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鼎余烟(校对)第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733

  周瑜轻声叹气:“过去数月里,渡江投奔刘备的南郡百姓,无虑两三万人;其中可堪为官为吏的士子,至少两百余。我任南郡太守以来,不曾苛待谁人,也能礼贤下士、安抚百姓,可他们仍旧络绎不绝地弃江陵而取公安。刘备如此深得人心,其在荆州的治理,真的难以撼动……”
  庞统待要说什么,被周瑜用坚决的手势阻止了:“罢了,甘兴霸的想法没有错。我们和刘备,没必要用这种小伎俩互相折腾下去。”
  “……是。”庞统把军报放回原处,躬身后退。
  周瑜很少表现出这样无奈的状态,既然他已决定了,庞统便只能理解。
  周瑜出身于庐江名族,家中两代长辈官至太尉,自己又资貌超群,自渡江来广受倾心,但周郎的魅力在荆州却完全没有施展的余地。
  江东孙氏与荆州的嫌隙太深了:孙破虏曾在中平六年时逼杀荆州刺史王睿、威吓江陵吏民;又曾在初平三年围攻襄阳。而吴侯本人,自从建安八年起三次挥军进攻江夏,屠戮军士百姓数以万计,又多次入寇长沙、桂阳郡县烧杀。在荆州人眼里,江东是毫无疑问的敌人;双方多年积累下来的恶意,根本不是周瑜这上任半载的南郡太守所能弥合。
  其实莫说周郎无能为力,便是出身于荆襄冠族的庞统,对此同样没有太好的办法。这数月里庞统也多次试图拔擢人才为江东所用,但一江之隔的那位玄德公在荆州实在太有号召力,哪怕庞统以月旦评的形式竭力称述本郡士人,也未能延揽到几位同僚。反倒是有人拿着庞统所作的称述赞誉,转头就一叶扁舟直放江南,径奔左将军府求官!
  正在庞统恼恨的时候,周瑜果然也想到此事。他问道:“士元,我记得此前你曾以臧否人伦的名义召集南郡士人,加以称述。那些人里面,有可用的么?即便才能逊色些,或许也可用大吏之位延揽,以收千金马骨的效果?”
  庞统叹气:“本以为拔十失五,犹得其半。然而他们徒然参与人伦,却无出仕之意,甚至……甚至就连我的弟弟庞林,此前也拒绝延揽,往公安投玄德公去了。”
  身后的僚属中,传来隐约窃笑。
  周瑜平静地扫视了一眼,窃笑声又消失了,每个人都板正严肃地做着自己的事。
  周瑜安慰庞统几句,随即继续正常的文书批复。两人不再言语,其余僚属也不说话,室内只有一份份书卷被展开合起的轻微哗哗声。
  过了片刻,窗外忽然传来雨声。
  周瑜抬头,看到原本缠绕着荆山的缕缕白云已经层叠遮蔽了阳光,变成青黑色。而洒落下来的滂沱雨水,密集地打在屋顶上,顺着瓦当向下倾泻。他担心靠近窗边的心爱古琴会被淋湿,于是连忙起身,合起半扇窗扉。
  因为起身的缘故,他又看到楼宇以外的步道上,有一队士卒披着斗篷,手持刀枪冒雨往来巡逻,哗哗的雨声中,可以听到军官有力地唤着口令,指挥士卒们走到步道尽头,打了个弯,离开视线范围。
  周瑜忽然打了个寒战,有冷汗从鬓角渗出来。他不以为意地抹去汗水,忽然想起自己少年时与孙伯符并骑南渡的经历。
  那也是个连绵雨落的时节,也是那么冷。当时两人所领虽不过士卒千余,战马数十匹,却满怀豪情,绝无畏惧,绝无犹豫。趁着大雨,自己与孙伯符引兵急进,只用五日,就攻克横江、当利,尽夺军资。随后起舟师渡江,转战秣陵、湖孰、江乘、曲阿,所向披靡。
  当时江东大族多与刘繇、王朗等辈勾结,各保岩阻、意图长久对抗。然而在孙伯符势如疾风烈火的侵攻之下,他们终究也只能俯首称臣。孙伯符平定江东六郡,前后用时不过一年而已。此后伯符离世,吴侯继任尊位,才着手对他们加以怀柔,十载后的今日,江东士人大都拥戴吴侯,已无对抗的念头和实力。
  为何会如此?当然要归功于吴侯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的努力;但其前提,还是孙伯符决机争衡所打下的基础。
  周瑜不禁仰天叹气。年轻时候行事未免仓猝激烈,缺乏全局的考量,但也正因为这种敢于跃马横枪、与一切敌人厮杀搏命的进取之心,才能在一年间奠定东南的帝王基业。
  如今的东吴,实力强盛数倍于当时,自赤壁战后,更隐约取得天下鼎足的地位。但包括自己在内的文武高官们,却失去了当时那种不懈进取的气势,变得前怕狼,后怕虎,总想着以最小的代价、最安全的方式获得利益。大江上游便是那天府之国,可自己却为了区区荆南四郡而操心,前后费了多少心机?筹划了多少策略?可这种上不了台面的谋划,又能换来什么呢?
