塔”是大明官方的称呼,民间称其为大报恩寺琉璃塔。
今天是元宵节庙会,大报恩寺琉璃塔周围的商业区、茶坊、酒肆、商铺比肩林立,极为热闹,是整座南京成做热闹的商业区域。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是明成祖朱棣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所建,动用十万军军役、民夫,历时十九年,耗费近二百五十万两白银建成。
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
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三十余座、僧院和廊房各上百间、经房数十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远远的,朱慈烺便看到了高耸的大报恩寺琉璃塔,约莫八十米高,九层八面,周围百米,相当于二十六层楼那么高。
琉璃宝塔共九层,内外共设一百六十六盏长明灯,每盏芯粗一寸左右,在夜幕下显得很耀眼。
自明初建成,到清末被太平天国毁掉,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在四百多年里,一直是中国南方的最高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大报恩寺琉璃塔与罗马大斗兽场、比萨斜塔、中国万里长城等一道被称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并被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
1839年安徒生就在《天国花园》中提到:“我(名叫东风的少年)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这里的瓷塔,就是大报恩寺琉璃塔。
朱慈烺进入大报恩寺大门,只见庙内灯火通明,人潮涌动,热闹程度一点都不比街上差。
一阵风和风刮过,吹动了琉璃宝塔上的数十个风铃,发出一连串的清脆声响,让人听了心旷神怡。
朱慈烺与徐晨芸逛累了,在廊下坐着闲聊,一边交谈,一边看着人来人往的游客。
来这里游玩的人,除了大明本土人,还有一些中亚人和欧洲人,红的、白的、棕的、黑的,各种颜色的头发都有。
正德十五年,明武宗朱厚照驾临南京时,也来过这里。
历史上,康熙和乾隆这两个瘪犊子下江南时也多次来此游览琉璃宝塔,康麻子作诗称赞,十缺老贼乾隆提写匾额。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人前往南京与清廷签订《南京条约》,军舰上的英军纷纷上岸,游览这座多次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东方古建筑。
可惜了,在十缺老贼孙子那朝,这件国宝级的建筑被太平军这群渣渣炸毁了,最终琉璃塔化作一堆瓦砾,周边寺庙皆遭焚毁。
如此壮丽的建筑物被毁,朱慈烺隔着时空长河,也不免感到悲哀。
第863章
尼德兰使团
天色稍安,寺院里已经掌灯,但仍然是一片繁忙,往来的游客往来上香拜佛。
正月十五元宵节烧香拜佛非常吉祥,按照传统的烧香习惯,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是烧香的好时间,每月这两天都百无禁忌,随时可以烧香拜佛。
皇后徐晨芸此番出来的主要目的,也是烧香,为孩子祈福。
朱慈烺不信佛,没跟着去,就在殿前琉璃塔下等待。
作为穿越者,朱某人要信也信道家的玄学,不过他没指望修仙。
认真打量着大报恩寺的环境,忽听琉璃宝塔下传来一阵叽里咕噜的赞叹声。
朱慈烺寻声看去,只见一群高鼻梁、深眼窝的西洋人指着宝塔一通赞扬。
其中一个表情夸张,手中拿着画笔,像是看到了心仪的美人,他惊呼道:“我从未见过如此壮丽的建筑!我要记录下她的面容!”
中年人像是吃药了一样,一边摆弄画架,一边不断像周围的人打听这座琉璃宝塔的历史。
朱慈烺偏头询问道:“这些是什么人?”
身旁的吴忠招手唤过一个东厂的便衣档头,低低吩咐几声,那档头急急奔走最近的联络点,前去调取资料。
不多时,那档头再度回到此地,跟吴忠耳语了一阵。
吴忠凑到朱慈烺身边,回道:“回爷的话,这群洋人是东印度公司的使团,今日刚在鸿胪寺备案住下。”
“哦,尼德兰人,他们不是有使者在南京吗?怎么又派人来了?”朱慈烺好奇道。
吴忠回道:“据东厂的情报,这帮人没有坐船直达南京,而是自广州登岸走,一路上走走停停。”
“他们中有个叫约翰·尼霍夫的红夷,不停的写东西和绘画,东厂猜测他们是红夷人派往我大明的细作,然而经过搜查,并未发现他们有任何可疑的东西,只有几本画册和笔记。”
朱慈烺道:“有些时候,从民风画上,也能看出一个国家是否强盛。”
对于约翰·尼霍夫这个人,朱慈烺似乎有点印象。
这家伙是尼德兰的一个旅行家,和徐霞客的爱好一样,都喜欢旅游,写日记和画画,都是不愿回家的人。
尼霍夫显然更狠一些,这家伙从离家后,十几年来没回过家一次,他的一生基本都是在国外度过,只有两次短暂的回家经历。
尼霍夫写了数本有关他在巴西、中国和印度旅行的书籍,其中最著名的旅行是他在顺治年间从广州到北京长达五千里的旅行(荷兰使团入京事件)。
他把这次在中国的旅行记录在《东印度公司使团》一书中,由此他成为当时在西方有关中国主题的权威作家。
大报恩寺琉璃塔在欧洲享有的盛誉,首先要归功于尼霍夫这家伙,是他将琉璃宝塔画进了作品中,在欧洲出了名。
同时出名的,还有大清国的金钱鼠尾辫,尼霍夫的作品中出现了不少清初时的猪尾巴辫,还有的被吊在旗杆上。
尼霍夫游记和插图,被其他有关中国或亚洲的各类书籍不断引用或广泛改编。
直到19世纪40年代,尼霍夫的游记和插图仍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知识来源。
三年前,尼霍夫离开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巴西,加入了尼德兰东印度公司,并在南洋的巴达维亚住下了。
今年,东印度公司派遣使团前往大明,朝拜天武帝,尼霍夫就是其中一员,专门负责绘制大明各地的建筑等物,为东印度公司备案资料。
此次访问大明,东印度公司的目的是加强明荷关系,从大明皇帝那里取得公司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海岸通商的权利。
谁都知道,日本正在内战,所有海贸基本都被大明的商人垄断了。
人家在打仗,自然大规模的需要火器,尼德兰人觉得这是一个赚大钱的好机会。
最重要的是,尼德兰想拉拢大明了,因为他们遇到了麻烦。
天武八年(1651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吉利共和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叫做《航海条例》。
条例悍然的规定:凡英国的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生产国船只运送,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
这意味着什么?
就跟二十一世纪的川普,推行美国优先政策一样,豪横!
不仅如此,这个条例也是一场大型的贸易战,针对的就是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这条法案也从而引发了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和尼德兰这两个海上霸主,自此断断续续干了几十年,甚至把几个欧洲强国都拉了进去,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最终,尼德兰的金融霸主地位,以及它最辉煌的殖民年代,在四次英荷战争后彻底结束,海上马车夫的轮子跑丢了。
当然了,因为此事发生不久,朱慈烺目前还未得到有关情报,不知道英国在欧洲搞事情。
朱慈烺对尼德兰东印度公司的使团有些好奇,刚想上去与他们攀谈几句,顺便套点话,却被一个老熟人阻止了。
眼前这位头发糟糕的老头子,正是多年不见的汤若望。
朱慈烺意味深长地道:“神父,多年不见。”
汤若望受宠若惊,忙道:“感谢陛下还记得臣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8/9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