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山海(校对)第2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3/1065


妘载足足愣了好长时间,才猛然反应过来,义均手里拿着的,貌似不应该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玩意!
“这是什么!”
义均看到妘载带人回来了,明白抗洪工作应该是结束了,这段时间他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火炉中,义均告诉妘载,他在烧制东西的时候,很意外的发现了这些玩意。
炎帝青石上的小蝴蝶扇动了翅膀,于是岁月的轨迹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当妘载来到铁匠铺,所看到那两个,被介绍为特殊陶器的物件,以及那个半透明浑浊不堪的奇怪陶器时,妘载知道,这下又解锁了一个科技,而且是在无意中解锁的。
义均创造了山海的历史。
古埃及人早在距离现在山海的两千年前就已经掌握的原始玻璃,以及古苏美尔人在同时期偶然得到的卵形水晶,也就是原始放大镜,义均这一次在无意中把玻璃以及“光学”提早带到了山海的历史中。
最早的玻璃,就是古埃及人烧陶器时的意外产物。
最早的光学发现,应该是在《山经》中的堂庭山,这座山也是南山经系,上面有水玉,亦称为水碧,玉瑛,也就是水晶,而白石英称为白坿。
山经的作者不可考证,与海经,大荒经的作者一般认为不同,山经最古老的作者猜测,应该就是伯益,因为山经记录的多是水系的流向,跟随大禹治水的伯益,他记录这些水系是有目的性的。
伯益在堂庭山发现了原始光学,但是限于时代只是记录而没有太过深入的研究,相比于古埃及人在此时已经进入王朝时期,苏美尔人在城邦时代的末期,山海还是部落联盟时代,生产力不够加上科技点积累不足,以至于无法进入下一个时代....
而光学的大量应用是在春秋战国的时期,阳燧、火齐之名,被冠在铜鉴等物之上,包括墨子研究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以及光沿直线传播等基础光学,才把光学这种东西的作用彻底展露出来。
墨子研究过光学与力学,乃至工程学,光是光学就总结出八条经验。
还有惠子所说的“飞鸟之影未尝动也”,都是在光学上的理论总结,不过墨子善于研究而惠子专注于抬杠,毕竟惠子本职工作是梁惠王的相国,抬杠是主业,研究只是爱好.....
妘载夺去了义均的透镜,这是一个凸透镜,妘载的手中升起光辉,随后移动光辉聚集在凸透镜上,紧跟着把凸透镜对准地面。
因为阳光的强烈,仅仅几个瞬间,地上猛然窜起一团火光来!
“诶?!”
义均拍手:“对对对,就是这个,我之前就发现,这个东西聚光可以生火,这是什么原理,和炼气士的积阳之热气一样?”
“原理么,我一会再和你讲...但你怎么烧制出来的?还有这个,这个不是陶器啊!”
妘载放下镜片,过于强烈的光线长时间聚焦会损坏这个东西。
来到那两个特殊陶器前,这两个东西属于烧制时的意外品,而妘载认得这是什么玩意。
这是瓷器!
毫无疑问,确实是瓷器,不过应该是原始瓷器,以前的队友,考古学家就带他们看过这些东西,说是商周时期的玩意,主要烧制材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高岭土。
“实际上还有几个失败品...”
雄陶讲述这两个东西出现前的玩意,他烧制的时候,用学习的方法,加上自己以前从象他大哥手里学来的方法,两相捣鼓,从而弄出了它们。
那些质量特别好的陶器,妘载看了之后,发现这些是炻器。
所谓炻器,顾名思义,烧结实了的石头,介乎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玩意,又叫石胎瓷,也就是家里面的大水缸,甚至是紫砂壶,这些玩意就是炻器。
奚仲把记录下来的,写有仓颉字的简交给妘载,上面记录的就是义均丢进去烧的那些石头。
“很好,很好!”
妘载大为感慨,没想到铁匠铺里面这帮家伙真的搞出了大事情,玻璃,炻器,陶器,原始瓷器,这些都是有脉络联系的关系的,发现一个,在烧制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现第二个,如偶然的叠加性一般,不断衍生!
不过这个强大的东西,却被雄陶评价为结实是结实,但是过于粗劣。
“我记得重华....哦,巫,重华就是象的大哥,您应该没有忘....”
“重华曾经在我们空桑氏帮助改了烧陶的窑,您不知道,他烧的那种陶,我们部族的大巫师,说那是‘土与火的祝福’,所以我们部族都学的是他的制陶法。”
“我现在烧制的这些陶啊,也是用的他的一部分方法,再加上您这里的一些方法,最后才弄出来的....”
“可惜,这种黑陶,只有大河的附近的泥土与沙,制作出来的,才是最好的!”
第三百四十三章
邪恶的教导主任
铁匠铺的火焰燃烧了几天,在这之前,妘载询问雄陶,他在哪里找到的高岭土,当然还有奚仲所寻找到的,给义均烧玻璃用的那些材料来源地。
在跋涉了几天之后,大家回来,却发现铁匠铺这里围了不少人,当然都是那帮无所事事的大佬,譬如老师乔松,还有巫盼老先生,太子长琴,甚至还有老族长....