  曹孟德曾在滔滔大江上赋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他感叹的,是时光易逝而雄心壮志尚未实现的烦恼。而周瑜本人,何尝没有这样的感叹。天下如此广大,而主公的恢弘事业,才刚刚踏出第一步而已。此是不进则退之时,怎么能蜷缩在区区南郡瞻前顾后,计算这些蝇头小利?
  在这个乱世中,能够凭籍的唯有实力,能够压服人心的也唯有实力。如果放弃了实力上的巨大优势,徒然以己之短,来应对刘备之长,这完全是浪费时间。接下去,周瑜要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而与此同时,庞统却有些神不守舍。
  他想到了自己在乐乡县看到的一些事……要不要告诉周瑜?
第一百九十四章
兴隆
  或许是因为荆州的雨季将要到来,纵横于广袤原野间的溪水河流和湖泊,渐渐涨水,有些直接承接了荆州西部大山中的来水,率先开始泛滥,如亿万年来的惯例,开始奔涌咆哮,肆意倾泻。这种环境下,无论兵力调动,还是商旅往来,甚至某些担负特殊任务的人,都不方便上路了。
  于是,荆州的乱局就此慢慢平歇。
  此前玄德公一度亲至孱陵软硬兼施,终于重新控制了躁动不安的曹军降众,并且将之原有的建制完全打散,彻底与荆州各部融为一体。
  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与老将黄忠南下长沙、零陵两地清剿山贼,所经之处,如汤沃雪。
  而桂阳官吏缺失、士民人心惶惶的状况,则有前荆州治中从事、新任桂阳太守的廖立出面解决。廖立在荆州年轻士人中素有名望,又极具行政方面的才干,很快就重建桂阳郡府,稳住了局面。
  在南郡那边,甘宁为了自己的伐蜀大计,对那些土鸡瓦犬般的佷山蛮忍气吞声了好几天,终于等到这批恶客陆续退走。然而没过多久,居然连宜城西山鄢、沔二谷一带的柤中蛮也有异动。那或许和驻守襄阳的曹操麾下折冲将军乐进有关,周郎立即遣吕蒙率军,将之击退,由此引发了两军的大规模对峙,前后一个多月才各自收兵。
  相比而言,在武陵的黄公覆就有些艰难。在与沙摩柯和他的盟友们鏖战数回以后,虽然以临沅、汉寿、沅南等城池为中心的直接控制区域并未动摇,但这片区域以外,原本依靠各地的蛮夷酋长维持名义掌控的广袤区域,已经陷入了群魔乱舞。也就是说,黄盖所控制的武陵郡越来越像是沿着沅水的一条细线。这情形引起了黄盖的极大忧虑,有传闻说,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因此抱恙不起,似乎快要支撑不下去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距离公安城不远的乐乡县,注意到了庐江雷氏这个新来荆州,却很快站稳脚跟的有力宗族。某些消息灵通的士人们开始传说,那位身居乐乡的护荆蛮校尉,才是推动荆蛮暴乱、迫得南郡、武陵两地狼狈不堪的幕后指使之人。那个在武陵横冲直撞的蛮王沙摩柯,只不过是护荆蛮校尉放出的一条恶狗罢了。
  这个传闻已经很接近真实了。可惜这段时日里,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传言实在太多。对此,有的人根本不信,有的人虽然信了,却不愿意节外生枝地大加宣扬,只隐晦地提示身边人,不要轻易招惹庐江雷氏。这个传闻最终也只是传闻而已,并未能掀起什么特别的浪花来。
  五月上旬开始,雷远忽然发现乐乡县南北两面的邻居们都在忙着关注各自境内,玄德公也没有什么新的任务颁下,于是正好趁着这份闲暇,有条不紊地做一些早已安排好的事。
  这一日,雷远带着扈从和本部骑队,浩浩荡荡地从县城出发,再度来到乐乡大市。
  初夏的时候,原野就像是一片绿色的大毯,阵阵暖风从南向北吹拂,所到之处,吹动了苍郁的林木和淙淙河水,就像是毯上流动的深色和暗色花纹。
  久经战乱的荆州各地,多的是这样的旷野,少的是人烟、是城池和乡里阡陌。所以,在短短一两个月内从无到有地矗立在原野中的乐乡大市,就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
  这个市集最初建立的时候,不少人觉得雷远未免好大喜功,区区一个县里的市集,也敢号称大市,还圈了这么大块的地皮出来……倒不是心疼地皮,整个荆州都是地多人少,土地根本不值钱。问题是圈着大市的栅栏、门楼、大市里鳞次栉比的建筑,大市外连通官道的平整道路,那可都是大工程,都得动用上千人才能办成。终究只是和荆蛮做点生意而已,至于费这么大力气吗?
