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山海(校对)第9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8/1065


当然,三王制的弊端也是存在的,三权之间相互渗透的情况会随着岁月的更迭而变得频繁,彼此之间可以想到,在百年之后,这三王之间商议事情与决断的时候,也会出现扯皮的行为。
甚至可能有一位王者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大量支持,从而架空其他两位王者。
也或许是两位其他的王者约定二分天下而把用来制约的第三位王给驱逐出境。
但至少眼下,这是遏制家天下崛起的很有效率的办法,并且也同样实现了中央集权。
没有永恒的制度,只有不断更替的制度,总归来说,制度其实正是时代的延伸与一种反映出来的现象,它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一部分情况。
并且可以预见,三王制以后还会继续改变,只需要看一看那块木板就行了,上面的三权分立下方,同样有盖着的木牌。
那会是什么新的制度?谁也不知道。只有当天下到了恰当的变革时机的时候,这些木牌才会被翻开。
卿云的乐曲演奏完毕,这时候台下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孟涂要进行誓言的宣讲,可他并没有太大的准备,在稍作斟酌之后,他开口,居然背诵了一遍“大同之世”的言论。
这言论最早是妘载所提出来的,当时是为了驳斥大业的尊卑论,后来竟逐渐在洪州流传,但由于太长,只收录在语文课本之中,能背诵出来的人未必有多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孟涂就像是在进行最虔诚的宣誓仪式,他将大同之文背诵完毕之后,表示自己会向着这个目标继续努力,为此而献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于是众人心悦诚服,口中称“王,王,王!”
而这一段王权的交替之事,没有任何的污秽,凭借着功绩来说话,念诵着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誓言,并为此而愿呕心沥血,这种纯粹与圣哲的交替,让纳布大为震撼。
什么是文明?
纳布曾经以为,建立起高大的王城,垒砌起坚固的土墙,拥有广袤的土地,以绝对强大的实力碾压四方,再恭敬的祭祀他们这些神灵,使民众能认真产出粮食,这就算是文明了。
但现在,他终于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圣哲与文明!
文明不在于有大的城,多坚的墙,多广袤的土地,多强大的实力,这些只是文明延续的保证,是文明所创造出来的衍生品,并非是文明本身!
人文!这才是真正的文明本体!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他捏着刻刀的手几乎都拿不稳,颤抖着摇晃着,把之前孟涂所背诵的文字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他刻划的很认真。
此时,会盟进行到第八项。
“定国号!”
诸夏是联盟集体的暂时称呼,并不算是真正的国号,此时首领们也明白诸夏只是一个临时的时代,只是没想到会在会盟的程序接近结束的时候,要来定义新的国号。
“所以,过去黄帝王天下,国号为轩辕氏,少昊王天下,国号金天氏,颛顼王天下,国号高阳氏......”
“帝喾高辛,帝挚高辛,帝放勋陶唐氏....如今国号,姑且算作是唐。”
妘载的发言令一些人窃窃私语起来。
为啥姑且算是唐而不是陶呢?
而且过去的所谓国号,都是邦国之号,多数是以氏族首领,或者为首氏族的氏号来称呼的,大家想着,现在诸夏一体,你又提要搞国号,却不知道这个国号是氏族的名字,还是以太古三皇时那种“十三部”“九部”来称呼全体的诸夏部落?
那诸夏的国号名字,莫非要叫夏国一万部?
“我看到你们的脸色,我就知道你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了!你们都知道过去邦国之号来源于氏族首领,现在我要说的事情,和这个没有半点关系!”
妘载大声解释:
“我想要说的是,氏族首领的氏,作为国号的时代,就在现在结束了!结束于诸夏手中,结束于你我他所有人的眼前,故而新的国号,是我们所有人的国号,并非是某些部落,或某几个首领的姓氏所成!”
妘载倒是很想直接沿用华夏的称谓,但是华夏在这个年代是中原诸部的联合称号,如果使用了华夏,那么就会引起诸夏其他地方人的反问,既然可以用华夏,那也可以用东夷百越西王母....
毕竟现在的诸夏地区,是融合而来的,并非是攻打出来的,攻打下来的土地大可不必在意对方的意见,可是以威灵摄服,且在这个融合较为浅薄的年代,想要让所有人拥有共同的荣誉感去维护它,那就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否则,不论是用谁的名号,都会让其他人觉得,拥有这个名号的部落,仿佛高人一等,这不利于以后的融合统一。
妘载让大家发言。
大家却一时面面相觑,表示要听听妘载几人的意见。
狗阿载能说出这种话来,那一定是已经有选择了的,大家听一听,参考参考也无妨,要是好话就直接沿用。
“国号为汉,取天上星河之意,既代表先祖之光,亦代表自我之未来,所谓维天有汉,鉴亦有光。”
“二十四州,二十九位邦国之主,及诸夏联盟中一切部落所到之处,其一切所扩展之地,则统称赤县神州!”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汉,汉谟拉比法典?
星汉之汉?