还有一些狩猎回来的小伙伴,以及一些闲着休息的族人。
人的本性就是凑热闹,何况前几天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新的特殊陶器出炉,铁匠铺的家伙们从来没有让族人们失望过。
妘载凑近一看,原来是第一个看起来还有模有样的玻璃制品新鲜出炉了。
吹玻璃的工艺是为了让玻璃更容易塑造与变形,而不是说制造玻璃一定需要那么做,吹制玻璃大约是在北魏时期完全熟练掌握的,至少是在这个时期大规模普及至整个天下,当然这些浑浊的东西,却有一个比玻璃更好听的名字。
那就是琉璃。
越王勾践剑上就有这些玻璃,不过是作为装饰所用,从春秋到战国,玻璃产物已经遍布整个天下,而打玻璃珠这种活动,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当然古埃及人打玻璃珠打的更久,所以充分说明人类就是一群只会打玻璃珠的憨憨....
而在西汉的一座墓穴之中,甚至出土了玻璃矛...
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工匠做不到的。
而不进行吹制的结果,随便制造的话,成品大概率就是义均弄出来的那个“邪神”产物,妘载看了都有点精神混乱,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这个东西烧制真的困难啊,幸亏我是这天下少有的天才,这才能完好的掌握火候,怎么样,那个阿红做不出这个东西吧?”
义均看着身前这个红彤彤的玩意,而这里围观的人也聚集了很多,在众人的注视中,还没有彻底从高温状态褪光的琉璃缸,让这帮人的面庞都被映照的红彤彤的。
“祝融啊!”
赤松子看了一眼太子长琴,而小动物们也瞪着大大的眼睛,十分的好奇。
在此时,那高温的光明没有散去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影响,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祝融二字,太子长琴也不例外。
火,带给人族以希望,以未来。
青铜,陶器,石灰....
如今,火,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这个比起上一个邪神产品,显然卖相就要好很多,但也仅止于此了。
“琉璃的铸造,需要模具....最好是吹....”
妘载自言自语,战国时期的玻璃铸造模具十分简单,就是普通的倒模,上面拿个石头或者什么玩意压制液态玻璃,就行了.....
至于吹玻璃,那还需要巧手才行。
玻璃是能够推动科技点的东西,妘载是非点不可,而相比之下,瓷器的话,暂时除去装人参果貌似没有太大用处.....
任何事物的价值要根据现有的情况来估算,大水刚刚褪去,妘载估算了一下时间,从象的口中以及士敬的话可以推断出来,大河今年也有大难。
鲧的治水时间已经到了,九年不成,大河崩。
所以中原也应该糟了灾难,陶器是重建家园必不可少的东西,而瓷器所需要的技术以及炉窑,烧制手艺,都比较麻烦,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瓷器并不如陶器受欢迎。
但是,重点在于恢复生产之后,瓷器的需求就会超过陶器,而这个时代的瓷器并不是什么精美的青花瓷,原始瓷器的作用和陶器是一样的,大量用于日常囤积物资,建筑,祭祀上。
原始瓷器也就比炻器的瓷化程度高那么一丢,算是半只脚踏在成熟瓷器的门槛上,却又和小姑娘似的死死不进去,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原始瓷器是青花瓷那种宝贝东西,事实上这玩意表面上看起来和泥巴陶器没啥区别。
但是区别在内部,原始瓷器虽然原始,但它的坚固结实远胜陶器,还有最重要的,这玩意比起陶器来说不怎么渗水。
妘载琢磨了一下,好东西当然要烧制普及,陶器这玩意现在也到了进化的时候,而且原始瓷器上了釉那才能叫瓷器,釉很好做,最重要的原料就是“石垩”,也就是石灰石,这东西,妘载刚来的时候就在柴桑山进了很多货。
上釉的作用可不仅仅是美观啊!要知道,如果说举个栗子,陶器就是不穿衣服的战士,原始瓷器就是穿了兽皮的战士,而上了釉就是披着甲胄的战士。
“等到生产力恢复了,上好的陶,不,原始瓷器倒卖到中原,肯定能买来不菲的财货,高质量的东西总是受人的喜欢的.....”
农业工业是生产需求,而商业贸易则是促进繁荣,八百年前的神农氏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妘载心里面嘀嘀咕咕,又不住的打量雄陶。
是了,雄陶这个臭小子的部族,就是大名鼎鼎的空桑氏,那是舜帝去打酱油时帮助的部族,是专门以陶器工业为主的部族,这个臭小子要是学艺成功,跑了回去,那就是断了自己的销路。
“不行,我得找个办法让他留级。”
妘载这里正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个黑心的教导主任,那边,几个老先生却抱着陶器开始回忆夕阳下逝去的青春。
“可惜啊...”
巫盼老先生捧着那个原始瓷器,颇有感慨:“黄帝时期,宁封子因为制陶而苦思冥想,最后因为一场意外而化为灰烬,或许他想要烧制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但是那个时候,方法还很原始,贸然的加大神火,最后的代价却沉重至极。”
赤松子听了,也很是感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3/10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