  现在看来,大市不愧是大市。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交易,汉家商队避免了深入到危险的蛮荒之境,不会遭逢意料之外的损失;而蛮部也避免了无良商人恶意盘剥的可能,能够获得最大的利益。
  好处还不止于此。
  市场中近百名市吏轮班值守,全程稽查管理,随时响应买卖各方的请求,严厉打不法行为,保障交易秩序;规模宏大的堆场和仓库,使得物资能够安心存储、快速周转交割;更不要提大市以外的诸多设施了,有四通八达的开阔道路,有粗具规模的水路码头,还有大市外围不断兴建的各种宅院。
  这些宅院并非庐江雷氏的手笔,而是蒋琬带着县中民夫赶工的结果。完成以后,许多商队租赁这些宅院,或者当做备用的仓库,或者开设酒肆、邸店,随之又延伸出各种生意。蒋琬下属的吏员们一方面以地主的身份坐地收钱,一方面以县衙身份出面收税,每日都乐得合不拢嘴。
  虽说上个月周泰在此突袭雷远,一度造成了恐慌,可没过几天,愈来愈多的行商和荆蛮渠帅们来到这里,整个大市的气氛从最初的热烈,渐渐往狂热的方向发展。
  雷远本人对这处大市的态度是很谨慎的。他兴建大市,最初的目的只是想籍此拉拢亲近己方的荆蛮渠帅而已,倒没想过建起以后就能大赚特赚。但他没料到的是:荆蛮大概是穷得太久了,他们对财富的概念与汉人有些不同。
  几名在大市中取得铺面的渠帅回到零陵以后,得意洋洋地宣传了一通,很快就在蛮部中引起了轰动。毕竟,这可是一座真正的大市,是有汉家的护荆蛮校尉和五溪蛮王双方担保,能够安心交易的大市!
  迁陵、酉阳那边的蛮部有人来了;充县、溇中的蛮部也有人来;佷山蛮部也来了,还请动了督领秭归、夷道、巫山等地军民事的向朗出面,请雷远予以照顾;甚至西面大山更深处的賨人部落,也有人来此探看。
  与之对应的,则是荆南各地的汉家大族闻风而动。就连诸葛亮也关注着这座大市的发展,他的得力助手马良已经在大市中常驻了十几日,仔仔细细地记录了许多要点。据说,左将军府想依照这个模板,在湘水沿线设立面向交州的市集,进而与玄德公的老朋友、苍梧太守吴巨加强联系。
  可惜随着雨季到来,乐乡大市生意兴隆的状态将要告一段落。
  今天,有一场规模特别巨大的交易要在这里进行。这场交易完成之后,整个市集将会偃旗息鼓,直到秋冬时分再次开启。此时此刻,大市周边弥漫着有些凄凉,又有些紧张的气氛。皆因这场交易的对象,是沙摩柯过去两个月来,在规模不断增大的战争中掠夺来的汉人。
第一百九十五章
俘虏
  按照此前雷远与沙摩柯达成的协议,举凡经过征战而俘虏的汉人和蛮人,只要将之完好的输运到乐乡,雷远就会用各种物产,甚至甲胄和武器来赎换。
  协议达成之后的短时间内,这样的交易就进行了四次,庐江雷氏分布在各地的庄园中增加了七千余口劳力。而沙摩柯获得了若干坚甲利刃,从而展开了对周边蛮夷势力的大规模进攻。
  但在乐乡大市运作以后,这种交易暂停了一阵。
  当时沙摩柯获得了一个在大市中的铺面,通过贩卖生漆、药材和木料,获得了许多额外收益,几名率先依附于他的蛮夷渠帅也同样得到了铺面,顷刻获利数十万钱。既然荆蛮手中有足够的钱财,而乐乡大市中多的是货品,蛮夷们渠帅们便难免有些别的想法……毕竟都是生意,或许问问其他汉人,还能更划算些呢?