先祖来源于星辰,三王的玉章上写着受命于祖先辟地开天,那便是受命于星汉,只是这国号为一个字,或许是为了区分星汉的词汇吧。
诸夏的首领们是如此想着的,诸夏是地域上的统合称呼,那么,若国号为汉,所有人就皆是汉民,只是在妘载口中,汉人的身份变成“国家公民”,这个公民的称谓似乎很有魔力,比起单纯的汉人要更有正式性。
看似是转变了一个小小的称呼,但事实上,所有人在行一切事情之前,都会想到,诸夏不再是联盟而是一个名为汉的巨大国家。
妘载只称国家之事,绝口不提王朝,故而汉也绝不会成为某个封建王朝的代名词,这是专指第一个巨大国家的名讳,它拥有先进的制度,或许以后会逐渐腐朽,但也绝对轮不到蝇营狗苟来攀附关系。
所以,国号如果确定,就要给这个国号定义出它的意义,如果仅仅是依附于五德之类的东西,以后若有独裁者或是世袭的帝王,他们也会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而冒用星汉之号,表示自己的伟大可以与这个年代相提并论。
故而,定义出国号的意义,那么汉这个国号,就仅仅限于某种制度才行使用,一旦后继者胆敢背离制度又继续使用这个国号,那便必然会招致有识之士的奋起反击。
首领们都觉得星汉之汉还算不错,诚然也有人进行反对,他们站起来,只是口中所提出的建议,那些“国号”显得过分滑稽可笑,本来是严肃的讨论未来的场合,却成了说出国名逗汝一笑的尴尬场景。
什么大家都穿麻衣,自嫘祖出西陵,更是桑麻传遍大地,那不如以麻为国号,立刻就有人站起来大喊麻麦皮并且给予反驳,至于反驳的内容只能引的大家一片哄笑。
毕竟你都能以麻为国号,为什么不能把麦也加上,把皮也加上?那这国号岂不是成了骂街的东西!而且也有穿兽皮的部落站起啦反对,表示咱们部族穷逼穿不起桑麻,难道他们就不算国家公民?
“说话前注意三思而后行!”
有老首领出面驳斥,让那帮不正经的人收敛,告诫他们这是严肃的场合,国号岂能如儿戏一样的起名?
于是,以举手表决的形式,来进行国号的选择。
妘载和重华,乃至于帝放勋老爷子都隐晦对视一眼,国号之事,是那天晚上见文命的时候,提及过的事情,只是没想到文命居然会落选,爆了个大冷门。
大部分的首领都举起手进行赞成,少部分的首领看周围也没有人能赞同自己的国号,于是也就举起了手,反正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当然也有人没有举手,认为不太妥当的,但反对也没用,直接就弃权好了。
三个人弃权,其他人都是举手同意,于是汉的国号,就此定下来了。
这时候,妘载走到那块木板边上,大家这就明白了,决定新时代的政策要来了。
大会进行第九项,旧时代的残党....呸!新时代的决策选择!
一共是四个木牌,妘载依次把它们翻开,第一个木牌上面写的果然是家天下,但标注为“世袭制”;第二个是共合制;第三个是分封制;第四个是君主专制。
四个木牌下有对应的,为政举措,以及政治体制的简单概述。
诸夏的首领都知道,三王制度就是共合制,此时放置在四个木牌中,周围有虚线相连接,表示了政治制度在同代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目的在于提醒民众,随时警惕“世袭贵族势力”打“家天下牌”。
在共和制下方的几个相邻的木牌,以及一些并不相邻,但依旧有大用的木牌,一个接一个的被翻开,于是一种接着一种的新政策也都新鲜出台。
使用这些政策,可以加速接下来时代的发展变革,只要不偏离正确的道路就没有大问题。
每一种政策的翻开,都代表着一阵议论声,自然会有人进行反对,毕竟政策是虚的,还没有落到实处,或许就会被眼前的困难所阻挡。
而这些困难,就是现实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许是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总之出现反对的声音必然是因为对首领自身有影响,所以才会有人起立。
这时候妘载会为他们讲述这些政策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坏处与好处相比的时候,好处大于坏处的话,自然就会得到这些首领所接受,当然这些首领也并非是完全敢和三王唱反调,主要是在这剧烈变革的新时代到来之前,尽可能的为自己那破烂不堪的权利,多糊两层墙灰,让自己好看点罢了。
当权利丢失的极其迅速的时候,所剩下的就只有那面子了。
出门的时候,顾忌身份,哪怕吃不起肉,也要拿猪皮擦擦嘴巴,沾点荤光。
同时,妘载还让皋陶进行立法程序,通过大会第十项议程,确定了诸夏第一法典的地位。
《大汉法典》,在封皮印刷之后,就会分发给各个片区的州牧与首领们,让他们回去进行讲解,普及法律知识到民众中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天地方圆。
皋陶其实感觉挺可惜的,主要是原来的名字被覆盖了,于是在此时偷偷告诉印刷厂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法典的末页,印刷上这份法典草稿形态的原名——《今日说法》。
但是要妘载来说的话,正所谓上古之书叫做“谟”,有大禹谟、皋陶谟,那这法典应该叫“汉谟”......汉谟拉比法典!
紧跟着,三王又宣布,要进行书同文车同轨,在数年的交融交流当中,仓颉字传播的也算广泛了,也有许多的首领学会写了,甚至因为文化输出的关系,在繁华的市场上和中原商人做生意,如果不会写仓颉字,那就会很麻烦。
允许保留各个邦国本地的文字,但在正式场合以及学堂教育当中,要以诸夏的仓颉字为主,同时妘载还颁布了第一份“汉字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8/10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