  不得不说,蛮夷虽然无知,但也自有其狡黠的地方,这想法一点都没错。而雷远也没有拦着。这些日子有不少商队都在乐乡落了脚,商队的背后,几乎全都是荆襄各地的大族。彼辈在曹军南下之前,各自都具有与蛮夷联络的渠道,这时候趁着局面安定,将之逐渐恢复,本是情理之中。
  然而蛮夷们很快就发现了,在乐乡大市里赚钱容易,花销更容易。
  沙摩柯算是其中意志坚定的,他从雷远手中买了一匹良马,配齐了鞍鞯等物,另外再为自己的扈从们配备了清一色的长戟,以显示五溪蛮王的威风,除此别无其它。另几位渠帅可就全不收敛,有人买镶嵌金铜的香炉、有人买精美漆器、还有人买了蜀锦……
  两个月下来,渠帅们一手进,一手出,却并没获得多少用于作战厮杀的武备,钱财全都投入到了各种奢华享受上面。
  沙摩柯率先反应了过来,他出面召集渠帅商议,试图阻止渠帅们虚掷财物。但怎么做得到?不是每个人都像沙摩柯这样野心勃勃,对这些久在深山,对汉家衣冠享乐缺乏认识的蛮夷首领来说,有吸引力的东西又太多太多了。
  最终沙摩柯能只能替自家族人做决定。他很快就通知雷远,重新恢复原先的交易模式,继续用俘虏换取甲胄武器。
  今天这一次,便是重启之后的第一次交易。很显然,与黄盖的鏖战使得沙摩柯的军械大量损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考虑到雨季之后战斗必将持续,他必须尽快整顿出更大规模的、有战斗力的军队。
  为此,沙摩柯几乎把手中全部的汉人俘虏都交了出来,试图一次性获得足够数量的武备。这对于行事粗疏的荆蛮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光是带着他们跋山涉水抵达乐乡,就费了偌大的工夫,沿途还要供吃供喝,不能轻易折损。
  此刻,许多汉人被圈在往常交易牲畜的大围栏里,看上去黑压压的一片。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历年来从各地逃亡到山中投奔荆蛮的,听说有时间长的,在蛮部居住了超过二十多年。但是看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样子,显然并未获得蛮夷的善待。
  马蹄得得声中,雷远策马缓行,直到围栏前方勒马。自从前次遇袭之后,他的扈从骑队的规模再度扩张了,而且任何时候都形影不离。这时上百骑跟在雷远身后缓缓向前,便自有一股煊赫气势,骇得围栏内的百姓连连后退。
  有人下意识地与家人紧抱在一起,生怕马上就会被分割到不同的地方,从此再也不能相见。也有做母亲的将孩子藏到身后,竭力向未来的主人露出讨好的微笑。还有些人大概被荆蛮渠帅们转手买卖过好几次了,对于这种被圈着等待挑选的局面,已经全然麻木,他们不害怕,也不关心,所有人退后,便露出他们死气沉沉坐在原地的身影。
  在这些俘虏的周围,数十名荆蛮战士沿着围栏或坐或站着,悻悻地摆出警戒的样子,他们每个人与雷远视线相触的时候,都深深弯腰行礼。而实际承担看管任务的,则是邓铜所部的一支骑兵,当他们看到雷远策骑而来,也都有些心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双方刚发生了一场冲突。千百年来,汉家子民从不把荆蛮放在心上,邓铜麾下的骑士们更是一群莽汉,在他们看来,荆蛮也许和猴子没什么区别,只不过长得像人罢了。所以当蛮夷试图在他们面前威吓这些汉人奴隶、维持秩序的时候,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暴怒。骑士们轻轻催马,就将某几个特别嚣张的蛮夷战士撞倒了,有可能还踩踏了几下?有可能踩死了?谁在乎呢。在这世道,汉人的命都不是命,蛮人的命就更算不得什么了。
  雷远甚至已经看到了在围栏稍远处的地方,有几名骑士正用绳索套着具周身染血的蛮人尸体,将之拉到土坡后面去。尸体被拖拽着经过草地,留下道长长的红色痕迹。
  雷远根本懒得去理会这种事,略侧身问道:“数量都清点好了?”
  “好了!好了!”周虎连声道:“共计六千五百二十七口,男女各半。原本准备的营地有些紧张,不过徐简已经带人过去赶工了。这些人大体都很健康,一个个都检查过,没有疫病。”
  这些年来,疫病一再爆发,波及南北多个州郡。荆州也不能幸免,雷远初到乐乡时,就发现有整处乡亭的人因为时疫而死绝的。后来蒋琬特地委派了一支专门的吏员队伍巡行各处,一旦发现尸体,立即火化,以免疫气传播。
  “即使检查过了,也不能掉以轻心……营帐之间都要隔开距离,让徐简莫要偷懒!”雷远忙再叮嘱一句。
  这阵子天气越来越热,按说不是疾疫发作的时候。但荆南毕竟卑湿,雷远很担心各地水泽成为蚊蝇孳生之所,进而诱使疫病流行,所以此前已经吩咐过周虎,务必注意将这些俘虏分散隔离、分发汤药。待到过得一夏无恙,才能放心将之纳入各地的庄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7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